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劇種之一,起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梨園戲在晉江廣為流傳、泉州、廈門、隴西等閩南語區。梨園戲可分為大梨園和小梨園,大梨園又可分為兩部分“上路”下南”兩三個學校有自己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荔鏡記》版。清末,高甲戲在泉州迅速崛起,歌仔戲也在漳州、隨著在廈門的廣泛傳播,大成戲的面貌煥然一新,梨園戲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俱樂部的數量在減少,范圍在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都改成唱歌仔戲了;19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瀕臨滅絕;20世紀50年代,任林出生了、史培智 對《朱文太平錢》的改編被稱為“海內孤本”1980年后,新編梨園戲《節婦吟》獲1987年第十七屆省話劇表演一等獎編導、音樂等獎項。20世紀后期,藝術家帶著梨園戲訪問日本、菲律賓、意大利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省、香港一些大學就梨園戲的歷史發展發表演講。
梨園戲雖然創作技法不豐富,但卻是舞臺藝術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重要橋梁。浙江的梨園戲和南戲合稱為“彈南宋戲,唱曲子”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起源
梨園戲起源于宋元時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福建泉州晉江等地、龍溪地區及廈門、臺灣省閩南語區與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聚居區。
發展
晉代泉州音樂種類豐富,至今在閩南語相關地區的古代音樂中廣泛流傳“南音”又稱南曲、南管、弦管),其十三套大譜(有標題的器樂曲),還是拯救漢朝“相和歌”晉朝的“清商三調”及唐五代的“燕樂”等遺音。
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后來閩南出現了“優戲”,紹定年間(1228 ~ 1233)朱的學生甄第二次了解泉州時,頒布“禁戲”與“莫看百戲”的“勸農文”,這說明“南曲戲文”一直流行于泉州一帶。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荔鏡記》,簡陽瑪莎發布,是潮、春二再版本《荔枝記》,目前由清光緒十年梨園戲實驗劇團出版,潮州地區為明代萬歷年間的東岳歷史《荔枝記》“泉腔”潮音已經被吸收在聲腔里了。
《鄉談荔枝記》泉州《德化縣志》記載的明代嘉靖年間“在明初,祖先發揮了良好的顯示,并組織了兒童 s班表演閩劇。此“閩劇”指閩南的地方戲;明嘉靖、萬歷年間,《李氏族譜》《荔枝記》010《荔鏡記戲文》等閩南劇種相繼使用殷敏(泉州方言)出版于世,其中一些至今還在梨園戲的舞臺上演出過。
繁盛
明清時期是福建地方戲曲發展的繁榮時期,梨園戲這一古老的劇種也在這里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因此有了很大的發展、小梨園分為兩部分,大梨園按照地域分布劃分為路上的老戲(上路)和下南老戲(下南)這三者各不相同:其中“下南班”與“上路班”這兩個班級都是由成人組織的,而且每個都可以“優人互湊”,故合稱“大梨園”,俗呼“老戲”家庭作業純粹是孩子的事這就是所謂的戲劇“小梨園”,或者稱為“七子班”,俗稱“戲仔”
