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其他地理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英文名:Hetao   plain),古稱朔方、河南地、河西等,位于內蒙古西南部,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陜西省被劃分為寧夏部分“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東套”又分為“后套”和“前套”所謂的河套平原位于東經106° 25'~112°00'北緯40° 10°'~41°20'東西長500公里,南北寬20 ~ 90公里,總陸地面積約2.8萬平方公里,被稱為“塞外江南、塞上糧倉”。

目錄

歷史追溯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是陰山山脈與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斷陷沖積湖泊平原,形成于中更新世,海拔900 ~ 1200米,自西向東略有傾斜。主要地貌有山前階地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和黃河、大黑河沖湖平原。河套平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充足,降水少,蒸發量大,風沙多,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年日照時數3000 ~ 3200小時,年平均氣溫5.6~7.4℃時,大部分地區降水量150 ~ 400毫米。河套平原降水很少、蒸發旺盛,降水形成的徑流很少河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黃河、大黑河、山洪沖溝等。河套平原地理環境多樣,有草原平原山地沙漠湖泊濕地。土壤以風沙土、灌淤土、鹽土、以潮土和栗鈣土為主,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帶和風蝕沙化區。

河套平原是中國古代漠南的重要軍事要地。北臨長城,南接關中,西臨甘梁,東臨幽燕,是古都長安的北屏障安與燕京的翼障。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少數民族居住,從明朝開始就形成了漢朝、滿、回族與其他民族的雜居模式。河套平原是中國西北最重要的農業區,土壤肥沃,灌溉系統發達,畜牧業和水產業也很發達。河套灌區始于秦,漢代繼續耕種,北魏唐時期興盛幾經沉浮,成為清末,興盛于新中國。河套灌區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大型平原引水灌區三盛公共水利樞紐工程。2019年,河套灌區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河套平原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主要景點包括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烏梁素海旅游區等。我國第一批可靠的地層學也分布在河套平原、基于年表——的古人類舊石器時代遺跡“河套人”遺址。截至2023年2月,“河套人”該遺址被宣布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雙遺產”

河套平原及其以北在戰國以前被稱為“朔方”,即“大北方”或“遙遠的北方”戰國到秦漢時期,河套平原被稱為“河南”河南地;從十六國到北朝,這里也被稱為“河曲”河西”隋唐時期,該地區主要以“河曲”之名著稱;直到明清時期,這個地方才被稱為“河套”。

名字由來

河套之名最早見于30卷《明憲宗實錄》“成化二年五月韋辛”條中提到“河套”地名,卷192“景泰元年(1405年)五月壬戌”文章記載,寧夏總司令張泰夏侯惇的總兵,也提到了這件事“河套”,因此,“河套”一個比明朝景泰元年更早開始使用。記錄在書《明史·地理志》中:三面環河,所謂河套地”蒙古語中的“套”就是“肘部彎曲的地方”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河套”是蒙漢合詞。清《河套圖考·序》說:河以集命名,主形勝。意思是黃河流出青銅峽后,在曲流附近轉向南方,形成一條“幾”字形大彎如袖,故名河套。

1954年,國家取消了綏遠省的建制,批準成立內蒙古人民 美國政府“河套”命名中國一級行政區的宣言改為陜西壩區為河套行政區。后來的河套行政區和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合并組建巴彥淖爾盟,2013年改為巴彥淖爾市。國家批準用“河套”以中國一級行政區命名的詞在全國不能復制,從而確立“河套”地域的獨特性和詞的獨特性。因此,今天的“河套”指的是巴彥淖爾市,全國唯一。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廣義范圍

河套平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黃河在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5省(自治區)境內形成一個馬蹄形的大彎,這個大彎在北邊(即白于山以北、賀蘭山以東、陰山以南、蘆芽山以西的封閉區域)地區叫河套,河套地區黃河兩岸的平原叫河套平原,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陜西省。河套平原分為寧夏部分“西套”青銅峽和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東套”在巴彥淖爾和西山嘴之間又分為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巴彥淖爾平原“后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又稱土默川平原“前套”

一般來說,河套平原只包括前平原和后平原。北至陰山南麓,南至鄂爾多斯高原北緣陡坎,西至烏蘭布和沙漠,東至滿漢山。位于東經106° 25'~112°00'北緯40° 10°'~41°20'東西長500公里,南北寬20 ~ 90公里,總陸地面積約2.8萬平方千米。包括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杭錦后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后旗山前,包頭市和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和托克托縣、土默特左旗、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一小部分,南部一小部分涉及鄂爾多斯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

