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固體 狀態 磁盤簡稱同固態硬盤固態磁盤)由固態電子存儲芯片制成的計算機存儲介質,主要由存儲單元和控制單元組成。與傳統的機械硬盤相比,固態硬盤具有讀寫速度快的優點、低功耗、防震抗摔、無噪音、工作溫度范圍寬等優點。固態硬盤得益于固態存儲的性能優勢,被廣泛使用。除了生活中常見的個人電腦,SSD也用在了車輛上、工控、視頻監控、電力、醫療、航空等領域。基本介紹
固態硬盤可以分為兩部分,固態和硬盤硬盤是計算機的主要存儲介質,起著倉庫的作用與機械硬盤相比,固態硬盤需要磁盤的旋轉和磁頭的往復運動來讀寫數據在讀寫數據時,內部電子元件可以不動就完成。
固態硬盤由閃存芯片組成,使用閃存顆粒作為存儲單元,而不是使用傳統的機械存儲方式,使用模擬來模擬傳統的硬盤訪問方式和扇區等,也可以簡單理解為硬盤接口(SATA/ATA等)的“大U盤”不同的是,它沒有機械結構,采用傳統的NAND Flash特性,分塊讀寫所以讀寫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閃存技術的發展,與傳統機械硬盤相比,功耗低、耐震、穩定性高、耐低溫等優點。
SSD的介質有三種,一種是閃存,一種是DRAM,一種是3D Xpoint目前大部分固態硬盤使用閃存,存儲單元負責存儲數據,控制單元負責讀取、在寫入數據時,由于固態硬盤沒有普通硬盤的機械結構,不存在機械硬盤的尋道問題,系統可以在1ms以內完成對任意位置單元的輸入、輸出操作。
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
前身
1956年9月13日,IBM發布了世界 s的第一個硬盤,重量超過一噸,看起來像一個大型的圓柱形空調機組它被稱為IBM305RAMACIBM花了5年時間研發終于出來了,在當時整個科技界引起了轟動。1968年,IBM重新推出了“溫徹斯特”winchester)這次是技術可行性“溫徹斯特”這項技術主要是在密封方面、固定和高速旋轉的鍍磁盤,磁頭沿磁盤徑向移動,磁頭懸浮在高速旋轉的磁盤上方,不與磁盤直接接觸,簡化了機械結構,縮短了啟動時間,增加了存儲容量這項技術奠定了硬盤未來的發展方向。
In 1970, storage technology company(Sun storage technology)開發了第一個固態硬盤驅動器早期的固態硬盤又貴又不穩定,很快就銷聲匿跡了。1984年,東芝的藤井岡Fujio Tsuoka首先提出了閃存的概念三年后,東芝成功研發出NAND閃存。
問世
1989年,世界 s的第一個固態硬盤出現了,但是因為價格高,所以只用于非常特殊的市場,比如醫療、工作和軍事市場,世界和Sandisk于1991年推出了首款商用固態硬盤,其容量僅為20MB。自2007年7月IBM在其刀片服務器上部署SanDisk SSD以來,固態硬盤再次走進人們的生活的視線直到2009年SSD的發展,各大廠商蜂擁而入,存儲虛擬化正式進入新階段。2009年,NAND閃存顆粒出現在固態硬盤中這個時候NAND閃存都是鋪在一個平面上,這就叫“2D NAND”2010年2月,鎂發布了世界 s首款采用SATA 6Gbps接口的固態硬盤,突破了300MB SATA接口/s的讀寫速度。2012年,蘋果將512G的固態硬盤應用于筆記本電腦。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存儲變得越來越重要固態硬盤一開始價格不菲,但隨著SATA的采用,/市面上主流的硬盤接口,比如SAS,使得它在企業市場非常受歡迎。隨著SSD的大發展,中國廠商也積極參與初期行業規則的建立,推出了一些行業首創的SSD產品2012年7月 日,Goldendisk 深圳云存科技推出世界 首款最小的CF CFast固態硬盤和首款工業級加固512GB固態硬盤于2014年3月推出。
