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又尊稱大精進菩薩,簡稱為勢至。大勢至是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的意譯。音譯為“摩訶那缽”。據《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無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大勢至菩薩圣誕在農歷七月十三。大勢至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途,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圣,觀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喜舍。據觀無量壽經載,其天冠中有五百寶花,一一寶花又有五百寶臺,每一寶臺皆現十方諸佛之凈妙國土相;頂上之肉髻如缽頭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寶瓶;其余身相則與觀世音菩薩大同小異。
后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與無上尊佛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大勢至菩薩能夠使信徒智慧之光,使信徒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順,事業有成,佛光永照,化煞化兇,吉祥如意,使信徒能夠隨佛光道路前進,發揮自我的一切智慧,達到理想的境界。因此,馬年生人,若能虔誠供奉大勢至菩薩之本命佛法像,將使一生聚財守財,順利平安。
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眾生,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眾生,免受邪魔所害。
歷史解說 編輯本段
受記緣起
《悲華經》云,白敘:過去阿彌陀佛仍為轉輪王時,大勢至菩薩為第二王子,名字為‘尼摩’。當時寶藏如來為轉輪王(阿彌陀佛)及第一太子(觀世音菩薩)授記以后,第二王子也稟白佛陀:“世尊,如我以所有身口意業清凈無染的福德善根,全部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即觀世音菩薩)初成佛道時,我必于時首先請佛轉大法輪。跟隨彼佛說法度化,于其中間行菩薩道利益有情。此佛進入涅盤之后,直至正法滅盡之時,我緊臨其后,入補佛位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我成佛之后,所作弘法利生的種種佛事,我國土世界的種種清凈莊嚴,以及入涅盤后,正法住世的時間,都和遍出功德光明佛所作所有,平等無異。”由于你發愿攝取廣大殊勝清凈莊嚴的世界,因此命名你為‘得大勢’。”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行同愿,無量劫以來,彼此不相違離,乃至莊嚴凈土,先后次第成佛,其所修功德也等無差別。《觀無量壽經》云:“以智慧力,拔三涂苦,得無上樂,故名大勢至。”《思益經》說:“我投足一處,震動大千,及魔宮殿,故名得大勢。”大是所證之法身,以法身豎窮橫遍,故名大;勢是能證之般若,以般若智內破煩惱惑,外伏諸魔怨,故名勢;觀世音菩薩入滅后,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涂(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為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火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
念佛成就
大勢至菩薩以都攝六根,念佛法門而證道,他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覺、妙覺,由念佛至成道的52個階段;據《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大勢至菩薩于往昔劫中,得遇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即以念佛法門,而開示之。這超日月光佛,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按《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凈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以光明立佛,分十二號,阿彌陀佛一名,具十二光明;全歸于阿彌陀佛一名,包含無遺。這超日月光佛所示之法,圓頓直捷,甚深切要。大勢至菩薩于聞法后,嚴謹受教,精進修持,即由念佛而證得三昧。這便是大勢至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證得念佛三昧之來源。此法門圓頓真捷,簡便易修,勝過一切法門。
化現形象
關于大勢至菩薩的形象,據《觀無量壽經》說,這位菩薩的身量大小與觀世音菩薩相等,圓光四射的范圍是各一百二十五由旬,照至二百五十由旬。全身光量呈紫金色,也是照遍十方國土,讓有緣眾生親眼得見。只要見其一毛孔所放之光,就等于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凈妙光明,所以大勢至菩薩也名叫無量光菩薩。因為他一個毛孔的光,就與十方無量諸佛光明一樣地廣照無邊。就像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光遍照一切眾生一樣,此菩薩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處,具有使眾生脫離三途之苦的無上光明力量,所以大勢至菩薩名號的意思,就是智慧的大勢遍至十方。大勢至菩薩的天冠上有五百寶華,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皆能顯現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大勢至菩薩的肉髻像紅蓮花,肉髻上有一寶瓶,內里裝著智慧光明,用以濟度一切眾生。其他一切相好與觀世音菩薩正等無異。
本國七寶地面會一時為之搖動,隨著勢力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三尊之分身,全都云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于寶蓮座上,演說甚深妙法,以渡濟苦惱眾生。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右手執白拂,左手執蓮花,大勢至菩薩之形體比觀世音菩薩略小。在密教胎藏界曼茶羅中,位于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開合蓮花,右手屈中間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蓮花上。密號持輪金剛,三昧耶形為未開敷之蓮花。