狹義范圍

狹義的“河套”主要指的是“河套灌區”,單指“后套平原”位于內蒙古西部、在黃河上游的盡頭,北面與陰山山脈中的狼山接壤、烏拉山南以黃河為界,黃河自西向東,西與烏蘭布和沙漠接壤,東與包頭郊區接壤。大部分行政區劃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

歷史成因 編輯本段

地質運動

侏羅紀末的燕山運動期間,蒙古地塊向華北擠壓由于鄂爾多斯硬地塊的阻擋褶皺,侏羅紀地層發生逆掩反轉形成陰山山脈,河套平原斷陷為接受沉積的沉降盆地。新近紀喜馬拉雅運動期間,河套平原出現垂直運動,陰山山脈再次抬升,導致山前出現一條東西向的大斷層,河套盆地相對沉降,山脈被侵蝕、剝蝕和溝壑也在加深,河套盆地堆積了巨大的第三紀沉積物。

從第三紀末到第四紀早更新世,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沿舊構造線強烈上升,河套盆地繼續強烈下降。后套盆地沉降大,湖水范圍廣,幾乎到了狼山腳下;前陸盆地沉降較小,盆地北緣隨沉降而傾斜。從包頭到西山嘴,古高地緩慢下沉,部分仍在水面以上,形成殘丘。

中更新世,粉砂湖沉積進一步發展。在更新世晚期,黃河河套平原段逐漸形成。湖泊沉積通常覆蓋著黃河沖積物和山前沖積物、洪積開始堆積,形成沖洪積扇群,逐漸發展為山前洪積平原。隨著山體上升的相對速度加快,黃河被迫數次改道隨著黃河的遷移,留下了大量的沖積物質,逐漸形成了黃河沖積平原。山前洪泛平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在發展過程中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廣闊的河套平原。晚更新世晚期以來,河套斷陷盆地構造應力場轉向東北—北東向擠壓構造應力場盆地兩側的主要邊界斷裂和斷陷盆地內的北東向主斷裂主要為右旋走滑活動,并伴有正斷層,導致斷陷盆地內的剪切拉分斷陷活動。由于沉降幅度不同,產生階梯狀斷層,形成多個構造階地。

風蝕堆積

全新世至近代,由于河套地區氣候干燥少雨,寒暑變化大,地表植被稀疏,機械風化強烈。地貌發育受風的影響,河流湖泊中的沖積沉積被風侵蝕成洼地,流水匯集形成湖泊沼澤;同時,在風的堆積作用下,平原的西部和南部形成沙丘。最后在風的侵蝕和堆積下,形成了現在的河套平原。

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也有煤、鐵、銅、金、石墨、石棉、鹽、堿、稀土和其他礦產資源。此外,位于“西套”銀川的礦產資源是煤、赤鐵礦、熔劑石灰巖、熔劑白云巖、熔劑硅石、磷塊巖、水泥石灰巖、輝綠巖等。其中煤炭資源探明儲量超過461.8億噸,遠景儲量1305億噸,分別居中國第六位和第五位;磷礦探明儲量1354萬噸;石灰石的探明儲量為3.9億噸。

河套平原巴彥淖爾市累計探明煤炭儲量為32.1億噸,儲量31億.84億噸;鐵資源儲量7.6億噸,資源儲量6.16億噸;銅資源儲量(金屬量)168.92萬噸,資源儲量(金屬量)107.14萬噸;金(伴生金)資源儲量(金屬量)258.48噸,資源儲量(金屬量)197.49噸;石墨礦資源儲量(礦物量)8683.21萬噸,資源儲量(礦物量)8679.47萬噸;鋅資源儲量(金屬量)1061.3萬噸,資源儲量(金屬量)771.38萬噸;鉛資源儲量(金屬量)322.44萬噸,資源儲量(金屬量)264.22萬噸。

地理特征 編輯本段

氣候

河套平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熱量充足,降水少,蒸發量大,風沙多,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四季分明。河套平原盛行西風和西北風,冬春季多大風天氣風季為11月至次年5月,年均風速2級.5~5.0米/秒。

