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是西漢帝國的首都宮殿遺址它位于Xi市區(qū)的西北部安,陜西省,是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統(tǒng)一帝國的首都。它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唐末毀于戰(zhàn)亂,今存 4處.規(guī)模達833,356平方公里,建筑的部分地基遺跡仍埋在地下。
這個遺址建筑,——未央宮,是西漢時期的主要宮殿,是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它由劉邦最重要的官員蕭何監(jiān)督,位于長安西南角龍的頭上安,漢朝人。自從未央宮建成后,西漢的皇帝都在此居住,成為漢帝國200多年的政令中心。西漢以后,未央宮仍為辛莽所毀、魏晉南北朝等多個朝代作為宮殿,隋唐時期作為皇家禁苑。未央宮存在了約1100年,作為皇宮使用了近360年,作為皇家禁苑使用了約340年。是中國古代使用最多的朝代、宮城,保存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宮殿建筑之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相當于1.5倍、七倍于明清紫禁城的規(guī)模,其建筑形式深刻影響了后世的宮城建筑,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宮城建筑的基本格局。另外,這里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漢武帝的旨意從這里出發(fā),帶領100多人取道西行的河西走廊將其打開“絲綢之路”的“鑿空之旅”。
從1961年到196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韓暢一個城市小組對未央宮進行了初步探索。20世紀80年代,發(fā)掘了錢坫附屬建筑遺址,胡椒室廟遺址、中央宮部建筑遺址、少府宮建筑遺址和西南角建筑遺址。這10年間,對未央宮的布局和形制進行了全面的發(fā)掘,對宮門也進行了發(fā)掘、宮墻和宮內道路被部分挖掘。
1961年3月4日,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列在《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12月,未央宮遺址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西漢東漢
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將都城從洛陽遷至長安安,將秦時修建的興隆宮改建為長樂宮居住,同時命丞相蕭何在長樂宮西面修建宮殿——未央宮,蕭何將未央宮修建得富麗堂皇,以示皇帝的威嚴。兩年后,未央宮基本建成,但劉邦仍住在長樂宮他的兒子惠帝即位后,他搬到未央宮,這是改為太后 未央宮真正成為了西漢皇帝的宮殿。漢武帝時期,宮殿達到頂峰,有40多個亭子,81個門。成為漢帝國200多年的傳旨中心后,公元8年,外戚王莽稱帝,居于未央宮。更始元年(公元23年)漢軍攻打王莽,燒毀未央宮,損失嚴重。洛陽是東漢的首都,但是東漢的皇帝經常來長安安為了祭祖求祖,所以把未央宮修成了暫時的福地。東漢末年,漢獻帝在董卓的逼迫下,遷都長安安又多建了未央宮。然而,董卓被懲罰后,昌 安成了戰(zhàn)場,未央宮再次遭受嚴重破壞。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時期,未央宮也被多個朝代作為行宮使用。西晉留在長安安從304年到306年住在未央宮。西晉皇帝許取了昌安為都城,以未央宮為行宮。未央宮是前趙時期的宮殿;趙以后,常與趙樹理安不是首都,但未央宮大修。公元351年,彝族首領苻堅稱帝,次年正月稱帝,史稱前秦;公元386年,姚萇稱帝,史稱后秦。苻堅和姚昌都以未央宮為宮殿在未央宮,有一個前廳、東堂、西堂、咨詢廳等宮殿建筑。公元535年,河溪王元寶稱帝,史稱西魏,未央宮為其行宮。北周明帝元年(557年)文泰 兒子廢了魏帝 美國的獨立,并使他的首都變 安,是在西魏皇宮的基礎上擴建的。
隋唐時期
