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行政區劃    景觀景點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英語:the Potala Palace;藏文:??????;梵語:Potalaka)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宮殿、以寺廟和城堡為一體的宮殿式建筑是西藏自治區的標志性建筑,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是舊西藏政教合一的象征。

布達拉宮建于公元631年(藏歷鐵兔年)1300多年前的松贊干布時期,歷史上毀于戰亂,1645年五世達賴時期重建,歷任達賴喇嘛相繼擴建。上世紀西藏和平解放后,布達拉宮于1989年接受了第一次大規模修繕,2002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規模修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和形式。

現在布達拉宮占地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主要由紅宮組成、白宮是主要建筑,周圍還有一系列附屬建筑。布達拉宮不僅規模宏大,代表了西藏建筑的最高成就,而且還收藏了各種佛像、佛塔、唐卡、各種珍貴文物,如佛經等,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全世界藏族人民的、藏傳佛教信徒眼中的至高圣地。

1994年12月,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大昭寺憑“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3年1月,布達拉宮入選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命名由來

布達拉”,或譯“普陀珞珈”,均為梵語“Potalaka”的音譯,意為“佛教圣地”

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首府拉薩,建立了歷史上的圖凡政權641年,松贊干布發起與唐朝的政治聯姻,隨后迎娶文成公主。松贊干布為了慶祝與唐朝聯姻,在馬布日山上建了一座宮殿,并以佛經中的菩薩為居所“布達拉”為之命名,稱作“布達拉宮”

建筑歷史

據史料記載,7世紀中前期,松贊干布建立吐蕃政權,遷都拉薩,并修建布達拉宮作為皇宮。宮殿堡建造規模宏大,外有三面城墻,內有數千座宮殿。布達拉宮也成為吐蕃王朝的統一政治中心,地位顯赫。

9世紀,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不再繁華,受到冷落。

從公元9世紀到17世紀中葉的800多年間,由于西藏政權更迭頻繁且不穩定,布達拉宮一直沒有重建,歷屆政權也從未遷都拉薩。

1642年,五世達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坡掌地方政府。拉薩再次成為西藏政治、宗教、文化、首都,經濟中心。

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決定重建布達拉宮。

1648年,白宮主題建筑基本建成,行政辦公地點從哲蚌寺遷至布達拉宮白宮。此后,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住所和宗教活動場所、處理行政事務的重要場所。

五世達賴死后,1690年至1694年對紅宮進行了擴建,修建了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建筑群,基本形成了布達拉宮的建筑規模。十三世達賴統治時期,在白宮東側的頂樓加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腳下的一些附屬建筑。

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靈塔殿建在紅宮西側,與之形成統一的整體。至此,始于17世紀中葉的布達拉宮改擴建工程已經完工。

歷經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占地3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紅宮高達115平方米.703米,帶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室、曾官學校、宿舍、庭院、具有回廊等多種功能的巨型宮殿城堡。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位于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的紅山上,地處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中游的河谷平原。北緯29°39'22.46',東經91°6'58.82'

布達拉宮屬于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以上;干濕季節明顯,冬春季降雨量少,天氣干燥多風;降水集中在雨季,年降水量200-510毫米,主要集中在6-九月晚上多雨。平均氣溫低,晝夜溫差大,夏秋無高溫,是避暑勝地。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是典型的聚集地、宗堡、佛寺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建筑雄偉壯麗,傳承了藏族傳統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布達拉宮體量巨大,氣勢磅礴,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外部造型宏偉復雜重點突出,內部空間尺度適宜、曲徑通幽,宗教氣息濃郁。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分為白宮和紅宮。附屬建筑包括山上的尊圣寺、僧官學校、東西方寺院和藏軍司令部都在山腳下、雪城、城墻、城門、宮殿后面的角樓和龍王潭風景區。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為以土、木、石頭是由三種建筑材料制成的。

