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博物館是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一座綜合性地理博物館,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太和路506號,總建筑面積32821平方米。2020年,大同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大同博物館始建于1959年,原名大同市文物陳列館。1963年正式更名為大同博物館。大同博物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幾經易址,從下華嚴寺、展廳西廳到大同十中天文樓。新樓于2010年5月18日開工建設,2014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

大同博物館現有文物17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000余件,收藏展示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邊陲重鎮文化、以宗教文化特色著稱,側重大同尤其是北魏時期的融合基因、遼、金代三代精品文物。以大同的地域特色正殿以歷史文化為主線,著重反映這一地區民族融合和對外開放的發展歷程“代地滄桑” “北魏平城” “遼金西京” “明清重鎮”四個歷史陳列。此外,還設有“大同恐龍” “梵語清音”兩個專題展覽。有兩個臨時展廳,每年都會推出幾個臨時展覽。

2020年3月19日大同博物館《 西京風華——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和“紅色記憶——大同近代革命歷史文物展”榮獲山西省首屆博物館展覽評選推廣獎。2020年12月,大同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大同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1959年開館。原名大同文物陳列館,1963年改為大同博物館博物館遺址最初建立在華嚴寺,隸屬于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山西云岡石窟文物維修辦公室”,主要用于對外展覽和宣傳、田野考古、收集社會文物。

博物館舉辦了“歷代綜合藝術展”遼代西京文物展”建國40周年大型文物展中華民國”聯合舉辦了“山西省出土文物展覽”日本大阪的“中國古代玻璃、金銀器文物展”等。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徐從來舊址和遼代王陵得到了保護和加固。對青瓷窯舊石器遺址、高山鎮細石文物發掘,獨立完成北魏司馬金龍墓、方山永固陵、金代閻德源墓、重要的發掘,如馮道真和元墓;1982年至1994年,配合基礎設施建設,發掘了1200多座各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大同博物館大同博物館

因市鎮合并,雁北地區撤銷,所轄大同縣劃入大同市文物部門重新劃分,考古發掘工作劃歸市考古研究所該博物館主要從事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覽工作。1994年,在下花巖寺北側,修建了博物館綜合辦公樓,同時修建了文物庫,極大地解決了博物館長期以來沒有堅固的文物庫房的問題。

2006年,大同市開始建設新博物館。新館占地56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800平方米,展覽面積比老館增加了3倍。2009年1月16日,大同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2011年7月,大同博物館得知(研究會)該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大同博物館向專業化研究機構的邁進。2012年5月29日起,由于展廳整體平移,大同博物館遷至原三中。

新館成立

大同市豫東博物館新館于2010年5月18日開工建設,總投資4.9億元,占地面積51556平方米,建筑面積32821平方米。由中國著名建筑師崔凱先生設計。2014年12月31日正式對外開放。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了第四批全國I、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大同博物館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目前,大同博物館實施“總分館制”除了主圖書館,還有9個分館向公眾開放,即梁思成紀念館、平城記憶館、明堂遺址博物館、魁星文化博物館、北朝博物館、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大同紅色記憶館、古代青銅藝術博物館、渭北書法家張故居紀念館。在總館“融合”在主題的指引下,不同的分支有著鮮明的主題、各有特點,相互關聯、互為增補。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大同博物館是由中國著名建筑師崔凱先生設計的。整個建筑設計試圖對異形建筑空間的上升動力作出典型的描述,將大同 中國的歷史文化融入其中,大膽吸收大同 大同火山群、龍壁文化與云岡石窟空間演變的文化因素。建筑外觀呈現雙螺旋“S”造型,猶如一條即將騰飛的巨龍,也寓意著胡漢交融。