開皇元年(581年)隋朝建立后,張大千和李安仍然是首都,同時,一個新的首都和一個繁榮的城市被建立(今西安市)兩年后,當隋朝遷都長安時漢代的一個城市,包括未央宮,成為皇家禁苑,專門供皇家觀光游覽。唐朝時,未央宮是皇帝舉行宴會的地方。貞觀八年(634年)唐高祖在未央宮設宴款待突厥頡利可汗,并邀請道術以上的官員侍候。在唐敬宗,未央宮被修復,一個白玉床被挖掘出來。唐武宗會昌元年(841 )未央宮得到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總共有349座寺廟。唐朝后期戰(zhàn)亂頻繁,未央宮毀于戰(zhàn)火。
民國時期
1933 年,為管理附近的漢長城未央宮遺址,西京委在天祿閣設立天祿閣小學,用于收集整理出土文物,同時對未央宮遺址內主要遺址旁的植物進行鑒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世紀5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由韓暢教授和林毅夫教授組成的考古隊漢昌遺址考古發(fā)掘城市一座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劉慶柱、以李毓芳為首的考古學家還對西漢宮殿中的未央宮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經過大規(guī)模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基本弄清了未央宮的總體布局和主要建筑,出土文物數(shù)萬件。
宮名考究 編輯本段
未央由來
有關“未央宮”關于宮名的由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來自《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還早,法庭的燈光。紳士會停下來,愛的聲音會。這首詩描繪了國王和王后在政治事務中的勤奮“未央宮”象征著“勤政宮”一種觀點認為“未央”和當時的另一座宮殿“長樂宮”合稱 “長樂未央”意為永遠快樂,生生不息,象征著漢武帝劉邦希望皇帝 我們的生命將是永恒的“樂”下去的愿望。
宮殿別名
未央宮和長樂宮分別位于長安街的東西兩側安,漢代,所以也分別叫東宮和西宮。漢代尚“右”,方位以“西”出于尊重,西宮是皇宮。未央宮也被稱為自貢或魏紫宮。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把天體星辰分為三面墻,中間的墻是紫十五星,也叫紫宮。紫宮是天帝的客廳,未央宮是人間帝王的宮城,所以未央宮叫紫宮。
前殿是未央宮的正殿,建于《史記·高祖本紀》年:未央宮建成,高祖王公大臣在未央錢坫買酒。魏明帝將錢坫改名為太極堂,后人長期沿用此名。
地理環(huán)境 編輯本段
未央宮位于Xi 漢昌西南的天安門Xi未央區(qū)一處遺址 陜西省安市,東經108°左右.8度,北緯34度左右.3度。北距渭河南岸約2公里它位于長安街的西南角安城,漢代“形勝”之地,“形勝”意為“地形防固、故能勝人也”是漢代建造城市和宮殿的基本理念。除了防范水患的“形勝”是的,制高點的地形也是古代冷兵器軍事作戰(zhàn)的制勝基礎。
總體布局 編輯本段
未央宮整體布局呈長方形,四周有城墻環(huán)繞,周長14公里龍首山的天然高臺是作為寺廟的網站,這是高于常和一座城市。宮殿的主要建筑是前廳、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亭等,共40余個廳。宮城內有三條主干道,兩條平行的東西向干道貫穿宮城,中間有一條南北向干道貫穿其中。兩條東西向的干道將未央宮分割成南部、中、北3個區(qū)域。南的西邊是蒼池,東邊有很多建筑遺址。中央前廳為主體建筑,其東西兩側發(fā)掘了許多大型建筑遺址。在錢坫的東部有一個曲臺堂、鴛鸞殿、鳳凰殿等殿;西部有玉臺殿、昆德殿、白虎殿等。北前廳西側是少府、中央官署;北面北面是后宮胡椒室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后宮區(qū)以北是文化設施區(qū),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館和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館這兩個亭子東西相對,大體平行。
宮墻宮門