技術革新
為了適應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薄,SSD的尺寸由常規的2.5英寸繼續縮小,迷你版固態硬盤mSATA SSD出現,比SSD固態硬盤更小更薄,尺寸只有標準的2.五寸硬盤的八分之一,傳輸速度高達6Gbps。2012年,三星打造了3D NAND,推出了第一代3D NAND閃存芯片,也是首款32層 SLC V-NAND SSD ——850 Pro Pro,次年三星推出24層3D V-NAND和閃存峰會在美國舉行(FMS)1TB SSD顯示在。2014年,三星、閃迪和東芝宣布推出3D NAND生產設備。閃迪推出4TB企業級SSD,三星開始銷售32層 MLC 3 D V-NAND——850 EVO。2015年7月,英特爾和美光聯合發布了一款名為“型號3D XPoint”2017年,英特爾推出了首款基于3D XPoint技術的產品Optane SSD。2016年是SSD最大的技術革命,3D NAND閃存顆粒的強勢崛起,技術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從而引發整個行業的技術變革。今年東芝發布了48層TLC NAND。
IBM發布TLC PCM存儲芯片。英特爾開始向企業市場銷售3D NAND產品。2017年,堆疊級別更高的3D NAND技術成為各大存儲廠商競爭的焦點,基于NVMe協議的PCIe SSD降低了閃存的成本、隨著量產的提升,已經成為固態市場的主流產品,而基于SATA接口的傳統固態硬盤則成為入門級和大眾化的主力產品。東芝2019年發布的一款全新閃存架構,可以簡單理解為3D封裝、超低延遲的SLC閃存。同年,鎧俠(原東芝存儲)投入PLC閃存技術的研究到2021年,鐵甲俠已經在-在196°C的液氮環境中,HLC閃存的PE為1000次(可編程擦寫循環)同年9月14日,凱夏公布了新一代企業級NVMe SCM SSD解決方案FL6”這是世界上第一款采用SLC閃存的PCIe 4.0 SSD。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出,固態硬盤的價格逐漸下降2022年,固態硬盤將繼續蓬勃發展,在很多產品線都將大幅擴張,開始擠壓機械硬盤的生存空間大多數用戶會開始接受固態硬盤帶來的更高的速度和更好的體驗。
主要構造 編輯本段
固態硬盤主要有三種結構,即主控芯片、閃存粒子和緩存粒子。
主控芯片
主控芯片在固態硬盤中起著指揮協調的作用:調度每個閃存芯片上數據的讀寫負載,協調和維護不同塊粒子的協作。使所有閃存顆粒的讀寫擦除損耗平均,減少壞塊的發生,延長使用壽命。作用二:承擔固態硬盤的所有數據傳輸工作,連接閃存芯片和外部SATA接口。作用三:啟動并運行固件算法,督促固件完成內部指令。包括:錯誤命令檢查、平衡損耗、壞塊檢測、緩存控制、加密等。要實現這個功能,需要大量的運算來支持,所以主控芯片本質上就是一個小處理器。和CPU類似,它的計算能力是由工藝技術決定的、晶體管數量、核心數、運行頻率所決定。目前三星是主流的主控芯片廠商、Marvell、慧榮、群聯、東芝等。
閃存顆粒
閃存顆粒又稱閃存,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器,即在掉電的情況下仍能保存寫入的數據,并且是以固定的塊為單位,而不是以單字節為單位。閃存技術自誕生以來一直在不斷發展閃存顆粒從2D NAND發展到3D NAND,是一種新型的閃存通過將存儲顆粒堆疊在一起,解決了2D或平面NAND閃存帶來的限制。之后,英特爾和美光聯合發布了一款名為 quot美光公司quot2015年“3D XPoint”的存儲技術,它擁有遠超NAND的容量和接近內存的性能,比如比NAND快1000倍以上,比NAND長1000倍以上,數據密度是內存的10倍以上。根據用途和規格的不同,閃存顆粒有許多不同的品種,根據閃存顆粒的區分,可分為SLC(單層次存儲單元)MLC(雙層存儲單元)TLC(三層存儲單元)QLC(四層式存儲單元)PLC(五層式存儲單元)HLC(六層式存儲單元)
