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鏟
洛陽鏟是主要用于地下勘探的考古工具。洛陽鏟一般是用鏟子做的、木柄、手柄缸由三部分組成鏟頭長約15厘米,直徑7厘米,1-4mm;木柄長約45cm,直徑20 mm;手柄筒長10cm,口徑25 mm。洛陽鏟也可以根據鏟頭的形狀和功能或根據施工工藝分為不同的類型。
洛陽鏟誕生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雛形“探筒”可能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后在歷朝歷代的使用中得到發展。到了明代,出現了具有洛陽鏟功能的水利工具。到了民國時期,洛陽鏟終于被做成馬蹄形,為了多吃土,鏟徑縮小,鏟身加長,在鏟頭和鏟之間加了一根鐵棒。新中國成立后,增加了許多鏟頭類型,如磚鏟、泥鏟等此外,洛陽鏟的特點和原理也被應用到鉆孔中,出現了機動洛陽鏟、沖擊洛陽鉆等移動機械化專業工具。
洛陽鏟在古代主要用于農民種瓜果和排水,在現代主要用于考古鉆探這種鉆探技術也成為中國考古中各種鉆探工具的標志,在水利工程中也可以使用、建筑、施工。與此同時洛陽鏟在地質上得到發展、土地建設和其他項目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與其他工具相比,洛陽鏟更容易操作它只需要打個洞再往下鉆,這種方式對文物的破壞力最小。
洛陽鏟的制作工藝在2009年被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70年代初,洛陽鏟也作為外交禮物送給阿爾巴尼亞。

制作使用 編輯本段
形制
從外形上看,洛陽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有缺口的半圓,看起來像管瓦;一種為套鏟。從構圖上來說,洛陽鏟是用鏟子做的、木柄、柄筒組成。鏟子一般刀刃薄,后端厚;木柄是一個實心圓柱體,末端有一個小孔;柄筒中空圓錐形,要用光滑堅韌的木材;
一般來說洛陽鏟的鏟頭15cm左右,直徑7cm左右,厚度1-4mm;木柄長約45cm,直徑20 mm;手柄的長度為10厘米;口徑有25mm。
工藝
鏟子的制造步驟需要下料、煅坯、成型、淬火、磨尖等一二十道工序。因為洛陽鏟要保證非圓非平的斷面,保持適當的弧度就成了打造它的關鍵。首先,它的主要成分銅、鐵、鉛7中的三種金屬物質:2:1,再以明礬為輔料涂抹浸泡,既保證了銅的柔韌性,又保持了鐵的堅固性;在燒坯的過程中,要燒到鐵塊變紅變軟,再將鐵塊變細變長;成型階段,將扁鐵塊放回火中變軟,然后夾出來放在大鐵墩上,用與圓鐵柱等長的厚鋼模壓在扁鏟上,錘打成型。原型建成后,在后期加工階段需要反復調整鏟頭、鏟尾的弧度要經過幾道精細的工序才能做成合格的鏟子。
使用
洛陽鏟使用時,鏟頭垂直向下撞擊地面當鏟頭深入土層時,由于土拱的作用,土壤與鏟面之間的法向接觸應力增大,土壤與鏟面的抗剪強度提高,從而可以克服土壤自重產生的剪應力因此,鏟頭可以取出地下土壤并形成井孔,以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洛陽鏟因其實用經濟而應用于巖土工程和工程地質勘探。

主要分類 編輯本段
按鏟頭可分為土鏟,適用于大部分黃土;鏟子,上半部半圓形,下半部半圓形,用于含水分的泥狀土、沙石散土;破磚鏟,形狀又粗又扁,用來把下面的磚敲碎,然后用泥鏟提起;鏟沙鏟有一個尖尖的半圓形,用來鏟沙、沙石土、散土;斗鏟,形似大圓桶,用來挖大洞,適用于各種土壤;旋風鏟由三個合金鉆頭組成,用于處理堅硬的土壤、夯土、糯米土、紅土、磚。
按技術分,可分為手動洛陽鏟,指的是需要人工操作的傳統洛陽鏟,古代使用較多;電動洛陽鏟是指技術發展后,可以用電力代替人力進行機械操作的洛陽鏟,在近代誕生并投入使用。
主要作用 編輯本段
古代
用于農民種植水果和蔬菜。生活在洛陽的農民,在深秋和冬春農閑時,會到野外尋找深埋在土里的——個瓜蔞及其塊根,而這種鏟子就是挖掘和探索的工具,比鏟子等工具更省力方便。
用于通渠排水。《明史·河渠志》記載的洛陽鏟可以用來鉆孔,勘探地層。有時候,古人也用洛陽鏟來發掘古墓。
現代
新中國成立后,洛陽鏟多用于考古和水利工程開發。考古隊成員在調查兵馬俑時,每隔2米就用一次“洛陽鏟”鉆入地下,探索兵馬俑周圍的土壤環境。現在的鑿井、在南水北調等水利工程中,工程師還會使用洛陽鏟取土,并對相應區域的土壤情況進行勘探,以方便水利工程的實施。此外,洛陽鏟多用于建筑施工,如洛陽鏟樁孔導孔填充技術:利用洛陽鏟的自重,多次垂直向下鉆孔,直至成孔,調查填土深度;機械洛陽鏟鉆孔灌注樁技術:在卷揚機和洛陽鏟的配合下,可以利用洛陽鏟的自重向下穩定地抓取泥土、取土可以更好的打洞,比人工更高效,更安全。

文物傳播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