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
竹葉(Bamboo leaves)從植物形態來看,竹子有兩種形態的葉子,即莖葉和營養葉莖葉種在竹莖上,也叫莖折、竹籜、竹筍殼等,這里的竹葉只指生在枝頭的營養葉。
生長環境 編輯本段
大多數竹子喜歡溫暖潮濕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氣溫12C~22C,年降水量1000mm ~ 2000mm。竹子比氣溫和土壤需要更多的水它應該有足夠的水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散生竹的適應性強于叢生竹。由于散生竹基本在春季出筍,冬季前竹子已完全木質化,對干旱寒冷等不利氣候條件的適應性強,對土壤的要求低于叢生竹和雜生竹。叢生、雜竹的地下莖在土壤中較淺,出筍期在夏季、秋天,新竹不能 t完全木質化,不能 耐不住寒冷和干旱,所以北方的生長普遍受到限制,它們對土壤的要求比散竹高。
枝節生葉 編輯本段
每個枝干上都連著葉子,葉子是互生的,排成兩排。葉分為葉鞘、葉柄和葉片。葉鞘包裹著小枝的節間,葉鞘與葉片連接處的內側有一突起,兩側的耳狀突起稱為葉耳耳廓邊緣常有肩毛有些竹種既沒有耳毛也沒有肩毛,有些竹種只有肩毛卻沒有耳。
竹葉更新 編輯本段
竹葉通常在葉子和葉鞘之間有一個接縫,葉子枯萎時會從接縫處脫落。葉片一般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竹種間葉片大小差異很大,最大長度可達40-50厘米,如麻竹、龍竹,小的不超過2根-3厘米,如鳳凰竹。葉的再生是周期性的,一般一年一次,毛竹兩年一次,由落葉小枝節上的芽發育成新的多葉小枝代替落葉小枝。許多竹種可以通過竹葉在再生過程中留下的嫩枝痕跡的數量來判斷竹株的年齡。

栽培技術 編輯本段
種植時間
1、散生竹:散生竹一般在春季的35月份開始出筍,6月份大部分竹種基本完成高生長,長出枝葉,89月份產生大量鞭梢進入11月后,隨著氣溫的降低,它們的生理活動逐漸減緩,次年2月,隨著氣溫的升高,它們逐漸恢復生理活動。
按照這種生長節奏,松竹最理想的種植季節應該是10月至次年2月,尤其是10月份“小陽春”最好。冬季1112月種竹,雖然雨量少,天氣干燥,但此時竹子的生理活性弱,蒸騰作用不強,種竹成活率也高。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竹子在正常年份的雨季可以用來造林。但只適合短距離移栽,根盤取土才能保證高成活率。由于中國北方冬季嚴寒,竹子應在秋季的10月和早春的2月種植。值得注意的是,35月的春季不宜種植竹子。竹子種下后,雨后會動”
只要母竹質量有保證,精心管理,保持水分平衡,除了大熱天大冷天,任何時候都可以種植。如果使用容器竹苗,在北方和南方地區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竹子,保證成活。
2、叢生竹:一般35月竹竿發芽,68月發筍,叢生竹不耐寒。因此,最好在春季的2月種植叢生竹,此時竹芽尚未發芽、最好是在竹液開始流動之前。同樣,如果管理條件好或者使用容器竹苗,竹子也可以一年四季種植。
3、混生竹:雜竹的生長節律介于散竹和叢生竹之間,57月出筍,所以秋冬的1012月和春季的23月比較適合種竹。
種植地整理
竹子生長需要50 ~ 100厘米的土壤深度(中小徑竹50cm,毛竹等大徑竹80 ~ 100 cm)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排水性和透氣性良好,微酸性或中性,PH4.5~7.0為宜,地下水位在1m以下(毛竹)或50cm以下(中小徑竹)
整地是植竹前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造竹質量和成林速度。最好的整地方法是綜合整地,即將種植地徹底翻耕至30cm深,并將土壤中的石塊清除、雜草、樹根等雜物。
如土壤過于粘重、如果鹽堿地或建筑垃圾太多,就要加有機肥、通過換土或填充客土來改善。整理完土地,就可以挖種植坑了。種植穴的密度和規格取決于不同的竹種、竹苗的規格和工程要求是特定的。
在園林綠化工程中,一般每平方米34株竹,間距5060 cm,種植穴規格較長、寬各40cm、深30cm。
母竹的要求
母竹的質量對制竹質量有很大影響。優質母竹容易成活成林,劣質母竹難以成活成林。母竹的好壞主要體現在年齡上、粗度、生長情況和土球大小等。
1、母竹年齡:最好是同年到2年出生。因為當年至2年生的母竹相連的竹鞭一般處于壯年期,芽飽滿,根健全,容易種植和長出新竹、新鞭,成林較快。老齡竹(3年以上)不宜作母竹。
2、母竹粗度:中徑竹(哺雞竹類、早園竹等)胸徑以2 ~ 3厘米為宜,竹徑小(紫竹、金鑲玉竹、斑竹等)DBH以1 ~ 2厘米為宜。
3、母竹需要旺盛的生長、分枝較低、枝葉繁茂、沒有病蟲害和開花的跡象是合適的。
4、土球直徑以25 ~ 30cm為宜。土球過小,母竹容易失水過多,降低成活而且竹鞭短,根系少,成林慢。如果土球太大,運輸不方便。中小型觀賞竹通常生長密集,可將幾根枝條挖在一起作為一根“株”母竹。
具體要求為:散生竹1~2支/24個混合竹/單竹和叢生竹可挖開,分成3 ~ 5枝/叢。母竹挖出后,一般要把竹筍剪掉,保留4 ~ 5根枝條,修剪過密的枝葉,減少水分蒸發,提高栽植成活率。
植物文化 編輯本段
傳說
故事說,帝堯有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帝舜的繼承人后來舜帝死在蒼梧,他的兩個妻子都被召來了“湘妃”或“湘夫人”是的,他們日夜哭泣,他們的眼淚灑在竹子上后來,這里的竹子上出現了小斑點。這種竹子就叫做“斑竹”或“湘妃竹”用費翔竹子制成的器具,如折扇的肋骨,非常有價值
還有一個曾經在西南少數民族中流傳“竹王”故事,這個故事發現于北魏李道元《水經注》。據說在漢武帝時代,今天的貴州有一個夜郎國,有一個女人在水邊洗衣服突然,三根大竹子流向了女人 的腳,不能推她聽到竹縫里有嬰兒的哭聲,就拿回家弄破,發現里面確實有個男孩。后來大家都叫他竹王他過去常常用他的劍打開巖石,釋放彈簧。漢武帝下令大將唐萌開拓西南邊疆時,殺死了竹王,西南人民很傷心,立了竹王祠紀念他。當然這個竹王是神話人物,但這個事件也象征著西南少數民族的奮斗精神和對自由的熱愛。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