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二人臺
河曲二人臺,一瀉千里的黃河,幾經曲折從內蒙流入山陜峽谷,越過偏關縣寺溝,就到了位于晉、陜、蒙交界的河曲、保德縣。這里的人民能歌善舞,人俊音甜,到處可以聽到動人的歌聲,素有“民歌之海”的美稱。
創作背景 編輯本段
“二人臺”是起源于河曲,流傳于晉北、內蒙西部、陜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它在表演程式上屬于“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表演生動活潑,唱腔灑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二人臺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朝末期,逢年過節,一些鬧紅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內、院落、村頭、廣場進行地攤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調,這種娛樂活動俗稱“打坐腔”。到了清咸豐初年,這種“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藝術中的秧歌、高蹺、旱船、道情等藝術營養,發展為具有一些舞蹈動作,由旦丑兩角色一進一退走場表演。逢年過節觀看的人圍攏在火龍(旺火)四周,演員和樂隊在場內表演,當地人叫“轉火龍”。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至1864年),由于河曲廣大勞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這種藝術形式帶到口外,吸收融化內蒙民歌的音樂語言及戲劇化妝等特長,使之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具有戲曲雛形的地方小戲。
“二人臺”這一地方小戲就植根在這塊土地上,一出《走西口》更以它真實的社會內容、細膩的生活細節、精彩傳神的表演、韻味濃郁的唱腔而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經典劇目 編輯本段
二人臺的傳統劇目約有120個,內容多取材勞動人民的現實生活,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可分為“硬碼戲”與“帶鞭戲”兩類,“硬碼戲”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作用,如《走西口》、《探病》等?!皫П迲颉笔禽d歌載舞、歌舞并生,如《掛紅燈》、《打金錢》等。其內容多是表現農家生活和愛情生活等。
作品鑒賞 編輯本段
二人臺的音樂分腔和牌曲兩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有些經過各種速度的變化處理,已走向板式化。牌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牌曲、民間吹奏樂等,使其越來越豐富。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洋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音樂具有優美、清新、秀麗、明朗等特點。
歷史傳承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