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館于2021年9月8日正式成立是以南岳重要考古遺存為依托的大型考古遺址博物館這是一個國家一級博物館,分為兩個展區國王 墓和宮殿。國王和國王的展覽區s墓位于解放北路867號,原名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故宮展區位于北京路374號,前身為南越宮博物館。
南越王文墓和南越國王府遺址展示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一百年一百個考古發現”把這兩處遺址作為重要的歷史遺跡“南越國遺跡”和“海上絲綢之路”項目,已入選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南越王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展示南越王文墓、南越宮苑、南漢宮等古代遺址,與“南越藏珍”嶺南兩千年老店”及“楊永德夫婦捐贈藏枕特展”以及其他永久性展覽,包括文帝 s印章”龍鈕金印、通過雕刻,龍鳳圖案重新環繞玉佩等重要文物,各種臨時性專題展覽不斷舉辦。南越王博物館承載了兩千多年的嶺南文化歷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
南越王博物館自成立以來,獲得了諸多榮譽2021年10月18日,南越國王宮遺址南越王墓入選“一百年一百個考古發現”2023年2月,南越王博物館官方微博入選“2022年文博創新能力研究”廣東 s十大文化旅游系統排名微博第六”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設背景
1983年6月,南越王舊址在廣州香崗山發現了趙來墓,確認為第二代南越王趙來墓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管理遺址,進行后續發掘研究并向公眾展示,廣州市政府決定建設遺址博物館。
自1995年開始發掘南越宮以來,南越國的石池相繼被發現(蕃池)曲流石渠、一號宮殿、二號宮殿、一號廊道、磚石走道、飲用水磚井北宮城墻等重要遺跡分布密集,南越宮城位置已確定。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管理遺址,后續發掘和研究并向公眾展示,2009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建設南越宮博物館。

兩館分立
西漢南越王陵墓博物館
1987年11月30日,南粵景 西漢古墓博物館竣工,并舉行預展,展示一些出土文物和珍寶;1988年2月8日,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一期工程綜合展示樓竣工對外開放;1993年2月8日,南越王博物館二期工程西漢時期的陵墓(主題陳列樓)完成打開和保留“南越王博物館西漢大墓全面竣工,并舉行楊永德夫婦捐贈文物表彰儀式”1996年,博物館進行了西部走廊、停車場及綜合樓三層裝飾工程;2010年,對博物館正門進行了裝修,對基本陳列進行了改造。
南越王宮博物館
1995年,南越宮遺址被發現,隨后分別于1995年對其進行了持續發掘和保護、1997年發現西漢南越國御花園石池曲流石渠遺址,博物館繼承“邊建設、邊發掘、邊開放”2014年春節期間,南岳曲流石渠遺址保護主體建筑開建2014年5月6日,南越宮博物館竣工,全面對外開放。從2004年11月到2005年1月,考古隊從南越國遺址的一口滲井中清理出100多枚木簡“南越王博物館名稱使用的字體。
兩館合并
2021年9月8日,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和原南越宮博物館合并,組成南越王博物館,由宮殿展區和墓葬展區組成原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改為墓葬展區,原南越宮博物館改為宮殿展區。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南越王博物館分為宮殿展區和墓葬展區兩個展區。
王宮展區
故宮展區以南越國王府遺址為中心,由南越宮博物館組成、南漢宮殿館、展覽建筑和古井廳由四部分組成。基本陳列為“嶺南兩千年老店”所有建筑外墻均采用干掛手斧和碎紅砂巖墻板,采用現代風格,造型簡約粗獷,彰顯歷史的厚重和積淀它下面有四個永久展覽:南越王宮”南漢王宮”名城廣州二千年”以及“飲水思源——廣州古井文化”,其中“南越王宮”展廳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一層(南面)和二層(南面),“南漢王宮”展廳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三樓(南面),“名城廣州兩千年”展廳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三樓(北面)及二層(北面),“飲水思源”展館位于展館北樓前,展館入口朝南再加上原址保護和展示的考古遺存,展現了廣州2200多年的歷史積淀。
王墓展區
國王和國王的展覽區s墓以南越文王墓為中心,主體展示建筑、綜合展示樓和古墓保護區由三部分組成建筑風格以現代主義為基礎展廳呈半圓柱形,墓室呈桶形該建筑結合了古代的經驗,并用現代的方法來表達基本展覽包括南越王原址的墓和“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展覽”,專題陳列有“楊永德夫婦捐贈藏式枕頭”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王宮展區
南越王宮
南越宮展廳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一層(南面)和二層(南面)南越宮的展覽分為“秦始皇統一嶺南”趙佗建立了南越王國”華夏一統”三部分主要展示宮殿園林的考古遺存,揭開2200多年前南越的神秘面紗。展示了南越的歷史、宮殿和園林建筑體系,以及在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方面的杰出成就。