SLC是單層存儲,即每個單元存儲1位/細胞,SLC s擦除壽命可達10萬次左右,成本較高多用于企業級高端固態硬盤,少數高端消費級固態硬盤在用。MLC是兩層存儲,即每個單元存儲2位/cell和MLC的擦除壽命只能達到1萬次左右,與SLC相比,MLC具有更快的讀寫速度、質量、精確度不如SLC,而且價格昂貴目前多用于工業存儲。TLC是三層存儲,即每個單元存儲3位/細胞,其擦除壽命可達1000次左右,TLC讀寫速度快、顆粒質量和壽命不如SLC和MLC,但其成本要低很多,而且多用于市面上的高端SSD。QLC是四層存儲,即每個單元存儲4位/具有最短擦除壽命的單元只能達到150次,但是具有高存儲密度、成本也低,主要是低端大容量SSD使用,可以為大容量SSD帶來更長的使用壽命。PLC是五級存儲單元,即每個單元的存儲容量為5bit/Cell,其存儲密度高于QLC,而PLC閃存需要主控器精確控制32個電壓,可以幫助廠商降低25個%關于成本,也就是說PLC SSD的價格會更接近HDD的價格,性能和可靠性的對比是SLCMLCTLCQLCPLC。HLC是六級存儲單元,需要多達64個電壓狀態,存儲密度比QLC高50%,鎧俠在-在196°C的液氮環境中,HLC閃存的PE為1000次(可編程擦寫循環)估計量產后會降到100 PE倍。
緩存芯片
緩存芯片是固態硬盤三大塊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塊,也是廠商最不想投入的一塊,是主控芯片、。目前cache芯片市場還不算太大,主流廠商以南亞為主、三星、金士頓等。
規格參數 編輯本段
產品尺寸
固態硬盤的形狀包括2種.5英寸SATA硬盤、mSATA硬盤、M.2硬盤和PCIe插槽硬盤。mSATA硬盤大小約為2.八分之一5英寸SATA,m.SSD規格有三種,分別是2242、2260、2280,對應的寬度是22mm,長度是42mm、60mm、80mm、110mm。
產品容量
消費級SSD常見容量包括256GB、512GB、1TB、2TB、4TB,企業級SSD容量更大,高達16TB、32TB、64TB、128TB。
接口類型 編輯本段
SATA接口
原始SATA1的SATA接口.0進化到SATA3.0,SATA 接口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兼容很多設備,普及度比較高,普通2.5寸固態硬盤都用這個接口,理論傳輸帶寬6Gbps雖然它比新的界面 s 10Gbps甚至32Gbps帶寬,就是普通的2.5寸SSD需求沒那么高,500MB/■更多的讀寫速度就夠了。
mSATA接口
MSATA是國際SATA協會在2009年推出的一款Mini-SATA接口控制器下的產品規格。該控制器可以將SATA技術集成到小尺寸設備中,mSATA提供了與SATA相同的3Gb接口標準/s和6Gb/s的理論接口傳輸速度。由于采用了SATA 3,MSATA具有體積小超薄節省空間等優點.和0一樣的傳輸標準,性能有保證,成為當年很多雙盤筆記本電腦SSD級別的首選。然而,mSATA SSD產品在投放市場后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受歡迎。由于面積和粒子數量的限制,性能和容量都很難和同時代的2相比.5寸SSD,雖然價格貴,再加上當時SSD發展不成熟,性價比低,亮點少無法吸引用戶購買。
M.2接口
