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景觀景點    百科詞條   

陜西歷史博物館

陜西歷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首批中國“AAAA”級旅游景點,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  ,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其中2件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居中國博物館前列。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里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長安自古帝王都,歷史上先后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
陜西歷史博物館前身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成立的“陜西省歷史博物館”,1950年改稱西北歷史陳列館,1952年改稱西北歷史博物館,1955年6月改稱陜西省博物館。1983年,根據周恩來總理生前指示,開始在現址籌建新館,1986年夏破土動工,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并定名現名。館區占地 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6萬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千平方米,展廳面積1.1萬平方米。館藏文物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文物不僅數量多、種類全,而且品位高、價值廣。
2008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確定為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評選入“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名單。
?
目錄

館藏珍寶 編輯本段

1996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對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進行評鑒、定級,共有762件(組)文物評定為一級文物,其中十八件(組)被評定為國寶級,居中國博物館前列。這批國寶文物涵蓋了古代壁畫、金銀器、青銅器、陶瓷器、玉器等各大類別,并以其珍貴而獨有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蜚聲海內外。
文物介紹
圖例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代,國之重寶,海內孤品,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
酒器,長15.5厘米,口徑5.9厘米。鑲金獸首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迄今發現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陜西歷史博物館
旟鼎
西周,國寶級文物。
鑄于周康王時期,造型敦厚雄偉,紋飾莊重神奇。通高77厘米,口徑56.5厘米。立耳,深腹,平沿方唇,三柱足。口沿下飾浮雕狀饕餮紋,地襯細雷紋。三足根部飾大饕餮面。雙耳外側各飾一條軀體上緣的夔龍。腹外壁及底部厚積煙跡,顯系長期使用所致。腹內壁鑄有銘文28字。旟鼎承襲商代圓鼎風格,造型厚重莊嚴,紋飾十分精美,所刻銘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貴的歷史及藝術價值,加之鑄刻時代明確,被公認為周康王時的標準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時期的國寶。

旟鼎
五祀衛鼎
西周,國寶級文物。
通高36.5厘米,口徑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雙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口沿下飾以細雷紋填地的變形獸體紋腹內壁鑄銘文19行207字,記錄了一場衛和邦君厲之間因為土地補償而引起的違約案件,對研究西周時期法律有重要作用。鼎內的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上已屬私有,但土地轉讓仍需通過王朝眾臣,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認。五祀衛鼎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對史學界和法學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五祀衛鼎
多友鼎
西周,國寶級文物。
通高51.5厘米,耳高10厘米,寬11.6厘米,厚3厘米,腹徑50厘米、深31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重35千克。鑄于周厲王時期。腹內壁鑄銘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記載了西周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爭,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于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系,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銘文結構凝練,字跡秀麗,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中的重要篇章。

多友鼎
皇后之璽
西漢,國寶級文物。
高2厘米,邊長2.8厘米,重33克。和田羊脂白玉雕制,玉色純凈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致密,無任何受沁現象。璽體正方形,鈕為高浮雕匐伏之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隆鼻方唇,雙耳后聳,尾藏于云紋之中,腹下鉆孔以便穿綬系帶。璽臺側面呈平齊長方形,琢出長方形陰線框,雕琢4個互相顛倒并勾連的卷云紋,每個云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結構嚴謹大方。此印形制與印文與漢制相合,為漢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皇后之璽
鎏金銀竹節熏爐
西漢,國寶級文物。
通高58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3.3厘米,重2.57公斤。高柄竹節豆形,蓋如博山,通體鎏金鋈銀,圈足底盤透雕兩蟠龍,均以頭承托盤腹,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口外側刻銘文一周135字。熏爐原為未央宮之物,后來被賞賜給漢武帝姊陽信長公主家。中國古代香爐,以漢晉間流行的博山爐最為精美,而此爐又為所見博山爐中最精美者,是古代罕見的藝術品。

鎏金銀竹節熏爐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代,國寶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造型采用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形狀,壺身扁圓,一端開有豎筒狀小口,上置覆蓮瓣式壺蓋,壺頂壺柄以銀鏈相連,騎獵、常用皆宜,獨具匠心,銀壺兩側采用凸紋工藝各塑造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明皇雜錄》載,唐玄宗在宮中馴養舞馬四百,每年八月初玄宗生日時,舞馬身披錦繡,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銀壺舞馬形象與史料記載相互印證,是難得的文物珍品。

