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鷹
兀鷹是一種大鳥,是晚婚的典范它不用拍動翅膀就能飛,而是利用氣流翱翔。山區高巖石上的集體繁殖以腐肉為食,以大型哺乳動物的尸體為主要食物來源,近年來數量迅速減少。
身體結構 編輯本段
白色和藍白色的毛狀羽毛和絲狀羽毛長在頭部和長頸上。白色和藍白色的毛狀羽毛和絲狀羽毛長在頭部和長頸上。頸部底部是淺灰色的淺黃褐色翻領羽毛。尾羽、上面的羽毛和背部是明亮的黃棕色。飛羽和尾羽為棕黑色。下面的羽毛大多是白色的。面部顏色為藍灰色,虹彩為黃褐色,喙和蠟膜為灰色或深灰色,腳為灰色。
繁殖狀況 編輯本段
它們會在高山的巖石上集體繁殖。用少量的草或羽毛在懸崖棚里筑巢。一次產卵一枚,雌雄交替孵卵,孵卵時間50天左右。鳥類孵化后可站立8090天。
和其他禿鷲一樣,它們會利用高高的懸崖周圍產生的氣流或上升氣流,在中午之前從懸崖上起飛,熟練地揮動翅膀在空中漫游。必要的話,一天可以飛200公里,花89個小時在地面尋找獵物。在晚間飛行所必需的氣流消失之前,它會回到棲息地。
據說禿鷲一般以腐肉為食,大型動物的尸體是主要食物來源好望角的禿鷲吃的食物也和一般的禿鷲一樣。南非好望角這個物種的食物種類和比例大致如下:羊66%,牛12%,馬9%,狗、山羊各占3%此外,其他調查也表明,羊、牛、豬、山羊和馬是他們的主食。因此,近年來,好望角禿鷲的食物大多不再是大型野生動物,而是牲畜的尸體。
好望角禿鷲分布在周楠南部,但最近各地禿鷲數量逐漸減少。
在1983年的調查中,好望角禿鷲的總繁殖對數為3700對,其中2850對在南非(占77%假設這個物種中25的個體%是幼鳥,亞成鳥,沒有繁殖能力這個物種的個體總數估計約為10,000個;88的繁殖人口%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中的62%相當于2300雙)分布在朵拉斯巴魯波扎納。另外26%相當于950對)分布在納塔盧和賴桑多。
據近年來的調查,一個群體的生殖對數大約有100對。它繁殖的成功率是45%一70%之間。
生態現狀 編輯本段
繁殖不利的主因
雖然時間地點不同,但是由于天氣不好,雞蛋涼了、禿鷲或烏鴉的攻擊,以及鳥類缺鈣骨骼都是嚴重不利于繁衍的因素。其中,骨骼缺鈣被認為是野生食肉哺乳動物大量出現的主要原因。父母喂養幼鳥的食物中鈣含量降低,導致幼鳥鈣攝入量不足,從而骨骼發育不全,對其日后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個體數量減少的原因
個體數量的減少主要是由奶農造成的。曾經有傳言說好望角的禿鷲會攻擊山羊,導致碳疤病(哺乳動物的惡性傳染病)傳播,所以那時候大家大量槍斃他們。此外,人們毒死狐貍和狼,禿鷲以中毒動物的尸體為食結果,禿鷲到處被毒死,甚至在某些地區,這一物種已經完全滅絕。
群體繁殖地或棲息地山區發達、礦山的開采、水電設施的建設和軍用直升機的飛行對它們的繁殖有嚴重影響。同樣,生存受到威脅。目前正在保護該物種的群體繁殖地和標記調查的基礎上開展生態學研究。為了防止骨鈣缺乏,各地都成立了保護團體「兀鷹餐館」提供動物尸體的骨頭給他們吃,雖然目前沒有效果,但未來的成果備受矚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