基本釋義 編輯本段
【菩薩】(術語)具名菩提薩埵 Bodhisattva,又曰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佛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
《注維摩》曰:“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眾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
《大乘義章》十四云:“菩薩胡語,此方翻譯為道眾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眾生。”
《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埵此言心。”
《法華經》(隋代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
《法華玄贊》二曰:“菩提覺義,是所求果。薩埵有情義,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薩。”
《佛地論》二云:“緣菩提薩埵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薩埵者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凈名疏》一曰:“菩提為無上道。薩埵名大心。謂無上道大心。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安師云開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眾生。古本翻為高士。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今依大論釋。菩提名佛道。薩埵名成眾生。用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提薩埵。又菩提是自行。薩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薩。”
《天臺戒經義疏》上云:“天竺梵音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今言菩薩。略其余字。譯云大道心成眾生。”
《等不等觀雜錄》一曰:“菩薩之薩字,說文無之。今有人改作[薩-產+夆],謂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寫作殺,更可駭也。考字典從薩,與古經不符。經中從廿從阝從立從生,當是譯經時所撰,良有以也。”
(梵文:Mahāsthāmaprāpta,藏文音:Mthu-chen-thob)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是西方極樂世界無上尊佛 阿彌陀佛 的右脅侍者,又尊稱 大精進菩薩,與無上尊佛 阿彌陀佛 尊上觀世音菩薩(無上尊佛 阿彌陀佛 的左脅侍)信眾合尊稱為“西方三圣”。
大勢至菩薩
真言釋義:①歸命 ②普遍 ③諸佛 ④髯髯(生之義,除二障生空) ⑤索(種子字) ⑥成就
后來轉輪圣王修行成佛,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成為父親的左右脅侍。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梵語稱“摩訶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為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
《觀無量壽經》云:尊上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眾生,使眾生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菩提之力。
佛經記載 編輯本段
善男子。爾時王子在佛前坐。叉手白佛言。世尊。如我先于三月之中。供養如來及比丘僧。并我所有身口意業清凈之行。如此福德我今盡以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愿不凈穢惡世界。令我國土及菩提樹。如觀世音所有世界種種莊嚴寶菩提樹。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愿遍出功德光明佛始初成道。我當先請轉于法輪。隨其說法所經時節。于其中間行菩薩道。是佛涅盤后正法滅已。我于其后次第成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成佛時所作佛事。世界所有種種莊嚴。般涅盤后正法住世。如是等事悉如彼佛等無有異。
爾時佛告第二王子。善男子。汝今所愿最大世界。汝于來世當得如是大世界處。如汝所愿。善男子。汝于來世當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事故。因字汝為得大勢。
爾時得大勢前白佛言。世尊。若我所愿成就得己利者。我今敬禮于佛。當令十方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六種震動。雨須曼那華。其中諸佛各授我記。善男子。爾時得大勢在于佛前頭面著地。尋時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六種震動。天雨須曼那華。其中諸佛世尊各與授記。
爾時寶藏如來為得大勢而說偈言:
堅力功德 今可還起 大地震動 雨須曼華
十方諸佛 已授汝記 當來得成 人天梵尊
善男子。爾時得大勢聞是偈已。心生歡喜即起合掌前禮佛足。去佛不遠復坐聽法。
人物法相 編輯本段
大勢至菩薩法相
尊上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的肉髻像紅蓮花,肉髻上有一個寶瓶,內里裝著智慧的光明,用以濟度一切眾生。其他一切相好與尊上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完全一樣,沒有什么差別。(大眾傳云)
尊上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舉足行路時,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莊嚴。
人物形象 編輯本段
尊上大勢至菩薩摩訶薩舉足行路時,十方世界的一切都會震動,而當大地震動的地方,會生出五百億寶華。一寶華都顯得高尚莊嚴,其莊嚴就像極樂世界一般。尊上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坐下來時,首先七寶地面會一時為之搖動,然后逐漸擴展,下至金光佛國,上至光明王佛國都震動起來。上下兩國土之間出現塵數般無數的三尊之分身,全部都云集到極樂國土,充塞整個空中,坐于寶蓮花座上。據《阿喇多羅陀羅尼阿嚕力品》載,尊上 觀世音摩訶薩 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二大菩薩俱呈純金色白焰光,尊右手執白拂,尊左手執蓮花。于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茶羅中,位于“觀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