布達拉宮外墻頂部多為檉柳樹枝,藏語稱為白馬草墻。檉柳又叫紅柳,藏區俗稱觀音柳。其枝弱下垂,葉有鱗,為夏季開淡紅花的野生落葉小喬木,老枝紅色,多生長于我國黃河長江流域。砌筑方法是將多枝檉柳的枝條剝皮曬干,然后用濕牛皮繩捆扎成手臂粗細的小捆,從上到下用木釘固定,然后鋪在女兒墻外側,最后刷上紅紫色。

布達拉宮所有建筑的屋頂和地板均采用“阿嘎土”作封護材料。這類物質主要屬于土石兼備的微晶灰巖,產于西藏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儲存在山體上方12米的厚層中。拉薩附近的曲水、林周、山南地區的達孜縣和扎囊縣有儲藏和開采。阿嘎土”具有堅硬、光潔、美觀效果好,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目前所使用的“阿嘎土”現代技術進步了,抗壓強度提高了、抗凍融性能和防水性能,形成剛柔結合的復合防水體系。

建筑形式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依山而建”主要結構形式有墻體承重結構和墻柱混合承重結構。前者直接將重量加載到墻體較厚的基礎上,多見于小塔和附屬建筑;后者是外墻與帶柱內墻的共同承重,也是布達拉宮建筑的主要方式。

布達拉宮的基本布局是正方形或長方形,但主體建筑呈之字形。屋頂以藏式平屋頂為主,也有一些中式的歇山屋頂。布達拉宮由于山勢崎嶇,為了方便宮殿建設,增加建筑占地面積,被廣泛使用“樓角屋”形式,即先在基礎上縱橫墻,在梁上形成下一個房間,俗稱“地壟”屋脊的層數是根據坡度設定的紅宮和白宮有5到6層墻是夯土墻或石墻,墻上蓋著楊椽和斷枝。由于其良好的承載能力,布達拉宮幾乎所有的大殿、僧舍、學校之類的建筑,以及前后山的爬坡道東西院落,也都是用山脊修建的。

建筑技藝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的木結構和柱式建筑體現了藏傳佛教端莊沉穩的建筑風格,所有建筑的木結構都是雕梁畫棟的杰作。整個木結構分為檁條椽、柱梁椽結構和梁提升結構,以及門、窗、屋檐腰檐等構件。藏式建筑的椽子是一體的,柱上有梁,梁上有椽子,沒有檁條過渡,所以大跨廳堂用大椽子,立多根柱子,呈方形、多邊形、子字形和梅花形,分數顯著。柱頭以斗、鞋木和拱肘木支撐主梁,構件之間采用暗銷連接,主梁之間采用榫槽連接大梁和椽子由固定的蓮瓣或凹凸花邊和不同層次的裝飾方椽子構成。這些柱椽的裝飾是藏式建筑的有意表現長長的柱子上涂著金粉,包裹著圓柱形的彩色椽子和柱頭、大桶肘木四面雕蓮花、卷草或串珠圖案,或雕刻佛像女神等。門窗也是藏式建筑色彩,各廳門都雕刻著華麗的畫,雙開門、四六門,門板配半球形門環座和環扣,內嵌覆銅浮雕門環。門楣上有精美的木雕,如獅子 有些門還配有支架和挑檐。窗戶的設計根據建筑的不同功能而不同寺廟的大窗戶放在南墻上,使光線穿過黑暗的背景投射到壁龕上;法堂窄小的窗戶適合特殊的宗教儀式,而陽光堂的大窗戶作為臥室,可以吸收更多的陽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金頂群

