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從名稱上來說,指的是景頗分會“目瑙”與載瓦支系稱謂“縱歌”,合稱為“文榜系列墾牧腦縱歌”,意為“景頗族傳統歌舞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后舉行,是云南景頗族的盛會、盛大的傳統節日,包括“天堂之舞”萬人狂歡舞”的美譽。
目瑙縱歌節源于原始社會景頗族的祭祀活動,是一部詩集、歌、舞、樂、儀式、視覺表演等綜合藝術形式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木腦縱宋已木帶木腦、歲目瑙、達如目瑙、布當目瑙、貢冉目瑙、空然目瑙、昔目瑙、柱目瑙、克拉木腦和其他物種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含義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其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變化,使景頗族 的家鄉有利、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經濟發展、生活富足、民族團結祝福儀式。目瑙縱歌節主要流行于云南芒市、在景頗族聚居的地區,如龍川,每逢節日都會在村寨舉行目瑙縱歌,其中龍川被稱為“目瑙縱歌之鄉”。
2006年,云南省龍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趙寶忠、岳馬童被指定為國家級相關傳承人。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在木腦宗閣山官制廢除之前,木腦宗閣有著濃厚的宗教和等級色彩,當時只是供奉“木代”只有神山官才有資格舉辦目瑙縱歌節雖然目瑙縱歌的數量和規模會耗費大量金錢,但卻能提升山官的社會地位和威望。但是,當生活富裕的普通百姓想要舉辦目瑙縱歌節以提高自己的社會聲望時,他們需要通過向崇拜木代神的山觀家贈送牛來借用木代神,以便舉辦目瑙縱歌節。
20世紀50年代末以前,景頗族聚居區不定期舉行不同規模不同名稱的目瑙縱歌節,直到70年代才被全面禁止;改革開放后,經過景頗族的不斷努力和民族政策的恢復與實施,景頗族在木腦宗閣的活動被政府批準恢復。1983年4月,經德宏州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目瑙縱歌正式成立美國國會將景頗族確立為法定的全國性節日,節日在每年的第一個月的第15天舉行、十六兩天。
民間傳說
景頗族有三個關于目瑙縱歌的傳說人口集中的地區。
第一個傳說:在古代,只有太陽王的兒女才會跳目瑙縱歌,而飛鳥則從天而降,在一棵大樹下舉行了地球上第一次目瑙縱歌景頗族的祖先也是在這棵大樹下學的目腦宗歌自從他們第一次跳了目瑙縱歌,景頗族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提高,人們 的生活和諧而順利為了紀念這些鳥,目瑙縱歌被流傳于世“瑙雙”會戴孔雀翎、一頂飾有野豬獠牙的犀鳥形帽子,用來跳舞。后來,人們祈禱救災、吉祥平安、生活富足,慶祝勝利,不定期舉行目瑙縱歌節,跳目瑙縱歌成為景頗族的傳統。
第二個傳說:在古代,景頗族的祖先過著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出現了一個以吃小孩為生的魔王,他經常用魔法發號施令,淹沒人們耕種的田地人們很痛苦。一個名叫潘磊的人帶領人民抵抗,并最終殺死了魔王。人們非常激動,載歌載舞慶祝勝利。后來,為了紀念祖先的這種行為,景頗族每年都要舉行歌舞活動,并稱這種歌舞活動為“目瑙”
第三個傳說:景頗族的創始人寧官娃的父母,希望他們死后能舉行葬禮儀式,繁衍人類。寧官娃帶著父母的意愿去了太陽國愛和跟隨美麗的孔雀學習跳躍“目瑙”孔雀豁達認真,教每一個舞者。寧關娃回到人間后,把喜馬拉雅山腳下定為舞池,在木腦柱上刻上了木腦舞蹈的路線,并規定舞蹈的領隊要戴孔雀羽毛帽,以紀念孔雀 s恩在賜舞,并舉行了盛大的木腦舞。從此,“目瑙”它誕生了,代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節日內容 編輯本段
中國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盛大的傳統民族節日,在每年的正月十五、16號,也是五一、第十一次舉行,節日期間數千名景頗族男女老少聚集在舉行目瑙縱歌節的廣場上,又稱“趕擺”節日將持續四天,內容的順序是從開始到結束。
第一天是“起擺”相關負責人將檢查和核實場地嘉賓和嘉賓的氛圍布置招待禮品樂器和設備以及其他相關物品。而附近的攤販則在自己劃定的區域搭棚,為大家提供消費保障;
在第二天和第三天“正擺”是目瑙縱歌節最熱鬧的兩天。第二天一早,東撒先在木腦舉行祭祀儀式,祭拜天地、太陽神和驅魔,儀式結束后,煙火和蒸汽炮鳴響,表示節日正式開始。其次是節日更重要、吸引人的“目瑙縱歌舞”,在木鼓、在鑼鼓聲中,參加祭典的人跟著四個穿龍袍的人、孔雀翎領舞“瑙雙”進入舞場,四位“瑙雙”用目腦地圖祭拜目腦石洞后s的舞蹈路線,他們與大隊伍分開跳舞,大隊伍由八男八女兩列組成“瑙巴”帶頭跳,在木腦堆周圍形成一個更大的圈。在鼓聲中,成千上萬的人在同一個鼓上跳舞,沿著祖先 遷徙,時而穿插時而包圍,進退有序,隊形隨鼓點的變化而變化,步伐整齊,節奏分明,規模宏大、場面蔚為壯觀。跳舞時,身著盛裝的男女也分成兩列男人和女人的銀色長刀上下舞動,女人 揮舞著扇子或手帕、圍巾和旋轉的舞蹈給節日增添了許多氣氛。晚上還有景頗人秀自己的歌、跳舞、小品和其他民族節目為節日增添樂趣。
第四天是“落擺”,主要是從景頗民間抱爬桿、扭竹棒、織錦大賽等競技比賽。
文化內涵 編輯本段
目瑙示棟
