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特定律
貝特定律:是一種讓我們能夠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并運用這個世界的方法。它就像一個照相機,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一切信息記錄下來。作為一個使用者,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學習,讓我們發現其他生命成員的某些行為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截然不同。(2)貝特定律:也叫貝特曲線效應(Battery Load Effect),它指出當一個系統遭遇到種種不利的環境因素(如外部威脅等)時,個體將會以某種方式改變現狀,這種自我修正行為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而產生的。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學知識和能力所存在的問題都能夠進行有效地自我反思、糾正,那么學習將會取得非常大、非常顯著的效果。
BUT也叫“狀態/過程”,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思維方式或生活方式(或組織),就會成為一個不良者(或行動遲緩者)。我所說的狀態是指個體處于不能按照既定計劃實施下去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例如一名學生不能按照既定目標達成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因為他無法適應環境了;一個人不能按照既定目標行動時也就是因為他不能按照既定目標完成而造成了結果的失敗;更不能按照既定目標行動時也就是因為其環境與計劃本身是相沖突的所以其結果就是失敗。要想了解 BUT原理以及如何將其應用到學習中去就必須先理解貝特定律!
定義 編輯本段
其原因有很多:一、環境所處的條件發生變化了;二、個體與環境發生了沖突;三、個體已經適應了環境;四、個體在環境中已經受到了教育。貝特定律: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貝特提出的關于一個人在不能按照既定目標實現時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在行為和認知層面上所表現出來的狀態。因為在不可能通過常規目標實現來達到某個目標的時候,個體表現出來的狀態就是不符合自身條件且無法做到預期完成的狀態。例如:人們在看到某一部電影海報時會認為它是所有電影都有的海報。但當看到海報上有某個明星出現時會認為它是所有明星中最帥的明星時候也就不會覺得是所有明星中最想看電影的人了。
1、將一個特定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可以實現的目標
例如:一位女生每天堅持晨跑,那么她一年內能達到多少成績呢?首先,我們應該要明白一件事情,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而且不同的想法有可能并沒有得到完全地重視,但是為了更好地完成一項任務,我們要能夠將每個人都集中到一起學習、研究一項任務,并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那么最終實現目標應該是什么呢?比如,我們要在兩個月內做完一項計劃;如果我們在完成這兩個月計劃之后,還沒有實現目標,我們就可以將它們拆分為更多更小一些的分,并且這樣做還能減少學習任務帶來的壓力。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更大更強(比如需要達到多少分)、更高難度(不能通過難度來完成)、更快地實現目標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去追求和實現更大任務時必須要完成下去的目標。例如:我們想要學習英語;我們想要學習英文聽力;我們想要學會閱讀英文報紙……但是我們還必須將其拆分后組成更多更小一些并且能夠完成這些目標任務才能完成。
2、目標之間不能直接相關,只能通過其他目標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目標
這是指當目標與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不能達到完全一致時。例如:一個人要考大學必須要達到某個指標,如果他的學習目標都是相同的就會被他自己給否定掉。但如果其他目標與自己的學習目標完全一致時就會有其他方法來達到其學習目標,這樣就可以實現他自己理想中的目標。但是這種情況是少數,多數情況下都是由于目標之間存在沖突或目標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導致目標沒有達到他對它應該達到的程度而失敗。只有那些相互聯系或者兩者都有聯系并且兩者有相互依賴才能達到最終目標,也只有那些相互依賴或者兩者都沒有互相依賴才能實現最終目標。例如:如果一個人已經把自己當做是一個游戲者,那么在游戲過程中他只需要努力在游戲中成為某個玩家就可以成功了,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
3、以同樣的方式將多個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常規目標,并對每個目標分別制定一個可達的閾值
該定律并不是適用于所有的情境下的。例如,你可能會在某一天的某個時間段里聽到了某位同事對自己說的話:你這個月學到了什么?下個月你要做什么?當你聽到這些話的時候應該怎么辦?這些都是一種很普通很平常且沒有什么新意的日常生活現象,并不值得研究并重視,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根據這個現象進行總結提煉并加以應用的話,那么你就可以有效地指導你人生未來幾年乃至幾十年中工作和學習所遇到問題及困難時期的應對策略。
4、當一個人受到某種或多種行為的影響而表現出這些變化時,他必然會選擇一些方式來適應這種變化甚至做出一些改變
例如:當他們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他們就是因為不會拒絕而不得不做一些不符合他們要求的事情。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不同的人時表現出不一樣的行為,那么就說明他已經開始接受教育了。例如:當他們遇到一個朋友或者同事受到某種刺激時會立刻表現出異常表情。而這些表情就是教育的表現。例如:當某人在生活中受到某種刺激的時候,他是非常難適應的,因為你已經接受了現實生活中的某種行為。
概念作用 編輯本段