展廳布局

博物館有一個地下室、地上三層,部分區域有夾層。含文物展覽區、公共服務區、多功能廳、文物存放區和辦公區等。博物館一層為“大同恐龍”專題展覽區,“滄桑代地”展區和臨時展區。二層為“魏都平城”陳列區。三層為“遼金西京”和“明清重鎮”陳列區,以及“梵語清音”專題展覽區。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主館永久陳列以大同歷史文化的地域特色為主線,開辟“滄桑代地”魏都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歷史陳列,“大同恐龍”梵語清音”兩個專題展覽。

常設陳列

滄桑代地

展覽位于博物館一樓,展示了大同從舊石器時代到秦漢時期的滄桑巨變,展示了人類從野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歷史進程。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即文明的序幕、狄代方國、戰國興城與秦漢烽火。展覽包括研磨石器、陶器、刀幣等,展現古人的生活方式。

魏都平城

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展示了大同地區從繁榮到衰落直至北魏滅亡的歷史。平城與拓跋鮮卑建立北魏都城。398年,北魏拓跋珪遷都平城;526年,平城在戰爭中化為廢墟。展覽分為六個單元,即樂圣時報、京都平城、絲路遺珍、胡風漢韻、墓俗與衡州平城。展覽包括宋紹祖和司馬金龍墓的文物、宴獵壁畫、兵馬俑和異國情調的金銀玻璃器皿。

遼金西京

展覽位于博物館的三樓,展示了大同從唐朝到元朝的歷史。期間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相繼經營,大同成為中國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重要舞臺。展覽分為五個單元,分別是唐代的云州、西京遺構、邊地風情、宗教大觀與喪葬習俗。展覽包括銅器、金銀器、瓷器、繪畫、雕塑和各種陪葬品等。

明清重鎮

該展覽位于博物館的三樓,展示了大同地區的明清歷史。展覽分為五個單元,即九邊鎮、大同宏府、邊境貿易和人民與貿易民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展覽包括武器和大炮、金銅玉和古代家具。

專題展覽

大同恐龍

展覽展示了恐龍化石和植物化石,包括左云和新榮恐龍化石、天鎮恐龍化石。

左云和新榮恐龍化石

左云和新榮恐龍化石位于大同恐龍展。1958年,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院士在左云發現了蒙古飛龍、已經公布了戈壁小角龍和江豚三種恐龍化石,是大同發現的最早的恐龍化石。1973年,新榮區一農民在其耕地中發現多塊恐龍化石,交給大同博物館,經專家鑒定為獸腳亞目食肉恐龍3354躍龍的椎體化石。1996年,一位中學老師在宗高墩村發現了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并送到大同博物館。它被鑒定為大型蜥腳類恐龍的股骨化石。這些恐龍化石的發現對大同地區地層化石分布的劃分和對比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天鎮恐龍化石

展覽展示了六具較為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2009年,大同博物館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聯合調查了天鎮恐龍化石的分布歷時三年,發現甲龍化石數十具,約為0.73億年,豐富了天鎮恐龍的內容,為研究大同地區恐龍的分布提供了詳實的實物資料。

梵語清音

佛教在北魏時期興盛。大同作為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見證了佛教的發展。從北魏到明清,佛道經歷了競爭與融合,大同佛道雕塑層出不窮,于是有了“雕塑之都”的稱號。展覽包括四個單元,即上海世博會的遺產、十八羅漢、關帝廟的窖藏與民間造像。

海會遺珍

展示了十八座石雕。最初是大同華嚴寺海會殿的雕像,海會殿在20世紀50年代被拆除。雕像由玄武巖雕刻而成,均為蹲坐式,面容肅穆,手印各異,具有鮮明的遼金時代特征。

關帝廟窖藏

展示57尊具有明代特色的佛教道教銅像。2008年10月21日,在該市鼓樓東街關帝廟保護修復時出土。這些雕像造型端莊,塑工精美,外觀完好。其中,佛教造像含蓄莊重,道教造像清幽恬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刻有紀年、鑄造現場的銘文銅像為研究明代大同地區的佛教和道教造像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他單元