M.它的前身是NGFF界面,是一款超極本(Ultrabook)新一代定制接口標準m.2接口與SATA接口相比,在傳輸帶寬方面、容量、在輕薄特性上更有優勢。M.2接口不再局限于超極本,而是在Intel 9系列主板上配備M.2接口,到100系列主板,幾乎成了標配。M.2接口走PCI-e通道,不是傳統的SATA通道,m.2接口細分為兩種類型:Socket 2 and socket 3。Socket 2 takes the Sata name channel、PCI-E 2.0 x 4通道,最大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00MB/s。Socket 3專為高性能存儲PCI而設計-E 3.0 x 4通道,速度可以達到32Gbps,接近4GB/的帶寬,比SATA快五倍。
PCle接口
PCle接口其實是m.2的另一邊,因為已經去PCle 3了.0 x4通道,并支持NVMe接口標準。換句話說,PCle SSD大于m.2 SSD比較原裝比如Intel 750就是純PCle SSD。當然也有一些廠商用m.2 SSD切換到m波段.PCle SSD在2接口的PCle適配卡中實現,如Puke M8Pe 512G、餓鯊 RD400 512G等等。因為接口標準一樣,性能也一樣。
U.2接口
U.2接口,最初稱為SFF-8639,Intel宣傳的,本質上是SATA Express,使用了兩個SATA 6Gbps接口和一個只有4pin腳的mini SATA接口,其中小接口只能訪問PCI-e線,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保持向后兼容,u.2的設備接口結合了SATA和SAS接口的特點,中間用引腳填補了SATA接口留下的空隙,保留了L型防呆設計,所以兼容SATA、SAS和SATA E規格,主板為mini SAS(SFF-8643)接口,u在設備端.雙線一端連接到SATA電源,另一端連接到u.2個硬盤數據端口。U.接口2最大的特點是支持NVMe標準協議,高速低延遲低功耗,帶寬為PCI-E 3.0 x4,理論傳輸速度高達32Gbps,而SATA只有6Gbps,比SATA快5倍。
讀寫速度 編輯本段
讀寫速度是衡量硬盤性能的重要指標更快的讀寫速度可以提高系統的運行速度和響應時間一般來說,讀取速度越快,應用的啟動和文件傳輸越快,一般會有一個低端的讀寫速度、中端、高端、超高端四個檔次,低端檔次是指傳輸速度500MB/s左右,這種一般是SATA接口,中檔檔次指的是2000MB的傳輸速度/s左右,基本m.2接口,高端檔次是指傳輸速度3000MB/s以上,超高端速度可超過7000MB/的速度,但價格也較貴。
連續讀寫速度
連續讀寫也可以稱為順序讀寫,可以理解為有序讀寫數據就是讀寫大容量文件時的性能在讀寫過程中,它會按照順序值越高,讀寫性能越強,速度單位為MB/s。一般來說,固態硬盤上標注的讀寫速度參數是指持續的讀寫速度,特點是讀寫時間短、讀寫數據量大且集中、連續,但是,連續讀寫可能會因為接口不同,SATA接口或者m而有速度差異.2 SATA通道最高可讀寫600MB/s,而支持M.2 NVMe協議,帶PCIe通道的固態硬盤速度可達7G/s,它主要用在我們日常拷貝大文件的時候,比如用固態硬盤拷貝幾十GB或者更大的視頻文件的時候,硬盤的連續讀寫性能就是在這個時候發揮作用的。
隨機讀寫速度
隨機讀寫可以理解為不按照文件的順序讀寫數據固態硬盤在進行讀寫操作時,可以隨意跳轉到一個文件進行讀寫操作,主要功能是針對零碎文件(病毒掃描、啟動程序等)任務,速度的單位是IOPS。特點是讀寫時間長、讀寫數據小且分散、充滿隨機性,在使用環境中,4k隨機讀寫的速度更接近我們的日常習慣比如我們在同時復制幾百張圖片的時候,使用的是4k隨機讀寫性能,而在日常生活中打開電腦或者加載游戲的時候,隨機讀寫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4K隨機讀寫性能,代表硬盤的數據吞吐量(單位為IOPS),和連續讀寫性能,一個SSD隨機4K,包括單個隊列到每個隊列深度的隨機4K,在家庭和小型辦公環境中,一般為4-16隊列深度隨機讀寫占優勢。