目腦石洞是景頗族創造的非物質文化的物化符號,在景頗族人心中是神圣的、矗立在廣場中央的崇敬圖騰,也叫雌雄柱,因為中間兩根是陰,外面兩根是陽每根柱子上都繪有精美的圖案,每種圖案都富有景頗獨特的文化意蘊。雄柱頂端所繪的太陽圖案,表明目瑙縱歌來自太陽居住的地方;女柱頂端繪有月亮和代表源于干青高原的景頗族的雪山圖案;螺旋柱的蕨狀圖案是木腦合唱隊和舞蹈隊的行進路線圖,也是鼓勵民族團結奮進的象征;柱子的波浪形纏繞圖案被涂上不同的顏色,代表景頗族祖先從北到南的遷徙路線;橫柱上的菱形南瓜籽變形圖案和牛奶形圖案,表示景頗族祈求子孫興旺;橫欄上的五谷六畜圖案代表景頗族谷物的豐收、六個動物的希望 繁榮幸福的生活;中間兩根柱子之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象征著景頗族 的勇氣和韌性、堅強剛毅性格。
目瑙種類
隨著景頗族社會、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景頗族人希望消災避難、祈求清吉平安、為慶祝生活富足和戰爭勝利而舉行的盛大儀式,從內容到形式都產生了不同的類型“目瑙”有祭祀時舉行的“木帶目瑙”有家庭財源茂盛、人丁興旺的“歲目瑙”有起義時舉行的“共潤目瑙”有出征時舉行的“達如目瑙”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布當目瑙”有兄弟姐妹分開了,獨立了“貢冉目瑙”這是一個貴族家庭結婚時舉行的“空然目瑙”有祝壽、祭奠“木代神”或有疾病、瘟疫流行時祈求神靈保佑“柱目瑙”有一個重要的歡迎儀式或節日“克拉目瑙”這是為了慶祝新房子竣工而舉行的“嗯冉目瑙”有些德高望重的長者已經去世“息目瑙”等等,這些不同種類的目腦節是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辦的。
價值寓意 編輯本段
目瑙縱歌節的原始功能是表達人民 的感情,融入社會、社會交往的場所也是景頗文化傳承的載體。在長期的發展中蘊含著景頗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展現了景頗族的歷史淵源、宗教信仰、道德觀念、音樂、舞蹈等文化藝術特色,體現了景頗族在歷史長河中的樂觀進取、奮力搏擊、團結一心、驍勇頑強、自強不息的集體主義和民族精神;同時也是向外界展示景頗族發展的一個窗口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簡約與時尚元素的交融,展現了景頗族包容的胸懷和與時俱進的步伐;它促進了景頗族的商業交流、文化促進和經濟發展;它也成為邊境地區民族和諧的橋梁不同的民族、不同國家的人手拉手跳舞,增進了各民族的交流團結與和諧。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在舊社會,木腦宗閣主要由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于祭祀、為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行,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其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摒棄了原有的祭祀鬼神的內容和程序,演變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團結、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勵景頗族人奮發向上,共同建設家鄉的盛大節日。
在“中國目腦,宗哥故里”云南省龍川縣是中國景頗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目瑙縱歌節的文化傳承比較完整規范、是景頗族的代表地區,龍川縣韓晶鎮的彭勝是目瑙縱歌節的圣地人們把目瑙縱歌和理想聯系在一起,代代相傳,一直傳承至今。每年定期舉辦目瑙縱歌節,并伴有迎賓文藝晚會、露天電影、目瑙縱歌狂歡、象腳鼓表演、民間文藝晚會、丁哥聯歡晚會等全國性節目,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手舞足蹈,高聲歌唱,狂舞不止,反響熱烈。
2012中國·德宏國際目瑙縱歌節“萬人狂歡舞”該活動在云南芒市木腦宗格廣場舉行,創下新紀錄“世界與中國最大的景頗刀舞”和“世界與中國最大的景頗族目腦歌舞”兩項世界紀錄。
2019年景頗族目瑙縱歌節開幕式暨授冠儀式在芒市舉行節日期間還舉辦了目腦宗歌嘉年華、鄉鎮人民 文化表演、景頗族文化產品展銷會、民族團結篝火晚會等活動,芒市各族人民用歌舞詮釋著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展示民族魅力的舞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城市的重要載體;景頗族作為一個跨境民族,每年的木腦宗格節,都生活在中國和老撾、緬甸等國派出代表團祝賀并參加這一節日,增進國家間的友誼比如2009年,云南保山應緬甸克欽邦邀請參加目瑙縱歌節。
2012年,云南保山代表團應邀參加緬甸克欽邦第63屆目瑙縱歌節。2015年,云南省騰沖代表赴緬甸密支那參加當地的木瑙宗格節和克欽邦慶典;此外,緬甸北部和印度北部的景頗族每年也定期舉行目瑙縱歌活動。
為了保護這個民間節日,云南龍川的張一直不忘挖掘、探索和研究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傳承。他積極考察目瑙的歷史,改革目瑙 的創新方案,并成立了目腦 s改革小組;向有關部門申請舉辦目腦文化活動,積極組織目腦文化活動,邀請海內外相關人士出席盛會,既有力宣傳了目腦宗歌會,又營造了濃郁的節日氛圍。
2006年,云南省龍川縣景頗族目瑙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趙寶忠、岳馬童被定為國家級相關傳承人,龍川縣文化館為相關保護單位。這使得目瑙縱歌節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以期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