菩薩心咒 編輯本段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引。大勢至啟教之人也。念佛修凈土之教,二十五位菩薩每人不同,大勢至教我們專修念佛法門,求生凈土。他是凈宗初祖,夏蓮居老居士首先在《凈宗捷要》一書中提出大勢至菩薩為凈宗初祖,在虛空法界提倡念佛法門只有大勢至菩薩。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改變,成佛之后還是念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稱之為凈宗初祖,名實相符。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一般說圓教七八九地菩薩才證到無生忍。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此二句是念佛的方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要借任何方法幫助,心開即與禪宗大徹大悟相應,與密宗三密相應即身成佛相應。自得心開是理一心不亂,入三摩地是證得首楞嚴大定。大勢至與觀世音兩位大菩薩現居此娑婆世界,對念佛人攝取不舍,令離三途,得生凈土。念佛是方法,有智慧才能念佛。世間聰明人未必有智慧。聰明是世智辯聰,為八難之一,八難中任何一難均障礙修道,障礙出三界,障礙了生死、出輪回、成佛道。性體周遍為圓,妙用無礙為通。又妙智所證之理圓通。用念佛的方法,可以達到圓通的境界。
人物道場 編輯本段
廣教寺
廣教寺坐落在南通市南郊的狼山。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狼山是江蘇省著名的自然風景區,蘇中的游覽勝地,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其中以狼山最為峻拔挺秀,南臨長江,山水相依,風光秀麗,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譽。在中國佛教典上,狼山是佛教大勢至菩薩的道場,為中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名寺古剎狼山廣教寺蜚聲海內外。
廣教寺始建于唐總章二年(669年),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剎。據《通州志》記載:“唐總章二年,山上即建大雄寶殿、殿閣、方丈室”,當時“山在巨浸中,設舟以濟,號慈航院,后改廣教寺。”狼山奉祀的開山祖師是僧伽,又稱狼山大圣。傳說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圣菩薩僧伽與白狼精斗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惡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從此這里香火興起,成為佛教樂土。僧伽是唐代高僧,唐高宗時,曾到長安、洛陽游歷,為人治病,名聲大噪。南游江淮時,醫病治水,為百姓稱道。唐中宗尊為國師。后世尊他為“大圣菩薩”。
宋朝太平興國年間(976-983年)、智幻法師住持廣教寺,他弘法創業,修建寺廟,主持建造了大圣殿、支云塔,并塑僧伽像進行供奉,此后江淮一帶許多寺廟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師圓寂時,留下一首偈言:“當初不肯住長安,現像西歸泗水間,今日又還思展化,東來海上鎮狼山。”后人稱他為僧伽化身。為紀念智幻法師,明嘉清年間在寺內建幻公塔,至今保存。
廣教寺的寺院建筑遍布狼山,分山上山下兩部分。山下的建筑主要有大佛殿;輪藏殿、大悲殿、金剛殿、藏經樓、曬經樓、枕山樓、方丈室及僧宏等。山頂是廣教寺的主要建筑群。有山門、萃景樓、圓通寶殿、大圣殿,還有葵竹山房、三仙祠、云塔等。廣教寺周圍還有唐文學家駱賓王墓、望江亭、御亭、平倭碑亭、清末革命者白雅雨墓等景觀,有雙眼石、鴿子巖、磊落磯、寒玉泉;名盤醒石、仙人洞、凈智泉、題名坡、獅石、滴珠巖、海月巖等名勝。
自1980年以來,在育枚方丈和月朗監院主持下,廣教寺耗資500多萬元進行了全面維修。先期修復了法乳堂、支塔、圓通寶殿、大圣殿、三賢祠等主要建筑。隨后又對藏經樓、曬經樓、枕山樓、葵竹山房、萃景樓等房舍作了全面修繕,并擴罕了餐廳樓、票房、宿舍、圍墻、焚香亭等。在殿堂內雕塑了佛像,建造了佛臺,添置了鐘、磬、香爐等法器。新建筑從布局與色調上與其它建筑和自然景觀相協調,進一步完善了寺廟整體格局。
支云塔
支云塔屹立在狼山之巔,是廣教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年),塔高35米,磚木構,五級四層,四面成正方形,每層各有三個小間,繞以木欄、腰沿成翹形,由下向上次第收縮。剎頂有相輪七重和寶珠、鋒等物。游人登塔遠眺,山色風光盡收眼底,仰視天空,有高入云端之感。明人殷學詩在詩中嘆道:“寶塔支青云,去天無尺五。天上星與辰,歷歷皆可數。”
支云塔下的大圣殿是全山香火的中心。大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殿宇高大,梁架粗壯,為明代建筑。殿正中供奉的是廣教寺開山師祖僧伽大圣坐像,兩側侍立著弟子慧岸木叉。大圣殿兩側是彩塑二十諸天佛。
圓通寶殿
圓通寶殿是山上的主要殿堂,又稱禹王殿、江海神祠,殿守供奉大勢至菩薩像。大勢至是佛教大乘菩薩之一,為阿彌陀佛的右脅侍,同阿彌陀佛及左脅侍觀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佛經稱,大勢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斷眾生煩惱,使眾生擺脫苦海。因廣教寺被尊為是大勢至菩薩的道場,故供奉大勢至菩薩像。這尊坐像高達4.5米。佛臺用白梵石雕花鑲嵌,佛龕木雕精美,殿內錦幢繡幔,金碧輝煌。兩側為十六尊者塑像。
大佛殿
大佛殿是山下的主體建筑,面闊進深各3間,為明代建筑。殿內供奉明塑釋迦牟尼塑像,兩例墻壁上鑲嵌著十八高僧瓷磚壁畫。這組壁畫是1982年由著名畫家范曾創作的,每塊壁畫高2.2米。寬1.3米。所繪的十八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是安世高、道安、慧遠、鳩摩羅什、法顯、菩提達摩;智顗、吉藏、道宣、玄奘、善無畏、慧能、法藏、一行、鑒真、懷海、敬安、弘一。他們是佛教各派始祖、佛經翻譯家、科學家;知名學者,神貌各異,栩栩如生。這種用畫像形式把從東漢至近代二千年歷史中中國佛教的主要人物反映出來,在佛教藝術上是新的創造。趙樸初先生題寫了“法乳堂”匾額,并撰寫了門欄對聯:“一堂都圣哲,萬派盡朝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