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教育院校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是中國上海市普陀區內教育部直屬公辦大學,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簡稱“華東師大”,華東師范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中國“985工程”“211工程”建設高校。?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前身是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和圣約翰大學。1959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72年學校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師范大學。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學校恢復華東師范大學校名。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等先后并入。2006年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2017年學校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截至2022年,華東師范大學位列2022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28名。

目錄

學院歷史 編輯本段

前身史略

  • 大夏大學

1924年,廈門大學的300余名師生因為追求民主辦校脫離廈大,來到上海,王伯群與歐元懷、王毓祥等人應失學青年要求,捐資創辦大夏大學,校名取“光大華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學主要創辦人之一,在大夏大學先后擔任董事長、校長,集多年努力,使學校發展成當時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大夏大學是中國最早實施導師制和通識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辦學實力和聲譽,使得學校獲享“東方哥倫比亞大學”之美譽。

大夏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倡導苦教、苦干、苦學的“三苦精神”。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先后擔任大夏大學校長。郭沫若、田漢、李石岑、邵力子、厲麟似、程湘帆、曾昭掄、艾偉、邵家麟、吳澤霖、王蘧常、馬宗榮、夏元瑮、謝六逸、吳澤、何炳松、周昌壽、姚雪垠等著名學者曾在大夏大學任教。

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大夏大學共辦學27年,先后入校就讀的學生近20000名,完成學業畢業者6000余人。劉思職、郭大力、周揚、陳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劉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羅俊、江景波、雷經天、陳國柱、馬承源、姚雪垠、陳旭麓、孫亢曾、陳伯吹、任溶溶、戈寶權、陳鯉庭、吳亮平、馮白駒、杜星垣、陳賡儀、葉公琦、華聯奎、徐惟誠等知名人士曾求學大夏。

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校徽光華大學校徽光華大學創辦于1925年。當時圣約翰大學及附中的572名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與校方激烈沖突,集體宣誓離校后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光華大學。教育家、文獻學家、財政經濟家張壽鏞是光華大學主要創辦人之一,在光華大學終身擔任校長和董事長期間,將學校發展成當時著名的綜合性大學。校名寓“光我中華”之意,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里的《卿云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光華以“格致誠正”為校訓,以 “培養高尚人格,激發國家觀念”為宗旨,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并進”。張壽鏞、朱經農、廖世承先后擔任光華大學校長,并延聘呂思勉、錢基博、胡適、錢鐘書、徐志摩、朱公謹、容啟兆、張歆海、顏任光、張東蓀、謝霖、蔣維喬、韓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羅隆基、王造時、章乃器等著名學者執教。

光華大學建校26載,先后入校就讀的學生共14000余人,畢業生總計4000余人。張青蓮、鄧拓、周熙良、林華、周有光、張芝聯、楊寬、張允和、周而復、田間、穆時英、趙家璧、儲安平、喬石、姚依林、尉健行、榮毅仁、董寅初、黃辛白、汪道涵、黃鼎臣、徐僖、夏鼐董純才、邵洛羊、楊小佛、張承宗、呂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學光華。

建校初期

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華東師范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7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準,組建華東師范大學。1951年10月,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教育學科為基礎,并入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復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正式成立。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范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期間,圣約翰大學的教育系、理學院,浙江大學地理系,滬江大學教育系,大同大學教育系,震旦大學教育系、江蘇師范學院音樂專業等先后并入華東師范大學。

1952年,學校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舉辦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繼1952年7月創辦《華東師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開拓奮進

1952年起,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模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專修班。

文史樓(群賢堂)文史樓(群賢堂)1956年起,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與人數,成立半工半讀師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華東師范大學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后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

1958年,學校通過科研開辟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一批專業和專門化教學小組。

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專業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華東師范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文化大革命”期間,華東師范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嚴重破壞。

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學制均改為五年,并一直執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學校第一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學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共振波譜儀”、“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譜儀”和“核四極共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范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1965年,還招收首批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10多名,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共15000余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自1966年到1969年,華東師范大學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與上海師范學院、上海教育學院等校合并更名為上海師范大學。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于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對一些基礎問題及生產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華東師范大學“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一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改革發展

思群堂思群堂粉碎“四人幫”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重新步入正軌。從1977年,恢復全國高考制度后,學校恢復招生。

1978年2月,上海師范大學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改革開放后,上海師范大學的教學科研工作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9年9月,學校創辦夜大學。

