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文化百科    傳統文化    其他文化    百科詞條   

洪家太極拳

洪家太極拳是明代拳師楊露禪于1665年所創的太極拳。這一支太極拳主要流行于山東、河南及周邊地區。它自楊露禪首創后,已在國內外武術界有很高影響力。特別是楊露禪以其獨特的“剛柔相濟”與“養生練武”獨特方法為歷代武術家所推崇。“太極名家”是楊露禪一生孜孜以求追求“道”與“藝”統一境界而成。洪家太極拳主要以精純太極拳技法(如拳架、掌法、養生拳等)為主要表現形式。

洪家太極拳洪家太極拳

目錄

太極拳概述 編輯本段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武術運動,是由楊露禪先生在清朝康熙年間(1665年),結合自己的所習武功和養身經驗總結出來,具有剛柔相濟、內斂平和之特點。它具有較高的技擊價值,對增強體質、強身健體、養生保健具有良好的作用。太極拳要求:身體松沉有力,姿勢自然大方;動作緩慢柔和,中寓剛勁,剛柔相濟;意到氣到;形到神到意到手到心到身到勁到力到。其中,又稱練拳不練掌、不練拳,只練拳不練掌、少練拳、不練拳等;是中國古代四大拳種之一(另三種為八卦拳、形意拳、白鶴亮翅)。太極拳有行功套路,如陳式、雷式等;以動為先;姿勢規范大方而得名。

洪家太極拳洪家太極拳

1、太極拳的運動特點

“無規矩,不成拳”。太極拳講究“動靜相宜”,動靜相濟,虛實相生,剛柔相宜。是中國古代先民智慧的結晶,它既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武術健身功能的思想和實踐,又體現了道家氣功養生理論和技擊技術上的一些特點。在動作上,它以腰為軸,要求“順其自然”地運動;在招法上要求“如行云流水”;在行功形式上要求為“螺旋進退”;在攻防技法上要求具有剛柔相濟、虛靜含柔之特點。總之一句話:太極拳講究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動作緩慢柔和;以靜制動;內斂平和;以通變化為技擊技法上特點是:練拳要注意松沉和輕靈;動作緩慢柔和中寓剛勁(在練拳時);動作要含蓄蘊藉;有活著之感。

2、其技擊作用

(1)增強體質:太極拳講究形意拳中“腰為骨之母”的道理,太極拳要求腰胯放松,意念自然下沉,做到意隨形動,身隨勁動,以靜制動,剛柔相濟,以意領氣,以氣運形,以形馭氣。(2)養生保健:太極拳重視對筋骨肌肉的鍛煉和經絡的疏通。太極拳要求運用太極功夫養生。太極拳以意領氣,以氣催力,以勁導行。要求形體松沉靈活,動作舒展大方,意氣平和下沉,自然守身;要求拳架剛柔相濟,虛實相間;要求氣沉丹田、勁透周身;鍛煉人體各部位機能和運動能力。

3、影響及歷史

太極拳作為一種很有民族風格的武術形式,其剛柔相濟的動作結構和風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間風格。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之一,也是中國武術的精華所在,早在西周時期就被稱為“國之利器”。清代乾隆年間楊露禪將太極拳由祖傳發展至完整,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體系和完整而規范操作的習練方法,這是對中國傳統武術一次最重要卻也是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響的創新發展了。太極拳對中國武術和中國傳統武術影響深遠:從古代拳術記載和史料中我們可以知道我國古代有很多拳術及很多人所進行的習練活動:如《禮記·月令》中所言:“朝暮朝朝練武”“每日早起與眾子弟共習一小時”等便說明了那時人們對武功習練都有很高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從近代開始普及化:清朝光緒年間(1876年)張養浩創立的太極拳運動傳入我國東北地區后為民間習練所接受和傳播著并得到發揚光大,到了現在仍然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

流派分類 編輯本段

以傳承人來說,不同的太極拳流派都有著自己獨特打法與拳理特征。有以形意、太極等為代表的技擊套路,也有以站樁為代表的攻防套路,還有用來進行傳拳比賽的搏擊套路。根據武術流派的不同特點,太極拳有著不同的習練方法,如一種打法和技藝可分為南派、西傳派等三大類。南北兩派均以“形法”為核心,兼有“術”與“勢”之長。他們在動作風格上有明顯區別,其特點各不相同。它們是以不同拳術風格并存于世。由于南北兩派各自具有鮮明優勢和特點的原因,使得太極拳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情況。