1、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過程中,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自我反思、調整,不斷地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那么就會使他在學習過程中的效率大大提高,進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有的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后,雖然認識到了問題,但缺乏足夠的反思和調整能力,往往導致學習效果不好。但如果學習能力強,能夠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學習中,再加以反思和調整,那么這樣的學習效果也是很好的。還有些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知識時,總希望通過大量地反復地練習、背誦等“硬措施”來鞏固和加深這一學科內容,但結果卻往往事與愿違。在許多學校或培訓機構之中,常常有這樣或那樣的“硬措施”:有一次,教師給學生講解某一學科重點內容時,學生答不上來,老師讓學生進行一次課后思考或測驗以檢驗同學們回答得怎么樣;有的學生在練習之后發現有些知識點仍不會掌握,于是讓學生再反復練習幾遍;……如此反復三次,老師才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其實“硬措施”在教學中早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關鍵在于能否提高我們對知識和能力的認識與分析技能。
2、有利于知識遷移運用
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任何學生都會面臨知識遷移的問題。學習與遷移的本質區別在于,學習是在外部環境下發生的,學習者不能主動地適應外部環境。學習過程不僅需要經歷一個從淺層到深層、從低級到高級甚至是由低級到高級、由易到難等知識結構轉變過程,還需要在不斷探索未知并獲得更多反饋過程,這也就要求學習者能夠持續地進行學習思考與探索。反之,如果一個學生僅依靠知識本身很難獲得遷移運用所需知識與技能(如計算能力、表達能力等)的訓練,那么他一定無法正確、有效地認識自己并找到解決自己學習問題過程中發現并掌握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之間存在明顯且必然存在的邏輯關系。因此,學生只有通過主動學習,將不同知識和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才能真正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運用自如。
3、有利于建立自信
學習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某些問題是可以通過改正過來的,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一個良好的自我認知過程。我們對自己是怎樣看待、對待自己的學習方式的,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晰、積極的認知,在這種認知中我們會更加關注學習效果,也就是更加注重自身學習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問題之后的應對措施。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正確解決方法,那么在這種方法運用之后,我們就會把問題處理得更加有條理、更加具有挑戰性;我們可以更加自信、更加具有自我意識、更加自信地面對以后與之相關事件(例如我已經學了很多東西,以后我要怎么用等等)時做出一定的調整;還可以更加理智地思考當下所處狀況與自我期望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差距,及時改正這些缺點,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4)有利于增強學習者學習意識和技能,強化學習者學習品質。對學習者而言,學習要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思考和動手實踐、從知識傳播互動、從短期效應向長期作用、從知識傳授向知識運用轉變。學習具有巨大價值所在,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和盲目性。
例題分析 編輯本段
問題:小華在家里的時候,父母經常教育他說,你將來要是成為家里面的男子漢,就必須要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小華也想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但他還是很不情愿:我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后來小華到了一個新環境中工作之后呢?他感覺自己沒有得到新的發展機會,而且也很難在這個新環境中做出成績。
1、小華剛來的時候不適應新環境,雖然表現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見,但他一直在努力改變。
(2)小華在公司的表現:A.工作態度認真,責任心強,任勞任怨,工作認真負責,主動爭取各方面的工作機會;B.工作能力強,學習刻苦,很有進取心,工作積極主動,積極完成領導布置的任務;C.工作熱情高,經常主動加班,能吃苦,認真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D.待人誠懇,善于和同事相處,人際關系融洽;綜合上述信息,小華應該得到哪些發展機會?
2、小華認為現在新環境是和以前不一樣的地方,而他之前所處的位置是不一樣的。
小華覺得在新環境中工作,沒有得到新的發展機會。新環境中與他之前工作的不同之處有:A.沒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事物。B.缺乏競爭意識。
3、他在新環境中感覺到自己沒有得到新的發展機會,而且也很難在這個新環境中做出成績,因此他想重新回到原來工作崗位上。
請結合所給條件,分析原因。【解析】第一步,對小華進行思想教育。第二步,使他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你知道你應該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嗎?你對自己做得是否滿意?
4、從表面上看這兩件事是同一個人,但是從本質上看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解析】“盡責任”指的是對自己的責任要明確。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更多的要注意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所代表的價值。所以,在這兩件事之間要明確地劃分主次、輕重等。“盡責任”主要指義務,其含義是當一個人在他所做的事中沒有達到應有目的,應當承擔相應責任甚至受到相應懲罰;“不情愿”主要指反抗,由于害怕受到懲罰,不愿意承擔自己應盡或應當承擔而不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對自己應該承擔多少責任或應當承擔多少責任則不是很清楚,不愿意承擔而又做不好應該承擔哪些責任和義務;而“不情愿”主要指有情緒不穩定、焦慮、自卑感等不利于個人發展和進步的情緒因素存在等等,因此對這兩件事應當分別采取不同的態度。故本題選 B選項。參考答案: A.小華是為國家做出貢獻和努力,但他總是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 B.小華被調到新環境中工作后則感覺自己沒得到新發展機會. C.小華可能是由于對自己在新環境中做事情不認真或能力不足而感到沮喪而離開了原單位。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