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感染對身體危害有多大?打錯疫苗就等于白感染了
??

第二波疫情似乎比想象中來得更早,也更猛烈些。
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大灣區(qū)科學論壇上透露,根據模型預測顯示,5月底最高峰感染人數(shù)4000萬/周,第二波疫情高峰會在6月底,屆時新增感染約6500萬/周。鐘南山說,疫情防控戰(zhàn)略已經調整為預防重癥,因此感染是很難預防的。
5月24日,北京市衛(wèi)健委最新發(fā)布的疫情周報(截至2023年第20周)顯示,新冠感染連續(xù)4周報告病例數(shù)居首位,全市法定傳染病報告病例數(shù)較4周前上漲4倍。同一天,陜西省教育廳發(fā)布《陜西省學校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2023年第3號預警》,將新冠病毒感染列為特別關注事件。
現(xiàn)在,盡管人們提及新冠不再色變,但仍有擔憂與疑慮。一個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如果未來注定要感染多次新冠,那重復感染到底會對人體造成多大危害?
根據《自然》近日發(fā)布的報道,一些科學家們認為,新冠成為了一種常規(guī)呼吸道病毒,就算每年都感染,不過無異于感冒。但也有人警告稱,每次感染新冠都有損害,至少存在改變免疫系統(tǒng)的風險。這是一個兩極分化的觀點,雙方也都有證據。對于公眾來說,又值不值得再次繃緊神經,去避免重復感染?
最終多數(shù)人不可避免多次感染
目前的重復感染有多常見?根據5月5日“中國疾控中心周報(CDC weekly)”發(fā)布的系列研究,重復感染奧密克戎毒株的感染率大約為18.4%,多出現(xiàn)在首陽6個月后。海外不同國家、不同毒株的數(shù)據則表明,總體比例約在5%到15%之間。
但預計這一比例還會隨時間推移,因免疫保護衰退及毒株變異而增長。鐘南山就指出,自然感染后的中和抗體會在4個月后降低,而對于XBB變異株(防感染)的保護作用更差。
“健康狀況越差、間隔前一次感染越久的人,每次面臨新感染的風險也越大。”病毒學專家常榮山認為,新冠病毒和流感等病毒類似,但因其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高出幾個等級,每年易感人群規(guī)模也更大。“最終多數(shù)人不可避免被多次感染,只是頻率問題。”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重復感染對老年人、基礎疾病等人群并不友好,尤其是當兩次感染發(fā)生在短期內。2022年11月發(fā)表在《自然·醫(yī)學》的一項研究調查了50萬名“美國退伍軍人”,發(fā)現(xiàn)二次感染導致死亡風險上升2.17倍,住院風險上升3.32倍,患上肺部疾病、心臟疾病的可能性也均升高超3倍。
另一項今年1月份發(fā)表的研究則調查了160萬份臨床數(shù)據,發(fā)現(xiàn)嚴重的二次感染,在首次感染嚴重的人群中更常見。第一次感染期間需使用呼吸機的人中,有30%因再次感染而再次住院。
“如果你的頭部被擊中兩次,那一定比一次打擊更糟糕。”臨床流行病學家Al-Aly博士在接受《自然》采訪時比喻道,他領導了多項關于長新冠及感染后遺癥的研究。
但好消息是,這種糟糕情況的成立前提,是人們尚未從首次打擊中恢復。常榮山說,脆弱人群初次感染后恢復慢,有些人還有合并癥,“身體還沒好又被感染,當然更重,健康年輕人未必會面臨這種風險。”
在我國本輪第二波疫情中,多位臨床專家觀察到“二陽”者感染輕,重癥病例少,病程也相對短。當調查范圍不再局限于脆弱人群時,前述《自然》的報道援引英國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在近400萬位新冠感染者中,二次感染后一個月內死亡風險降低61%,入住ICU風險減少76%。
卡塔爾一項在未接種疫苗人群中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二次感染時重癥幾率比首次感染低了90%。美國的一項研究則顯示,二次感染的病毒清除時間平均5天,首次感染約7天。“當再次感染確實發(fā)生時,好消息是免疫系統(tǒng)似乎已做好準備。”《自然》報道稱。
臨床上,目前的醫(yī)療決策也遵循著這一邏輯。鐘南山在論壇上說,在新感染峰中,基礎疾病等風險人群是預防和救治的重點。現(xiàn)在的死亡病例往往不是單純的新冠感染引發(fā)重癥肺炎,而是引起基礎疾病加重導致死亡。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感染科主任醫(yī)師張振華也告訴“醫(yī)學界”,現(xiàn)在碰到年輕發(fā)熱患者,無論是不是新冠感染,按照退熱止咳的方式處理即可。“老年人,我們則會建議做病原體檢測,如果確診是新冠感染,會建議他們盡快服用抗新冠病毒藥物。”
重復感染會改變免疫系統(tǒng)嗎?