十八羅漢單元展示十八羅漢像,民間造像單元展示民間供養的佛教造像,明清銅像傳世于漢代、藏族等類型,道教造像題材更加多樣。

臨時展覽

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藏涪城韓云3354漢代文物精品展

本次展覽將于2023年1月12日至3月29日舉行地點是一樓展廳,由大同博物館組織、綿陽博物館協辦。此次展覽分為“千載漢風道涪城”物阜民豐百業興”居諸不息煙火盛”禮正樂教慕神仙”四個單元,包括陶器、漆木器、青銅器、鐵器、拓本等97種(套),生動地勾勒出漢代綿陽的生活。

穿越千年,一部壯麗的彝族史詩

本次展覽將于2023年4月5日至5月12日在一樓展廳舉行,由大同博物館承辦、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協辦。本次展覽共展出110件(套)獨具涼山彝族文化特色的文物。通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級制度、家支制度、習慣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習俗的八個方面既展現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歷史原貌,又再現了不同于其他奴隸制度的特點,揭示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發生、發展和終結的過程,是多方面的、它從多個角度再現了涼山彝族的歷史全景,也反映了彝族輝煌的歷史文化和智慧。

風吹在 縱橫天下——晉商 歷史文化專題展覽

展覽時間為2023年5月18日至7月18日,由太原晉商博物館和大同博物館聯合策展,以明清晉商發展史為脈絡“源起開中”香飄萬里”匯通天下”三個部分,旨在向觀眾講述晉商“誠實守信、開拓進取、和衷共濟、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可貴精神。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大同博物館的珍寶是司馬金龍 的木漆畫這是北魏的墓、司馬金龍漢墓中的釉陶俑■墓、元代廣寒宮釉瓷枕及“北魏藍”玻璃制品。

司馬金龍中的木板漆畫■墓

這批藏品陳列在杜威平城博物館二樓,年代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1965年,出土于司馬金龍 大同市石家寨村的王氏墓墓內清理出五幅漆畫,每幅垂直尺寸為0.8米,橫0.2米,厚2.5米,榫卯結構拼接,四周包邊并繪有圖案。板的兩面都有繪畫和題字,每一頁都畫有四層文字,每一層都是單獨的圖畫,上面列有書名。漆畫畫的故事內容是列女、孝子、高人、伊勢等,體現了墓主生前思想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拜。

司馬金龍漢墓中的釉陶俑■墓

該俑陣位于杜威平城,博物館二樓,在同時期的墓葬中極為罕見,是中國北魏時期最大的俑陣。兵馬俑有360多件,大同博物館修復整理了238件相對完整的兵馬俑,還原了當時的盛況,效果就像一個縮小版的兵馬俑。兵馬俑分為六種形狀、八柱擺布,高約30cm按照當時貴族出行的禮儀規定,安排導游騎俑、騎馬儀衛俑、步行者警衛人影等,有生動的表情、氣勢恢宏、盡顯王家氣象。

影青釉鏤空廣寒宮瓷枕

藏品位于博物館三樓,陳列于遼金西京它可以追溯到元代,于1973年在大同市五里店出土它長32厘米,寬16厘米,高15厘米.3厘米。整體造型是一座宮殿,四面雕刻著故事。枕面呈海棠曲線花瓣狀。枕體的四邊分別設有宮門,宮門頭和宮門四角掛有雕刻的如意云珠,墻體上雕刻有菱形或云紋。宮中雕刻了四組神話故事,前面是廣寒宮,后面是嫦娥奔月e居中,玉兔在前,四個宮女在左右。后正中,一名身著官服的男子站在案后,兩側站著朝臣。左右子宮塑造了兩組童話。胎質白而堅,釉面白亮。

北魏藍”玻璃制品

北魏藍”作為大同博物館的名片之一,屬于博物館二樓的展覽“魏都平城”玻璃制品有碗、瓶、壺一應俱全。早期,中國的玻璃制品主要含有鉛和鋇,而西方的玻璃成分主要是鈉和鈣北魏建立政權后,平城成為連接中西的樞紐,西方的玻璃制作技術來自當時的大岳家族。

