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安徽省省會合肥市,是世界“雙一流”和國家“211工程”建設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屬重點綜合型大學。入選國家”2011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文明校園、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定點高校、安徽省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高校、“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等。
1928年,安徽大學肇基于時為省會的安慶市,開啟安徽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賡續襟江帶淮崇教文化之菁華。幾經易址,于1956年遷建合肥;數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安徽大學”校名,這一天被定為校慶日。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四區一園面積3200余畝、建筑面積127萬平方米;有本科生25303人、博碩士研究生10509人;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2.81億余元,館藏紙質圖書380萬余冊;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以及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以及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8個學院,87個在招本科專業,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有教職工3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167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018人,有本科生25303人、博碩士研究生10509人。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1897年5月,求是學堂在安徽安慶成立。
1901年11月,求是學堂與敬敷書院合并,更名為安徽大學堂。
1902年,更名為安徽高等學堂。
1911年,學校停辦。
1928年,于當時省會安慶市創建省立安徽大學。
抗戰期間,因日軍入侵,學校被迫西遷并曾一度停辦。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安徽大學于安慶市復校,定名國立安徽大學。著名學者姚永樸、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郁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學執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遷至蕪湖市,與安徽學院合并,恢復校名安徽大學。
1952年,思想改造運動以后,安徽省委決定,將安徽大學搬到省會城市合肥。為此,學校成立了基建領導小組,并迅速派出以徐連成、朱世雄為正、副科長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從事新校基本建設工作。9月,復旦大學的茶葉專修科、南京大學和金陵大學的蠶桑專業部分師生調入安徽大學,安徽大學經濟系調往復旦大學,法律系調往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園藝系的1953、1954兩級學生調往浙江農學院(今浙江大學)。
1954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安徽大學部分系科調往華東地區有關院校,同時調入一些系科,設師范、農學兩個學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別獨立組建專門性的安徽農學院(現安徽農業大學)和安徽師范學院(現安徽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建制取消。
1958年,由原安徽大學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門外建設的新校落成。省委原擬將安徽師范學院遷往合肥新址辦學,但是由于形勢發展的變化和需求,省委決定師范學院仍留蕪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學”,曾希圣兼校長。并決定將安徽師范學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遷入合肥大學,只留少數教師繼續在蕪湖籌備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語、歷史、地理、數學、生物、化學等系只抽出少數骨干教師加上學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學。7月5日,國務院第七次會議決定曾希圣兼任合肥大學校長,張行言、孫陶林任副校長。7月21日,省委決定成立合肥大學黨委,由張行言任書記,原解放軍南京軍區師范學校政委方志明任第一副書記。同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視察,并為安徽大學題名。安徽大學是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的為數不多的大學之一。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在國家計委和教育部的具體組織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決定重點支持安徽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
1996年,安徽大學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
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實施“211工程”建設項目,同年李鵬、喬石等同志親筆題詞祝賀學校建校70周年。
1999年,獲準作為“211工程”項目院校在國家正式立項建設。
2000年,原安徽銀行學校和安徽財政學校并入安徽大學。
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順利通過了國家整體項目驗收。同年,溫家寶同志親切接見了“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學校教師何家慶同志。
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儀器設備購置計劃》分別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立項審核和國家計委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家組的考察評估。12月28日,占地2000余畝的磬苑校區舉行了開工典禮,并于2004年開始進駐。
2004年6月,學校《“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正式在國家立項建設。
2006年6月,順利通過國家“十五”、“211工程”整體項目驗收。
2007年11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2013年8月,教育部與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學協議會簽文件正式頒發。按照共建協議,教育部將安徽大學發展建設納入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整體規劃,給予直屬高校同等待遇。
2014年7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7年9月,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1月,學校被評為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2月,安徽大學成為安徽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高校。
2020年4月,教育部批準安徽大學與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合作舉辦“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學院是安徽省獲批的首個本科層次非獨立法人性質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5月,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第98名。10月26日,安徽大學入選202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
2021年1月,安徽大學未來學院、安徽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安徽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立。7月,入選2020年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7月26日,入選2020年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2022年2月,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發布,安徽大學入選。2月,安徽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張軍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侯義軍副研究員等合作,第一次找到了太陽色球纖維向暗條提供物質和磁通量的觀測證據,在太陽暗條的磁通量來源和物質供給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快報發表在天文學核心期刊《天文與天體物理》上。3月28日,德國國家生物質研究中心與安徽大學舉行線上合作簽約儀式,就深化相關領域學術及科研合作達成一致。5月,“強光磁試驗裝置”項目在安徽大學正式啟動建設,會建成為國內首個集成自由電子激光與強磁場、低溫的科學裝置。8月,加入全球中文學習聯盟,成立金寨路校區管理委員會。8月6日,安徽大學與合肥市高新區合作共建的安大高新產教融合大廈在安徽大學科技園舉行奠基儀式。9月13日,安徽省屬高校首家大數據與統計學院在安徽大學揭牌成立。下設統計學、經濟統計學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三個系。9月19日,復旦大學與安徽大學本著“優勢互補、務求實效、共謀發展、互利雙贏”的原則,簽訂《復旦大學-安徽大學合作框架協議》。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28個學院,開設87個本科招生專業,學科專業覆蓋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
學院 | 本科專業 |
安徽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 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數學 |
安徽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 應用物理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材料物理 |
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信息安全 |
安徽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 |
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生物工程、生物制藥、食品科學與工程 |
安徽大學文學院 | 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
安徽大學歷史學院 | 歷史學、考古學 |
安徽大學哲學學院 | 哲學、應用心理學 |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 |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 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財政學 |
安徽大學商學院 | 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電子商務、工商管理、旅游管理 |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 | 英語、英語(英語與信息技術方向)、俄語、日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 |
安徽大學法學院 | 法學、知識產權 |
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行政管理、圖書館學、檔案學 |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 | 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學與行政學 |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 繪畫、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音樂表演、戲劇影視導演 |
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測繪工程、生態學、地理信息科學 |
安徽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智能制造工程 |