南漢王宮
南漢宮展廳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三樓(南面)南漢宮的展覽分為“五代南漢國”南漢興王府”南漢王宮”南漢王陵”越洋貿易”五部中,南漢是歷史上第二個建都廣州的地方政府展覽主要展示了南漢宮遺址和南漢墓葬出土的文物,展示了五代時期南漢的政治經濟意義、經濟、基本建設和海外文化交流成就。
名城廣州兩千年
名城廣州千年展覽館,位于博物館展覽樓三樓(北面)及二層(北面)展廳的入口在展覽大樓三樓的空中走廊。南越國王府遺址包含了從秦朝到民國12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分為“番禺首府欽定嶺南 號”交廣分而治之 年在廣州成立”海通四方 國際大都市”田字南庫 宋凱三成”元帝廣府嶺南中心 號”風云變幻 百年滄桑”展覽分六個部分,結合出土文物和歷史場景,展示了廣州2200多年的城市建設歷程。
飲水思源——廣州古井文化
飲用水思源展館位于展館北樓前,入口朝南。南越國宮殿遺址出土了500多個不同年代的口、形狀各異的井,有陶圈井、磚井、瓦片井、不同種類的井,如竹圈井,可以了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水井的特點顯示了廣州飲用水的歷史發展。
千年南粵 同心同圓——廣州建國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展
千年南粵 同心同圓——廣州建國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主題展”分為多元一體、輝煌歷程、廣州實踐分三部分,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派對 美國的民族理論和政策,以及廣州 的工作實踐,鑄造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牢固意識。通過深入開展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團結意識、榮辱與共、生死與共、中華民族的概念和概念的命運共同體。
老城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
老城新活力——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線歷史文化展”展覽位于南越宮展館二樓的戶外展覽休閑區,展出了130多幅照片和相關文件、地圖、文字等資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作為主題,它展示了廣州的歷史和文化的傳統中軸線和2200多年的建城歷史,展示了廣州 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傳承嶺南文化、延續紅色血脈等文化事業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第一部分講述廣州從古至今的歷史、介紹傳統城市中軸線的形成和發展;第二部分回顧了廣州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紅色遺跡環繞著這座城市的傳統中軸線;第三部分展示廣州 城市更新和改造“繡花”功夫、新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建成,展現了羊城古城的嶄新面貌。
遺址展示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國宮遺址反映了廣州2000多年的發展。初步證明,這座大型古城遺址占地15萬多平方米,僅在已發掘的1.在6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清理歷代文物3516件,5-6米,與現代分層、清、明、元、宋、五代、唐、隋、六朝、兩漢、南越國、隨著秦朝等12個歷史時期27層文化的積累,研究表明,遺址區域為相隔千年的南越南漢兩個嶺南地方政權的宮城所在地。
截至2023年5月,該遺址已經發掘出南越的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明溝暗渠的排水系統,同時發現了南漢的宮殿、池苑、佛塔基座、地下排水暗渠等遺跡,以及秦漢至民國2000多年間12個朝代的遺跡和遺物,如古城遺址中的西漢排水運河、南朝建筑、唐代磚砌路面、五代磚鋪包邊、宋代大殿、明清布政使司署、法國領事館和韓民公園等遺跡。博物館向公眾展示了蜿蜒的石渠遺址、南越國水井遺址、南漢宮遺址等古遺址可以讓觀眾更全面的了解南越宮遺址。
王墓展區
南越珍寶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
南越珍寶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分為“南越文帝”美玉大觀”兵器車馬”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宮廷宴樂”這六個部分主要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的印章、各類玉器、銅鐵兵器、鐵制生產工具、與手工業有關的文物和樂器反映了兩千年前的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
楊永德夫婦捐贈藏枕特展
楊永德夫婦捐贈藏枕特展”展出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的數百件陶瓷枕以開館之初楊永德夫婦捐贈的200多件陶瓷為基礎,枕的年代從唐代到清代民國,可見其產生、發展、繁榮和衰落的發展,并介紹了陶瓷枕生產的主要窯、技法。
秦漢——年南越歷史專題展