氣溫

河套平原年平均氣溫為5.6~7.4℃,西高東低,1月平均氣溫14 ~11℃,7月平均氣溫22 ~ 24℃,無霜期130 ~ 1505天。1月最冷,7月最熱,45月和1011月氣溫變化最劇烈。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有3 ~ 5個月,高于10℃的有150 ~ 165天。年溫差34 ~ 37℃,日溫差13 ~ 15℃。

降水

由于河套平原遠離海洋,太平洋副熱帶海洋氣團到達河套平原后不含太多水汽,所以年降水日數為34 ~ 72天,年降水量較少,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50 ~ 400毫米之間,東部降雨量少于西部。年蒸發量達2000 ~ 2400 mm,自東向西蒸發量逐漸增大。同一季節高溫多雨,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時,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80%以上。夏季68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68%8月最多,但地區分布差異很大;9月至11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14%~21%11月降水最少;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稀少,僅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3%~2.3%春季35月的降水量在2560毫米之間,占全年總量的13.7%~19.4%

日照

河套平原日照多、氣溫高,光熱資源豐富。全年日照時數為3000 ~ 3200小時,西部多東部少,日照百分率為67%~73%全年總輻射627千焦每平方厘米,無霜期長達135天。

地質構造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的地質構造是一個斷陷盆地,形成于1.侏羅紀晚期的35億年。地質結構北深南淺、西深東淺的不對稱傾斜狀態。基底埋深從東南向西北逐漸增大。受地殼斷裂帶控制,平原上形成兩個隆起帶和四個凹陷帶,自東向西可分為三湖河谷淺凹陷帶、西山嘴潛伏烏拉山隆起帶、烏梁素海拗陷帶、陜壩深拗陷帶、烏蘭布和基底斜坡坳陷帶和磴口斷塊隆起帶。

土壤

河套平原除耕地以外的主要土地利用類型、林地、在草原之外,有大面積容易發生風蝕沙化的沙地,是典型的農牧交錯帶和風蝕沙化區。

地處陰山南麓至黃河北岸的河套平原,土壤類型以灌淤土為主、鹽土、風沙土、堿土、潮土和新積土。主要耕作土壤為灌淤土,其表層土壤為壤土灌淤層,耕性好,含鉀量高,有利于糖分和淀粉的積累。位于“西套”銀川平原土壤分布的主要類型是淺灰色鈣土、淺色草甸土、灌淤土、鹽土、湖土、白壃土、風沙土、有8個土類,15個亞類,如堆土。土壤pH值8.0~8.5土壤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為13.6~17.6克/千克。

河套地區是平原為主的地區由于黃河和黑河的沉積,土壤中有更多的粘土礦物應時、長石礦物少,形成了大部分元素含量豐富的特點;在黃土地區,土壤中的粘土礦物是中等的,應時、長石礦物比平原地區多,形成的大部分元素含量具有背景特征;在荒漠化地區,土壤中的粘土礦物較少,應時、長石礦物多,形成大部分元素被虧損的特征。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其次是綠泥石和高嶺石;主要的砂質礦物是應時,其次是長石。

從河套地區成土母質的分布來看,粉砂主要分布在黃河南岸,以風成砂為主、砂是主要的成土母質;灌淤土、粘土主要分布在后套地區,以黃河沖洪積物為主要成土母質;粉質粘土主要分布在大黑河平原地區,主要分布在潮土中;黃土區主要分布在粟褐土分布區,以黃土母質為主。河套平原黃土質地均勻,土顆粒粗,巖性松散,孔隙度大,結構性差,抗分散能力弱,垂直節理發育地處山區,有一定坡度和沖溝發育、在丘陵地區,如果下大雨、強風、凍融等氣候條件容易發生水蝕、風蝕和重力侵蝕。

地層特征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的地層屬于太古代、元古宇、古生界、中新生代古近紀、新近系和第四系。中生代以前的地層在山區以裸露基巖出現,新生代松散巖層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在大青山西部的哈齊拐溝有中下更新統的湖相礫石層。分布于河套平原西北部狼山地區的元谷峪雜爾臺群,地層厚9648米,屬區域性中深變質巖系,主要由灰黑色巖石組成、灰綠色和灰紫色砂質石灰巖、石英板巖、夕化灰巖、炭質板巖、千枚巖和板狀變質粉砂巖夾石英巖和透閃石大理巖、絹云母石墨片巖和角閃石斜長片麻巖等。 