伍孜加毗——金頂群是布達拉宮一處獨特景觀,位于海拔3750余米的布達拉宮主樓紅宮之巔,這里共有7座金頂,均為銅鎏金制成。七座金頂自東至西依次為九世、八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布達拉宮主供佛殿金頂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其中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為歇山式金頂,金頂上裝點著寶瓶、共命鳥、鰲頭等飾物;主供佛殿(圣觀音殿)和上師殿金頂為六角式金頂,金頂上裝點著寶瓶、火焰寶、摩尼等飾物。每一座金頂的最頂端部位還安裝有三眼火焰似的鋒利鐵叉,是古代藏區高層建筑避雷裝置,是古代科技的具體體現。

整個金頂群氣勢宏大,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紅宮

紅宮位于布達拉宮中央位置,外墻為紅色,主樓高115米,高十三層。宮殿采用了曼陀羅布局,圍繞著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建造了許多經堂、佛殿,從而與白宮連為一體。

紅宮最主要的建筑是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共有五座,分別是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和十三世。各殿形制相同,但規模不等。其中最大五世達賴靈塔殿(藏林靜吉)殿高三層,由十六根大方柱支撐,中央安放五世達賴靈塔,兩側分別是十世和十二世達賴的靈塔。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西大殿(措欽魯,亦名司西平措)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堂,高6米多,面積達725.7平方米。殿內懸掛乾隆帝親書的“涌蓮初地”匾額,下置達賴寶座。整個殿堂雕梁畫棟,有壁畫698幅,內容多與五世達賴的生平有關。在紅宮的西部是十三世達賴靈塔殿(格來頓覺),建于1936年,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筑。其規模之大也可與五世達賴靈塔殿相媲美,殿內除了靈塔,還供奉著一尊銀造的十三世達賴像和一座用20萬顆珍珠、珊瑚珠編成的法物“曼扎”。

白宮

白宮始建于1645年,歷時8年,是以松贊干布時原有的圣觀音殿為中心,向東向西修建起一片巨大的寺宇,因兩翼刷白粉而得名“白宮”。

白宮高7層,位于第4層中央的“措欽夏”(東大殿)面積717平方米,由38根大柱支撐,是布達拉宮最大的殿堂,歷代達賴喇嘛在此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動。第5、6兩層是攝政辦公和生活用房。最高的一層(第7層)是達賴喇嘛冬宮,因其采光面積大,俗稱“日光殿”。

殿內陳設豪華、金盆玉碗;宮殿外,設寬大陽臺,可俯視整個拉薩城。

圣觀音殿

帕巴拉康——圣觀音殿是布達拉宮的主供佛殿,殿堂內主供布達拉宮鎮宮之寶級文物——圣觀音像。

圣觀音殿建于公元七世紀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該殿位于紅宮最高層北側,殿內主供一尊作為布達拉宮鎮宮之寶圣觀音自在之像。

圣觀音殿同時也是達賴喇嘛九世、十世、十一世“轉世靈童”金瓶掣鑒的地方,是布達拉宮內最古老、最神圣的佛殿。

除佛殿北側中央佛龕內中心的主供佛洛格夏熱(圣觀音世自在),其左邊七世達賴喇嘛時期仿制的檀香木質洛格夏熱等身像,其右邊為八世達賴喇嘛時期仿制的合金質洛格夏熱像。殿內還有宗喀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八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喇嘛塑像,紅旃檀質隨佛八大弟子、銀質八善逝佛塔、白合金質救八難度母、銅鎏金大型法輪一座,相傳為宗喀巴、蓮花生、圣龍樹、十二世達賴喇嘛幼年時石塊上踩出的足印各一塊,古老的合金質六面十二臂閻羅王像、銅鎏金與樓層高金剛手菩薩像等各種佛像百余尊。

殿門外上方懸掛清同治帝御筆“福田妙果"金字牌匾。佛殿頂層覆蓋一座六角型金頂。

持明殿

仁增拉康——持明殿位于紅宮西大殿南側,建于公元1690-1693年間,主供一尊銀質蓮花生大師像。此像兩旁塑有蓮花生的孟加拉密妃拉江?門達繞瓦和藏妃康卓?益西措杰塑像。其右側排列古印度八持明傳承師(密宗的正統繼承者和傳播者)的銅鎏金像,左側排列古如八名號(古如即梵語上師之意)即蓮花生八大化身。八持明傳承師塑像前有八善逝銀質佛塔,古如八名號塑像前排有三怙主(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塑像。

