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人物百科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第六至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并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獲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2018年當選中國發明協會首屆會士。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
目錄

社會活動 編輯本段

1978年2月,袁隆平出席中國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同年3月,出席中國科學大會并獲獎;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進代表大會;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學大會并獲獎。
1978年10月,袁隆平晉升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科研會議,會上宣讀他用英文寫的《中國雜交水稻育種》的論文并即席答辯,與會者一致公認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處于領先地位。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
1982年至1986年,袁隆平每年去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1~3次進行合作研究。
1983年8月,袁隆平第二次應美國邀請赴美國考察雜交稻試種情況并進行技術指導。
1985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袁隆平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
1986年,袁隆平培育成雜交早稻新組合威優49。4月,袁隆平應邀出席在意大利米蘭附近召開的“利用無融合生殖進行作物改良的潛力”國際學術討論會。10月,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沙召開,袁隆平在會上作了《雜交水稻研究與發展現狀》的專題學術報告,并提出了今后雜交水稻發展的戰略設想,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贊同,并寫進了會議文件
1989年9月25日至10月3日,袁隆平應邀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參加國慶40周年觀禮活動。
1991年8月14日至8月22日,袁隆平應日本學會邀請,赴日本作兩系雜交稻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9月29日至10月10日,袁隆平在美國參加洛克菲勒基金年會。
1992年1月13日至1月15日,袁隆平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國際水稻無融合生殖會議。4月20日至4月27日,袁隆平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召開的第二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7月28日至8月4日,袁隆平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赴印度作雜交水稻方面的學術報告。10月22日至11月13日,袁隆平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以首席顧問身份赴印度指導雜交水稻技術3星期。
1993年4月10日至4月22日,袁隆平赴美國布朗大學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饑餓獎儀式,夫人鄧哲應邀陪同前往。5月19日,袁隆平受聘為湖南省留學人員聯誼會顧問。5月20日,袁隆平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博士生指導教師通訊評議專家組成員。11月17日至12月10日,袁隆平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委托第三次赴印度傳授雜交水稻技術。12月30日,袁隆平撰寫《對大面積推廣玉米稻要持慎重態度》一文,由湖南省農業廳以湘農函(1993)種字113號轉發,對于穩定湖南糧食產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至3月12日,袁隆平赴美國休斯敦與美國水稻技術公司草簽合作開發兩系雜交稻協議。5月14日,袁隆平赴印度尼西亞參加洛克菲勒基金會年會。9月23日至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長沙主持中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組長碰頭會。
1995年2月,袁隆平赴美水稻技術公司參加學術年會。
1996年7月,袁隆平出席在湖南省張家界市召開的“863”計劃重大技術項目復審會議。8月,袁隆平出席在四川省雙流縣舉行的兩系雜交稻現場會。9月11日,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與中華中國總工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聯合舉行的中國科技十杰表彰大會,發表題為《攀登雜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是我的畢生追求》的演講。10月18日,袁隆平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會在北京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作《從雜交稻育種領域看糧食增產潛力,中國有能力解決吃飯問題》的學術報告。11月,袁隆平出席在杭州舉行的東亞地區洛克菲勒基金會水稻生物技術國際學術討論會并作學術報告;參加在印度舉行的“第三屆雜交水稻國際會議”。12月,袁隆平出席姜春云副總理主持召開的農業專家座談會,共商農業豐收大計。
1997年1月,袁隆平出席由農業部召開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會議。3月,袁隆平赴美國休斯敦出席水稻技術公司年會,應邀赴緬甸指導雜交水稻生產。4月,袁隆平出席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農業科技年會國際種業學術討論會”;在安徽農科院舉辦的“863”計劃1997年兩系雜交(粳)稻技術培訓班上講課。9月,袁隆平在長沙出席并主持“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國際學術討論會”,作了題為《農作物兩系法雜種優勢利用的現狀與前景》的學術報告。11月,袁隆平參加在武漢召開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年會;在《雜交水稻》第6期上發表《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的重要論文。
1998年8月,袁隆平應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間,向朱镕基總理呈送“申請總理基金專項支持超級雜交水稻選育”的報告,得到高度重視。9月,袁隆平應邀赴埃及參加第十九屆水稻國際委員會會議;接受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節目主持人楊瀾采訪。10月,袁隆平參加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國際水稻分子生物學會議”。11月,袁隆平出席在廣西北海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九五”計劃課題年度報告會議。
1998年12月,袁隆平出席在廣東肇慶舉行的“863”計劃“超級雜交稻”項目會議。
