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
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是教育部于2018年出臺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是為推動高校深入參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高等學校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結合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實施,加快構建高校支撐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產業振興提供了技術支撐、成果供給和人才支撐,筑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產業基礎,以產業振興帶動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實施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
七大行動 編輯本段
一、是科學研究支撐行動,引領農業科技進步。行動計劃實施以來,高校在農業農村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0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6項。
二、是技術創新攻關行動,助力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高校著力解決掣肘農業農村領域技術瓶頸問題。五年間,高校圍繞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的重大需求,圍繞關鍵技術、成套裝備研發應用,針對破解我國農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在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氣候智慧型農業等領域科技支撐成效顯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全面提升。
三、是成果推廣轉化行動,培養鄉村振興產業動能。各高校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超過500個,打通轉移轉化通道,實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應用。據不完全統計,五年間,共轉移轉化先進適用農業技術成果超過1.8萬項,創造經濟效益710億元以上,極大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四、是人才培養提質行動,夯實鄉村振興發展基礎。各高校創新學科專業設置,培養涉農高質量人才;依托“科技特派員”“博士服務團”等項目,累計派出師生超17萬人次,深入鄉村振興一線,持續開展調研交流、社會服務等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結合、“請過來與送過去”等多種方式深化科教結合、產教融合,據不完全統計,共培訓農業技術人員及基層干部165萬余人次。
五、是能力建設提升行動,打造鄉村振興服務平臺。五年間,各高校共建成服務鄉村振興相關領域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各級各類科研平臺200余個,服務鄉村振興條件能力大幅提升;成立近800個教授工作站、鄉村振興基地、科技服務點等鄉村振興對接點,深度推進校地、校企合作,助力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創新發展。
六、是脫貧攻堅助力行動,打造高校特色的扶貧模式。在脫貧攻堅戰中,高校圍繞精準脫貧總目標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專業、人才、技術、培訓優勢,聯合相關中央直屬單位,探索組團式幫扶的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高校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實際,探索多種富有成效的脫貧模式與機制。
七、是國際合作提升行動,貢獻鄉村振興中國智慧。廣大高校積極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圍繞涉農重大問題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強化農業科技交流,加強人才聯合培養。建立了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一帶一路”國際農業科技產業創新院、“一帶一路”綠色科技扶貧創新聯盟等國際科技合作平臺100余個。
發展愿景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