該展覽是南越王博物館成立后的第一個基本展覽位于綜合展示樓二樓,展示兩廣代表性考古發現,概括先秦時期嶺南地域特色、民族構成和基本社會發展。通過展示各種精美的文物和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從中華文明的塑造和建設、基因傳承、從融合與交流的角度,展示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輝煌的古代歷史文化風貌和特色,展現了秦漢時期嶺南地區家國一體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覽分“百越之地”秦定嶺南”守疆營土”萬里同風”四個單元。
全城熱戀廣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展
全城熱戀廣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展”由南越王博物院、潮州市博物館、肇慶市博物館、佛山市博物館、廣東中國客家博物館、雷州市博物館、中山市博物館、由惠州博物館共同主辦,共展出來自廣東省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226件套文物,分為“南天重鎮”嶺南底蘊”海絲稟賦”紅色名城”和“名城新姿”五個單位,顯示廣州、潮州、肇慶、佛山、梅州、雷州、中山、惠州等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是廣東省首次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舉辦的文物展,展現了各自的特色和相通的內涵。
遺址展示
南越文王墓遺址
南越王墓是嶺南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墓、隨葬品最豐富、墓主人級別最高的漢代畫像石墓南越王墓總體平面如下“士”字形,結合豎孔和切孔:主體是垂直的,墓的東面、西耳室由橫向挖掘制成。墓室朝南,南北長10.85米,最寬的是12.5米,建筑面積約100平方米,整體軸線對稱,并按“前朝后寢”布局分為前后兩部分,共七個房間,功能各不相同。前部有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和三個室的平面為橫向長方形。墓室后面有四個房間,主要的棺材房、東側室、西室有三個平行的室,主棺室的后端是后儲物室。
目前,除了客流量過大時,墓原址只對頂樓開放,其他時間,南岳王文墓考古現場已全面開放。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人造蛇鍍金銅支架
南越王文墓中出土的鎏金銅制人蛇托架,高31.5厘米,橫長15.8 cm,也就是屏幕下方角落的組件它是用青銅鑄造并鍍金的總共有兩件。支架里,一名越南男子穿著短袖右撇子襯衫,露膝短褲,光著腳,嘴里叼著一條雙頭蛇他用雙手抓住蛇,把它夾在兩腿之間四條蛇纏繞在一起,向左右延伸。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出土于南越文王墓的胸中。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高1厘米.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個字應該是南越國王發布的命令的公章。文帝行璽”該金印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大的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牛龍皇帝印,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
樂府工造”銅句鑃
勾勾是吳越民族的一種古老樂器南越王東耳房北墻下墓中出土了一套8件重191公斤的青銅勾勾。在這些鉤的表面,刻著兩行平行的篆字“文帝九年樂府公造”,表明他們是在南越文帝在位的第九年(也就是漢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當時是樂府制作的,這也反映了樂府也是南越的一個音樂機構(因為漢朝的“文帝”It 的謚號我沒有我死前不需要它It 只有把文悅皇帝引到這里才有可能)在八字銘文的正下方,還刻有“第一”到“第八”的編號,正好對應它的大小。銘文為“物勒工名”制度的體現,就是實行問責制,保證生產質量。這是嶺南地區首次發現青銅鉤。
蕃禺”漢式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的四件漢式銅鼎和三件越式銅鼎如下“蕃禺”或“蕃”的銘文。番禺是今天 廣州南部它是秦代南海縣的縣城,也是南越國的都城。蕃禺”出土的青銅鼎表明廣州至少有2200年的歷史,是廣州 的城市建設史。
八段鐵芯龍虎玉帶鉤
八段鐵芯玉帶鉤出土于主人 南越文王墓中的棺木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古代人的鉤 的服裝腰帶。這件帶鉤19.5厘米,體重197.5克。它是由一根鐵柱和八塊玉組成的。鉤頭就是水龍頭,又細又長。鉤尾是老虎 老虎的頭部和凸出的眼睛是用一塊玉精心雕刻的、直鼻、獠牙、胡須、濃眉。鉤身雕有鱗片和魚鰭,上面布滿云紋。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
南越王右肩出土金鉤玉龍整個玉龍由一條藍寶石雕刻的玉龍和一條金虎頭帶鉤組成,形成了一幅生動的龍虎搏斗的畫面。 裕隆 它的長身體被彎成了S形回頭一看,它張開嘴,抓住背鰭,尾巴向后卷,下半身斷了在裂縫兩側鉆三個小圓孔。金帶鉤為鑄造,表面打磨光滑,鉤尾和鉤頭呈虎形的頭。鉤尾虎 s的頭和眉毛上揚,額頭上鑄了一個漢字“王”字,非常形象。逃跑形成的羅網正好蓋住了玉龍破碎的地方。把龍、老虎和動物精神巧妙地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一個器皿,反映了工匠的創作思想。
錯金銘文銅虎節