明代四大調盛行時,梨園戲隨著南音的傳播在閩南語區傳播“泉腔”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聲腔,并融合了外來的聲樂藝術養分得以發展壯大,從而在清代興盛起來。
衰落
據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滿天春》年:以前人們只在寺廟里演戲,雖然只是在路上、下南、七子班。光緒后,開始聘請江西班和石典戲文。清代光緒以前,閩南梨園戲只有三個流派;清末,高甲戲興起,隨后臺灣省歌仔戲傳入梨園戲以嚴格的傳承代代相傳,卻因為停滯不前,瀕臨滅絕而衰落。
新生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于戲曲的發展,散見于民間“下南”上路”七子班”1952年,梨園戲著名老藝術家聚集在一起,成立了晉江縣大梨園實驗劇團,由小梨園名師蔡有本執教;次年改為省建制,命名為福建閩南戲曲實驗劇團(后更名為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先修復傳統戲曲,再整理。因舊日有大梨園和小梨園,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音樂會時正式命名為梨園戲。
創新
50年代,改編的梨園戲出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同安縣志·禮俗》《陳三五娘》《陳三五娘》,其中《郭華》《高文舉》被拍成了電影,《朱文太平錢》被譽為“海內孤本”,贏得“宋元南戲活化石”活文物”稱號。
1980年后,梨園戲進入創作、新時期研究,新編古裝劇《陳三五娘》獲1987年第十七屆省戲劇大會劇本導演一等獎、音樂等獎項;1988年《郭華》獲首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四屆全國優秀劇本創作獎;在“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出時,獲得了各個獎項的第一名曾京平,燕與海的演員曾獲福建首屆全國梅花獎。
傳承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該團先后出訪日本、菲律賓、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并與世界各地許多文化藝術團體和學者建立了聯系。1983年9月,梨園戲導演吳赴臺就讀臺灣省立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南關戲曲藝術中心等地演講《朱文太平錢》。
20世紀5、上世紀60年代,為了保護梨園戲的傳承和修復,藝術家們不僅延遲了劇情、內容糟粕刪除,全劇在節奏控制上有所提升。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唱腔
梨園戲的唱腔源于晉唐古樂,以小弦伴奏為主,多腔它是用春聲唱的,也叫春聲福建聲、下南腔、土腔。唱腔屬于曲牌風格,此外還包括一些地方民間曲調,一般用于戲曲。
音樂的調式有宮、商、角、徵、羽有五種,鱗有古鱗、新量表和尚青量表有三種形式(皆為七聲音階),以古音階(亦稱雅樂音階)為主。
調門稱“管門”,是以“尺八”根據不同的空訂單命名,有四個管門:四空管、五空四儀管、倍士管、五空管。
節拍形式有“緊七撩”,每小節八拍(8/4拍)緊三撩”,每小節四拍(4/4拍)緊一撩”,每小節二拍(2/4拍)緊疊”,每小節一拍(1/4拍)慢頭”,即散板等。