該殿東、西、北面墻壁處設有書架,裝滿金汁、銀汁、朱砂等寫就的經典,共計2500多部。

長壽樂集殿

其美德丹基——長壽樂集殿位于紅宮最高層西南角,面積達246.17平方米,原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之寢宮噶當基。因寢宮內描繪了《噶當祖師弟子問道錄》(古印度高僧阿底夏尊者之傳承人藏人仲頓巴大師乃請問者為《祖師問道錄》,由阿?勒巴協繞和庫敦?尊追雍中請問者為《弟子問道錄》)為內容的壁畫尤為珍貴,故得名噶當基。

公元1782年左右第八世達賴喇嘛時期將寢宮改為佛殿,塑造并供奉千尊無量壽佛,更名為其美德丹基一不滅極樂殿,亦稱長壽樂集殿。

殿內北側平臺上方中央設有六世達賴喇嘛法臺寶座,上方懸掛失砂繪制的無量壽佛唐卡,后方佛龕內供奉銅鎏金釋迦牟尼像一尊,其左右供奉銅鎏金阿底夏等噶當派諸傳承人塑像和公元l799年八世達賴喇嘛時期塑造的銅鎏金宗喀巴像,金剛陀羅尼等塑像;殿內西側佛龕內供奉銅鎏金十一面大慈大悲觀世音像,釋迦大能仁35尊,護法神唉嘎雜底像等各類佛像百余尊。自七世達賴喇嘛?格桑嘉措以來,歷代達賴喇嘛每年親臨此殿,升座于六世達賴喇嘛的法臺寶座,與布達拉宮朗杰扎倉一殊勝僧院的全體僧眾一道舉行“養地寶瓶”法會。

時輪殿

堆廓拉康—時輪殿位于紅宮六層回廓東側,面積108.57平方米。

時輪殿內中央供奉一座銅鎏金時輪立體壇城,周圍佛龕內供奉有印度、祖國內地、西藏等地的著名歷算傳承者168位的塑像,銅鎏金善逝佛塔一座銀質八佛塔,38尊時輪神像等珍貴造像。殿內供奉的時輪立體壇城是在覺囊派達旦平措林寺中依據《時輪經》鑄造的,后于公元1680年迎至布達拉宮,并進行了修整,鑲嵌了松石、珍珠等2279顆,紅珊瑚5168顆,琥珀3235顆,青金石、玻璃珠7419顆,水晶石1896顆,使得整個壇城顯得精美、豪華。壇城是佛教密宗供奉物,有立體和彩繪兩大類。每位23佛、每個菩薩都有各自的不同壇城。壇城是形象化和神圣化的象征性代表小宇宙——三千世界即大千世界,是一個精細的概念。壇城中的城市是一個中心點,東、南、西、北各有一門,形成了一個定向四邊形。從外到里分別浮雕有旋渦形的空氣、火焰、波濤狀的海水、高低不齊的山石等,表達了宇宙間自然物的形成過程。通過對《時輪經》的研究和對時輪壇城的觀修,《時輪歷》《時輪度量》等對西藏天文歷算具有重要影響的時輪計算法和著作就此產生,并成為研究古代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王洞

法王洞位于紅宮六層北側,是布達拉宮最早建筑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法王洞內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吐蕃大臣吞彌桑布扎和祿東贊、王子貢日貢贊等人的泥塑像。這些塑像造型風格獨特,體現出吐蕃時期造像藝術的高超技藝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余塑像造像年代較晚,其中有銅鎏金彌勒佛、五世達賴喇嘛、泥塑釋迦牟尼、蓮花生、宗喀巴、十世達賴喇嘛、白度母等,另有一尊石板雕刻十一面大慈大悲觀音像。