不同接口和協議的SSD讀寫速度SATA接口硬盤傳輸方式走SATA通道,讀寫速度不超過550MB/S;M.接口2的Socket 3走PCIe x4通道,讀寫速度1500MB/s或以上,支持NVMe協議的話讀寫速度可以達到3000MB/s以上,Socket 2走SATA通道,讀寫速度550MB/s以內,取PCIe x2通道,讀寫速度1000MB/S以內;PCle接口SSD直接上PCIe 3.0 x4通道,讀寫速度1500MB/s或以上,如果支持NVMe協議,讀寫速度可達3000MB/S以上。U.2接口走PCIe GEN3x4通道,讀取最高3400MB/s。
產品緩存 編輯本段
SSD緩存有兩種一個是SLC緩存,主要是用TLC模擬SLC,加快寫入速度當SLC緩存滿了,傳輸速度會像懸崖一樣下降另一種是以DRAM芯片為緩存的DRAM緩存,由于芯片成本原因,廣泛應用于高端固態硬盤SSD緩存的目的是平衡高速設備和低速設備的速度差異緩存可以提高SSD的讀寫性能和穩定性,但并不是更大。
壽命耐用性
固態硬盤有壽命限制,讀寫次數是影響壽命的主要因素在固態硬盤的算法定義中,只有一次修改才算真正的讀寫。固態硬盤有一個壽命計算公式,SSD壽命=(閃存P/E × SSD閃存容量)÷(寫入放大系數為 × 數據寫入)SSD內部閃存的完全擦除稱為p/e,所以閃存的壽命是p/e作為一個單位,因為固態盤的閃存存在擦除次數有限的問題,這也是固態盤壽命短的原因但是,隨著SSD固件算法的改進,新的SSD可以提供更少的不必要的寫入另外,固態硬盤容量越大,被擦除的概率越小,使用壽命越長,用戶完全不用擔心固態硬盤的壽命。存儲在閃存單元中的數據量從13位增加到3位、4bit,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知道不同類型閃存的參數差異SLC 閃存的擦寫次數大于10000次,MLC 閃存為3000次-TLC閃存為10000到3000倍-100001000之間,QLC 閃存的擦寫次數小于1000次。
存儲介質
SSD的存儲介質有三種,一種是閃存,一種是DRAM,一種是3D Xpoint。基于閃存的固態硬盤使用閃存芯片作為存儲介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SSD其外觀可制成各種形狀,如:筆記本硬盤、微硬盤、存儲卡、優盤等樣式。這款SSD固態硬盤最大的優點是可以移動,數據保護不受電源控制,可以適應各種環境,但使用壽命不高,適合個人用戶使用。基于DRAM的固態硬盤使用DRAM作為存儲介質,目前應用范圍較窄。它模仿傳統硬盤的設計、它可以通過大多數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工具進行設置和管理,并提供工業標準的PCI和FC接口,用于連接主機或服務器。
應用模式可分為SSD硬盤和SSD硬盤陣列。它是一種高性能內存,使用壽命長美中不足的是,它需要一個獨立的電源來保護數據安全。在基于3D Xpoint技術的存儲介質中,多達1280億個密集排列的存儲單元通過垂直導線連接,每個存儲單元存儲一位數據立體聲使結構更加緊湊,利用這種緊湊的結構可以獲得高性能和高密度的比特。3D Xpoint是一種新的非易失性存儲器技術,改變了傳統的閃存架構基于3d3356xPoint技術的存儲介質單位存儲容量更大、而且讀寫速度更快,成本也不是很高。
傳輸協議 編輯本段