陜西歷史博物館
客使圖
唐代,國寶級文物。
高185厘米,寬247厘米。繪于章懷太子墓道東壁。畫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鴻臚寺官員,均著初唐朝服,頭戴籠冠,身穿闊袖紅袍,白裙曳地,腰系綬帶,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呈三角狀站立。三人氣度沉穩,雍容自如,神情肅穆,面面相對,似乎正在商討事宜。后面三位,為首一人推斷應是來自東羅馬的使節。中間一人推斷是來自朝鮮半島的新羅使節。最后一位應來自中國東北靺鞨族。這三位使者均躬身,畢恭畢敬,謙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

客使圖
闕樓儀仗圖(兩組)
唐代,國寶級文物。
闕樓圖共兩幅,內容相同,分別繪于懿德太子墓道東壁和西壁,東壁闕樓圖高304厘米,寬296厘米;西壁樓圖高305厘米,寬298厘米。懿德太子李重潤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孫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后,于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號墓為陵

闕樓儀仗圖(兩組)
宮女圖
唐代,國寶級文物。
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繪于唐永泰公主墓墓前室東壁南側。畫中共9人。為首一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叉于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后一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余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臺、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云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宮女圖
馬球圖
唐代,國寶級文物。
高229厘米,寬688厘米。繪于章懷太子墓道西壁。畫中有20余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余縱馬迎擊。后10余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馬球圖
狩獵出行圖
唐代,國寶級文物。
高100厘米—200厘米,全長890厘米。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浩浩蕩蕩地奔馳在長安郊外的大道上,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人物排列有序,最前方為兩名探路隨從,兩側為執旗衛士,最后為兩匹輜重駱駝和殿后隨從,中間大隊人馬束腰佩箭,架鷹抱犬、前呼后擁。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杰作。畫中行走在大隊人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著紫袍、雍容端莊的官員,身無佩箭及箭囊,坐騎為白色“走馬”,走馬只有極少數地位很高的人方可使用。由此推斷,騎白馬的人應是章懷太子李賢

狩獵出行圖
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唐代,國寶級文物。
通高5.5厘米,口徑13.7厘米,足徑6.7厘米。錘擊成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碗內底刻寶相花。圈足飾方勝紋一周,內刻鼓翼云端的飛鳥一只及流云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碗內壁有墨書重量“九兩三”。制作精妙絕倫,富麗堂皇,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罕見的藝術作品。

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代,國寶級文物。
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重1789克。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于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余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一件。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也是唐代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折射。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三彩載樂駝
唐代,國寶級文物。
通高58厘米,高24.2厘米,口徑12.4厘米,足徑14.3厘米。典型的盛唐時期的作品,舞樂者均穿著漢族衣冠,使用的卻大都是從西域傳入的樂器,表現的是流行于開元、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的新舞樂。這組俑以狹小的駝背作舞臺,卻承載陣容龐大的樂隊來表現當時流行的新舞樂,大膽運用了藝術夸張,充滿想象與浪漫。制作工藝精湛,形態逼真傳神,使人仿佛耳聞悠揚的樂曲。釉色鮮明亮麗,協調自然,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對研究盛唐時期的音樂、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彩載樂駝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宋代,國寶級文物。
高18.3厘米,腹徑14.3厘米。胎質堅細,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澤瑩潤。壺身呈圓球形,虛設的壺蓋與壺渾然一體,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征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絕世珍品。
這件提梁倒灌壺是著名的耀州窯(窯址在今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產品。耀州窯是唐宋時中國北方名窯,時人推崇耀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此壺造型古樸典雅,制作規整精細,紋紋繁瑣華麗,尤其是構思奇特,設計巧奪天工,被認為是國內外存世耀州窯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黑釉油滴碗
宋代,國寶級文物。
高9厘米、口徑30.2厘米、足徑11.8厘米。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布滿了大小不一,呈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稱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于結晶釉。迄今所見的油滴釉器多出自建窯,胎體較厚,器型較小,這件黑釉“油滴”瓷碗,胎體厚重,釉面漆黑。如此之大和如此之美的油滴碗,具有典型的北方窯口的工藝特征,特別是環布碗底的油滴斑點,晶瑩透亮,增添迷人的色彩,堪稱瓷中珍品。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黑釉油滴碗