本殿東壁畫為吐蕃時期所繪。法王修行洞上方為七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洞內大柱為支撐上方靈塔而立。

布達拉宮珍寶館

布達拉宮珍寶館位于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雪城中,原名“齋康”,是具有濃厚藏民族特色的土石木結構的三層建筑,早期一樓和二樓為布達拉宮庫房,三樓為貴族官員的住宅,在保留其原樣的基礎上進行外部整修和內部裝修后,現改造成布達拉宮珍寶館。

珍寶館占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199平方米,外觀是典型的藏式建筑風格,內部設計是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展覽文字及實物說明采用藏漢英三種文字。展板、展柜的造型色彩均融入藏文化元素,與周圍古建筑環境、民俗環境相協調。展示手法主要為文字、實物等形式。

布達拉宮珍寶館前后歷時九年,總投資1900多萬元,安裝監控設備等耗資1600萬元,至2009年修建完畢,5月8日,開始交接文物并布展。

2009年8月11日,珍寶館正式對外開放。整個展覽分為三層樓,兩個大部分,共展示各類文物及文物復制品273單件,159套件(珍品147套件,復制品6件,壁畫6幅)。根據布展要求,共設有22個通柜,34個獨立柜,3個吊柜。內容涵蓋西藏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各方面。

布達拉宮廣場

布達拉宮廣場位于西藏拉薩市布達拉宮正對面,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廣場。這座廣場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拉薩市區重要的活動場所,以及中外游客集中觀光的旅游景點之一,是一座融休閑、文化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廣場。

布達拉宮廣場東西長六百米,南北寬四百米,道路廣場總面積一點八萬平方米,可容納四萬人舉行大型活動。從整體布局看,廣場平坦而開闊,南面是西藏勞動人民文化宮,北側是布達拉宮。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布達拉宮廣場四周建有圖書館、兒童樂園、歌舞廳和露天市場,是拉薩市旅游和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宗角祿康公園

宗角祿康位于布達拉山之后,是拉薩著名的園林之所。在藏語中,“宗角”意為“宮堡后面”,“祿康”則意為“祿神殿”。17世紀布達拉宮擴建過程中,在此大量取土,遂積水成潭。六世達賴喇嘛時期對這里進行了整治開發,在潭中小島上按藏傳佛教儀軌中的壇城模式建了一座閣樓,井架了一座長20多米、寬3米多的五孔石拱橋與外界相通。閣樓高三層,一二層為全對稱十字型神殿,主供魯神。

重要藏品 編輯本段

布達拉宮收藏有極為豐富的各類歷史文物、宗教法器、金銀器皿和藏族工藝品,其中有近萬幅珍貴稀有的唐卡,數十萬尊用金、銀、銅、玉、檀香木等塑造和彩繪泥塑的精美佛像,一百零八函二千五百余卷經書和數以萬計各類藏學科書籍,以及歷來中央政府封敕達賴喇嘛的金冊、玉冊、金印和乾隆皇帝御賜挑選達賴喇嘛轉世靈童的金奔巴瓶,還有以黃金珠寶裝飾,安放歷世達賴喇嘛肉身的八座靈塔。

壁畫唐卡

釋迦牟尼佛像唐卡

釋迦牟尼佛像唐卡為創作于19世紀的金汁唐卡,通長147厘米,寬91厘米。

釋迦牟尼佛像唐卡以金汁為底,畫面神圣、金碧輝煌,彌足珍貴。

無量光佛凈土唐卡

無量光佛凈土唐卡制于13世紀(一說為16世紀),通長140厘米,寬為103厘米。

唐卡上的無量光佛面相安祥,身披黃色袈沙,右臂袒露,雙手結定印并握盛滿甘露的缽盂。雙腿結金剛跏趺坐于獅子寶座上,左右分別側立四壁觀音和靜相手持金剛。該唐卡融合了漢地的風格,并于背景中繪有無量光佛的功績。