未央宮在距離前殿1200米的宮墻環(huán)繞下,形成一個規(guī)則的方形宮城,過去稱為崇方。宮墻是夯筑的,寬約8米。東西墻各2150米,南北墻各2250米,周長8800米宮城占地5平方公里,約占昌縣總面積的1一座城市/7。宮城四面都有門,叫宮門,也叫司馬門,也有好幾個門。四個西馬門遺址的位置已經確定。東司馬門位于大劉寨村東南,西司馬門在陸家口村中部。南四門在未央宮東南角以西850米。北司馬門遺址在未央宮西北角東1300米,天祿閣遺址東北60米處。
東闕北闕
在未央宮的東、北司馬門外有高大的城樓,分別為東闕和北闕,仿秦宮舊制。其中,北闕是未央宮與城內其他區(qū)域的過渡地帶之一,是官封、官員奏事、使節(jié)謁見的場所。在未央宮北闕前,最常見的活動是一闕的活動被貶為亡命之徒而不受身份限制的高美,在北闕寫了一封信,這使他幸運。流傳后世的“請纓”這個故事的原型終有一次對皇帝說“我愿意接受長纓,我會被南越國王扣留。此外,各國獻上的珍寶都在北闕。北雀遺址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不可能知道它的詳細形狀。然而,漢武帝建造的張健宮雙峰闕遺址之間的距離為53米,遺址的遺址是夯填的保存完好的喜鵲遺址高8米.5米,底部的東西17.5、南北15米。未央宮的東闕、北闕當類似于張健宮的雙峰闕。
倉池
蒼池現(xiàn)在是未央宮西南的一片低洼地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400米,水池面積196萬平方米。池中之水清澈如蒼,故名“滄池”蒼池水由城外水從張承門引入,入宮后稱之“明渠”運河水由西向東注入蒼池,然后從蒼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經過錢坫、椒室寺天祿閣以西,向北流出未央宮。蒼池不僅美化了未央宮的環(huán)境,還解決了宮中的用水問題。滄池中有象征“山”漸漸地,后人在宮殿內修建了人工湖、假山的建造始于 年。
角樓
未央宮西南角建筑遺址位于Xi未央區(qū)三橋鎮(zhèn)劉徹村北安,南墻55米,西墻34米現(xiàn)有的鄰接平面呈矩形。角樓北面有一口井和一個磚池,可見這里有常駐的守衛(wèi)。這里出土了大量的瓦,花紋瓦以云紋瓦為主,其次是少量的葵花紋、蕉葉紋、花瓣瓷磚和鳳凰瓷磚。文字瓦當只有“長生無極”和“衛(wèi)”字瓦當,“衛(wèi)”瓦這個詞和建筑的防御性質是一致的。未央宮西南角建筑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為探索當代一些重要的漢代建筑提供了線索。
前殿
錢坫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位于未央宮的中心,是中國的象征的建筑選擇觀;另一個特點是位置高利用龍首山的天然高臺作為廟址,你仍然可以看到離地面1至10米的平臺,這也是長安城遺址最高的地方一座城市;第三個特點是宮殿前沒有建筑。未央宮前殿遺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保存最完整的遺址、規(guī)模最大、高泰宮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遺址。現(xiàn)有平臺東西長200米,南北寬400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在臺地西南被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證明這個臺地不是漢人建造的。在前殿地基之上,主要由南北排列的三座大型宮殿建筑遺址組成。中間的宮殿是未央宮前殿的正殿,是西漢除劉邦以外所有皇帝的主臥室,也叫宣石殿,也是皇帝的偏殿的辦公室。最高的地方叫后閣,現(xiàn)在東西長143米,南北寬16米,高15米它是皇帝臨時休息的地方,反映了前朝和后朝的布局。未央宮前殿僅剩兩塊花崗巖制成的大基石,一東一西,長1.2米,寬1.1米,基石頂面不規(guī)則,中間比較平整,是放柱子的地方。從基石的大小可以看出,這座宮殿建筑曾經輝煌一時。前廳發(fā)現(xiàn)了用火燒烤的西漢木牘,其中有一部分屬于醫(yī)籍,說明我國西漢時期就有醫(yī)籍。這里出土的文字大多是瓦片“長生無極”
前殿是未央宮的正殿,皇帝登基、重大活動,如接受法院訪問,在前廳舉行。作為西漢之地,其建筑之豪華是其他宮殿無法企及的。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宣帝時昭帝和親匈奴,都是從這里出發(fā)的。
