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廟頭村旭日街2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也是最大的一座、最完整的海神廟。南海神廟建于隋開帝十四年,是中國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地方(公元594年)唐代以后,宋代達到頂峰,民國以后逐漸衰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后進行恢復重建,恢復歷史風貌,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南海神廟占地30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由南向北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其他建筑以五座主體建筑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整體建筑采用懸頂式、建筑結構有單檐歇腳式和硬頂式三種,具有明代宏偉古樸的建筑風格。除了主體建筑,南海神廟還有大量的古代碑刻、碼頭遺址、牌樓和古樹名木等,廣州最古老的民間廟會,——博羅生日廟會,每年都會在廟里舉行。
2011年,南海神廟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2013年,國務院選定海南寺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始建
在古代,航海技術相對落后,人們缺乏科學知識人們認為航海安全是由波塞冬決定的為了得到波塞冬 的保護,古人經常祈禱波塞冬平靜的海面時,船只進出港口,以確保順利航行。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文帝根據大臣的建議,決定在河口建廟祭拜波塞冬,并把朱融奉為波塞冬,朱融奉為火神古人認為“火之本在水”于是祝融就成了水火之神。扶胥鎮(今黃浦區南海神廟東側廟頭村)地處海上交通要道,可通達南海各國寺廟在這里地理位置優越,既可以方便出海祭祀,也可以作為歸家的標志而且當地經濟發展快,人口多,也能保證寺廟的長壽和香火。
擴建
唐開元十四年間(公元726年)張九齡奉唐玄宗之命到達南海祭拜波塞冬,唐天寶活了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封南海神“廣利王”并重修了南海神廟,在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廣州慈氏孔昆擴建南海神廟,將院內原有的祭壇改為東西向的階臺和齋戒祭祀的廚房,并請韓愈在南海神廣利王的廟碑上題詞。
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廣州周知的俞京,全面大規模興建南海神廟(公元1068-公元1077年)廣州周知程師孟,在廣州西城通航門西側建南海寺西殿,并分別在惠州東關設立分殿,歷時八年(公元1472年)當地官員對南海神廟進行了最大規模的整修,并整修了道路、大門、儀門、東西廊房、拜廳、大殿、后殿、廚房和齋堂等建筑。此后,南海神廟經過多次局部修繕,直至清末。
損毀
民國時期,社會動蕩,戰亂不斷政府逐漸忽略了南海神廟,不再維護西方的思想和習俗被引入中國于是,百姓停止了修官廟,南海廟逐漸衰落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廣東巡撫陳的夫人莫秀英到南海神廟燒香,見廟內一片狼藉,出資修繕,主要是修復拜亭和后亭,修建秀英碼頭。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占南海神廟,將其作為軍事駐地。
1964年南海神廟作為廣州航海學校的辦學場所,1966年-1976年,文革期間,南海神廟大部分建筑被毀,佛像全部被砸碎,三分之二的古碑文被推斷,南海神廟受到重創。
重建
1983年后,南海神廟的土地使用權移交給廣州市文化局,廣州市委決定重修南海神廟1986年,該項目正式啟動“修舊如舊”南海神廟的修復工程于1991年完成。2006年,再次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瑞典國王和王后抵達南海神廟,觀看了祭海儀式。
主要建筑 編輯本段
南海神廟占地約3萬平方米,進深五步,坐北朝南,以中軸線為中心,其他建筑對稱分布中軸線上的主題建筑依次是南向北的頭門、儀門、禮亭、正殿和后殿兩側有回廊,西南山上有沐浴亭。
頭門
頭門為磚木結構,寬三間,東西兩側設八字墻,寓意穩固牢固。橫梁上的木雕保留了宋代的雕刻特色,屋頂采用硬脊設計,天花板的吊頂呈現清代的經典風格。頭門東西兩側有書桌,起源于周朝。