男女演員都是用自己的聲音,唱歌的時候注意吐字和發音,尤其是“出字、歸韻、收音”,即唱出“字頭、字腹、字尾”歌詞多為長短句形式,韻屬于古漢語韻,用泉州方言演唱。語言有七個聲調,即除聲,平、上、入三聲分陰、陽。
音樂樂隊
伴奏音樂可分為絲竹曲牌演奏曲牌和鑼鼓三部分。絲弦曲牌200多首,多來自民間器樂“十音”籠吹”,部門取于南音“譜”或“指”中的某節、一段,用絲竹樂器演奏。
玩曲牌的有100多件,大部分來自當地“籠吹”和“十音”用大嗩吶吹奏(稱大吹),并伴有或北方的鑼和鼓,這些大多是用于慶祝他的生日在繡花長袍、送客,上課,站班,官場人物進出會場。
鑼鼓幫(即鑼鼓經),分為七組鑼鼓和八組馬鑼鼓,有“七子八婿”之稱。七鑼鼓有雞啄粟、大幫鼓、擂鼓、小幫鼓、假煞鼓、滿山鬧、鼓幫有七種,其變體如單啄、雙啄、攧煞、敦沙等人有四十九個想法。
傳統樂隊由鼓師、副鼓、中吹、弦管、副籠等5人,80年代初擴大到12人左右。生角以嗩吶、簫是彈唱的主要伴奏樂器,傳統的絲竹樂器包括嗩吶、品簫、二弦、三弦,二世紀、琵琶是在20世紀30年代加入的、尺八(洞簫),六、高胡是70年代以后加入的、中胡、二胡、揚琴、北琶、大提琴。
特色樂器有南鼓、南琶(橫抱演奏)二弦(保持古奚琴原形)尺八和拍板。打南鼓時,鼓手傾斜右腳跟,壓在鼓面上,控制音量、音色在強度上有變化,所以也就是俗稱的“壓腳鼓”這在國內其他劇種中是前所未有的。東曉和五塊板都保留了唐宋樂器的特點。
曲牌體
已知曲牌250多種,古代曲牌的名稱沿用至今:如摩訶兜勒、霓裳羽衣曲、長相思、梁州序、甘州歌、太子游四門、薄媚花、鵲踏枝、陽春曲等。
曲牌以“滾門”分類,也就是宮調、節拍相同、曲牌的分類與音樂結構相似,現存“滾門”有15種:二調”長滾”中滾”短滾”以上屬四空管)長潮”中潮”短潮”以上屬倍士管)錦板”中倍”倍工”以上屬五空管)大倍”小倍”寡北”長寡”中寡”以上屬于五個空氣和四個儀表管)
表演藝術 編輯本段
角色行當
梨園以生、旦、貼、丑為四大柱(即四個主要行當),以生、旦、貼為主的戲叫“幼腳戲”,以丑劇為主“粗腳戲”上路老戲則以生、旦、凈、丑為四柱,南老戲凈、丑、外、末為四大柱。大梨園也加了老鐵和二丹,但一般不超過七個人。
表演程式
梨園戲三派表演統一,有一套嚴格規范的表演程序,其基本動作稱為“十八步科母”,有“舉起手到眉,掰到肚臍,手到下頜”等戲訣。
十八步科母:
垂手行:表現興奮、活躍、輕快。
按心行:生、你走出球場時的姿勢。
指手:用手表示一切。
偏觸:一般指不在場的人或事。
提手:用于疑惑、驚訝或反問。
搭手:用于喜悅、高興或贊許。
舉手:用于旁白。
分手:用于表現“怎么辦”的意思。
拱手:以禮待人或尊敬長輩時。
毒錯:用來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的憤怒。
過眉:女性用來贊美自己或他人。
過場:用于信號和階段調度。
相公摩:歡快、得意或憤怒。
七步顛:恍惚中,我的腳又酸又軟。
雙頓蹄:用于憤慨、悲傷或痛恨至極。
牛車水:表達喜悅或焦慮。
返頭轉角:轉身,用于舞臺調度。
走云:急事奔走,又稱“插手行”。
特色技法 編輯本段
壓腳鼓”,素有“萬軍主帥”梨園戲的美譽是一種享譽中外的特殊鼓點技藝鼓手打鼓時,一只腳抬在鼓面上,利用腳的位置變化和容量敲出千變萬化的鼓點每一個鼓都對應著劇情和動作,形成了一個系統化規范化的體系“七幫鼓”技法。簡而言之,壓腳鼓指揮著整個表演。
落棚腳”,是梨園戲小梨園派演出前的特別節目演員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俗稱“戲仔”演出前擔任七商(生、旦、凈、末、丑、貼、外)的七個孩子,即“七子”排隊依次走過劇場(棚腳),準備在帳篷里裝扮和表演,俗稱“落棚腳”
舞臺美術 編輯本段
化妝造型
梨園戲妝造簡單、鮮明:
旦角抹胭脂、水粉,肖丹有時會在額頭上寫一個“小”字,大旦寫“大”單詞,或點按紅點;老聃戴著黑色頭巾,小丑只涂白粉;丑角 s妝容夸張她的整張臉涂著白粉,臉頰涂著紅色的胭脂,發髻上插著樹枝;畫出來的臉基本只有黑白兩色,線條很少,簡單活潑;還有劇中的一些角色,比如天官、魁星、孩子等等,必須戴口罩。
服裝造型
梨園戲的服飾簡單,女性一般穿無袖的襯衫和裙子;肖丹穿著短褲,圍著圍巾;其他生、外、老旦、凈、丑袖子很短,沒有袖子表現。
梨園戲的戲服有多紅、黑兩色;梨園戲上世紀40年代初才有圖案裝飾,圖案都是金的、全銀色或對比色;花紋圖案都取自傳統圖案或民間雕刻、刻紙紋樣;傳統的頭盔頭部由紗布和漆雕制成,外表面涂有黑漆或金箔。
砌末布景
梨園戲的道具俗稱“砌末”梨園戲的結尾,大致可以分為五類:1武器和刑具,如劍、斧、鑿、腰刀、金光槌、拶指、夾、腳板、棍、竹板、鞋底、藤牌、馬鞭等;②用劃板請神祭拜、香爐、酒盞、相公爺、孩兒仔等;3生活用品,如面盆、掃帚、水桶、包袱、文房四寶、書琴、班燈、椅、幾、小木魚、皇帝鐘和占卜用的布袋、龜殼、算盤、銅錢;④詔書,如圣旨、家書、公文;⑤旗類,如斬旗、令旗、龍虎旗。以上幾類磚石主要是家用電器,至于兵器的腰刀、金槌多用于排場,《劉知遠》三娘搶槌和戰瓜精組合除外。
舞臺裝置
梨園戲舞臺俗稱“戲棚”正規的戲棚由四根四角豎起的木柱組成,木柱上橫放細木條或竹竿,用于懸掛照明燈和遮蓋防雨遮陽棚。
劇院表演區分為五個部分:臺中”出棚口”三弦角”大角”和“小角”棚的前部左、右分別稱作“大角”與“小角”棚的后部左、右稱作“出棚口”與“三弦角”出棚口”與“大角”斜對,“三弦角”與“小角“拐彎抹角地說,演員都是來自“出棚口”上、下場;樂隊的排列是噯(嗩吶)蕭何教戲劇大師,坐著“出棚口”與“小角”之間的臺沿;鼓手面對劇院的小舞臺,和鑼、節拍和弦樂圍繞著鼓手演奏。
藝術流派 編輯本段
梨園戲有“大梨園”與“小梨園”兩種分類,之后“大梨園”又分為“上路老戲”與“下南老戲”兩種。
小梨園
藝術特色
小梨園” 也叫 “七子班”其演員為未成年兒童,故俗稱“戲仔”小梨園曲辭優雅、嚴謹細膩。
個性特征
小梨園”唱腔委婉纖細。小梨園的作用就是活著、大旦、小旦、丑為主要行當。
大梨園
藝術特色
大梨園”有兩種,一種是:上路老戲(上路)路演的體裁簡單而蒼勁。
個性特征
上路”演唱風格樸實渾厚。路的作用就是活著、旦、凈、丑為四大柱。
下南
藝術特色
大梨園”有兩種,一種是:下南老戲(下南)咸安派有地方草根色彩。
個性特征
下南”唱腔活潑粗獷。夏安的角色是凈、丑、外、末為四大柱。
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
許書紀
許書紀(1912-生于1912年的紀勝,晉江安海人,搶救了一部瀕臨失傳的古戲—梨園戲。1951年任晉江縣文化館第一任館長,次年集結分散的民間梨園戲藝人組建晉江縣大梨園劇團。1953年初,在原東浦潘靜村,“金永成”在木偶班的基礎上,許成立了晉江木偶劇團(現在是晉江木偶劇團的前身)1955年,他改編的《陳三五娘》獲得中央文化部優秀劇本獎1957年,它被制成彩色電影,并在北京多次演出。他編的傳統劇目是《陳三五娘》《入窯》《桃花搭渡》“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得了劇本一等獎和二等獎。
林任生
林任生(1912-1972),又名嚴光,筆名伯子,1912年生于泉州五寶街。1953年,泉州青年藝術團更名為錦江區藝術團,任命他為創作部主任之后致力于編輯《閩南戲劇小叢書》20多張專輯。
從1953年到1963年的十年間,他先后對傳統劇目《陳三五娘》進行了整改(與許書紀、張合作,林仁生編劇)(《朱文太平錢》《蘇秦》)與許書紀、張昌漢合作)(《靈恩亭》)《朱壽昌》九折)《胭脂記》《包拯智拿劉大本》《董永與七仙女》《呂蒙正破窯記》《朱買臣》等12本書。
吳捷秋