發展歷史 編輯本段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前身是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陜西省政府利用西安碑林、西京圖書館所藏的歷史文物,西安民教館的工藝陳列品和前考古會收藏的各種文物,成立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陜西省歷史博物館被陜甘寧邊區政府接收。
1950年5月,歸屬西北大區管理,改名為西北歷史文物陳列館。
1952年1月,又改稱為西北歷史博物館。
1953年3月,西北歷史博物館拆除了碑林孔廟之間的隔墻,正式把孔廟擴充為館區。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區撤銷,西北歷史博物館又歸屬陜西省政府管理,館名也改定為陜西省博物館。
1963年,陜西省博物館新建的西安石刻藝術室正式對外開放,從此,歷史陳列、雕刻藝術和碑林就成為陜西省博物館的三大常設陳列。隨著陜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陜西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已達數十萬件之多。
1973年,周恩來總理來陜西視察時,有感于陜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已有博物館小而簡陋的狀況,提出應在陜西建一座新博物館的指示。
1983年,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籌建,屬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鑒于陜西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國家和陜西省政府共同投資1.44億人民幣興建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舍的設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設計師張錦秋女士擔任。
1991年6月20日上午,陜西歷史博物館開館典禮儀式在展廳前大院隆重舉行,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大型現代化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博物館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陜西地方史基本陳列》、《唐墓壁畫真品展》、《昭陵文物精華展》同時對外展出。
2021年10月1日,陜西歷史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等共同開發的“探秘黃河流域博物館——考古盲盒”正式上線。
2022年5月17日,西安音樂學院藝術博物館舉行陜西歷史博物館“音樂文化展廳”揭牌儀式。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筑的外觀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館舍由館名碑池、主館、庫區、東南角樓、西南角樓、臨時陳列廳、行政用房、業務用房等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組成。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址在西安市小寨東路翠華路口,其優點是用地方整,四周有路,位于城市干道的交叉口,距市中心較近,交通方便;同時這里距大雁塔曲江風景旅游區僅1千米左右,在城市旅游路線上,與大小雁塔均有 較好的通視線;特別因為這塊地上無搬遷任務,近旁的干道有城市管網設施,便于工程上馬。但其不利之處是用地略感局促,發展余地不大,作為大型公共建筑缺少公共廣場或公用綠地。根據上述場地條件及現代化博物館的功能要求,陜歷博建筑物采取了相對集中緊湊型的布局。
博物館建筑整體充分體現了設計大師張錦秋“在技術上達到國際水平,建筑藝術上成為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的設計思想,著意突出了盛唐風采,反映出唐代博大輝煌時代的風貌。布局設計上,借鑒了中國宮殿建筑“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特點”。整座建筑主次分明、散中有聚,突出古樸凝重的格調,營造出古代帝宮與傳統園林相結合的氣氛,再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為一體的風范,表現了中國傳統宮殿建筑“太極中央,四面八方”的空間構圖特色以及千百年來早已潛入中國人空間意識中的“超以像外,得于寰中”的東方宇宙哲理。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綜述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歷史類博物館。開館以來,舉辦了各種形式的陳列展覽,從多角度、多側面向廣大觀眾揭示歷史文物的豐富文化內涵,展現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
館區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5,600平方米。文物庫區面積8000平方米,展廳面積11600多平方米,展線總長2300米。整個陳列分為序言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臨時展覽和已開辟為國際畫廊的中央大廳等幾個部分。
陜西歷史博物館基本陳列《陜西古代文明》,于2008年3月正式開放,以歷史進程為線索,選取各時代的典型文物進行組合陳列,來揭示陜西地區古代社會文明發展狀況。該陳列展廳面積4600平方米,共三個展室,分為七個部分(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精選的2000余件珍貴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藝術追求的豐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周人興起與鼎盛的青銅器,反映秦掃六合統一天下氣勢的青銅劍、經機、兵馬等,以及顯示秦漢奮發崛起精神的鋼建筑構件、大型瓦當,還有反映封建盛世繁榮景象的精美的唐代金銀器和唐三彩等,并配以遺址模型、圖表、照片等輔助展品。系統地展現了自115萬年前至1840年陜西地區的古代歷史。由于中國古代社會周、秦、漢、隋、唐幾個盛期都是在陜西地區建都,所以該陳列以這幾個時期為重點,既突出反映了陜西地區古代燦爛的文化,也反映了這幾個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作為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陳列主要分為基本陳列、專題陳列、臨時陳列三部分。基本陳列為陜西古代史陳列。它以時代為序,將陜西古代史分為史前、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個部分,用約2000件文物形象、系統地展現了陜西自舊石器時代早期的藍田人至鴉片戰爭一百多萬年的發展過程。
專題陳列是學術性、專業性較強并圍繞著某一主題而舉辦的不定期展覽。
臨時陳列是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的補充,具有周期短、內容豐富、常看常新的特點,同時它又是一個文化交流場所、博物館面對社會的文化窗口。