儀門
儀門,也就是禮儀之門,就掛在正上方“圣德咸沾”清代牌匾,意為圣者與大眾皆可觸摸,中間有三門,俗稱“山門”在古代,講究等級觀念,只有高管和貴族才能從中門進出,其他官員和級別較低的人只能走側門。儀門入口處有一對石鼓,鼓腳刻有蜜蜂、猴子、有四種動物圖案,鳥和梅花鹿,它們的諧音是“封侯爵祿”希望來祭拜南海神的人能升官發財。
禮亭
禮亭又稱“拜亭”建于明代,是一座木結構建筑,占地很廣,單檐歇山頂、進深三間,四面通透,與正廳相映成趣。
大殿
正殿是南海神廟中最宏偉的建筑這是一座模仿明朝建筑風格的建筑這是一個單檐,山頂休息結構十二根椽子以四根柱子的形式使用大廳上梁的駝峰上刻有云紋,上下梁由斗拱支撐所有的光束都是沒有釘子的獵鷹形狀。大廳的中央供奉著南海之神朱榮的雕像據說祝融被封在楚國,是楚人的祖先。
后殿
后殿又稱“昭靈宮”20世紀30年代,陳任廣東巡撫時,用鋼筋混凝土重建后堂1991年建成時,重新安裝了瓷磚脊。后殿是南海夫人的住所在宋朝,她被命名為“明順夫人”相傳三拜后堂拜石上的明順夫人,可得生兒育女,吉祥如意,家庭和睦,所以后堂一直香火鼎盛當游客來參觀南海神廟時,他們會祭拜他們的妻子,為上帝祈禱祝福和祝福他們的家人和平。
浴日亭
尤里閣位于南海神廟西側的土府章丘上,現存建筑為清代。浴亭是宋元時期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的名勝地。蘇東坡 s 《浴日亭》詩碑立于亭中南宋時期,劉蕓,廣州周知人,臨摹蘇東坡的詩的筆跡,并把它刻在石碑上;碑文背面有明代著名嶺南學者陳憲章與毛龍弼合寫的《浴日亭追次東坡韻》詩碑。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建筑構造
南海神廟主體建筑多為磚石結構,以木梁承重為主,建筑體量通常較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各個朝代維修保存下來的古建筑,主要是明清時期的另一種是近幾年對古建筑的破壞,按照傳統的結構建筑風格進行修復。如古建筑的頭門為磚木結構,三間房寬,硬頂形式,春秋時期一派四校的建筑形制和風格。例如,修復后的建筑大廳采用嶺南大廳形式的休息頂設計和梁框架,具有靈巧和優雅的特點。
建筑用材
南海神廟的主要建筑,如頭門、儀門、昭陵殿屋頂均為綠色琉璃瓦屋頂,由青磚砌成的磚墻支撐,地面鋪長花崗巖建筑材料方面,大部分是混凝土。牌坊石碑等古建筑,大多是花崗巖制成的。
建筑裝飾
南海神廟的屋頂懸掛在山頂、由一檐歇腳硬頂三種風格組成,屋脊飾以雙龍、水族館的動物,比如章魚,主要裝備的是云、以水的圖案和花草作為裝飾,整體墻面比較素雅。房子的磚塊排列整齊緊密,墻壁保留了原來的顏色,體現了樸素的特點格子門菱形窗門窗都用,沒有過多的裝飾。地面以冷色為主,風格簡單,線條筆直,地塊大,顯得嚴肅穩重。
南海神廟的建筑裝飾大多古樸典雅,顏色以大灰色為主、黑色、紅色是主色調,屋頂使用明亮對比色,如紅色和綠色,房屋主體使用灰色、紅、黑、白、黃五色,底座采用灰青磚,整體色調比較平淡,傳承了中國傳統寺廟的古樸干凈風格。
文物遺存 編輯本段
古碑刻
南海神廟的碑刻共有47種,其中有一種是唐代的、有宋3片,元10片,明17片,清4片,復制10片,現代名人古詩詞9片因此,南海神廟有“南方碑林”的美譽。
御碑
南海神廟一門東西廊(內廊)山上豎立著許多帝王碑,是歷代帝王祭祀南海神時所建帝王碑大多在上部和兩側刻有龍紋,中央部分刻有重要注釋,是歷代帝王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南海寺保存有唐代、宋、元、明、清代等各個歷史時期的碑刻很多,所以南海神廟也被稱為“南方碑林”
唐碑
唐碑是南海神廟的主要碑刻,位于南海神廟頭門東側,有專門的亭子保護,又稱唐碑亭。唐碑是唐玄宗冊封廣歷皇后孔琨為南海神,并請韓愈題字,由州刺史書寫,李刻制而成它叫做“三絕碑”
宋碑
宋碑又稱“開寶碑”它是南海神廟中僅次于唐碑的重要碑文它建于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位于南海神廟頭西側,立于《大宋新修廣利王之碑》。
明碑
明碑又稱“洪武碑”,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明碑規模較大,體現了明代的建筑氛圍碑下是一個叫羅的神獸。
清碑
清碑又稱康熙碑,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初實行海禁政策,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93年)解禁海禁,再設廣東、閩、浙、江蘇省四大海關全面開放海上外貿。康熙帝認為南海神可以保護海上貿易的和平與繁榮,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在他五十歲生日的時候,他自己寫的“萬里波澄”四個字,又命人做一個金匾送到南海寺。