椒房殿
未央宮前殿的北面是胡椒室廟遺址,皇后 的宮殿。《三輔黃圖》年:椒室寺,在未央宮,椒泥暖香。把辣椒磨成粉,涂在墻上粉色的好看,有香味,可以防菌、防蟲,所以這種房子叫胡椒屋。胡椒室寺建筑遺址群由正殿組成、附屬大廳和附屬建筑由三部分組成。正殿位于建筑群的南面,呈長方形,南面有雙亭這在宮殿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還是第一次,也體現(xiàn)了這座建筑的高度。正殿北面的附殿和附屬建筑位于東面、西兩側。 號主廳是女王的主臥室宮殿,附屬大廳和附屬建筑是它的燕臥室這種建筑格局也體現(xiàn)了朝前的臥室。
在胡椒室廟出土的,有大量銘文“長生無極”的文字瓦當。此外,在胡椒室寺的附殿地下還發(fā)現(xiàn)了一條用方磚砌成的密道;此后,考古學家先后在長樂宮、秘密通道也被發(fā)現(xiàn)在貴宮,皇后和未央宮后宮區(qū)的宮殿。這些隧道在宮殿的地下延伸,大廳是相連的。皇后和皇后宮殿是他們政治活動的平臺皇帝修建這些密道是為了保密,從事政治活動拉攏外戚。
少府
邵府建筑遺址主要分布在Xi小劉寨和柯家寨以西安,也就是離椒房寺遺址最近的地方、最大的宮殿建筑群遺址。未央宮少府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王莽貨簧,證明它們在王莽末年的戰(zhàn)爭中遭到了破壞。少府遺址的主體建筑位于東西正中,為大殿,由南北布置的兩座宮殿組成。南殿寬七間,深兩間,東西四十八間.6米,南北17.5米,宮殿南面有六根檐柱。北宮寬五間,深兩間,東西長31米,南北長12米.9米,有五根檐柱排列在宮殿的北面。北宮北面有一長方形院落,東西54.4米,南北14.7米。主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大屋,北宮東西兩側的房子大小、形狀基本一致,尺度更大、建筑考究。少府建筑群的主要廳堂和建筑都鋪有地板,這在以往的古建筑遺址發(fā)掘中并不多見。1892貨簧在主樓東側一座半地下倉儲建筑底部發(fā)現(xiàn),出土時可見穿錢的繩子。
少府是漢代九帝之一,負責管理皇宮的財務,為皇宮提供給養(yǎng)是皇帝的總經理,掌管未央宮的正常運轉。機構龐大、官員眾多,居九卿之首。邵府遺址出土了數(shù)百件琵琶,包括“司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廄大夫章”和“湯官飲監(jiān)章”據《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遷 的祖父是第五任醫(yī)生西瑪Xi。掌牧大夫章”和“掌廄大夫章”這些泥巴應該是掌管皇家牧場和馬廄的官員的遺物。湯官飲監(jiān)章”出土的多達54枚,是掌管吃喝的官員專用印章。
中央官署
未央宮西北為中央政府辦公地,東距錢坫舊址850米,西距未央宮西墻110米。遺址東西135.4米,南北71.2米,面積9460.8平方米。它是一座封閉的長方形大院建筑。院落四周筑有夯土墻,院內一條南北向的排水通道將院落分為東院和西院兩部分.2米,南北68.6米;西院東西73.2米,南北68.6米。東、西院有南北兩排房子。東院兩個天井,西院三個天井。院子里南北兩排房子排列整齊,除了“門房”除了房子性質,其他房子規(guī)模都比較大,最大的室內面積215.04平米,最小室內面積109.2平方米。經查,這些房子都是樓房,有利于骨牌防潮存放。在此處發(fā)現(xiàn)了“長生無極”長樂來央”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等文字瓦當。還出土了——件漢代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這些甲骨文錯落有致,堆積如山,多分布在房屋墻壁附近。因為王莽末年中央府毀于戰(zhàn)火,有些骨頭就和其他瓦片簽了字、土塊等被火焚燒,然后融化成一個球。這些骨符是考古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保存下來的、備查、使用函數(shù)的國家級別“檔案”收集這些甲骨文的未央宮中央政府辦公室遺址是中國最早的考古發(fā)現(xiàn)、保存最好的國家檔案館和建筑遺址。
石渠閣