1980年7月,恢復華東師范大學的校名。

1980年8月8日,華東師范大學被列為聯合國援助的20所重點大學之一。

1981年12月,華東師范大學成為首批博士和碩士授予單位。

1984年9月,學校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90年發展成為科技開發總公司),開始了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工作及科技產業的開發工作。

1981年12月30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和碩士授予單位,12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51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數學系研究生王建磐是華東師范大學培養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學校成為設立研究生院(試辦)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

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區華東師范大學中山北路校區1993年初,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以學院為單位開展了專業、學科建設和改造,以后又采取多種形式,創辦了多種二級學院。

1996年,學校參與了上海市師范結構調整,構建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的辦學體系。

1996年4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1997年5月,國家教育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華東師范大學。同年12月,上海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并入,組建華東師范大學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

1997年12月,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學院、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后并入華東師范大學。

1999年6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喬登江到華東師大物理系工作,成為學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陳吉余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學校第一位當選院士的教師。

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2001年,學校成為中國24所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高校;首批獲準試辦示范性軟件學院。

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學校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

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

2006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科技園升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8年,成為首批獲得開設MBA教育的師范院校;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在該校成立。

2011年3月,由學校攜手紐約大學建設的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奠基。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4年,學校首設教學貢獻獎。

2015年3月8日,學校與中國氣象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2015年6月24日,學校與法國里昂商學院合作共建的亞歐商學院正式成立。

2016年4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分別簽署合作協議,聯合舉辦物理學、化學和微電子專業菁英班。5月,學校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10月,作為國家海洋局與教育部聯合共建的涉海高校,華東師大成立海洋科學學院。

2017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入選首批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是36所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之一;同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莊長恭研究所”成立;同月,學校首批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學聯盟。

2018年6月,獲批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首批入選項目。

2018年7月3日,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研究基地、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19年4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5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華東師范大學成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同月,學校與長寧區人民政府舉行區校合作共建推進會暨附屬醫院簽約儀式。7月,學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8月,被教育部評為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10月25日,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在麗娃河畔受聘為華東師范大學榮譽特聘教授,同時,華東師大“譚盾未來音樂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20年1月,入選“強基計劃”試點高校。5月,華東師范大學醫學與健康研究院成立,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成為華東師范大學直屬附屬醫院。9月,入選首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同月,教育部-華為“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落地華東師大。2020年教育部確定為第二批教育融媒體建設試點單位(2020年)。

2021年4月23日,發起組建“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6月7日,“孫甘露名師工作室”掛牌典禮暨華東師范大學-分眾傳媒“未來文學家”大獎啟動儀式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辦;7月5日,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和建校70周年,華東師大中山北路3663號校門修繕后正式重新啟用;11月,華東師大學位授權自主審核新增2個學位授權點;12月,華東師范大學-百度AI人才培養合作簽約儀式圓滿完成。

2022年2月14日,華東師范大學入選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6月20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立華東師范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作為虛實結合的平臺單位,掛靠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7月4日,華東師范大學成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學院,作為虛實結合的平臺單位,掛靠傳播學院;8月,加入全球中文學習聯盟;8月31日上午,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順德美的學校舉行開學典禮;9月1日,華東師范大學邗江實驗小學正式揭牌。

2023年4月9日,華東師范大學皮亞杰研究中心揭牌。5月7日,新的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揭牌成立。5月26日,發起倡議成立上海高校教師教學發展聯盟。6月,華東師范大學成立音樂教師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麗娃河麗娃河

?辦學條件 編輯本段

院校專業

截至2022年9月,學校設有4個學部、33個學院(系),開設85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藝術學、醫學等11大學科門類。

華東師范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部)

系(學院)

本科專業(類)

華東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漢語言文學(師范)

漢語言文學(國家優師專項)

漢語言文學

漢語言文學(古文字學)

歷史學系

歷史學(師范)

歷史學(國家優師專項)

歷史學

哲學系

哲學

哲學(強基計劃)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

-

漢語國際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英語系

英語(師范)

英語(國家優師專項)

英語

翻譯系

翻譯

翻譯(雙學位)

德語

德語

法語系

法語

-

西班牙語

日語系

日語

俄語系

俄語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金融學類(金融學、經濟學)

金融學(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類(工商管理、會計學、旅游管理)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華東師范大學亞歐商學院

工商管理(中法創新實驗班)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類(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統計學院