扶胥古埗牌坊
伏秀古牌坊位于廣東珠江口伏秀鎮,毗鄰伏秀河。東臨獅子洋,南接虎門,背靠廣州。這座古老的牌樓曾經是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是進出廣州的主要通道通過這個地方,可以到達南海各國。
海不揚波牌坊
海傍洋波牌樓位于南海神廟前,為阿清王朝建筑,三室四柱,花崗巖砌成,呈飛升式設計。清道光二十九至三十年(1849-1850年)在此期間,廣東巡撫葉對南海神廟進行了修繕,將原有的紅石牌樓改建為牌樓,并題寫“海不揚波”四個字,表達對平安吉祥的期待。
明代碼頭
2005年發現明代碼頭,用于改造南海神廟周邊環境它位于章丘腳下的尤里亭南側,由山腳風化巖石修筑了一條通往珠江的道路,全長約125米。明代碼頭由埠頭、接官亭、用紅砂巖鋪成的小橋和官道。為保護碼頭,回填工程已完成,2018年采用紅砂巖基底進行地面模擬展示。
清代碼頭
清代橋墩是2005年廟頭南廣場改造時考古發現的整個場地包括碼頭和道路,總長20多米。碼頭保存完好,有九級石階,五板石路通往南海神廟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明清時期由于泥沙淤積,廟前河堤線逐漸移向黃埔古港。清代碼頭見證了古代海上交通的變遷和延續。
明代石獅
南海廟前有一對紅砂巖制成的石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但由于紅砂巖易風化,石獅已被嚴重腐蝕為了防止石獅受到風化的破壞,人們用玻璃板進行保護。
清代華表
南海神廟里的兩只中國手表是清朝的遺物,柱子上盤旋的龍是石雕藝術品。
古樹名木
南海神廟種植了許多古樹名木,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有學者詩人屈大均朗誦過的木棉樹、大西司空種植的來自波羅的海國家的菠蘿蜜樹、無憂樹和菩提樹等他們都是歷史的見證人。
波羅樹
波羅樹起源于印度據說大西去南海神廟游玩時,在廟前種下了兩棵Polo樹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波羅樹越長越大直到抗日戰爭,日軍摧毀了第二棵樹,大西自己種的波羅樹也消失了。
波洛樹是南海神廟的重要樹種,最著名的是2006年的瑞典古董商船“哥德堡”當瑞典國王抵達廣州時、女王和工作人員參觀了南海神廟,并親手種植離大西雕像不遠這棵樹也是中瑞友誼的見證。
木棉樹
南海神廟的1號2號木棉樹已有264年樹齡,是南海神廟木棉樹樹齡最長的兩棵木棉樹分別位于明洪武御碑亭和萬里伯承碑亭前,可見古剎的莊嚴。木棉是廣州的市花,也是南海神廟的廟花,紅棉樹也成了南海神廟的圣樹。
紅豆樹
南海神廟沐浴亭的山坡上長著一棵紅豆樹樹齡324年,是寺內唯一的國家二級保護古樹。為了更好的保護這棵古樹,周圍設置了護欄。廣州市黃埔區古樹辦每個月也會派專家檢查古樹的情況。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波羅誕廟會
波羅誕又稱“南海神誕”每年農歷2月11日至13日在南海神廟舉行廟會,附近的人包括香港、澳門、東南亞的華僑都來這里參加廟會博羅生辰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廟會,也是中國唯一的紀念館“海神”的活動。博羅生日廟會始于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廟會主要包括祭海儀式、章丘詩會、嶺南民俗表演等,波羅雞、廟會上還會出售博羅粽子等民間商品。2023年,第十六屆博羅生日廟會迎來“正誕日”,舉辦3天,接待游客近22萬人次。
2011年,博羅生日廟會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
五子朝王
傳說南海神有五個兒子,分別被不同的鄉鎮供奉。在博羅生日廟會上,15個鄉鎮的人們將舉行拜神活動,南海神的五個兒子都將去南海廟為他們的父親 的生日這個自定義活動稱為“五子朝王”其習俗是每年小貢,三年中貢,五年大貢(大會景)傳說是因為南海神的第三個兒子石安性格倔強,與南海神不和,在進廟祝壽時背棄了南海神。
五子王的儀式結束后,南海神的五個兒子被抬回各自的村莊拜神為了迎接國王的歸來s隊,三個鄉的所有祠堂都搭了貢品棚,村民在村口等候五子王進村,立即敲鑼打鼓,舞獅放鞭炮人們歡呼雀躍為了尋求好運,村民們觸摸神靈,并向他們供奉金錢在到達祠堂之前,他們受到村民和宗族的崇拜。晚上每個祠堂都要擺百桌酒席,招待村民和外地宗親,一起喝酒“朝王酒”至此,五子對王的活動完成。
五子朝王”這是博羅廟會最熱鬧的一天許多游客會來到這里,一睹五尊浮雕的風采,并觸摸它們以求好運有的人還會搶一些供品回家,送給自己的子子孫孫,讓他們快點長大有些人還會抓住裝滿供品的籃子,這被稱為“攜男回家”
宗親聚會