地形特征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海拔900 ~ 1200米,自西向東略有傾斜,呈東西帶狀分布在陰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它從東到西分為胡寶平原(土默川平原)三湖河平原、后套平原主要由黃河及其支流的沖積沉積物組成。

地貌特征

河套平原的主要地貌有山前階地山前沖洪積傾斜平原和黃河、大黑河沖湖平原。

山麓階地

山麓階地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陰山山前、和林格爾縣滿漢山前。一般能看到五個梯田,三個梯田延續較遠,四個、五個階地斷續零星分布。第五級階地為基底階地,是該區最早的剝蝕面。烏拉山前海拔1050米左右,大青山前海拔11001150米之間。狼山前的貝利蓋寺一帶,臺面寬約500米。在大青山前的梅代昭一帶,臺面寬50米,比第四級階地的臺面高出約30米。第四階也是基座階狼山地區海拔約1040米,臺面寬約100米大青山海拔1080 ~ 1100米。第三級階地屬于侵蝕與堆積的過渡階地,階地前緣,臺面高程1060 ~ 1070米。二級階地屬于堆積階地,主要分布在山前沖溝附近。從狼山到大青山,階地面高程為1025 ~ 1060米。第一級階地也是堆積階地,分布在狼山和大青山前的河谷出口處為零星殘留階地,為近代洪積堆積而成,海拔1020 ~ 1040米。

在黃河南岸的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托克托縣、達拉特旗還可以看到三級階地,第一級是黃河、大黑河沖積階地。第二級階地由中下更新統湖相沉積堆積而成,臺地被水流破壞,高出沖積平原約30米,海拔1000 ~ 1020米。第三階段為黃土臺地,可見風成沙丘,階地上沖溝發育,呈羽毛狀分布“V”之字形山谷深3040米,高出第二級階地2030米,海拔約1040米。

山前沖洪積平原

山前沖洪積平原呈近東西向帶狀分布在陰山南麓,包括山前傾斜平原和由沖積錐和沖洪積扇組成的山前洼地。洪積錐主要分布在山前大小沖溝的出口處。山前沖洪積坡積平原是由沖洪積扇在每個溝口連接而成。各扇面積不等,較大的自西向東為炭窯溝、烏蘭不浪溝、昆都侖河、五當溝、美岱溝、萬家溝、烏素圖溝、哈拉沁溝等十余條沖溝沖積而成的大扇,一般面積約30平方公里,地面坡度6‰~30‰,海拔1000 ~ 1100米。除南部和黃河前部外,山前傾斜平原、大河沖洪積平原連接處外,扇前有明顯的洼地,多為沼澤濕地、伴隨著鹽堿化。

黃河、大黑河沖積平原

黃河、大黑河沖積平原平坦開闊,西部略有起伏,由第四紀向中下更新世轉變、上更新世和全新世沖積物、它是由沖積和湖積物質堆積而成的。黃河沖積平原和后覆蓋平原、西部胡寶平原最寬,三湖河平原最窄,坡度為2‰~5‰可以看到黃河一級階地的河漫灘。除了蛛網式的灌溉渠系,平原上還有黃河故道和風成沙丘。大河沖湖平原位于胡寶平原東部,東北部地勢高,西南部地勢低,海拔990 ~ 1010米。

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達拉特旗以北,黃河南岸,有一條東西走向的長沖積平原,由第四系全新統組成、上更新統、中更新世和下更新世沖積礦床。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平坦開闊,略有起伏,常有沙丘覆蓋,有一級階地、河漫灘沼澤地和鹽堿地的分布。

水文特征 編輯本段

由于河套平原地區降水較少、蒸發強烈,所以降水形成的徑流很少河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黃河、大黑河、山洪沖溝。河套平原地下水資源豐富,每年引黃河水50億-6億立方米,河套平原湖泊和濕地總面積為3.57萬公頃。灌渠、湖泊 、諸如山麓溪流等地表水分布廣泛,并通過蒸發濃縮、由于淺層地表水補給的影響,湖水含鹽量高,達到近2000毫克/上升,一些地區土地鹽堿化嚴重。