另一個更長遠的擔憂是,新冠感染是否會帶來免疫系統(tǒng)的持久損傷。即便二陽癥狀更輕,但損傷是否會隨多次感染累積,最終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副院長趙任在接受采訪時稱,奧密克戎這種毒株有兩個功能,一個類似SARS,還有一個類似艾滋病,它對免疫影響明顯的一個抑制功能。根據《自然》報道,一些研究確實發(fā)現(xiàn)甚至在感染數(shù)月后,依舊觀察到感染者體內的免疫學變化,包括炎癥蛋白和各種免疫細胞。
今年3月,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感染后再接種疫苗,引發(fā)的細胞免疫反應比未感染接種疫苗者弱,文章稱,這意味著“新冠感染對 CD8 +T 細胞反應的明顯損害令人擔憂。”
但如果說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至少目前還缺乏足夠的依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免疫學家 Sheena Cruickshank對《自然》表示,目前只有極少數(shù)常見病毒具有長期抑制免疫系統(tǒng)的能力,比如HIV。
里斯本大學免疫學家Marc Veldhoen同樣對《自然》說,大部分研究觀察到新冠病毒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只是病毒感染后一系列正常的生理反應。“與我們熟悉的大部分病毒一樣,新冠病毒(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什么特別之處。”
“這種損傷應該是短期的、一過性的,至于多久能恢復到基線水平,和每個人自身身體素質有關。”常榮山說。此外,他認為由于二次感染普遍癥狀較輕,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反而會比首次小。
根據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今年2月23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從2021年11月1日起,有4%的成年人在首次感染后報告了長新冠癥狀,二次感染后的這一數(shù)字則降為2.4%。常榮山表示,這說明多次感染對免疫系統(tǒng)產生的綜合影響,“是遞減的,而不是累積,但前提是二次感染前身體已康復。”
但他提醒,即便多次感染難以避免,也要盡量做好防護,延長兩次感染的間隔,給身體足夠的恢復期,尤其對于風險人群。
“沒有支持損傷‘疊加效應’的充分證據。”德國埃森大學醫(y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同樣表示。他認為新冠病毒和人類“免疫平衡”建立時間尚短,前幾年影響可能稍大,但逐年減弱,最終可能就是一個普通病毒。“我們一輩子可能都要感染很多次的,非風險人群沒有必要擔憂。”
需要打針對XBB的新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依舊是降低感染率、重癥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但問題是要接種哪種類型的疫苗。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錯誤的疫苗接種策略不僅僅只是“白挨一針”。
在4月10日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最新發(fā)布的“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方案”中,針對感染過新冠的人群,滅活疫苗首次被排除在推薦范圍外。“‘舊疫苗’和目前流行株抗原性的差距太大了,并不利于癥狀減輕或者縮短病程。”常榮山說。
不單純是效力不足,“抗原原罪”,即免疫印記效應可能還發(fā)揮了負面作用。2022年6月,北京大學生物醫(yī)學前沿創(chuàng)新中心副研究員曹云龍在《自然》發(fā)表的論文提示,免疫印記是人體無法防止奧密克戎再感染的主要原因。
免疫印記效應,意味著先接種新冠原始毒株疫苗,后面又被奧密克戎突破性感染,免疫系統(tǒng)會優(yōu)先激活針對原始毒株的免疫反應,針對奧密克戎的特定抗體則下降。一項年初來自中國多機構的合作研究顯示,相比接種兩劑滅活疫苗,接種三劑滅活疫苗的感染者,對奧密克戎BA.2、BA.4和BA.5的中和抗體水平反而更低。
今年5月1日,曹云龍團隊發(fā)表在預印本平臺的文章進一步發(fā)現(xiàn),接種“原始疫苗”后被奧密克戎感染,產生的多數(shù)是針對原始毒株的中和抗體。而“二陽”后,免疫印記開始緩解,針對奧密克戎的免疫比例得到提升,相當于自然感染重新矯正了體內的免疫。
他們在文章中稱,這說明更新疫苗抗原時,應放棄原始毒株組分。而那些尚未感染過奧密克戎的人,應接種兩劑含有奧株的加強針,以提前抵消“舊版疫苗”產生的免疫印記。
常榮山對此解釋說,“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已經感染了奧密克戎,寧愿不打疫苗,也最好不要再接種原始組分的疫苗。”結合上述研究,他認為感染奧密克戎相當于獲得了“新的免疫力”,此時再打回舊疫苗,“等于白感染了”。
對于老年人等風險人群,通過自然感染獲得免疫力顯然并不現(xiàn)實。“相比滅活疫苗技術路線,他們最好接種重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引起的免疫印記效應可能會小得多。”常榮山說。
在前述“疫苗接種方案”中,初代腺病毒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等依舊在推薦列表。由于免疫印記對臨床癥狀實際的影響缺乏量化指標,即便可能發(fā)生免疫印記,也有研究顯示,疫苗接種仍一定程度降低了重癥和死亡。
但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快推出新的疫苗成分。鐘南山在前述會議上透露,國內正在研發(fā)多價mRNA疫苗、亞單位蛋白疫苗,這類廣譜疫苗可以預防德爾塔、奧密克戎BA.5、XBB等變異株,即將通過評審上市。及時注射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可減少額外死亡。
上海、寧波等地近日陸續(xù)發(fā)布消息,新的4價重組蛋白疫苗正式開打,它包含了Alpha、Beta、Delta、Omicron(BA.1)四種變異株的抗原成分。而另一款被接種方案點名推薦的本土mRNA疫苗,據悉也將在月底陸續(xù)進入社區(qū)。
鐘南山在會議上說,接下來要以預防為主,加強廣覆蓋的疫苗接種,特別是有基礎疾病人群、免疫低下人群、老年人群需要新的疫苗注射。
?來源:醫(yī)學界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