南越文王墓出土了錯金銘文的青銅虎節。 節是古代信物之一,用于軍事、外交、關津、郵驛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節金文有錯“王命命車驲”五字,作為開展王者 的順序,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的錯刻銅虎節。
絲縷玉衣
南越文王墓中出土了絲綢玉衣。 玉衣也叫“玉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臨死時穿的折疊衣服。包玉衣的習俗在歷史上已經流行了300多年。 漢族人迷信玉,認為玉衣可以防止尸體腐爛。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綢玉衣是中國迄今見到的最早的一套形制完整的玉衣。玉衣長1.73米,共2291片玉,用絲線和麻布糊織而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
萬歲”瓦當
萬歲”瓦當出土于南越國王宮遺址。 在南越國的宮殿和皇家園林中出土了大量的 “萬歲”文字瓦當。據研究, “萬歲”瓦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在古代,瓷磚只能用在宮殿里、官署、在寺廟和其他高層建筑上出土了大量的33,356個遺址“萬歲”瓦當可以算是趙佗稱帝的物證。
蒜頭紋銀盒
大蒜銀盒高度12.1、腹徑14.8 cm,出土于南越王棺中“足箱”內。銀色的盒蓋和盒體是浮雕的,所以用“錘揲(yè)法”制作,就是用模具打。出土時,銀盒里有半盒藥丸。
船紋銅提筒
南越王文墓出土了9個大小不一的青銅桶,其中圍繞這個桶有4組船紋。提筒通高50、口徑46.5厘米,船身清晰的畫在甲板上,船上分艙,放滿了戰利品,其中一個裝滿了銅鼓,船旁還有畫的烏龜、海魚和海鳥,還有“羽人”士兵抬高敵人的頭或屠殺俘虜等。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南越王博物館注重學術研究,設有考古部、文物保護部、信息部和研究部對南越國王宮遺址和南越王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工作進行日常監督檢查并對遺址本身進行日常維護。通過對遺址的科學保護和管理,研究中國秦漢史和嶺南地區早期發展史,特別是嶺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南越國宮遺址和南越王墓考古發掘入選“一百年一百個考古發現”為了促進博物館的研究工作南越王博物館還積極邀請專家舉辦講座,繼續研究南越文物。
自2014年以來,南越王博物館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功通過與嶺南藝術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研究叢書南越文化叢書——:(《龍臥南陽——南陽漢代文物展》《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大漢楚王與南越王》《南越王與中山王》《文化遺產南越王墓》《廣州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精品圖錄》《趙佗和南越國》《陶屋》《南越物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枕》)上、下卷)《面向海洋》《探越奇遇記》010書有13種。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南越王博物館積極利用自身文化資源開展社會教育活動2022年,南越王博物館主辦“南越漢風文化節”華音宮講壇”傳承中國文化的系列高端學術講座等品牌活動。為了拓展博物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南越王博物館利用“1+1+N”展區模型側重于建筑“無邊界博物館”讓更多的展覽走進社區、學校、商場,走進圖書館、科技館同行館等公共文化設施。
為了豐富公民的生活生活,南越國王博物館還推出了大型兒童 《齊魯漢風》南越歷史的戲劇、樂享遺址 云醉魂”新年音樂會、《探越奇遇記》主題直播等特色活動,向外界傳播博物館文化。
文創設計
南越王博物館以館內各種精美藏品為基礎,如錯金銘文的銅虎節、文帝行璽”龍鈕金印、萬歲瓦當等系列為原型,旨在包含飾品、生活用品、文具、郵票、掛件壁畫等不同的文創產品。
南越王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值得推廣、以傳承發展嶺南優秀文化為宗旨,致力于盤活文物資源,打造精品文創,讓文創成為博物館最后的展廳。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4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入選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2008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列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行列。
2021年10月18日,南越宮遺址南越王墓入選“一百年一百個考古發現”
2022年5月,廣東省博物館協會舉辦的第六屆南越王博物館開幕(2020-2021)廣東博物館榮獲開放服務最佳實踐推廣活動“最佳教育推廣獎”《追光的力量》榮獲2022年廣東省館校合作優秀教育十大工程。
2022年9月,南越王博物館榮獲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弘博獎”優秀展示獎。
2023年1月,原展舉行“小瓦當 世界”入選“2022年文化及文化產業100個熱點展會”
2023年2月,南越王博物館官方微博入選“2022年文博創新能力研究”廣東 s十大文化旅游系統排名微博第六”。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