湖泊濕地

內蒙古河套平原有100多個湖泊,一般都比較淺,面積較小,較大的湖泊主要是烏梁素海、哈素海、深坑兒湖和太子子海子都在蓄洪水、灌溉、它在調節當地氣候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西套”的寧夏(銀川)平原有自然湖泊、有200處沼澤濕地,包括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沼澤20多個。銀川濕地主要分布在黃河沖積平原和洪水沖積平原,分布密度較高、范圍廣、數量多。濕地面積531平方公里,其中湖泊濕地97平方公里、河流濕地217平方公里、沼澤濕地43平方公里、庫塘人工濕地面積174平方公里。河套平原東端的烏梁素海,面積3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0.7米,最大深度2.5米,庫容20993萬立方米,是世界干旱草原和沙漠地區極為罕見的大型多功能湖泊。

河流

河套平原位于黃河中上游之間,三面環河。其中,黃河進入河套平原,河床擴張很多,水流緩慢,沙洲多。黃河的水幾乎全部來自上游,境內支流多為小溝壑和較大的昆都侖河、大河的水不足以灌溉沿途。其中,大河發源于卓資縣以東的陰山山區,徑流來源于降雨,大部分為洪水,含沙量較多,年輸沙量2500多萬噸。河套平原有100多條山洪溝,流域面積較小,一般在500平方公里以下。

地下水

河套平原地下水豐富,深埋于黃河北岸前方、平原較淺,地下水埋深從10到30米減少到2到3米;含水層由厚變薄,涌水量100噸/小時下降60噸/小時;鹽度逐漸增加,一般從0.5克/升增至3克/升。黃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約1 ~ 3米,涌水量10 ~ 40噸/小時,鹽度1 ~ 3g/升。由于降雨不足,除北部山前沖積扇基巖裂隙水補給地下水外,大部分地下水由黃河灌溉水補給形成8月非灌溉期,地下水位為1.5-4.26米,10月冬灌期間,部分地區水位埋深可升至0.5米。地下水主要以垂向水交替為特征。區域地下水的總體流向是由南向北、自西向東,最終流入東部的烏梁素海。地下水主要是山前斷裂帶輸送的地表水、降水、灌溉渠和灌溉水,以及黃河南部的側滲,通過蒸發和蒸騰得到補充、抽水排泄。 

動物植物 編輯本段

動物

河套地區動物資源豐富,主要是鳥類、魚類、浮游生物和兩棲動物,其中鳥類最為豐富,包括國家二級保護鳥類天鵝、鼻子有疣的天鵝等該地區分布的鳥類多為候鳥或旅鳥。河套平原烏梁素海有鳥類16目45科181種4亞種。河套灌區平原上還有各種嚙齒動物,比如倉鼠、田鼠等、還有兔子和其他動物,蛇、刺猬、蜥蜴等分布。

植物

河套平原的植被主要是荒漠草原和干旱草原。在其北側烏拉山、狼山、小部分低覆蓋度的森林分布在大青山等山區,大部分是天然次生林。在大多數平原地區,由于長期的農業耕作,幾乎沒有保留原生植被。植被以草本植物為主,構成草甸植被低洼地區有鹽生植物,湖泊周圍有水生濕生植物,沙丘或沙地有沙生植物,干旱山麓有旱生多刺灌木。河套灌區植被具有荒漠草原的地域特征,主要分布在農田渠道旁、鹽堿荒地、丘陵階地和河漫灘等。河套灌區共有植物287種,其中沙冬青是沙漠地區的珍貴植物,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是常綠超干灌木。 

自然災害 編輯本段

沙塵暴

河套平原屬于中緯度干旱半干旱地區,烏蘭布和、庫布其等沙漠沙地也是唯一影響我國冷空氣西北路線的地方大風天氣容易造成揚沙天氣。

暴雨

1961-2010年,河套地區共發生暴雨972次。河套平原暴雨,暴雨日數較少、大雨,局部暴雨、區域性暴雨很少,這一帶的地貌多為丘陵山區、由于黃土高原和沙漠地區,暴雨天氣容易引發洪水和河流泛濫。

凌災

河套平原是黃河最北的地區,氣溫最低。黃河河段是黃河第一個封凍也是最后一個開通的河段。河套地區的流冰封凍比黃河上游的蘭州早20多天,河流解凍開河晚一個多月。河套地區封凍后,上游排出的河水有很大一部分會凍在河道里。第二年春天上游先解凍,大量冰水自上而下逐級釋放,自上而下形成漸增的凌峰,迫使江面厚冰裂開,冰塊在淺灘或河流中彎曲、狹窄的地方卡住后,大壩就會被堵住,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霜凍