第一展廳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陜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跡、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征,表現了秦帝國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第二展館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如漢金餅、西漢“皇后之璽”玉印、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西漢彩繪雁魚銅燈、西漢彩繪陶鐘、漢醬釉綠彩云紋陶奩西漢彩繪騎兵俑西漢上林銅鑒等,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沖突融合》,以陜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如漢金怪獸晉“晉歸義羌王”金印西魏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十六國靈華紫閣服乘金錯泥筩北魏彩繪騎馬吹號角俑、南北朝彩繪持盾胡人武士俑、北魏鎏金佛菩薩三尊銅像等,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征。
第三展館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陜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唐代壁畫珍品館
唐墓壁畫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
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唐墓壁畫以風格獨特的建筑、簡約傳神的人物、特色鮮明的器物、簡潔明快的山水等,描繪了當時的儀禮規范、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與建筑風格,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資料。
唐代壁畫珍品館是陜西省政府確定的文物旅游方面的重點項目,位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東展館地下一層,總投資7300多萬元(其中陜西省政府補助資金為1800萬元人民幣,意大利政府軟貸款400余萬歐元和贈款100萬歐元),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3400平方米,展線總長約800米。
上展包括章懷太子墓客使圖、馬球圖、狩獵出行圖,懿德太子墓闕樓圖、儀仗圖,永泰公主墓宮女圖在內的壁畫珍品97幅;以及輔助文物18件組,其中有些是上展壁畫墓出土,有些則與畫面內容有關。為了便于觀眾比較唐墓壁畫和唐代傳世繪畫,還專門選出唐代前后的傳世名畫復制品作為輔助展品。
大唐遺寶
1970年10月,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長安城興化坊所在地,基建施工時窖藏出土了兩個陶甕和一個提梁罐,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銀器、玉器、貴重藥物、中外錢幣、銅器展露“真容”。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而金銀器、玉器又是唐代工藝美術的代表,盛唐時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稱得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有專家稱其為“何家村遺寶”、“大唐遺寶”,它與西方著名的考古發現“阿姆河遺寶”相對應,成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
“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廳已展陳6年,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60萬游客。珍品展示區是展覽最重要的部分,展示何家村出土玉器、寶石等器物30余件組,包括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同時還展出了窖藏出土金、銀、銅幣466枚,時代上迄戰國,下至唐代。還有日本銀幣、波斯薩珊銀幣和東羅馬金幣,時代跨度千余年。
據陳列人員介紹,這些出土文物價值估算為3830萬錢,相當于150萬男丁一年向唐政府繳納的租粟。
馬文化展
陜西歷史博物館每年還推出6—7個大型臨時展覽,如《驍騰萬里——中國古代馬文化展》。
展覽由陜西歷史博物館主辦,新疆博物館和甘肅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館等全國14家文博單位共同協辦,挑選了最具各地特色關于馬的文物精品。
該展匯集歷代有關馬的文物精品150余件,有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秦鞍馬、唐三彩鞍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唐彩繪泥鞍馬、青海省中縣博物館的北朝胡僧騎馬俑、甘泉縣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馬富平縣文廟博物館的唐代馬術俑等,通過“馬的馴養”、“馬與交通”、“馬與戰爭”、“馬與娛樂”、“馬與藝術”等五個單元,讓觀眾真實地了解馬在古代的生產、生活、交通、運輸、軍事、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中國古代馬文化的方方面面。
文保修復展
巧手良醫——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是以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為主題的專題性展覽,主要展示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方面的舉措,展示文物保護修復的理念、方法和技術。
一直以來博物館的展覽多以文物展覽為主,雖也有征集文物展、考古發掘文物展等博物館或文博行業業務相關工作展,但仍是以文物為主體。事實上,文物保護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職能,也是博物館最核心的業務工作。隨著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社會對文物保護的關注也不斷加大,為了更好地向社會介紹文物保護工作,展示各類材質文物保存、收藏、保護的復雜性,揭示文物保護技術的內涵和面臨的挑戰,陜西歷史博物館籌辦了《巧手良醫――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展》。
展覽內容和形式都有別于其他傳統的展覽,其特殊性可以用“三三一”來概括,即三個參觀階段、三個展覽部分來體現一個主題。三個階段為實驗室觀摩、上展過程體驗、展覽公開參觀。三個部分分為文物修復工藝、文物科學認知、預防性保護三個主題單元。一個主題即是體現文物保護工作不神秘,它和人人有關,每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到文物保護。
該展覽首次啟動于2013年8月20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實驗室觀摩階段已于2013年8月1日啟動,上展過程體驗階段已于2013年8月9日啟動。8月20日為展廳展覽階段正式啟動,面向公眾開放。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以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而享有盛譽。