菩提塔

八大善逝佛塔之二的菩提塔(藏語意為:強久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間,耗銀2000余兩的菩提塔,塔高5.30米,塔基正面法座中央浮雕一尊銅鎏金東方護國天王像,左右浮雕寶象,塔階四級四方,塔面鑲嵌千余顆珍寶,塔門內供有一尊銅鎏金釋迦牟尼結與愿印像。

菩提塔由來:相傳釋迦牟尼36歲時的藏歷4月15日,在古印度摩竭陀國菩提伽耶城金剛座菩提樹下,正覺成道,影勝王初次造此種塔以紀念,故名菩提塔。

降佛塔

八大善逝佛塔之五的降佛塔(藏語:拉波曲登),打造于公元1692-1693年間,耗銀2000兩的降佛塔,塔高5.3米。

降佛塔塔基正面中央浮雕一尊銅鎏金南方增長天王像,左右浮雕寶馬。塔階為四級四方,塔基與塔瓶間中央置三排梯,此意為佛從此梯降至人間,塔面鑲嵌紅寶石等珍寶千余顆,塔門內供有銅鎏金釋迦牟尼結禪定印象。

阿雅洛格夏熱—圣觀音像

圣觀音像為布達拉宮的鎮宮之寶。

自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到帕莫竹巴政權衰亡的近千年間,洛格夏熱一直被供奉于布達拉宮。公元1608年因戰亂曾被流落至青海數年。公元1642——1643年間,青海蒙古女宮塔賴袞吉用重金贖回,獻給五世達賴喇嘛。公元1645年舉行盛大儀式,將洛格夏熱迎回拉薩,仍安放于布達拉宮。

因為傳說,洛格夏熱成為布達拉宮的主供佛,成為廣大信徒頂禮朝圣的主要佛尊。其左邊七世達賴喇嘛時期仿制的檀香木質洛格夏熱等身像,其右邊為八世達賴喇嘛時期仿制的合金質洛格夏熱像。

珍寶器具 編輯本段

鍍金銅鏤空提梁香爐

鍍金銅鏤空提梁香爐制作于18世紀,以銅為料,高30.5厘米,底徑14.8厘米,由爐身、蓋和提鏈組成。爐腹上部飾一周如意紋,腹部正中鏨刻兩條遒勁的龍紋。圈足上飾垂蓮紋,蓋身鏤空,以便香氣從鏤空的蓋孔中飄出,鏤空部分飾龍紋、花草紋。此種香爐一般用于重大喜慶和法事活動。

青白玉夔龍乳釘壽字紋簋

青白玉夔龍乳釘壽字紋簋制于明代,高8.5厘米,口徑11.7厘米,底徑8.7厘米,玉質為青白色,有沁。

青白玉夔龍乳釘壽字紋簋仿古青銅簋樣式,長方形,侈口,足較高,兩側頸腹之間雕獸口吞夔式耳,頸部足部線刻頭部相向的兩夔龍紋,腹部雕乳釘圍壽字紋。

雍正斗彩纏枝蓮托暗八仙天球瓶

雍正斗彩纏枝蓮托暗八仙天球瓶制于清朝雍正年間,高58厘米,口徑12厘米,底徑18厘米。

瓶直口長頸,球形腹,平底。通體飾斗彩纏枝蓮托暗八寶紋,頸部繪有瓔絡紋,肩部繪青花如意紋一圈,素底無釉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此瓶器形高大,紋飾精美,胎質緊密,釉質光亮瑩潤,實屬罕見。此暗八寶紋分別為鐵拐李、漢鐘離、藍采和、張果老、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的手持物。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潑甜墻