十五個鄉鎮的人都把南海神廟當做家廟宗族聚會是指爺爺出面邀請遠近的親戚參加聚會,其余的村民也會邀請自己的村民參加場面非常熱鬧隆重。
花朝節
花朝節又稱“挑菜節”花神節”百花生日”根據古代的記載,以前的花節通常是在Polo 南海神廟的生日。傳說武則天很喜歡花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花朝節,她都會命宮女去采花,把米和花搗碎,拌在一起,蒸成花餅,送給大臣們后來,花節逐漸從宮廷流傳到全國,逐漸演變為少女祭花、愛花、享受春天和美麗的一天。黃浦區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黃迎豐說,在古代,女性不能隨便出門,但在“花朝節”這一天,姑娘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去玩,她們會在廟會上祈求婚姻幸福。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2003年,廣州市黃埔區有關部門拆除了南海神廟周邊2萬平方米的違章建筑,其中臨時商鋪20間,違章建筑77間拆擴建后的南海神廟面積將達到41公頃。
2004年,廣州市黃埔區委、區政府將南海神廟開光工程列為重要項目,先后編制制定了《南海神廟周邊地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南海神廟周邊環境整治規劃》等規劃。根據規劃,南海神廟的擴建將分為五個區域,即北廣場區、西側公園區、南廣場區、南區水道、旭日商業區,其中北廣場將建在南海神廟以北8萬平方米的區域,作為停車場和市民休息游玩的場所南海神廟前廣場將擴建至1900平方米,原有古樹將進行適當改造建成的廣場不僅供市民休息,還將作為廟會期間舉行大型慶典的場所。此外,還將建設濕地公園和停車場,改善南海神廟的旅游環境,緩解廟會期間停車難的問題同時完善航道碼頭建設,沿河植樹,加強環境整合。
2011年4月,南海神廟舉行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揭牌儀式,南海神廟將繼續擴大規劃,下一個目標是5A級旅游景區。黃浦區也在加快南海神廟海事博物館的建設。廣州海事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620平方米,其中海事博物館主樓3840平方米,古碼頭保護遺址1780平方米到2011年,廣州海洋博物館的總體規劃和調整已經完成、勘探設計和文本粗編工作。2021年6月,廣州海事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
2013年,廣州市規劃委一致通過《黃埔區廣州海事博物館地塊控制性詳細規劃修改》號規劃,規劃中表示將在南海神廟東側建設海洋博物館,南海神廟與其共同開發,打造海洋文化產業區。
保護
1983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管了南海神廟由于寺廟年久失修,正殿被拆除,寺內碑刻被毀于是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決定在1986年重建南海神廟這一建設項目包括修復寺廟中的基本建筑,如一門、復廊、浴日亭、霍爾等,同時修復寺內20多處古跡。
2016年,廣東省文物局啟動了南海神廟及碼頭遺址的修繕保護和環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海傍陽波牌坊、浴日亭、明代碼頭、2019年,整個工程完工,更好地保護了南海神廟的文物和遺址。
文物
2012年,南海神廟和古碼頭遺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單。2013年,南海神廟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6月9日,廣州市黃埔區文化遺產發展研究院正式成立,這也是廣州首個研究區級歷史文化遺產的機構。研究所聘請了一批文史專家,他們會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黃埔軍校文化、香雪文化和創新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使文物得到傳承“活”過來。活動當天,研究院發布了第一項研究成果,——《“嗨皮”十古說黃埔》這部作品以蘇軾貶謫嶺南,途中拜南海神,到日光浴亭觀海,留下詩《南海浴日亭》的歷史為背景,放上廣東音樂、說唱、動畫等當代元素展現南海神廟、波羅雞、浴日亭等古文化、古建筑的風采。
2023年2月,廣州市文物局批復了南海神廟石刻保護辦法,強調保護工程要嚴把質量關,也要注意文物安全工程竣工后,應編制竣工資料,并上報廣州市文物局。由其驗收。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