青銅器物

已登錄注冊39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漢。種類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中最為典型的商周青銅器,許多器物(如多友鼎、師獻鼎等)上鑄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銘文。造型較為典型的有先周鳳柱斝、西周牛尊、它、戰國鳥蓋壺和漢彩繪雁魚燈等。

唐代壁畫

收藏400多幅,畫面面積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從陜西關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親國戚和朝廷重臣。畫面內容有四神、儀衛、建筑、狩獵、生活及唐與四鄰的友好來往等。

歷代陶俑

已注冊2000多件。藏品時代包括秦、漢、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質地有陶、彩繪陶、釉陶和三彩。藝術形象有文武官員、甲士侍衛、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鎮墓獸和馬、駱駝等各種動物。
由于得天獨厚的優勢,陜西歷史博物館所藏古代陶俑種類多、數量大、等級高,而且產生演變的序列完整,在中國博物館極為少見,尤其是天真古拙的漢代陶俑和雍容大度的唐代陶俑最為著名。

歷代陶瓷

已注冊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漢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窯青瓷等。器物種類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歷代建材

已注冊1000多件。藏品時代上起兩周秦漢,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種類有陶制的瓦、瓦當、磚、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屬建筑構件。

金銀玉器

包括湮金望銀的銅器。已注冊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禮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鳥、西漢皇后玉璽、金銀竹節銅熏爐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鑲金獸首瑪瑙杯、八棱樂伎金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赤金走龍等,均屬舉世罕見的精品。

歷代貨幣

已注冊1萬多件。未清理造冊(即不包括在總藏品數之內)的尚有5萬多枚和近7千公斤。種類繁多,有西周貝幣戰國刀幣秦半兩、西漢金、王五株、王莽時的各種貨幣、唐金銀幣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幣。
此外,陜西歷史博物館還收藏有字畫、版本、經卷、織物、骨器、木器、漆器、鐵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現代文物和民俗民族等文物。

科研狀況 編輯本段

2001—2012年度科研成就:
張維梁彥民:《唐代拜儀考》,《考古與文物》2001年1期。
譚前學:《試論秦始皇的法外擅權》,《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8輯,三秦出版社,2001年。《試論漢代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雙向交流》,《文博》2002年1期。
董理:《西魏經略巴蜀始末》,《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輯,三秦出版社,2002年。《試評李棲筠的政治生涯——兼及李氏三代政風之比較》,刊《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2輯,三秦出版社,2005年。
張維慎:《論清代寧夏府的水利建設》,刊《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9輯,三秦出版社,2002年。《兩漢王朝的移民戍邊與寧夏平原農業的進一步開發》,《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輯,三秦出版社,2003年。《試論寧夏古代狩獵業的發展》,《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
梁彥民:《淺析商周青銅器上的直棱紋》,《文博》,2002年2期。《商周青銅容器底部刻劃初探》,《中原文物》,2002年2期。《梁其壺年代小考》,《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2輯,三秦出版社,2005年。《商周青銅器雙身龍紋及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2006年6期。《商周時期四耳青銅研究》,《江漢考古》2009年2期。
楊瑾:《從考古資料看外國人在長安的風俗》,《關中民俗藝術論輯》(1),三秦出版社,2003年。《大夏蛇人與戰國蛇怪的比較研究》,《秦漢史國際研討會論文輯》,2004年。
田小娟:《秦上郡置縣考》,《早期秦文化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成建正:主編《科學發展觀與博物館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副主編《博物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寫在陜西古代文明正式開展之際》,《中國文物報》2008年3月21日。
馬振智:《改陳工作的新思路》,《中國文物報》2008年3月21日。
王莉:《康熙青花大碗考識》,《文物世界》2009年4期。
《唐貞順皇后敬陵石追索回歸紀實》師小群、呼嘯《文物報》2010年11月8日,總第1877期。
《陜西歷史博物館新征集玉器拾萃》師小群、王蔚華《收藏界》2010年第5期。
《墓葬壁畫保護的一些“細節”問題》論文盧軒(獨立完成)《文博》總第162期
《唐墓壁畫部分內容考辨》論文萬曉(獨立完成)《文博》總第162期
《唐貞順皇后敬陵石槨》論文程旭《文物》2012年第5期
《新征集唐代磚繪壁畫初釋》論文師小群《中意合作古代壁畫保護與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2