統計學類(統計學、金融工程、保險學)

統計學(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

新聞傳播學類(新聞學、編輯出版學

新聞學(雙學位)

廣播電視編導

播音與主持藝術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

-

政治學與行政學

政治學與行政學(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

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

法學

法學(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社會學類(社會學、社會工作)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教育學類(學前教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教育康復學、公共事業管理)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術學

教育技術學(雙學位)

聽力與言語康復學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心理學類(心理學、應用心理學)

心理學(雙學位)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

數學與應用數學(國家優師專項)

數學與應用數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強基計劃)

華東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物理學(師范)

物理學(國家優師專項)

物理學

物理學(強基計劃)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類(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華東師范大學信息學部

華東師范大學通信與電子工程學院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雙學位)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華東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華東師范大學軟件工程學院

軟件工程

華東師范大學數據科學與工程學院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華東師范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

化學(師范)

化學

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類(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生物科學(強基計劃)

華東師范大學地球科學學部

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地理科學(師范)

地理科學

地理信息科學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

生態學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美術學類(美術學(美術教育)、繪畫、雕塑)

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

設計學類(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公共藝術)

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音樂學(音教)

音樂表演(聲樂)

音樂表演(鋼琴)

音樂表演(管弦樂)

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體育教育

體育學類(體育教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

運動訓練

體育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

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旅游管理

師資力量

截至2022年9月,學校現有教職工4418人,其中專任教師2412人。教授及其他高級職稱教師2101人,其中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含雙聘院士)19人,國家及上海市其他各類人才計劃入選者457人。

學科建設

華東師范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24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6個;擁有3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A類學科,6個上海市高峰學科(I類2個,II類2個,IV類2個),1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和1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A類4個,B類13個)。

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顯示,學校A類學科12個,數量并列全國高校第19位;學科優秀率30%,并列全國高校第16位;A檔及以上學科7個,并列全國高校第12位。

根據2019年3月公布的ESI數據顯示,在ESI統計的22個學科中,華東師范大學的化學、物理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地球科學、數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臨床醫學、社會科學總論、計算機科學等12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ESI排名中國內地高校第37位(1%學科數并列第18位)。在2018年自然指數排行榜中(包括化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等學科領域),學校綜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123名,其中化學學科位列全球第59位。

學校著眼世界一流學科群建設,優化學科布局,繼續支持“2+5”重點學科(群)沖擊一流。 結合教育部認定的“雙一流”建設學科(教育學、生態學、統計學)和學校實際,重點建設教育科學(包括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地球科學(包括地理學、生態學)2個優勢學科群及中國語言文學、世界史、數學、統計學、軟件工程等5個特色學科率先沖擊一流。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哲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公共管理、美術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公共管理、美術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教育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地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軟件工程、藥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教育、法律、新聞與傳播、金融、應用統計、資源與環境、電子信息、藝術、體育、國際商務、保險、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旅游管理、圖書情報、翻譯、應用心理、社會工作、出版、漢語國際教育    

重點學科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學科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教育學、地理學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基礎心理學、中國古代文學、基礎數學、光學、生態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中國哲學、世界史、動物學、運動人體科學、系統分析與集成

上海市重點學科

中國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基礎數學、光學、物理化學、人文地理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上海市I類高峰學科

教育學、世界史

上海市II類高峰學科

地理學、統計學

上海市IV類高峰學科

馬克思主義理論、崇明生態研究院(牽頭單位)

上海市一流學科(A類)

教育學、地理學、統計學、生態學

上海市一流學科(B類)

哲學、政治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世界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軟件工程、公共管理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2年9月,學校擁有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0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國家級雙語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9個。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文理科基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

基地類別

專業

獲批年度

國家文科基地

中國語言文學

1994

歷史學

國家理科基地

數學

1996

地理學

心理學

1997

物理學

2008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獲評年份

示范中心名稱

2009年

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實驗教學中心

2012年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特色專業

批次

專業名稱

第一批(2007年)

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心理學、軟件工程、軟件工程(嵌入式系統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科學、對外漢語

第三批(2008年)

化學、生物科學

第四批(2009年)