每年藏歷九月二十二日,布達拉宮都會被粉刷一次這一傳統已經延續了300多年。繪畫材料是牛奶、白砂糖、蜂蜜和其他材料混合在一起,撒一個星期左右其主要目的是讓墻粉更粘,不易脫落。俗稱:潑甜墻”

跳神節

跳神節流行于西藏拉薩,每年藏歷12月29日。

跳神節的意義和拉薩市民一樣 鬼節,也就是驅趕惡魔,祝愿來年好運。慶祝方式是每年藏歷12月29日在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大規模的跳躍節這個時候拉薩市民會扶老攜幼,全家出門。節日舞蹈中的表演內容多為佛教的靈異和喇嘛的神奇,以及各種佛教中的故事,如保護動物保衛鬼神宗教等。

布達拉宮跳躍節在仁乃貢薩殿前舉行,演員由南木林集結(經院)的喇嘛擔任。跳之前要念經,要舉行祭祀儀式,但并不是真正的祭祀,通常只是換上器物或地面圖案。

開始跳的時候,場地上敲起了鈸、巨蟒正在全力以赴首先是鐵棒喇嘛率領的儀仗隊,然后是黑帽金剛、各護法神、鬼怪、頭骨依次魚貫繞場,展示各種佛教圖像。儀式結束后,分段表演各種鬼舞。在每個舞蹈部分的表演之間,還有一個佛 美國自己的故事片段,如啞劇,促進慈善事業“舍身飼虎”割肉貿鴿”等。最后一個場景是一個排的鐵甲兵去驅鬼迎祥,所有的魔兵都出來了,拿著火槍和武器“尕瑪”,放在殿外放火。突然,土炮和炮聲呼嘯,呼嘯、喊音成一,為的是趕走一年的惡,祈求來年的福。

燃燈節

每年的藏歷十月二十五日被稱為“甘丹阿曲”元宵節的意思是紀念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被譽為雪域“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的日子。

西藏自治區和其他藏區的格魯派寺廟會舉行祭奠儀式,將寺廟放在大殿里、僧舍四周、佛寺的屋頂和臺階排成一排,或者按照吉祥的圖案擺放酥油燈;藏族的佛教寺廟s家、還會在窗臺和所有能點亮燈的地方放置酥油燈。

元宵節,從布達拉宮到大昭寺都要吹響金喇叭。宮里的和尚也會敲鑼打鼓,開始誦經。

雪頓節

斯諾登節,意為酸奶宴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隨著雪頓節的活動逐漸演變為藏戲表演,它也被稱為藏戲節。每年藏歷6月30日至7月初,該節日持續十多天。

雪頓節的傳統活動如下:藏歷6月29日,全國各地的藏戲團一大早就前往布達拉宮,向當地主管藏戲的政府報到“孜洽列空”報到并舉行簡單的儀式;然后在羅布林卡向達賴喇嘛致敬,晚上返回哲蚌寺。6月30日,在哲蚌寺舉行了一場佛教展覽,然后所有的劇團聯合表演了一天的藏戲。7月1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劇團在羅布林卡進行了聯合演出。7月2日至5日,江孜、品仁、南木林、來自拉薩四個地方的劇團輪流演出一天。

節日期間,當地政府機構放假,所有官員聚集在羅布林卡,陪同達賴喇嘛看戲;中午,嘎夏設宴招待所有官員,席間要吃酸奶。拉薩廣大市民和城郊農民也盛裝打扮,攜帶飲食用品來到羅布林卡觀看演出。

如今,雪頓節保留了豐富的傳統特色,其主要活動仍以展佛拉開序幕,隨后是持續數日的藏戲表演。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1997年西藏頒布《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保護辦法》于2009年1月修訂頒布;《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條例》于2015年頒布實施。

1989年10月,布達拉宮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工程。國家為此投入了5300多萬元和大量黃金、銀等貴重材料,進行了111次維修,1994年竣工驗收。同年,布達拉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