1999年4月底,袁隆平出席由中國總工會、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五一”晚會,并作為嘉賓登臺向中國觀眾致意。6月,袁隆平赴浙江武義主持“兩系雜交稻”現場會;“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12月,袁隆平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聯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中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表彰大會,榮獲“杰出專業技術人才”金質獎章,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講。袁隆平出席在深圳舉行的“863”計劃生物領域農業專題1999年年會。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袁隆平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水稻科研會議,宣讀《超級雜交稻育種》論文,并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設在菲律賓的雜交稻試種基地進行現場考察;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慶主持召開中國兩系優質雜交早稻示范現場會。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中國超級雜交稻現場驗收會,超級稻第一期目標達標。同年袁隆平主持的國家“863”計劃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通過科技部的驗收。
2001年5月,袁隆平分別赴越南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在亞洲加快大規模雜交水稻發展的政策支持會議”,孟加拉參加國際水稻所及亞洲發展銀行雜交水稻項目的第四次技術委員會會議。7月,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學考察并作學術報告。12月,袁隆平經國家主席江澤民推薦,袁隆平院士赴委內瑞拉考察推廣雜交水稻的可能性與前景。
2002年1月,袁隆平出席第二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頒獎。7月,袁隆平分別赴香港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生物技術及作物改良會議;袁隆平赴泰國曼谷參加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持的“第二十次國際水稻委員會會議。
2003年3月,袁隆平赴烏拉圭參加學術會議,并作“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發展”學術報告。
2004年3月,袁隆平出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學家。8月,袁隆平院士應馬來西亞元首基金會邀請對馬來西亞進行考察訪問。
2005年,袁隆平指導團隊研究人員通過穗莖注射法,將外緣基因組導入了雜交水稻親本品系。這項成果發表在《農業科學與技術》(英文版)6卷第3期上。10月19日上午,袁隆平應外交部邀請,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參贊學習班上作有關雜交水稻的報告。
2006年9月20日至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國倫理學會、湖南省委宣傳部、長沙市委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并發言。
2006年,袁隆平指導團隊研究人員在《中國科學》(C輯 生命科學)36卷第4期上發表文章,公布通過基因槍將抗真菌病的基因導入到雜交稻中,獲得了抗稻瘟病的材料。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參加“杰出學人到訪”活動,并作學術報告。4月27日至5月7日,袁隆平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科學院年會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并順訪休斯敦美國水稻技術公司和舊金山孟德爾公司。
2008年6月袁隆平擔任中國08北京奧運會湖南省第一棒火炬手。
2009年8月28日,袁隆平回母校西南大學進行學術演講。
2010年9月6日晚,湖南衛視為袁隆平院士和正在此間舉行的首屆中國雜交水稻大會獻上了一臺名為《為了大地的豐收》的文藝晚會。
2011年1月,袁隆平評為《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9月19日,袁隆平指導的超級稻第三期目標畝產900公斤高產攻關獲得成功,湖南隆回縣百畝試驗田畝產達到926.6公斤。
2012年8月23日,袁隆平在青島農業大學做了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糧食安全”的主題報告,并被青島農業大學聘請為學校高級顧問。
2015年9月,袁隆平卸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
2016年10月,袁隆平擔任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學家。
袁隆平袁隆平
2017年7月,袁隆平擔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7年10月10日,袁隆平返回母校西南大學頒發首屆西南大學袁隆平獎助學金,主要獎勵農業學科相關的品學兼優的學生。經評審,10名農科類學生分獲首屆袁隆平獎學金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獲獎學生中包括5位博士、2位碩士和3位本科學生。
2018年5月,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對在迪拜熱帶沙漠實驗種植的水稻進行測產,最高畝產超過500公斤。
2019年5月30日,袁隆平院士團隊與趙春江院士團隊聯合,在青島市城陽區建立院士工作站,在中國鹽堿地改造與智慧農業相結合領域開展研究。2019年7月,任袁隆平國際高端農業人才培養中心理事會主席。9月16日上午,出席湖南農業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會場,分享自己的人生體會。袁隆平談及成功的‘秘訣’體會,用八個字概括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知識就是力量,是創新的基礎,同學們要打好基礎,開闊視野,掌握最新發展動態;汗水是要能吃苦,任何一個科研成果都來自于深入細致的實干和苦干;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識、經驗、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升華的產物;機遇就是要做一名“有心人”,要學會用哲學的思維看問題,透過偶然性的表面現象,找出隱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堅持做到這幾點,才能突破障礙,實現夢想。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廣西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揭牌。袁隆平院士出席了工作站揭牌儀式。12月18日,袁隆平受聘為東海洋大學特聘院士。
2020年5月19日,中國農民豐收節組織指導委員會正式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袁隆平受聘擔任首批推廣大使。 9月28日上午,受聘擔任湖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11月5日,袁隆平院士接受隆平水稻博物館頒發的聘書,受聘任隆平水稻博物館名譽館長。
2021年2月4日,參加2021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表演節目《我的老師有點牛》。