吳捷秋(1920-2008),原名司,1920年6月生于泉州東莞西臺。1949年秋起任泉州青年藝術團編劇,晉江區藝術團業務處處長,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他是梨園戲700年來的第一個導演,導演的第一部戲是《陳三五娘》。1990年獲國家一級導演稱號,同年出版《梨園與梨園戲析論》;《梨園戲藝術史論》被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一等獎美國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美國政府頒發了二等獎。
王愛群
王愛群(1921-1989)1921年出生于泉州西街甲地巷。1953年,王愛群成為福建閩南戲曲實驗劇團藝術委員會副主任;1956年,王愛群和作曲家曾家慶為電影《陳三五娘》寫了片頭曲。
1987年,他退休后仍為梨園戲的傳承而奮斗,發表了《南音工尺譜考釋——兼論清商三調和下徵調》《南音五個“管門”命名索隱》《梨園戲音樂》《梨園戲唱腔改革的點滴經驗與體會》等論文。
曾靜萍
當代國家一級演員,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梨園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她師承潘愛治、姚蘇秦、施織、何淑敏等名家在梨園戲中頗有名氣、二格旦、大旦、青衣全部脫俗,她的表演被譽為話劇的藝術精神和靈魂“表演圣手。
1977年入省藝校梨園班1987年憑借梨園戲傳統劇目《論泉腔——梨園戲獨立聲腔探微》中的角色參加首屆福建水仙戲劇獎大賽“一粒金”以評審團一致認可的驕人成績勝出“最佳女演員獎”同年,她在新編的梨園戲《續論泉腔》中飾演——寡婦顏,在閩劇中嶄露頭角。
表演代表作品:(《朱文》《節婦吟》《陳三五娘》《高文舉》《朱文》《朱買臣》《蔡文姬》《董生與李氏》)導演代表作:梨園戲《節婦吟》《呂蒙正》《節婦吟》等。
吳素霞
21世紀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教師兼任教授級專業技術職務。所獲獎項有:1999年全球青年商會薪金獎、1999年,頒發全球華人文化藝術獎。2010年,她被文化發展委員會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藝術保護者。
代表劇目 編輯本段
小梨園
《皂隸與女賊》又名《陳仲子》,有一位老藝術家蔡有本的口述記錄簿,自1955年由林仁生所生、尤世贊、吳捷秋整理完成;主要講述:秀才郭華進京趕考時,愛上了胭脂店女工王月英后來,她錯過了她的約會,因為郭華 正在喝酒醒來后,她吞下了岳影 的鞋子死了,最后被土地神救了。
《御碑亭》老藝術家蔡有本現存口述記錄簿,其中“賣身”守墓”擊狐”降凡”已佚;主要講述:董永把自己賣給了吳先生,吳先生因為董永 ■孝順;然而,董永和七仙女發生了百日關系仙女下凡結婚后,他們被迫回到天宮把他們的孩子交給董永,這對夫婦再也沒有離開過;后來,董永和吳育臻結婚了。
《郭華》現有老藝術家蔡有本、徐志仁 口述記錄簿;故事梗概:陳三,宋代泉州人,因送哥哥嫂子到廣南上任,路過潮州,在元宵節下認識了黃武娘在經歷了所有的困難后,他們永遠團結在一起了。
《胭脂記》現存舊本10本,蔡有本 林仁生先后制作的口述記錄書籍、游世贊等人已經整理完畢;故事梗概:高文舉中了頭獎后,被殷炯逼婚,娶了女兒殷金。高文舉沒有 別忘了送他的妻子于震,讓她來北京與家人團聚。沒想到,使者被殷殺了的父親和女兒。于震不遠千里尋找丈夫,被殷金關在冰冷的房間里最后,高文舉得知于震獲救,夫妻團聚。