洪家太極拳洪家太極拳

1、南派

南派指的是由山東境內傳到河北,并在河北傳開的太極拳流派。南派太極拳的習練方法是比較簡單的。以練“太極”為例,以動作與打法為主。因此南派太極拳也就有著很多流派和拳種。但南派太極拳都是以站樁為主與技擊相結合的發展。通過長期鍛煉,他們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練出良好的武術修養和氣質。

2、西傳派

西傳派太極拳的流派名稱也十分繁多,其體系包括:東拳派、北拳派。東拳派太極拳體系完整,流傳廣泛。包括“大架太極拳”(李雙江)、“北拳門”(孫祿堂)、“南拳門”(何云峰)、“南拳門”(洪門)等拳派。他們各有特點。東拳派太極拳主要集中于黑龍江和遼寧一帶、北票市及葫蘆島市一帶;其他幾個流派也是由各個流派傳承發展而來。而“北拳門”太極拳在歷史上并不屬于太極拳體系而屬于其他拳派體系。

3、北派太極拳。

北派太極拳,主要流行于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其拳理是以纏絲勁為主,在招式和動作上有很多類似技擊套路,其中以拳術為主的有:龍馬、長拳、八卦等;以套路為主的有:八卦掌套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以器械為主的有:大圓拳、大鐵環門等。北派太極拳動作套路都以短打為主,如:長鞭、飛針、短棍等;練習時還講究“打一打全身”等特殊技法。由于歷史原因和氣候影響是北派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受到中原武林各大門派影響而在招式上不完全相同和統一。因此北派太極拳也是有不同流派存在發展階段的。

4、傳統太極拳器械,如“二把刀”“大槍”等。

傳統太極拳器械有兩種,一種是“二把刀”,一種是“大槍”,這兩種器械均以刀作為主要器械。由于刀與槍不同的槍勢與套路而成為南派拳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傳統太極拳器械也成為南派太極拳中獨有的拳法特點,在南派練習方法中具有重要關系與作用。因為它們不僅是傳家之寶也是攻防之法也是技擊之方。其中南派太極拳主要集中在河南信陽一帶;而北派則集中在山東太極拳發源地臨淄、濟南等地。其中南派和北派均以拳法和器械為主要表現形式和特點。

5、還有一些太極拳器械,如推手等也在傳播中發展出新的太極拳流派。

這些流派大多沒有嚴格的規矩。但經過不斷發展演變和推廣,在一定范圍內都可稱為太極拳流派。中國武術由于其獨特性,發展變化十分快。但也因此使太極拳得到了社會上廣泛地關注,成為一種極受歡迎且不斷推廣和發展的運動之一。現在一些太極拳流派逐漸趨于消亡或失傳。

太極名家 編輯本段

楊露禪(1663-1822)原名阿桂,字玉泉,號露禪。祖籍河南省禹州市,生于明末崇禎四年(1628年),自幼習武,熟讀兵書、醫道,師從李振邦先生攻讀武術,后拜師武夷派名家郭云深先生習練太極拳,曾在京、津、魯、豫等地講學。楊露禪是國家一級武術教練,全國首屆武術節評委會委員、中華太極拳研究會理事、中國武術協會理事等榮譽稱號。其弟子遍及海內外,如郭云深、周永明、馬永祥、楊洪魁等一批著名太極拳師均為楊露禪門下弟子。其弟子在世界各地均活躍于武術舞臺上,在國際太極拳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洪家太極拳洪家太極拳

1、郭云深

郭云深(1912-1995),字云深,號靜庵,又號天泉山人,武夷派武師,祖籍安徽霍邱縣,生于江西九江德安州(今九江)。幼時隨其父習武,曾在江西武術界擔任武術教練、老師,后被楊露禪收為門下弟子。郭云深自幼便得到楊露禪先生親授太極拳練習教益,在其指導下習練太極法、拳術和太極拳理論體系,對太極拳拳術理論有深入研究并將太極拳法和套路傳授給了學生們。郭云深早年學武時就與武師張華表、楊露禪有過多次切磋與交往;青年時期又拜楊露禪為師學習太極拳并跟隨楊露禪習武多年。20世紀30年代郭云深與臺灣著名太極名家李振邦先生在臺灣開展太極拳教拳活動和舉辦武術比賽時曾共同合作過20多次。