主要成就 編輯本段

科研成就

袁隆平"超優千號"水稻測產創海南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袁隆平超優千號水稻測產創海南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
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后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同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中國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中國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中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2000年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2001年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范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于2006年開始推廣。
2011年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2011、2012年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范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志中國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
2013年,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
2007年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中國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于增加了2000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
到2012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谷達9.62億公斤。截至2012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2013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2016年11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同樣該攻關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叁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于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高產、抗病、抗寒、抗倒等特點是第三代雜交水稻相比前兩代普遍具備的優勢,這也是這次測產在極端天氣的不利條件下,還能夠突破雙季畝產1500公斤的關鍵原因。”(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第三代雜交水稻項目主持人李新奇)
2021年5月9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基地,袁隆平院士的“超優千號”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進行現場測產驗收。專家組隨機選取了3塊田,進行全田機收測產,經稱重、測水分、量面積、除雜等程序后按照超級稻測產公式計算,最終平均畝產1004.83公斤。

教學成就

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袁隆平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境內外舉辦了50余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學生有鄧華鳳研究員,黃培勁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2003年,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DNA轉基因進入水稻。

主要貢獻 編輯本段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于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臺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采用,并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來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中國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
5、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并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1997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范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2020年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自2007年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中國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時間
獎項全稱
2020-12-21
“華人榜·終身成就獎”
2020-12-18
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第5位
2020-11-28
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
2020-11-16
麥哲倫海峽獎
2020-11-16
中智建交50周年紀念獎章
2020-11
2020中國經濟新聞人物(提名)   
2020
200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2019-10-16
新京報大國匠心致敬禮團隊
2019-09
“最美奮斗者”個人稱號
2019-09
共和國勛章
2018-12-18
改革先鋒
2018-11
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
2004
袁隆平獲評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2
袁隆平榮膺“科學中國人(2002)年度人物”稱號
1997-08
獲國際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杰出先驅科學家”榮譽稱號
1989
被評為中國先進工作者
1984
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1979-12
國務院授予袁隆平中國先進科技工作者與中國勞動模范的稱號

附件列表


4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于敏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阳市| 延庆县| 徐水县| 白河县| 大名县| 青川县| 九江市| 溧阳市| 晋城| 韩城市| 宁波市| 都江堰市| 晋城| 精河县| 利辛县| 屏南县| 扶余县| 罗田县| 博客| 任丘市| 健康| 任丘市| 沅江市| 靖江市| 芦溪县| 固安县| 徐水县| 乾安县| 子洲县| 武鸣县| 大方县| 清远市| 池州市| 五家渠市| 阜康市| 稷山县| 襄垣县| 化隆| 綦江县| 崇信县|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