哲學、學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語、體育教育、統計學

國家級精品課程

年份

課程名稱

負責人

所屬院系

2004

數學分析

龐學誠

數學系

2005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

陳志杰

數學系

綜合英語

鄒為誠

外語學院

2006

體育心理學

季瀏

體育學院

2007

教育心理學

吳慶麟

心理學院

氣象學與氣候學

束炯

地理學院

2008

大學語文

譚帆

中文系

實驗心理學

楊治良

心理學院

經濟地理學

曾剛

地理學院

2009

漢譯英

張春柏

外語學院

西方社會學理論

文軍

社會學系

健美操

周燕

體育學院

發展心理學

桑標

心理學院

計量地理學

徐建華

地理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余玉花

社科部

2010

國學專書系列講讀

胡曉明

中文系

運動解剖學

李世昌

體育學院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

鄭祥民、許世遠

地理學院

2008

幼兒園課程

朱家雄

學前教育學系

心理學導論

梁寧建

心理學院

2009

古代漢語

徐莉莉

中文系

2010

外國文學史

陳建華

中文系

異常心理學

耿文秀

心理學院

國家級雙語課程

入選年份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所屬院系

2007

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張季平

生命科學學院

2007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劉靜

軟件工程學院

2008

全球變化(Global Change)

陳中原

地理科學學院

2009

水生動物營養學(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陳立僑

生命科學學院

2010

軟件工程數學(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

軟件工程學院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負責人

獲評年份

心理學教學團隊

吳慶麟

2008

體育理論教學團隊

季瀏

實驗心理學教學團隊

楊治良

2009

自然地理教學團隊

鄭祥民

2010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團隊

張春柏

其他國家級和省部級人才培養基地平臺(不完整名單)

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

教育部華東教育管理干部培訓中

教育部華東高師師資培訓中心

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

國家體育與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華文教育基地

上海華文教育基地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上海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上海市創意產業人才培訓基地

上海市學校體育領軍后備人才培養基地

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

上海市終身教育師資培訓基地

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篆刻)


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市委宣傳部共建)

上海高校緊缺藝術人才創新工作室:非遺文化衍生品研發工作室

上海高校高層次文化藝術人才工作室:石春軒子中國聲樂藝術工作室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名單

華東師范大學

“耀翔班”心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地理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數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物理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119] 

“歷史+”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元化班”中國語言文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哲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教學成果

2001-2014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20項。

綜合排名:2020年7月,“2020年中國大學百強榜”排名第30位。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完成人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著眼“卓越教師”的師范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陳群、王建磐、戴立益、趙健、吳成領、荀淵、周彬、茍健、華春燕、吳薇、王玉瓊、張華瑞、陳靈犀

一等獎

2014年

創建高校野外聯合實踐教學共享體系,開辟地理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

鄭祥民、楊勝天、王乃昂、王臘春、曾從盛、鄧輝、林愛文

二等獎

開拓·創新·推廣:大學語文建設三十年

譚帆、徐中玉、齊森華、程華平、彭國忠、歸青、查正賢、楊焄、劉曉軍、趙厚均

二等獎

面向教師教育的教育心理學課程體系建設

吳慶麟、皮連生、龐維國、胡誼、沈烈敏、郝寧、周加仙、庫逸軒、林立甲

二等獎

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上海市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

徐國慶、譚移民、匡瑛、李小華、鮑賢俊、陸國民、茅維蘭、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一等獎

“新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研究

葉瀾、李政濤、吳亞萍、卜玉華、王浩、丁偉明

一等獎

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

季瀏、汪曉贊、譚華、潘紹偉、董翠香、朱偉強

一等獎

江蘇錫山高中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與實踐創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檸、張克中、胡曉軍、崔允漷

一等獎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崔允漷、周文葉、朱偉強、徐淀芳、周文勝、唐江澎

二等獎

基于師幼共同成長的幼兒園課程實施方案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朱家雄、華愛華、李慰宜

二等獎

多目標、多主體、多途徑中學校長培訓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陳玉琨、代蕊華、沈玉順、劉莉莉、王儉、楊全印

二等獎

推進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陳東珍、蔡蓓瑛、劉春玲、梁志華、馬珍珍、孫愛青

二等獎

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頂層設計與實驗研究

張華、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維、李樹培、安桂清

二等獎

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的教師教育課程群建設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淵、萬明霞、秦虎、黨遠鴻

二等獎

2009年

拓展高校體育課程 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季瀏、季克異、陳文斌、張惠紅、汪曉贊

二等獎

2005年

數學專業分層次教學研究與數學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王建磐、張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獎