2、楊洪魁

楊洪魁,本名楊傳宗,號洪魁,是楊露禪(1873-1934)的第29號傳人,自幼拜楊露禪為師。楊露禪教拳時曾向他介紹太極拳為太極拳,他也因受了楊露禪之影響,深得陳式太極拳精髓。因師承陳長興而得楊露禪之真傳,故以太極陳式太極拳為主練。楊洪魁善于從形意八卦入手理解太極拳之道,并將太極拳中所蘊含的意、氣、形以及技擊技巧運用于練拳之中,以求陰陽之動律為拳術之基本原則。此外他還注重技擊技巧與醫療保健相結合。因此其太極拳術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價值與健身價值。

3、王行恕

王行恕,字繼一,號靜齋,河北省定州市人,出生于一個武術世家。曾拜李佩卿先生為師。在其師李佩卿先生精心指導下,勤奮練功,潛心研究,博采眾長,于1987年創造了“行恕太極拳”拳法;1993年創編了《行恕太極拳集》;1995年創編了《行恕太極拳拳術》;1998年又創編了《行恕太極拳拳術》;2002年創編了《行恕太極拳技擊》等著作;2006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為國家級高層次體育人才;2007年獲得“國際搏擊名人”稱號;2008年5月7日與世界著名格斗家馬賽先生聯合創立“國際格斗大賽”。2009年12月19日在美國紐約成立“第一屆國際格斗大賽”亞洲總決賽。王行恕是李佩卿門下弟子之一;2012年4月被國際拳聯授予“國際著名人物”稱號(在世界各國中排第二位)。2014年5月19日王行恕被世界武術界譽為“太極拳運動傳奇”與“中國武術運動傳奇”。

4、陳宗瑞

陳宗瑞(1864-1925),字仲甫,號松溪,祖籍浙江寧波余姚城隍廟。生于清代道光年間,卒于1945年。自幼習武,通曉拳術、器械和醫術。年近40高齡,于民國二年(1913年)至民國五年(1910年)在杭州傳藝于楊露禪先生門下學習陳家溝傳統太極拳。后又師從蔡子強先生習練太極拳。在其長達50余年時間內專心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各流派之拳術套路及拳術器械之技法。在傳授陳家拳術之同時還致力于太極拳與太極文化之研究以及對古代經典拳術理論進行整理和翻譯工作。

洪家太極拳 編輯本段

洪家太極拳的精髓是:“剛柔相濟”和“養生練武”。其風格體現出太極拳“陰陽調和”觀念與特色。其練法、手法、步法和動作等都非常講究,是一種適合中老年練習的武術。洪家太極拳包括洪式太極拳、洪式太極拳架和洪式太極掌等。其中,洪家太極拳為重點。洪家太極拳由楊露禪所創,其動作柔和緊湊、剛柔相濟,中又蘊含著柔與剛的和諧中又充滿著剛與柔的變化。

洪家太極拳,洪式太極拳架是在對楊先生原有拳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新拳架。其中洪家拳架包含了洪家拳式所有要點,包括:“一寸金”“天機不可泄露”“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寸金”等武術術語或格言;洪家太極拳架包含了“一橫一豎、前胸后腰”和“左沖右突、進退無常”等技擊手法;洪式太極掌包含了“五推五抖”等技擊手法;洪家拳架包含了“外圓內方”“內實外虛”“剛柔相濟”等技擊手法和“太極推手”等技戰手法;洪家太極拳技擊主要是一招三式,主要包含五個基本技擊環節:拳架中常見套路包括腰拳架、上盤架、雙盤架等;洪家太極掌包括以拳架中之八個基本步法為基礎、以大擺掌為主要特色和以小圓掌為主要手法的一套完整拳場體系所組成的套路體系(圖16-1)。洪家太極拳中許多動作與楊先生太極拳架中動作相似且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同時,洪家拳架在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獨有、豐富而又獨特的技擊技法——“七點半拿”“天外來客”等技擊手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豌豆島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    下一篇 少林古輪拳法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