河套平原由于春秋季冷空氣活動頻繁,地勢高,氣溫變化劇烈,形成了霜凍氣象災害。該地區最后一個霜凍日的結束時間為4月下旬至5月中旬,將對作物苗期葉片造成凍害。該地區初霜凍日多發生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此時秋季作物進入灌漿成熟期,抗霜凍能力弱,會造成作物產量低品質差。

環境保護 編輯本段

環境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過度開墾,河套平原地區遭到嚴重破壞、過度放牧、圍湖造田、采礦,加上大量的污水排放,導致了沙漠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壤鹽堿化、水環境質量惡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河套平原烏梁素海由于天然補給水和工農業排水減少,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一度惡化為五類,湖區面積大幅減少。

河套平原以細粒相為主的沖積湖泊含水系統,徑流條件差,地形平緩,水力梯度小,地下水徑流極其緩慢。地下水總是從西向東流,但大部分淺層地下水由南向北經幾條主排水渠流入北部的主排水渠,再從主排水渠流入東部的烏梁素海由于烏梁素海的作用,東部地區經常受到烏梁素海回水的補給,使地下水位不斷上升,產生大量的土壤鹽漬化。河套平原鹽堿地分布廣泛,其中鹽堿地面積達32.3萬平方千米。土壤鹽漬化已成為影響農業經濟的重要因素、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

保護措施

1981年,河套灌區開通主排水溝,烏梁素海至黃河出口后,后期灌區開通排水口,隨后進入逐步配套排灌的新階段隨著配套建設的不斷推進,土壤鹽漬化得到抑制,糧食產量不斷提高。巴彥淖爾市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集中在盆地的沙漠、礦山、林草、農田、濕地、湖水等生態要素進行治理。2018年以來,當地政府對烏梁素海流域的山河林田湖進行了草沙綜合治理的統籌規劃,生態修復包括沙漠治理、林草修復、礦山地質、堤路修筑、綜合治理農田面源污染和城市點源污染,沙漠治理面積居全國同類工程之首,治理面積約為1.47萬平方千米。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周邊“六大”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即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草原獎補工程、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與修復試點工程是為了恢復烏拉山和烏拉特草原生態,擴大植被覆蓋,減少水土流失。

截至2023年2月,巴彥淖爾市已建立8個濕地類型保護區,通過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退耕還濕、濕地保護補貼等措施保護了我國主要濕地資源。同時,不斷完善保護和監控設施設備,開展聯合執法、河湖長巡,不斷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為珍稀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創造了良好的棲息地。備受關注的烏梁素湖湖區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變為ⅴ類,局部時間和區域為ⅳ類水,生態系統得到恢復和重現“明珠”風采。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河套平原旅游資源豐富,類型多樣,沙漠眾多、草原、河流、湖泊、溫泉、古跡、民俗、城市風貌、現代工業景觀等旅游資源。主要景點包括萬里黃河一號閘——號三盛公共水利樞紐工程、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烏梁素海旅游區等。

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位于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距烏拉特前旗政府所在地西山嘴鎮13公里、通訊十分便利。面積293平方公里,是中國八大淡水湖之一、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濕地,也是世界沙漠半沙漠地區極為罕見的大型草原湖泊“塞外明珠”塞上都江堰”被收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名聲。烏梁素海湖區有180多種鳥類,景區內有鳥類展廳、畫舫船、摩托艇等旅游項目。

烏梁素海濕地位于東亞,候鳥國際遷徙八大路線之一—澳大利亞和中亞—印度的交匯處是世界著名的野生鳥類繁殖地和遷徙地。2011年,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命名“中國,疣鼻天鵝的故鄉”

阿貴廟

阿桂寺,又名宗成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哈騰蘇木陰山山脈西端的二郎山山脈中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占地1000多畝它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喇嘛教寺廟,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喇嘛教寺廟“紅教”廟宇之一。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是個山洞,所以爬在一個奇怪的山洞里,故名阿貴寺,尊蓮花生為祖師。阿桂寺在藏傳佛教領域享有很高的聲譽,信眾眾多,已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12座重點寺廟之一。