2002年6月,布達拉宮迎來了第二次大規模修繕工程。這次國家投入2億多,歷時7年,對山脊進行加固維修、翻修29棟主要建筑和35棟附屬建筑,包括壁畫保護和修復。

2018年,國家投資3100萬元,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和布達拉宮管理處共同對金頂群進行了修繕,共使用黃金75公斤、320公斤水銀。

2019年初,布達拉宮數萬件古籍文獻迎來總投資3億元、規劃10年保護和利用項目。

2019年,恰逢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布達拉宮管理處、中國文物研究院,聯合出品獨家系列報告《守護布達拉宮千年珍寶》,來自古建筑保護、古籍保護與修繕、可移動文物普查等角度,以特殊視角,首次全面展示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的文化瑰寶和最新保護手段。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歷史價值

布達拉宮作為西藏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是西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也是西藏文化與祖國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珍貴歷史見證。

建筑價值

中國古代一直缺少宏偉的石頭建筑布達拉宮的石建筑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風格,也是世界建筑史上頗具特色的宮殿式建筑。白宮、紅宮、德陽下平臺和角樓、修道士 s屋構成了建筑的主體,其結構本身與一般的藏式寺廟是一樣的它是用石頭和木頭一層一層地建造起來的墻邊用赭紅色的檉柳柔化,金色的中式屋檐在高原的陽光下熠熠生輝東西兩側的圓形瞭望塔象征著太陽和月亮,圓形的曲線在立體的方形瞭望塔結構中呈現出變化之美。

依山而建”是藏式建筑的傳統方式,利用山勢可以形成神圣感和崇高感布達拉宮將這一特點表現到了極致。在當時沒有任何現代化建筑設備的情況下,工匠們利用山體結構建造相應的殿堂,將紅宮置于山頂,而其他各類殿堂宮殿則密密麻麻、錯落有致,將建筑物連成一個整體。同時磚石墻內豎外分,體現了藏式建筑的厚重、凝重的風格;墻體檐部砌筑“白瑪”草墻涂深紅色顏料,飾祥林嫂法輪、八瑞相、七寶等擺件,加上不同形狀的金頂、勝利幢、毛耋、寶瓶等裝飾物。外部墻面粉飾紅、白、黃、黑色等色彩,對比強烈醒目,突出了藏族建筑裝飾的藝術效果。

據史書記載,修建紅宮時,康熙帝特意從內地派了韓、滿、蒙古等100多名各族工匠進藏參與布達拉宮的浩大擴建工程。

布達拉宮繼承了藏族傳統的建筑形式和結構,學習和借鑒了漢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藏族、漢族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史見證。

藝術價值

宮殿里有八座達賴喇嘛的金佛塔,五座精美的立體祭壇和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注冊文物約7萬件,經典書信6萬余封(卷、部),蘊藏了藏、漢、滿、文化上的蒙古和其他民族、藝術、在宗教和其他領域取得突出成就。

布達拉宮的古籍記載有梵文貝葉、藏文古籍、政府文件、滿文大藏經等,涉及歷史、宗教、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是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其中梵文貝葉經珍藏于紅宮,體積龐大,形式完整,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榮譽記事 編輯本段

1961年,布達拉宮被國務院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94年12月,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3年1月,布達拉宮被列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點。

附件列表


1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河神·詭水怪談    下一篇 iPhone15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顺县| 北票市| 手游| 仁布县| 随州市| 福贡县| 桓台县| 锡林浩特市| 赣州市| 科技| 科尔| 鸡泽县| 彰武县| 蓬溪县| 涿鹿县| 张掖市| 慈利县| 邢台市| 盖州市| 上林县| 高清| 海盐县| 张北县| 莲花县| 海兴县| 合水县| 南汇区| 平顺县| 临猗县| 清原| 平远县| 井陉县| 萨嘎县| 沂水县| 朔州市| 平和县| 肇源县| 沅陵县| 平武县| 平山县|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