地理學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劉敏、張超、應龍根、蔡永立、徐建華

二等獎

“教育心理學”課程立體化建設

吳慶麟、沈烈敏、龐維國、胡誼

二等獎

文科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

陳錫喜

二等獎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鳴

二等獎

歷史系基地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

王斯德、李學昌、余偉民、李宏圖、鄭寅達

二等獎

2001年

深化和拓展鄧小平理論教學的思路和實踐

宋進、姜國祥、陳錫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獎

地理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張超、王遠飛、陳澄、洪雪晴、吳沛林

二等獎

校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

張奠宙、柴俊、陳志杰、袁震東、趙書欽

二等獎

國家理科基地《心理實驗》課程改革和實踐

楊治良、郭秀艷、蔡華儉、王新法

二等獎

學生成績

2013年,該校與巴黎高師聯合培養的2009級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國際權威雜志Nature Structural&Molecular Biology刊發了學術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 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

物理系無線電物理專業博士生門衛偉為第一作者、范明霞為通訊作者的論文“The corpus callosum of Albert Einstein's brain:another clue to his high intelligence?”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Brain雜志,揭示了愛因斯坦大腦胼胝體與常人不同之處,吸引了《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等全球媒體的關注。

陳大康教授指導的博士生謝仁敏的論文《晚清小說低潮研究——以宣統朝小說界為中心》入選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學系張蛟、物理學系郝強兩名博士生的論文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5月,2010級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全培榮獲“2012年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物理學系納米物理學專業2011級研究生熊智淳獲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在各類賽事中,健美操隊運動員11級運動訓練專業研究生車磊、陶樂,10級運動訓練專業研究生涂子通與中國健美操隊其他運動員默契配合,奪得世界運動會健美操比賽7個項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枚金牌;

校辯論隊在德教聯合總會大專華語辯論會之精英邀請賽2013(德辯2013)上獲得銀牌;

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中,公共管理學院何天琦獲一等獎;

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該校選送的6件作品共獲得一、二、三等獎各兩項,在新增的“累進創新獎”評選中,該校項目《綠色碳基納米水處理裝置》因在科技累進孵化方面的明顯成果獲得金獎。

合作交流

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截至2022年5月,學校先后與里昂高等師范學院等法國三所高等師范學院、美國紐約大學、弗吉尼亞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日本東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與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合作與交流協議。與里昂高師等法國三所高等師范學院成立中法聯合研究生院;與法國里昂高師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成立中法社會與科學聯合研究院;與美國紐約大學聯合創辦的上海紐約大學,是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創辦的大學;與法國里昂商學院合作共建亞歐商學院;與以色列海法大學合作共建轉化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院;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共建先進科學與技術聯合研究院。學校設有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作為中方合作院校建設4所孔子學院和2所獨立孔子課堂。

附屬學校

截至2022年9月,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集團擁有自辦與合作舉辦的附屬中小學、幼兒園共67所(正式招生辦學)。

附屬學校(不完整名單)

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三附屬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四附屬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海寧高級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周浦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天山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松江實驗高級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楓涇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實驗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進華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張江實驗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樂東黃流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鹽城實驗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澄邁實驗中學

上海市民辦新華初級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東昌中學南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楊行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松江實驗中學

上海民辦華二浦東實驗學校

上海民辦華二初級中學

上海市天山初級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寶山實驗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寧波藝術實驗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弋陽實驗學校

上海民辦華二寶山實驗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濟南實驗學校

上海民辦華東師大二附中紫竹雙語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前灘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雙語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蕪湖外國語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小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紫竹幼兒園

華東師范大學弋陽實驗幼兒園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重慶中旭科創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臺州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貴陽學校

華東師范大學上饒實驗中學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盧灣輔讀實驗學校

附屬醫院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婦幼保健院(上海市長寧區婦幼保健院)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長寧區精神衛生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蕪湖醫院(蕪湖市第二人民醫院)

華東師范大學附屬蕪湖醫院

學術資源 編輯本段

  • 館藏資源

閔行校區圖書館閔行校區圖書館

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由閔行校區圖書館和中山北路校區圖書館組成,兩校區圖書館的總面積約為5.6萬平方米,館藏文獻的學科范圍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命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領域。截至2021年底,圖書館擁有實體館藏文獻總量493.86萬余冊,其中圖書407.86萬余冊,期刊合訂本41.28萬余冊,古籍文獻33.48萬余冊,學位論文5.79萬余冊,非書資料5.1萬余冊;各類電子文獻數據庫164個(466個子庫),其中電子期刊8.02萬余種,電子圖書220.16萬余種,學位論文789.0萬余篇。