SSD行業最主流的傳輸協議有兩個,一個是AHCI協議,一個是NVMe協議。
AHCI被稱為串行ATA高級主控制接口/高級主機控制器接口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是在Intel的指導下由幾家公司聯合開發的接口標準,它允許存儲驅動程序啟用高級串行ATA功能。可以大大縮短硬盤無用尋道次數,縮短數據搜索時間,讓多任務磁盤發揮全部性能和效果。根據相關性能測試,開啟AHCI模式后,可以提升30左右%基于的固態硬盤讀寫性能。市面上主流的SATA接口產品都只支持AHCI模式,部分m.2接口產品也支持AHCI。
NVMe協議是基于非易失性存儲器的傳輸規范,旨在充分利用PCI-電子渠道 的低延遲和并行性,以及當代的處理器、平臺與應用的并行性可以在可控的存儲成本下大幅提升SSD的讀寫性能,降低AHCI接口帶來的高延遲,徹底解放SSD在SATA時代的極致性能。NVMe協議的誕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固態硬盤的實際讀寫性能,提高基于傳輸協議的產品的傳輸效率。基于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讀寫性能遠超SATA接口6Gbps的極限,逼近1000MB/S。目前支持NVMe協議的固態硬盤接口類型幾乎都是m.2接口,PCIe通道,也就是說所有基于SATA接口的SSD都可以 不支持NVMe協議的傳輸協議,可以 享受不到新協議帶來的極致性能。
延遲
延遲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們雙擊一個軟件,從點擊到完全打開的等待時間就是硬盤的延遲。由于轉速的原因,機械硬盤的延遲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7200轉主流轉速的延遲低于5400轉硬盤可以看出,轉速越高,延遲會相應縮短,就像西數Raptor s萬轉硬盤,延遲小于10毫秒雖然機械硬盤的延遲一再降低,但它可以 跟不上固態硬盤不到1毫秒的速度。
低延遲是SSD產品在電競場景下的核心。低延遲是一個專業的概念,也就是在游戲加載中、存儲盤需要并發功能時的時間概念,比如游戲過程中的保存。其實高性能和低延遲在某種意義上是統一的概念,只是路徑不同而已高性能更偏向于產品的吞吐性能,更專業的術語是IOPS的階IOPS是指硬盤每秒的讀寫次數,可以反映硬盤的真實性能。也就是說,IOPS越高,就能越快地加載各種復雜的畫面場景。
數據中心已經成為部署應用程序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如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網上購物和廣告等)這些應用程序通常對延遲敏感,也就是說,它們需要很高的響應時間。因此,要求服務器快速處理從客戶端收到的請求,并在一定時間內返回響應結果。為了滿足這樣的服務水平協議(Service level agreement)數據中心通常為服務器配置強大的處理器、快速大容量存儲器、高速高帶寬網絡通信設備和低延遲高帶寬存儲設備。因為正常情況下, I/O 在整體響應時間中占的時間更多,所以為了給用戶提供可預測的 I/O 服務,配置低時延存儲設備很重要,所以服務器對SSD要求高時延,消費級SSD不要求高時延,但企業級SSD要求高時延,時延越低越好。
產品特點 編輯本段
數據存取速度快
由于固態硬盤不使用磁頭,可以快速隨機讀取,讀取延遲極小。一般來說,固態硬盤大致有三個速度等級:分別為500MB/s,2000MB/s和5000MB/s,而機械硬盤的讀取速度通常是200MB/s,最大讀數可以達到524MB/s。根據相關測試,兩臺電腦在相同配置下運行大型圖像處理軟件時,可以明顯感覺到固態硬盤在保存或打開文件時速度更快。按下筆記本電腦的電源開關,配備固態硬盤的筆記本電腦出現在桌面上只需要18秒,而配備傳統硬盤的筆記本電腦則需要31秒,幾乎相差一半。