組織機構 編輯本段

館黨委總籌,館長、副館長主持日常工作。
黨委書記 館長:強躍
黨委副書記 副館長:王煒林
副館長:程旭
副館長:田景超
工會主席:魏成廣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在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博協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承辦的“弘博獎·2014中國博物館文創產品評選活動”中,陜西歷史博物館選送作品“唐白陶舞馬U盤”榮獲“弘博獎·2014中國博物館十佳文創產品獎”,“仰韶(半坡)文化衍生—時尚系列”榮獲服裝首飾組“全國博物館文化產品創意設計推介活動”金獎,“唐妞系列文化產品”獲得家居用品組銅獎。
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被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筑學會評選入“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
2017年11月,陜西歷史博物館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
2021年2月,位居2020年科普型景區品牌100強榜單中第1位。2020年5月,入選“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的“十大精品”獎項名單,“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與兵馬俑”獲得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2015年6月23日,陜歷博舉辦“粽情端午涂雄黃彩絲縈腕掛香囊”教育活動
2015年6月15日,陜歷博“流動博物館”走進漢中
2015年3月24日,博物館舉辦春分朝日大型祭祀活動
2015年3月4日,博物館舉辦“上元燈節制花燈”教育活動
2015年11月9日,博物館舉辦“漢字好好玩”教育活動
2014年6月16日,文化遺產日陜歷博舉辦“舌尖上的文物”教育體驗活動
2014年6月13日,“陜博流動博物館”走進藍田縣許廟初級中學
2014年3月31日,陜博舉辦“藏在博物館里的古代發明”活字印刷活動圓滿成功
2017年05月18日,“數典錄珍弘道傳承——陜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正式開展。來自陜西省10市1個示范區、66家國有收藏單位的200余件文物精品集體亮相,這也是對歷時五年的陜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的集體檢閱。陜西省共普查登記可移動文物3009495套7748750件,總量位居全國第二
2017年11月,陜西歷史博物館獲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的“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陜西歷史博物館兒童數字博物園全新上線。

疫情影響 編輯本段

根據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陜西歷史博物館決定,自2021年8月4日起暫停開放,恢復開放時間另行通知。
2022年3月22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發布《陜西歷史博物館恢復開放公告》,宣布恢復開放。

參觀信息 編輯本段

地理位置:
陜西歷史博物館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小寨東路91號(大雁塔西北側)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全天開放,周一全天閉館整修(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冬季:11月15日-3月15日9:00—17:30(16:00停止發票)
夏季:3月16日-11月14日8:30—18:00(16:30停止發票)
2020年2月23日,陜西省文物局發出通知,根據陜西省文物局印發的《陜西省文物局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全省博物館、紀念館有序恢復開放的指導意見》,陜西省各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博開放單位應建立專門的疫情防控與恢復開放工作機制,按照“一館一策、一館一案”原則制定預案,經地方政府批準后方可向社會有序恢復開放,省直屬各館應在陜西省文物局的統一安排下有序恢復開放。
門票:
免費,憑身份證換票參觀,未授權第三方代售。
交通狀況:
乘坐5、19、24、26、27、30、34、401、521、527、610、701、710、游6、游8路公交在“翠華路(陜西歷史博物館)”站下車即到。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海县| 丰原市| 大埔县| 辽宁省| 电白县| 黄石市| 博客| 霍林郭勒市| 营山县| 贵德县| 竹山县| 连云港市| 肥城市| 灵台县| 资中县| 华亭县| 浮梁县| 宁远县| 全州县| 江永县| 青河县| 鹰潭市| 高碑店市| 岑巩县| 团风县| 华池县| 固阳县| 大英县| 裕民县| 黄平县| 达州市| 红河县| 微博| 葫芦岛市| 威宁| 印江| 都昌县| 玉溪市| 体育| 奉新县| 杭锦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