石渠亭因其建筑特色而得名用磨過的石頭在亭子周圍修一條運河,把水引入運河把亭子圍起來,非常有利于防火防盜,這也是西漢圖書檔案的創(chuàng)新。石渠亭為高層建筑,地面以上仍有夯土橋臺,高8米.74米,底座東西長77米,南北寬65米;地下部分夯土基礎場地南北長100米,東西寬83米。這里曾出土“石渠千秋”文字瓦當。
石渠亭是西漢時期的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以下是劉邦率軍入關后蕭何的合集“搜救”秦圖書檔案 “秦丞相 皇家建議和法律之書”這些資料對西漢時期的治國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此外,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曾在此任太史令,此檔案為司馬遷撰寫《史記》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西漢中后期,石渠閣成為首都的學術中心,學者們在此參加皇室或中央政府組織的學術研討會,有時皇帝也會親臨會場以示重視。著名的石渠亭會議就發(fā)生在這里。
天祿閣
天祿閣位于未央宮北宮門附近,遺址在小劉寨村西北的未央宮小學內。此處出土“天祿閣”貼有瓷磚和天祿裝飾的瓷磚。天祿是象征吉祥的動物。漢朝還給獅子和老虎這樣的動物加上翅膀,叫做“天祿”,或名“辟邪”天祿閣遺址夯土基址東西長55米,南北長45米從基址南中心延伸的夯土,南北長15米,東西長25米。地面以上有夯土基礎,高約10米,底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0米。后人在夯土平臺上修建的劉香慈,為紀念西漢而編于天祿閣、劉向堅,著書立說的學者。夯土臺下有幾間房子,里面有抗戰(zhàn)時期此地作為秘密交通站的歷史圖片。
天祿閣是“收藏典籍之所”漢代時,藏書多達3090卷。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用的就是這里的書。除了收藏古籍的功能,歷代智者也在這里整理書籍,其中以劉向最為著名、劉鑫和他的兒子取得了最大的成功。河平三年(前26)到綏和二年(前7)劉向一直在天祿閣整理古籍《別錄》是在整理書籍的過程中產生的,是中國 的書目和第一個人介紹中國 的歷史文獻。劉向之后,他的兒子劉欣在劉向編纂的《別錄》本書的基礎上,根據天祿閣群書的實際排架結果,編纂了目錄學書《七略》本這不僅是中國第一部圖書館書目,也是中國從檔案館向圖書館建筑過渡的開始。
考古發(fā)掘 編輯本段
195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派出了一個由韓暢 一座城市將開始韓昌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一座城市。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進行了初步勘探。上世紀80年代,專案組開始對未央宮進行全面考古勘探和重點發(fā)掘。1980年,錢坫被挖掘出來(未央宮一號樓遺址)的附屬建筑遺址;1980-胡椒室寺遺址發(fā)掘于1983年(未央宮二號樓遺址)1985-1987年,中央宮殿遺址被挖掘出來(未央宮三號樓遺址)1987-1988年,少府宮遺址被發(fā)掘(未央宮四號樓遺址)1988-1989年,西南角樓被發(fā)掘(未央宮五號樓遺址)這10年間,對未央宮的布局和形制進行了全面的發(fā)掘,對宮門也進行了發(fā)掘、宮墻和宮內道路被部分挖掘。
相關文物 編輯本段
在未央宮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數(shù)萬件文物,包括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宮廷檔案,以及各種漢代建筑材料,如瓷磚、空心磚、鋪地磚、下水管道等;有鐵器、銅器和陶器;硬幣,主要是五銖、大泉五十、貨布等;還有封泥、骨簽、木簡和各種生活用品,這些文物從多個方面生動地再現(xiàn)了那個偉大時代的輝煌歷史,成為當代研究西漢都城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骨簽
1986-1987年,在中央府遺址漢代文化層出土了6萬多件甲骨,其中有57644件刻有近46萬字的甲骨,都是用動物的骨頭制成的(主要是牛骨)制成,長0.058~0.072米,寬0.021~0.032米,厚0.02~0.04米。一般上端為弧形,下端為尖形。骨牌多成對,大小不一、顏色、形狀相同,背面與裝幀系統(tǒng)相對,正面上部打磨成平面,上面刻有文字。
