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系統互聯通信參考模型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英語:開放 系統 互連 參考 型號縮寫為 OSI),縮寫為OSI模型(OSI model型號型號)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的概念模型是一種標準框架,試圖將各種計算機互連到世界各地的網絡中。定義于

介紹 編輯本段
OSI/RM協議由ISO定義(國際標準化組織)它有三個基本功能:為開發人員提供了一個必要的、發展和完善的共同概念、可以用來解釋連接不同系統的框架。
OSI結合了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architecture)劃分為以下七層:
物理層: 將數據轉換成可以通過物理介質傳輸的電子信號,相當于郵局的搬運工。
數據鏈路層: 確定訪問網絡介質的方式。
在這一層組織數據并處理流量控制。這一層指定拓撲結構,提供硬件尋址,相當于郵局的拆包工人。
網絡層: 使用權利通過一個大網絡 路由數據,相當于郵局的分揀工人。
傳輸層: 提供了從終端到終端的可靠連接 相當于在公司里經營郵局的信差。
會話層: 允許用戶用簡單易記的名字建立連接 相當于在公司收發信件、寫和打開信封的秘書。
表示層: 協商數據交換格式 ,相當于公司里的簡報老板、為老板寫信的助手。
應用層: 用戶與用戶之間的接口的應用和網絡boss。
歷史 編輯本段
在制定計算機網絡標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兩個主要國際組織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和國際標準組織(ISO)雖然他們工作在不同的領域,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和信息處理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已經成為國際電信聯盟和ISO的電信標準化部門共同關注的問題。1984年,ISO發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標準,它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即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層次劃分 編輯本段
根據建議X.200OSI將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分為以下七層,標記為1 ~ 7,第一層在最底層。現“OSI/RM”是英文“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的縮寫。
第7層 應用層
主條目:應用層
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為應用軟件提供一個接口,以便與另一個應用軟件建立通信。例如: HTTP,HTTPS,FTP,TELNET,SSH,SMTP,POP3等。
第6層 表現層
主條目:表達層
表達層(Demonstration layer)將數據轉換成與接收器兼容的格式s系統格式,適合傳輸。
級別5 會話級別
主條目:會話層
會話層(Session layer)負責建立和維護計算機網絡中兩臺計算機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的通信連接。
第4層 傳輸層
主條目:傳輸層
傳輸層(Transport floors)把傳輸表頭(TH)添加到數據中形成數據包。傳輸報頭包含傳輸信息,例如所使用的協議。例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等。
第 層網絡層
主條目:網絡層
網絡層(Network layer)決定數據的路徑選擇和轉發,并發送網絡報頭(NH)添加到數據包中以形成數據包。網絡頭包含網絡數據。例如:互聯網協議(IP)等。
第2層 數據鏈路層
主條目: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層(Data links layers)負責網絡尋址、錯誤偵測和改錯。當報頭和報尾被添加到包中時,就形成了一個幀。數據鏈表頭(DLH)它包括物理地址和錯誤檢測和糾正方法。數據鏈表尾(DLT)表示數據包結束的字符串。例如以太網、無線局域網(Wi-Fi)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等。
分為兩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Logic Link 3356 Control,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子層和媒體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 MAC)子層。
第1層 物理層
主條目:物理層
物理層(Physical layer)在局域網上傳輸數據幀(Data frames)它負責管理計算機通信設備與網絡媒體之間的通信。包括了針腳、電壓、線纜規范、集線器、中繼器、網卡、主機適配器等。
影響 編輯本段
OSI是一組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有許多可選部分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各層之間的關系以及每層中包含的可能任務充當了協調和組織每層提供的服務的框架。
OSI參考模型沒有提供可實現的方法,但是描述了一些概念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