其他分館 編輯本段

梁思成紀念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2011年9月28日開業,2016年升級。下沉廣場,位于大同市東城墻帶公園,是一座仿古二元院落,面積1210平方米,四個展廳“大師?大同”為主題,分為一代宗師、不愧山河、大同調查、安慰老師四個展示單元,用了很多話、圖文并茂介紹梁先生尤其是梁先生來大同考察古建筑的時期梁先生的許多著作藏書中的專著更是彌足珍貴。

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清源街北95號它是一個以重建的開化寺為場地的主題博物館2019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為大同博物館耗時兩年打造,也是大同古城第一座遼金元民族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面積2935平方米,建筑面積1590平方米大同地區出土的遼金元文物以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為主題,以展覽的形式呈現在公眾面前。展覽分“京華·鎖鑰”法相·莊嚴 ”茗酌·商貿”溢彩·生活”魂歸·彼岸”五個單元。

大同紅色記憶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古城街樓南街6號-9號院,2019年12月21日對外開放。大同紅色記憶博物館是以古城四合院為場館而建的“紅色記憶——大同近代革命歷史文物展”展覽以1921—以1949年為期限,以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共赴國難、革命到底、緬懷四大烈士重溫大同地區的中國共產黨、團組織和學、工、群體運動的發展史再現了黨領導大同人民抗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國民黨政府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壯舉。共展出各類文物440余套,圖片380余幅,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套(12件)

古代青銅藝術博物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古城街縣樓北街10號-2019年12月21日對外開放的12號院。大同古代青銅藝術博物館是一座明清風格的四合院建筑,總面積998.5平方米,有七個展廳。其基本顯示《銅耀大同——明清大同銅造藝術陳列》分為“古韻新風”爐火純青”燕閑清賞”奢華銅享”四個單元,展示了600多年的歷史大同地區明清銅器制作技藝,包括明清仿商周銅器、宣德爐、書房的休閑欣賞,蒙中兩國的商業交流,充分體現了明清時期雁北古城大同繁榮的商業景象,繁榮的人文,繁榮的民族融合。

北朝博物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向陽街288號,于2017年1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建在唐明的主樓上。其中面積為4628.88平方米,高27米,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六個單元,即“妙相西來”鹵簿莊穆”魏碑風骨”石雕氣象”殿堂華章”都會風華”,展示青銅、雕塑、繪畫、碑銘、陶瓷、瓦當等千余件文物,展現了北魏乃至整個北朝平城時代的繁榮景象,反映了各種文化的匯聚與融合。是一座集休閑、集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圣地。

魁星文化博物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武定街和大十字街交叉口的魁星樓。2008年,在明清大同縣學堂舊址附近重建魁星樓2016年12月31日,博物館首次對外開放。魁星樓五層三檐、一座盔頂的亭子狀建筑,明暗相間,底部四面有街,平面為正八邊形,總高31.24米。博物館以“昌文興教”作為主題,主要表現與科舉制度相關的文化內容。建筑一樓有魁星畫像,二樓有聞雞起舞等勸學故事壁畫,三樓有40件文房四寶展品和科舉制度。

明堂遺址博物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向陽街288號,于2016年12月25日首次對外開放。唐明遺址博物館是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城唐明南門遺址的基礎上建立的,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它由三部分組成,即“驚世發現”平城明堂”考古發現”,利用模型和出土文物建筑構件進行集群展示。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視頻回放觸摸屏VR技術等多媒體手段,直觀全景地向公眾還原北魏唐明的壯觀景象。