根據文字內容,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產品代碼、編號、數(shù)量、名稱、規(guī)格等。第二種為年代、工官或官署名稱、各級官員或工匠的姓名。帶“工官”在這兩萬多塊甲骨文中,只有河南工人參與其中、南陽關公和潁川關公。甲骨文的時間跨度從西漢初年到西漢末年,其中大部分在西漢中晚期,歷時一百多年。它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準確的資料,解決了許多長期爭論的學術問題;過去很多看似結論性的觀點也會被修正。比如關于漢代工業(yè)官的設置時間,根據骨牌可以肯定關東郡的工業(yè)官早在西漢初年就已經設置。甲骨文的歷史研究領域幾乎涉及政治史、經濟史、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正如漢簡的發(fā)掘所形成的“漢簡學”同樣,骨征的發(fā)現(xiàn)也會形成“骨簽學”。
封泥
琵琶是一種干硬的泥團,上面有古印章,是古印章的遺物琵琶作為一種歷史印記,具有學術和藝術價值。邵府遺址出土琵琶112件,內容如下“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獲”司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廄大夫章”和“湯官飲監(jiān)章”等,。掌牧大夫章”和“掌廄大夫章”這些泥巴應該是掌管皇家牧場和馬廄的官員的遺物。琵琶用量最大的是“湯官飲監(jiān)章”出土54枚,是掌管吃喝的官員專用印章。
瓦當
瓦,最早用于宮殿建筑,主要用于固定屋頂?shù)耐咂雇咂粫渌蓜樱€能起到擋雨的作用。在未央宮的考古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瓦當遺物。比如胡椒室寺出土了一件素圓瓦、云紋瓦當以及“長生無極”長樂未央”字瓦,其中出土了大量直徑20多厘米的巨大瓦片,可見其建筑規(guī)模之宏偉。邵府遺址出土的瓦片上有菊花圖案、葵和云紋瓷磚和“長樂未央”與天無極”文字瓦當。天祿閣出土“天祿閣”帶有文字和天祿紋飾的瓷磚。石渠閣出土“石渠千秋”文字瓦當。出土于中央政府辦公室“長生無極”長樂未央”千秋萬歲”延年益壽”等文字瓦當。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絲綢之路起點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安,漢朝,邁出了連接西域的第一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地點在長安未央宮安,漢朝人這一次,張騫率領300人的使團,帶著牛羊、黃金,絲綢和其他物品到達西方國家,滲透了中西之間的物質和文化交流“天路”絲綢之路——號。未央宮是漢通西域的決策指揮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它展示了絲綢之路東端東方文明的發(fā)展水平,見證了長安城的發(fā)展過程絲綢之路上的漢代城市,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雙重起點價值。
石渠閣會議
甘露三年(前51)漢高祖宣帝命太子蕭魏宣城吳敬梓在石渠閣開會,史稱石渠閣會議參加講座的都是當時著名的儒生。會議由西漢大臣、著名儒生梁丘主持提問,儒生作答小,王子與公主的老師,做了全面的評論,最后由宣帝皇帝親自裁定和評判。會后,主辦方將石渠的講座整理成書,編輯為《石渠議奏》(也被稱為《石渠論》),共綜述了155篇文章。石渠閣會議無論在學術上還是政治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從學術上來說,會議確定了梁丘 s 《周易》,夏侯勝和夏侯健 s 《尚書》《春秋谷梁傳》是儒家經典的主流,是《春秋榖梁傳》的主導地位。從政治上講,石渠閣會議是儒家思想作為正統(tǒng)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鞏固了皇帝的最高政治權威,而且使其成為儒家經典的最高權威,大大提高了儒家經典的地位,擴大和加強了儒家禮儀制度對社會的控制力。
文化影響 編輯本段
