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鸮
長耳鸮(拉丁學名:Asio otus)耳羽長,位于頭頂兩側,垂直如耳。面板明顯,棕色,褶皺完整,白色,飾有深棕色。上半身褐色,密密麻麻長滿了厚厚的深褐色羽毛;下巴是白色的,下半身的其余部分是棕白色,帶有粗大的深棕色羽紋。腹部以下發際線兩側有樹枝狀橫支。韃靼人和腳趾密被棕黃色羽毛,眼睛呈橙紅色。以小鼠、鳥、魚、蛙和昆蟲為食。對滅鼠有積極作用,應大力保護。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比較常見的是中號的(20-40cm)的褐色有“耳”鸮類。
外形特征 編輯本段
中等大小的鳥,身長33-40cm。面盤顯著,中間白色夾雜深褐色,面盤兩側褐色且羽毛干白,羽毛松散,額部白色褐色。眼睛內側和上下邊緣有黑斑。皺領為白色,羽端為深褐色,耳羽發達,長約50mm,位于頭頂兩側,明顯突出于頭部,似兩只耳朵、深褐色,羽根兩側呈褐色,中腔邊緣有棕白色斑點。上體棕褐色,羽紋較粗深褐色,羽尖兩側有棕白色細紋,上背部棕色較淺,后期逐漸變粗羽尖上的深褐色條紋也多而明顯,肩羽與背部相同,但在羽根處呈褐色,靠近外稃處有褐色到褐色的斑點。小羽基部褐色,羽尖暗褐色并略具褐色或白色斑點,大羽外稃近端部有褐色或棕白色圓形斑點,主羽暗褐色混有棕栗色橫斑和暗褐色小斑點。
初級飛羽為深褐色,基部有褐色的橫向斑點。末端混有灰褐色大理石斑和深褐色橫斑,次級飛羽為灰褐色混有深褐色橫斑和斑點。尾部覆棕黃色羽毛,有暗褐色斑點,尾羽基部棕黃色,末端灰棕色,有7個暗褐色橫斑末端橫斑之間也有顏色相同的大理石狀細斑,外尾羽橫斑更細。下巴是白色的,下半身的其余部分是棕色的胸部有寬闊的深褐色發際線,羽端兩側飾有白斑上腹部和兩側的發際線較細,從發際線分支出來,形成樹枝狀的橫斑,羽端的白斑更明顯,下腹部中心呈棕白色。跗蹠和趾被羽、棕黃色。尾巴上覆蓋著棕白色的羽毛,較長的尾巴上覆蓋著帶有棕干紋的白色羽毛。虹膜橙紅色,嘴和爪子是暗鉛色,尖端是黑色的。
大小量度:體重208-305 grams, 215 grams-326g;體長330-390 mm, 327 mm-393mm;嘴峰25-26mm,25-26mm;翅283-295 mm, 285 mm-305mm;尾145-160 mm, 143-161mm;跗蹠36-41mm,40-45mm。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食性:它們以老鼠和小鳥等嚙齒動物為食、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
習性:夜行性,白天躲在樹林里,經常垂直棲息在樹干附近的樹枝上或林中地面的草叢中,黃昏和夜晚開始活動。通常單獨或成對出現,但在遷徙和冬季,它們經常形成10只-20個,有時大群甚至多達30個。
叫聲:雄性大約每兩秒鐘發出一次模糊的嗚叫。雌性用放松的鼻音回答。報警電話是kwek, kwek。幼鳥乞討食物時會發出長長的悲傷的叫聲-e聲。繁殖季節常在夜間鳴叫,聲音低沉而悠長,似乎在不斷重復‘hu-hu-聲。
棲息環境 編輯本段
長耳貓頭鷹喜歡生活在針葉林中、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等類型的森林也出現在森林邊緣的疏林中、城市公園的農田防護林和林地。
種群現狀 編輯本段
物候現象穩定的候鳥遷徙行為受食物因素影響較大比如東北的沈陽已經有越冬長耳鸮的記錄,而其他越冬地區長耳鸮生活的時間和地點都不是很穩定。此外,食物也影響長耳貓頭鷹的繁殖成功率及其種群數量。該物種分布范圍很大,沒有接近脆弱瀕危物種生存的臨界值標準(分布面積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和分布區域呈碎片化)種群趨勢穩定,因此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繁殖方式 編輯本段
繁殖期為4—六月,這個時候特別喜歡唱歌。因為大多是在晚上炫耀求偶,方式比較簡單,只能做一些特寫表演,比如鞠躬、拍打翅膀,互相親吻,整理羽毛等,有時鼓動翅膀,嘴里發出奇怪的噼啪聲,腳輪流開關。在森林里筑巢,通常用烏鴉、喜鵲或其他猛禽的舊巢有時在樹洞里筑巢。每窩產卵3—8枚,通常為4—6枚。蛋清,雞蛋是橢圓形的,大小是39-45mm×32-35mm,平均43mm×33mm,重19.6g。孵化過程完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7—29天。它的雛鳥晚熟,孵化45—50天后離巢。
保護級別 編輯本段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類保護動物。
198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包含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風險(LC)
包含在《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中。
2021年2月,《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上市。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