  • 學術期刊

華東師范大學期刊數量豐富,由該校主辦或協辦的中文期刊有23種,英文期刊有7種,學術集刊有14種。

中文期刊

《文藝理論研究》:全國一級學會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的會刊,內容涉及文論研究及其比較研究。選入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人文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被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收錄。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內容涉及教育科學專業。被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收錄。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內容涉及數學、統計學、物理學、電子學、計算機科學與應用技術、地理學、環境科學、化學和生物學等自然科學。被CSCD、北大核心收錄。

《全球教育展望》:內容涉及全球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論。被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收錄。

《心理科學》:內容涉及心理學各個分支的進展和成果。被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收錄。

《教師教育研究》:內容涉及教育教育中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被CSSCI、AMI核心、北大核心收錄。

《外語教學理論和實踐》:內容涉及到外語和第二語言教育。被CSSCI、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俄羅斯研究》:內容涉及國際局勢和俄羅斯問題。被CSSCI、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現代中文學刊》:內容涉及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學和文化研究。被CSSCI、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歷史教學問題》:內容涉及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教學。被CSSCI擴展、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基礎教育》:內容涉及基礎教育的動態和成果。被CSSCI擴展、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世界地理研究》:內容涉及全球性地理現象和世界區域地理研究。被CSSCI擴展、AMI擴展、北大核心收錄。

《地理教學》:內容涉及地理教育教學。被北大核心收錄。

《數學教學》:內容涉及中等學校數學教學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化學教學》:內容涉及中學化學教學中的化學理論和實踐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生物學教學》:內容涉及到生物學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地理教學》:內容涉及物理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內容涉及到中小學英語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應用概率統計》:內容涉及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被北大核心收錄。

《思想政治課研究》:內容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和成果。

《中文自修》:內容涉及語文素養、寫作提升。

《大眾心理學》:心理學的科普雜志。

英文期刊

Asian Journal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內容涉及到數學教育。

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內容涉及到中國文字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Statistical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由華東師范大學和中國應用統計學協會主辦。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內容涉及地球科學的理論和實驗問題。

ECNU Review of Education:該刊為國際性同行評議類期刊。

Anthropocene Coasts:內容涉及到多學科,旨在理解與預測人類活動的影響,包括氣候變化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Technology and Learning:內容涉及到智能教學科技的涉及、應用和評估。

中文集刊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以中國教育變革實踐為主要研究對象。被CSSCI收錄。

《知識分子論叢》:主要欄目有主題筆談、國際前沿、國外思想研究、中國思想研究、文化研究和知識分子研究等。被CSSCI收錄。

《中國城市研究》: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辦。被CSSCI收錄。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欄目有先秦詩學、六朝文論、唐宋詩文論、明清小說戲曲理論、文論學術史、域外中國文論等。被CSSCI收錄。

《思想與文化》: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主辦。被CSSCI收錄。

《冷戰國際史研究》:由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辦。被CSSCI收錄。

《中國文字研究》: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辦。被CSSCI收錄。

《中國教育政策評論》:以中國教育政策熱點及難點為主要內容。被CSSCI收錄。

《諸子學刊》:由華東師范大學先秦諸子研究中心主辦,主要內容為諸子學研究。

《問學——思勉青年學術集刊》:主要面向45歲以下青年學者,內容涉及文、史、哲。

《中國美術研究》:內容涉及到中國美術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等。

《企業合規論叢》:內容涉及到合規管理的理論分析和實踐操作。

《師大法學》:由華東師范大學法學院主辦。

《中國美學研究》:由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辦。內容涉及到美學史、美學理論等。

注:以上資料均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官網-學術期刊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邁阿密國際足球俱樂部    下一篇 情商測試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正阳县| 澎湖县| 厦门市| 黄大仙区| 蒙城县| 墨江| 新龙县| 普安县| 乌兰察布市| 阿克| 广宁县| 万宁市| 呼和浩特市| 临朐县| 军事| 南城县| 邯郸市| 绥滨县| 博罗县| 栾川县| 来凤县| 旬阳县| 冕宁县| 清涧县| 河北省| 江安县| 托里县| 新化县| 方城县| 永定县| 东宁县| 松潘县| 新民市| 三江| 宣汉县| 手游| 瑞金市| 泽库县| 公安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