未央宮體現(xiàn)了中國的建筑選擇、崇方的觀念。未央宮以宮殿建筑群為中心,突出正宮,正宮在中間、居前、居高。正宮在正宮的后面,輔宮建筑集中在正宮和正宮的兩側這種布局在漢代以后被宮城采用。并深刻影響了后世中國的宮城建筑,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宮殿建筑的基本格局。此外,未央關的其他一些建筑,如蒼池池中漸臺等也影響了后世。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模仿倉庫水池漸變平臺的結構設計,往海里注水(湖),置山于其中。
研究成果 編輯本段
2019年1月4日,歷時30余年考古發(fā)掘的《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是2018年創(chuàng)新項目的最終科研成果。2020年,中華書局正式發(fā)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撰、《漢長安城未央宮骨簽》,劉慶柱主編,分為三部分《考古編》《釋文編》《文字編》。
保護開發(fā) 編輯本段
1961年3月4日,長安未央宮遺址漢安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9月,韓昌 成立了市遺址保護中心,負責遺址保護的相關工作。進入21世紀后,保管所先后組織或協(xié)調編制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guī)劃》《漢長安城遺址綠化規(guī)劃方案》《漢長安城道路遺址保護規(guī)劃》等保護利用規(guī)劃。
2006年,長安街舊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漢代某市掛牌。
2008年,Xi 安以申報世界遺產為契機,著手籌建長安未央宮遺址公園安,漢朝人。2012年7月,長安未央宮遺址一座漢代城市正式入選絲綢之路中國段第一批申遺名單,申遺工作正式啟動。同年,建立了大遺址保護特區(qū)和特區(qū)管理委員會。
2013年1月,長安未央宮遺址申遺項目通過漢安城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在世界遺產申請區(qū)進行征地拆遷、環(huán)境整治、遺址保護工程、陳列廳、標識系統(tǒng)、監(jiān)控安防系統(tǒng)等一系列建設工作。
2013年10月28日,申遺相關項目竣工驗收至此,未央宮遺址公園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遺址公園體系,并對外開放。
2014年6月22日,長安未央宮遺址一座漢代城市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2017年12月,長安未央宮遺址一座漢代城市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那之后,Xi 安市按照相關文件的要求,申請了該項目“絲路起點: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未央宮遺址展示工程未升級。
2021年3月,Xi和安啟動新一輪開園升級,8月31日完成一期工程后開園。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近期升級后的遺址保護和展示現(xiàn)狀、公園的景觀特色和綜合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公園的開放性更加成熟,游客數(shù)量較公園初期大幅增加,漢長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公眾認知度也有了明顯提高。Xi 安傾力打造長安未央宮遺址公園安韓走進中央公園將歷史和文化融入城市生活現(xiàn)在,我去未央宮考古遺址公園跑步、休閑已經成為市民的日常生活。
2023年4月,未央宮遺址公園舉行娛樂活動“2023 Moment Wave音樂節(jié)”未央宮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民歌、現(xiàn)代搖滾音樂的元素碰撞融合,表現(xiàn)了文化旅游活動的復興。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