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
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自2019年9月起面向全校選拔招聘“機器智能”新工科本科教育特色班。第一批會有10-20名同學入選。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所成立了學科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了世界 機器智能領域的頂尖權威科學家為成員,為研究所提供專家指導■簡潔的研究方向、規劃發展路徑,為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建議和指導。
機構簡介 編輯本段
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院將圍繞物理世界的人工智能,研究人機融合的基礎理論和關鍵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國際頂尖代表性成果,支持學校跨學科協同建設,建立“新工科”人才培養典范。早在2016年,上海理工大學和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兼維教授團隊就成立了“人機一體化技術與機器人醫療”國際聯合創新實驗室,利用人工智能將人類和機器高度融合,研究人機和諧的網絡物理系統,從而創造新一代“機器智能”作為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所的創始人,張兼維教授在會上介紹,未來人工智能將與機器人相關、智能制造走向更深層次的融合。人工智能的應用將在目前主要以代碼形式運行在虛擬世界或固定數據中,擴展到身體并延伸到物理世界,成為“真實物理世界中的人工智能”

2019年9月起,從全校選拔招聘“機器智能”新工科本科教育特色班。第一批會有10-挑選了20名學生張教授說,選拔要求主要是學生自己的“內驅力”
相對于現有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所更為重視“人與機器”在真實環境中協作、集成智能理論和關鍵技術,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人機融合技術研究、智能制造技術研究、仿生機器人研究、智能制造中的醫療康復機器人研究、智能醫療、家庭服務和其他軍事和民用應用,形成“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的新特色,助力“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對接,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實施戰略,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
上海理工大學校長丁曉東在現場介紹,機器智能研究院的成立是上海理工大學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機遇,順應國家發展需求,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機器智能是基于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研究,需要與其他學科進行深度融合,而上海理工大學的機械制造和醫療器械是重要的傳統學科,控制科學、光學工程和系統科學是快速發展的優勢學科,將為機器智能研究院的建設提供強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會上,機器智能研究所發布了一款高效動態行走的雙足機器人、足步助行機器人、智能助力車、巡邏安防機器人、智能家庭服務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模塊化教育機器人等智能科技產品,由機器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李教授與德國漢堡大學深圳沃克聯合舉辦、廣州足步、瑞泰智能等公司聯合開發的成果在世界 的領先水平。比如利用“被動行走人工智能”基于這一創新方法,提出了一個名為“小貝”新的雙足機器人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同時做到這一點的機器人“平衡、高效、智能、安全、經濟”雙足機器人具有五大關鍵特征,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小貝”作為一個平臺,具有豐富的可擴展性,很快就能走出實驗室,為來賓指路、STEM教育、巡邏安全和其他領域的工業化。李教授說:隨著‘被動行走人工智能’隨著技術成熟度的提高,我們可以集成越來越多的成果,比如皮膚、視覺、抓取、操作等,可以讓機器人在體型外貌功能上無限接近人類,然后從事人類不愿意做的3D 工作(dirty、danger、difficult)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大幅度提高人 s幸福指數。
上海理工大學機器智能研究所成立了學科專家咨詢委員會,聘請了世界 機器智能領域的頂尖權威科學家為成員,為研究所提供專家指導■簡潔的研究方向、規劃發展路徑,為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提供建議和指導。會上被IEEE大會任命為副主席、IEEE機器人和自動化協會前主席、Kazuhiro Kosuge教授,日本東北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德國ACATECH工程院院士、德國布萊梅大學/Professor Otthein Herzog of Tongji University, Im Fellow(國際醫學和生物工程學會會員)IEEE Fellow研究員研究員(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學會會員)AIMBE Fellow(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學院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Yuan-Ting ZHANG張教授等三位專家作為研究院第一屆顧問委員會代表,做了精彩的專家報告,分享了機器智能研究的最新趨勢和研究成果,為機器智能研究院提出了發展建議。
主要成就 編輯本段
2021年11月26日,理工學院機器智能研究所助理教授,智能乒乓球機器人“小丘”經過吉尼斯世界紀錄現場認證,以6241輪的成績,創造了“乒乓球人機戰連續戰斗次數最多”的世界紀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