耐用防震
固態硬盤全部由閃存芯片制成,內部沒有任何機械部件,因此即使筆記本電腦高速移動甚至翻倒也不會影響正常使用,并且在不小心摔落或與硬物碰撞時也可以將數據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產品無噪音
固態硬盤工作起來非常安靜,沒有任何噪音,因為它沒有機械部件,內部閃存芯片發熱量低、散熱快等特點,所以固態硬盤沒有機械電機和風扇,工作噪音值為0 dB。
產品重量輕
固態硬盤是1.8英寸硬盤輕20-30克,在筆記本上、在衛星定位器等便攜產品上,更小的重量有利于便攜性,更輕的重量也使得筆記本可以搭載多個SSD固態硬盤。
產品耗電低
基于閃存的低容量SSD能耗低,發熱量低,但高端或大容量產品能耗高。傳統的硬盤電機驅動磁盤,達到每分鐘幾千轉。但是驅動電機的電流并不低,對于使用電池的便攜設備和使用大量硬盤的硬盤陣列來說太重了。與同等容量的設備相比,固態硬盤不到傳統硬盤的1/3。
芯片溫度范圍寬
大多數固態硬盤可以工作在零下10~70攝氏度,工業固態硬盤可以工作在零下40~85攝氏度。
銷量需求 編輯本段
2022年,全客戶端SSD市場需求下降15%與2021年PC需求旺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PC市場的影響非常突出,筆記本和臺式機銷量同比下滑近13%雖然客戶端PC的需求有所下降,但是由于SSD模塊價格的下跌,很多客戶很快選擇采用SSD的安裝方案此外,很多疫情初期購買的臺式機即將進入升級或更新換代階段,這將進一步刺激市場需求2022年,臺式機單塊固態硬盤安裝率達到75%2023年下半年,微軟將逐步淘汰機械硬盤作為臺式機主板,因此預計2023年底這一比例將達到90%
PCle 4雙11,2022年JDCOM.SSD銷量同比增長5倍以上。2023年,根據JDCOM的數據,618在10分鐘內比去年降價50%2TB固態硬盤成交額同比增長超過4倍,意味著618期間固態硬盤銷量將激增。
現狀趨勢 編輯本段
頭部品牌優勢明顯
品牌市場關注度方面,目前SSD品牌差異明顯,以三星為頭部品牌、西部數據和金士頓占比近70%份額,頭部優勢明顯。
大容量往往會擠壓機械硬盤生存
固態硬盤的價格在逐漸降低,但是在成本上還是有一個門檻,那就是小容量固態硬盤的單價依然不低,而大容量固態硬盤的價格也在不斷普及,500G以上容量的固態硬盤成為主流,開始擠壓機械硬盤的生存空間從用戶的角度來看注意,1TB容量的固態硬盤占一半,500GB容量的固態硬盤也有四款,占比最高的容量是960GB-1TB版本吸引了近30的注意力,其次是480GB-512GB容量,同樣得分25%很明顯SSD的大容量已經成為主流產品的趨勢。消費者追求性價比。
前景廣闊,普及成為趨勢
展望未來,SSD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根據ZDC調查的數據分析,消費級SSD市場將普及1T以下容量的硬盤產品我們也發現固態硬盤的性能和形態已經基本定型,更多的性能和解決方案也在探索中主流產品正在向PCIe4轉移.0,以后會有更多的PCIe5.0固態出現,更多樣化的產品也會讓固態硬盤成為不同平臺的利器。
主要應用 編輯本段
固態硬盤得益于固態存儲的性能優勢,被廣泛使用。除了生活中常見的筆記本電腦,SSD在車輛上也有應用、工控、視頻監控、網絡監控、網絡終端、電力、醫療、航空、導航設備等領域。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