渭北書法家張故居紀念館

它是大同博物館的分館之一位于大同市平城區馬王廟街18號院2017年9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為明清傳統四合院,兩個院落,建筑面積334.36平方米,有四個展廳。館內的基本陳列包括兩部分張和張的生平事跡和書法藝術,并展出張s相關用品、文件、270多幅書法作品(套),從人品、闡釋張先生的藝術價值和道德精神價值從書法的兩個方面來看。

平城記憶館

大同博物館分館之一的平城記憶博物館,位于東城墻帶狀公園南側下沉廣場,梁思成紀念館對面,面積約1210平方米。2011年9月29日開業館內有四個展廳,是滄桑的故土、萌動的邊城、奮進的歲月,變革的時代,與“老大同記憶”以此為主題,展現了大同從鴉片戰爭到改革開放的近200年歷史,分為四個歷史階段,包括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于第三個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后。2022年8月10日,展覽升級,2023年初重新開放。升級后的平城記憶博物館展出了294件藏品(套),25處重點文物(套)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大同博物館出版《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鏡月澄華——大同市博物館藏銅鏡》《翰墨留香——大同市博物館藏書畫精品》《熠彩千年——大同地區墓葬壁畫》《博古鉤沉》《大同市博物館館藏精品圖集·第一輯》3《平城文博》2018卷一卷二。

科研課題為《藏品管理智慧化系統建設研究 保障博物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漆器文化研究—以北魏司馬金龍墓漆屏風畫為例》《大同特色民居研究—新形勢下的現狀與展望》3010,大同博物館也舉辦過多次研討會,如文博講堂遼五經會議等。

文博大講堂

文博講堂是大同博物館的學術研究之一,并邀請國內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截止到2023年9月,已經有五次講座,分別是《北魏平城明堂研究》《從大興安嶺到天山——契丹人的興起及西行之路》《牛川古城與北魏六鎮》和《北朝墓室的空間營造與來世想象》。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大同博物館的研究活動始于2019年作為一個展示大同 它以獨特的民族融合魅力和深厚的地域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大同博物館以北魏文化為核心、以大同歷史為主線,制定主題研究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北魏文化、了解家鄉歷史;支持研究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和歷史和人文遺產、科學實踐精神和愛國主義是主要目標。博物館設計了《北魏洛陽城的考察及都城發展史上的意義》系列課程之一,比如《三星堆祭祀坑(陪葬坑)出土遺存梳理》《我與博物館》《我眼中的文物世界》。

博物館“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進社區”進企業”下鄉”社會教育項目,開展了宣傳教育項目,包括在云端與博對話、同博帶你看世界、品鑒文物、博聞晉風、云賞同博、同博與你“宅”一起幾大板塊。該博物館還提供在線和線下課程,以開展社會教育。

文創設計

博物館開設了通博文創展廳,以館藏文物為主題,推出了小虎枕等眾多文創產品、獨具平城特色的面具、文化書簽、大同藍”玻璃器具、明信片、忍冬紋絲巾、鼠標墊、鑰匙扣、文件夾、水杯及書本等。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20年3月19日,大同博物館“西京風華——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和“紅色記憶——大同近代革命歷史文物展”榮獲山西省首屆博物館展覽評選推廣獎。

2020年,大同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2022年7月,大同博物館榮獲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2022年11月30日,“平城魏碑‘拓’退一步——大同博物館經典系列活動”入選全國文化社會教育百佳案例。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平頂山博物館    下一篇 首都博物館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新丰县| 临湘市| 涿鹿县| 南丰县| 巍山| 大悟县| 嵊泗县| 怀来县| 远安县| 荥经县| 桦川县| 郧西县| 穆棱市| 延吉市| 广德县| 涟水县| 丰台区| 吉安市| 阿克苏市| 海原县| 张家口市| 格尔木市| 芮城县| 祁阳县| 巴林左旗| 芦山县| 连南| 额尔古纳市| 福鼎市| 南昌市| 永嘉县| 高陵县| 汾西县| 乌什县| 牟定县| 甘谷县| 双桥区| 蓝山县| 巍山|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