《董勇》現有蔡有本、劉樹堅寫了11部口述實錄,該劇于1957年由林仁生主編,改名為《陳三五娘》;主要內容:宋朝朱扁為狀元,據理抗金他被兀術抓住,送到冷山。兀術 的女兒雪花公主向他求婚,但遭到拒絕,成了兄妹;朱扁困晉十六年因為他的忠誠,兀術把他釋放回中國,公主館把他送走了;朱扁回國后,父子相認,受到宋王的稱贊之后,雪花也樂呵呵地回到了宋朝。
上路
《高文舉》,現有手寫副本“桂英割”捉王魁”對理”3老藝術家何樹民口述記錄簿“介紹”桂英割”走路”上廟”捉王魁”對理”5出;主要內容:妓女謝資助王魁赴京趕考王魁中了頭獎后,她嫁給了別人謝羞憤交加,用刀割傷了自己鬼趕到徐州,把王魁活捉到了海神廟伽藍強迫王魁與桂英團聚。
《朱弁》現有老藝術家何樹民、李明前 的聽寫簿;主要講述:趙州陳留人蔡邕(字伯喈)我還沒有 自從我去北京趕考后,就很久沒有你的消息了。他的父母相繼去世,他的妻子趙貞女帶著公婆描述的遺像,懷抱琵琶,一路上彈琴乞討,去北京找丈夫。那時,蔡伯孝已經在牛輔領養了一個女婿,而趙真 的女兒扮成道士進入牛輔;見到牛小姐后,告訴她真相,掛在蔡 的研究“真容”上題詩。看到這首詩后,蔡問牛,最后他們三人走到了一起。
《朱弁冷山記》現有手寫副本“定情”或稱“贈繡篋”試茶續認真容”走鬼”相認”等待4該劇由林仁生制作、栽培于1954年完成;故事梗概:北宋有一年,末代書生朱溫住酒店,遇到一個姑娘“一粒金”鬼,幾經波折,兩人終于結婚了。
《王魁》現存老藝術家何樹民口述實錄“上廳”和番”放馬走”大同關”洗馬河”相認”等6出;主要內容:漢朝結婚三天后進京趕考,妻子蕭娶了為妻、菱花鏡、繡花鞋是半個信物。后為高中狀元,送昭君入匈奴,被可汗招為徐。梁文和明慧公主已經結婚18年了他們經常想家,不開心明惠公主知道后,擅自讓劉文亮回朝鮮。家人誤以為他已經去世壞人想謀殺蕭蕭打算投河自盡幸運的是,他被仙女救了,并告訴了她關于劉文亮的事情他們使用了凌華的鏡子、金釵、繡花鞋是基于三個信物,最后一家相互認可、團圓。
《王十朋》現存老藝術家何樹民口述實錄;主要內容:王是宋代的一位學者,他娶了錢為妻,并以作為嫁妝。在諸王中得頭獎后,因婚姻不合法而拒絕結婚,留在北京,于是委托局里發函回老家與他盡快見面。程菊留在了太陽 s的房子,孫如權把信偷了,改成了離婚證。錢看了信很難過,和孫汝權勾結知縣逼錢再嫁她別無選擇,只能投河自盡;幸運的是,她被錢遠解救,收為養女,并帶她到福州上任。錢正在神秘的寺廟里燒香當她看到一個與王很相似的官員時,錢元設宴招待了王“擊鼓催花令”,以荊釵代花。王認出這是他的妻子 他想到了一些事情錢遠告訴了他真相,夫妻團聚。
下南
《鄭元和》又名《李亞仙》,有舊抄本和徐志仁、黃家健 的聽寫簿,1961年由林仁生編輯改編,改名為《李亞仙》;故事大意:唐代藝妓李雅賢認識了楊東鑫的兒子鄭元和,并彼此相愛。元和沒日沒夜地玩,考砸了,三千兩的路費被馬麗騙走,成了歌手。李雅賢停止接客,幫助鄭元和贖身,并租了新房子。后經過自毀花容、拒絕門讓鄭元和意識到。
新編古代戲
《董生與李氏》編劇王仁杰,主要講:彭先生去世時,擔心妻子李日后移情別戀,便叫朋友兼鄰居董思偉暗中監督。董向彭借錢安葬母親,彭答應了,于是暗中觀察李每天的行為。董、李和李都動情地觀察著對方。但還是被彭老師發現了,最后他們苦盡甘來成了夫妻。
《刺桐舟》編劇吳獲編劇創作獎;主要內容:南宋時,泉州刺桐船的首領攻打趙的邪惡弟子并使泉州重現“萬邦交好”品物咸亨”盛世,刺桐舟通五大洲四海。
《節婦吟》編劇王仁杰,主要內容:年輕寡婦顏,守寡十余年看到老師沈容的才華,她愛上了沈。沈幾經試探,最后追求富貴,不敢逾越禮教,嚴詞拒絕。顏非常懊悔,毅然斷了手指,自學成了成龍。當時沈容已過繼右門,法院認定顏氏 的斷指,并稱贊它“晚節可風”并獎勵沈容不當官時非禮,潔身自好,昭告天下褒獎他,顏氏被迫自殺。
現代戲
《燕南飛》編劇鄭該劇是由:50多年前,晉江寶蓋山夏喬鄉的一對青年男女李壽山、楊燕青戀愛結婚,卻被當地幾個反派阻攔,歷經磨難終于重聚南洋。