寺廟結構緊湊,屬于典型的藏族建筑。根據古代寺廟的山體布局,中間有9981座“大雄寶殿”,主供釋迦牟尼。在農歷七月初十、9月25日,廟會盛開。

雞鹿塞

吉魯賽,位于磴口縣,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鹿餡是正方形,邊長68.5米,下基寬4.5米,現在基寬2.5米,殘墻的高度約為7—8米,占地面積4692.25平方米,由天然花崗巖制成、砂、城的四個角都用石頭加固,城門朝南是中國最早的甕城之一,易守難攻吉魯賽左側有9座烽火臺。

雞路塞是秦朝重要的軍事要塞。據《史記》,漢武帝在位期間(公元前127年)派韓派孫健率35萬人到朔方縣開始建城后來,周圍的漢人被轉移到這里屯墾戍邊,成為漢代北方最大的墾區。曾經是匈奴南下重要軍事要塞的吉魯塞,成為當時漢匈之間的政治、經濟友好交流的重要渠道。

黃河三龔升水利風景區

黃河三龔升國家水利風景區位于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是依托三龔升水利工程而建。該樞紐工程建于1959年,于1961年竣工,是亞洲最大的樞紐工程、黃河上唯一以灌溉為主的大型攔河閘壩工程是“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交通、發電和旅游等功能。樞紐工程已經竣工“黃河有害,唯富”的經典。景區2005年被評為國家水利風景區,2008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該景區因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于2021年入選“內蒙古在線名人打卡處”2023年1月,入選中國紅色基因水利風景區名錄。

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

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位于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總面積35.2平方公里,是全市最大的開放式濕地旅游區、國家龍舟比賽站、國家水風景區。2014年,它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是自治區創建的15個品牌景區之一。

黃河河套文化旅游區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播、休閑游覽、自然野趣為主要內容,分為蒙元文化展示區、都市文化休閑區、黃河文化展示區、農耕文明觀賞區、生態漁業體驗區、生態休閑娛樂區、有水上運動娛樂區等7個功能區,分布在蒙古營地、觀景平臺、音樂廣場、黃河廣場、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采摘園、民俗村、黃河漁村、塞上明珠、城市記憶等諸多休閑娛樂場所。 

何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

何琳黃河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中國黃河流域中上游“幾”紫灣北岸位于河套平原南麓,總面積46.376平方千米。屬于西部干旱、黃河灘區半干旱地區典型的蘆葦沼澤濕地類型是中國中溫帶候鳥遷徙、一個茁壯成長的理想地方。公園里的植物包括林地、灌叢、草甸、沼澤、水生植物和其他植被群落類型。鳥類14目25科81種,浮游動物3門62種,魚類4目7科20種,兩棲動物1目1科2種。維管束植物1門15科29種,浮游植物6門72種。規劃區內有3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包括、白尾海雕、大鴇、遺鷗;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14種,包括斑鵜鶘、白琵鷺、大天鵝、玉帶海雕、蒼鷹、雀鷹等。

納林湖國家濕地公園

納林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是國家級濕地公園,總面積16.4612平方公里。公園里到處都是水生植物,生物物種豐富。有維管植物47科137屬231種;脊椎動物151種,其中蓑羽為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灰鶴、大天鵝、鳶、紅隼、有8種,如有縱向條紋的小貓頭鷹,中亞典型的沙漠鳥類,如狨猴、三道眉草鹀等。濕地公園對周邊地區的氣候調節作用明顯,而且是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為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尤其是水禽提供了極好的生活場所和棲息地、遷徙、越冬和繁殖場所。

附件列表


3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龍頭山    下一篇 喜報!李璐正式成為中國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社會考級考官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神县| 宽城| 类乌齐县| 申扎县| 合山市| 天台县| 安溪县| 玛纳斯县| 农安县| 临夏县| 绍兴县| 万山特区| 宁阳县| 新源县| 汶上县| 遂溪县| 临湘市| 保靖县| 南昌市| 秦皇岛市| 张北县| 扎鲁特旗| 灯塔市| 保靖县| 且末县| 合阳县| 广饶县| 华池县| 同江市| 黄山市| 文昌市| 遂溪县| 林西县| 工布江达县| 三门县| 叶城县| 乐亭县| 湄潭县| 望城县| 民勤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