《楓林晚》編劇王仁杰主要寫了一些孤獨的老人在一個小公園里度過晚年的故事撫養完孩子,有的重組了新的家庭,有的在沉默中孤獨終老。
重要演出 編輯本段
1952年秋,晉江縣大梨園劇團演出了《陳三五娘》,次年4月,許、林任生、張重新編排,由福建閩南戲曲實驗劇團演出。
1962年,《董永與七仙女》由福建省梨園劇團演出,其中“摘花”九折,1959年和1986年兩次去北京演出。
1979年10月,福建晉江梨園劇團為慶祝建國30周年演出《刺桐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節婦吟》創作于1987年,由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首演,并參加福建省第十七屆戲劇展演。
《真女行》九折優惠于1991年2月在泉州舉行“中國南戲、目連戲國際研討會”演出。
1994年11月,梨園戲導演蘇赴日參演“東亞民俗和表演藝術”國際研討會,會上介紹了梨園戲表演的民俗。次年3月,《董生與李氏》獲首屆省百花文藝獎一等獎。
1996年1月,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應中央電視臺邀請赴北京參加春節聯歡晚會現場演出。
1997年8月,福建梨園戲實驗劇團赴臺演出,隨行的專家學者與臺灣省文藝界同行探討梨園戲的歷史和現狀。
《劉文良》分別是1988年和1991年打的“中國南戲研討會”與“中國南戲、目連戲國際研討會”演出。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發展困境
一:劇本不完整,現代劇本很少。
二:傳承難,梨園戲很難采用泉州閩南話,導致學的人少。
傳承繼承
新一代的梨子藝術家不僅拖延了劇情、內容糟粕刪除,全劇在節奏控制上有所提升,比如《劉智遠》這部劇。
2000年,曾靜萍很遺憾沒有人教戲《大悶》恰巧高甲戲知名藝人蔡秀英在認識曾靜萍后,主動提出要教這部戲,曾靜萍使這部戲名揚天下。
保護措施
2002年,梨園戲成為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傳統戲曲門類中排名第二,僅次于昆曲。
為了更好地保護梨園戲,防止其消失,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梨園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梨園戲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越來越高,2021年11月,梨園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梨園戲2022年在泉州舉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梨園戲保留了閩南話的唱腔,方言和劇目反映了當地的民俗和禮儀,題材多為男女之愛、家庭倫理,呈現出一種遙遠的古雅氣息、貼近普通的生活和精致的藝術形式。梨園戲,以其泉州特有的淳樸氣息和傳統戲曲的恒久魅力成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起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它可以追溯到800年前,比昆曲早200年,比京劇早600年,受到學術界的贊譽“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是泉州的地方戲它走出福建,被世界認可正是因為從骨子里尊重了這類戲曲的表演規律,才找到了更廣闊的發展和接受視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