安徽大學文典學院 | 人文科學試驗班、理科試驗班、集成電路材料英才班、集成電路器件英才班 |
安徽大學互聯網學院 | 智能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互聯網金融 |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思想政治教育 |
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 - |
安徽大學江淮學院(獨立學院) | - |
安徽大學紐約石溪學院 | 應用物理學、應用統計學、數字媒體技術 |
安徽大學人工智能學院 | 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 |
安徽大學集成電路學院 |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
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物理、材料化學、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
安徽大學大數據與統計學院 | 統計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經濟統計學 |
以上數據為不完全統計,詳情請查看官網。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1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以及1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3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和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以及24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
國家級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字學、計算機應用技術
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哲學、外國哲學、政治經濟學、金融學、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經濟法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英語語言文學、新聞學、歷史文獻學(含古文字學)、專門史、基礎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理論物理、無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態學、材料物理與化學、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企業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史、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哲學、考古學、理論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生態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法學、社會學、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中國史、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化學、生態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克思主義理論、物理學、電氣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中國史、美術學、新聞傳播學、考古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數學、物理學、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學、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高等教育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金融碩士、應用統計碩士、稅務碩士、國際商務碩士、法律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翻譯碩士、新聞與傳播碩士、出版碩士、文物與博物館碩士、藝術碩士、會計碩士、圖書情報碩士、材料與化工碩士、生物與醫藥碩士、資源與環境碩士、電子信息碩士、機械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應用心理碩士、能源動力碩士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167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018人;實質雙聘院士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地方領軍人才365人次。形成了以兩院“院士”、國家“杰青”“優青”領軍人才等為引領,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業務精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師資隊伍。
國家級教學團隊
漢語言文字學教學團隊 | 黃德寬 | 2008 |
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教學團隊 | 杜先能 | 2010 |
以上數據為不完全統計,詳情請查看官網。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38個本科專業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有1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2個國家級和26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實驗教學(實訓)示范中心、5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承建全國首個省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特色教育基地)。
學校是首批“全國文明校園”、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教育部實施“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首批高校、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定點高校。
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法學、英語、考古學、生物科學、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新聞學。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新聞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等。
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物理、電工電子、新聞傳播、基礎化學、基礎生物、會計等。
精品課程 | ||||
國家級 | 新聞學概論 | - | - | - |
省級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 英語語言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 新聞學概論 |
經濟法 | - | - | ||
校級 |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 英語語言學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 新聞學概論 |
經濟法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行政管理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以上數據為不完全統計,詳情請查看官網。
科學研究 編輯本段
科研平臺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建設了“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實驗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臺,[14]建有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獲得國家CMA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1個國家級“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中心;有1個省技術創新中心,1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6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9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級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和2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設有4個國家級和9個省級實驗教學(實訓)示范中心。
安徽大學科研機構(部分) |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徽學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計算機智能與信號處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教育部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 |
經濟法制研究中心 | 哲學與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 |
安徽省綠色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 | 安徽省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
光電信息獲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院 |
財政稅收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工業節電與電能質量控制協同創新中心 |
淮河流域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高節能電機及控制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安徽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 健康科學研究院 |
科學發展觀研究中心 | 徽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心 |
安徽大學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 | - |
以上數據為不完全統計,詳情請查看官網。
科研成就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1項,資助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穩居省屬高校首位;“雙一流”建設之后,共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94項。
2005年至2011年,學校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課題627項,獲得縱向科研經費3276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2項;簽訂技術開發合同236項,爭取橫向科研經費1億多元;發表學術論文7150篇,SCI、EI、STP收錄論文數771篇,出版著作619部;鑒定、評審科研成果121項,獲得國家和地方各級各類科研獎勵97項,授權專利15項。
根據湯森路透集團2012年發布的ESI數據顯示,安徽大學化學學科、物理學學科進入全球排名前1%,這反映了安徽大學在這兩個學科領域成果豐碩。化學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總共1065個,安徽大學化學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論文總數為680篇、排名667位,總被引頻次4515次、排名902位。物理學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總共763個,安徽大學物理學學科進入全球前1%的近十年(2002-2012年)論文總數為716篇、排名588位,總被引頻次為4875次、排名757位。
安徽大學新型磁性材料與存儲器件研究團隊利用聚焦離子束微納器件制備和原位洛倫茲電鏡表征技術,首次實現了納米條帶存儲器件結構單元中電流誘導磁斯格明子的寫入、刪除及尋址一體化精準操控,為構筑拓撲磁性存儲器提供了原理性支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館藏資源
截至2022年1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380萬余冊。入藏中文電子圖書、外文電子圖書、外文全文電子期刊、中文全文電子期刊,國內外數據庫系統。其中大型數據庫有:Elsevier、EBSCO、Springer-Link、PQDD(北美博碩士論文庫)、部分美國學協會數據庫和John Wiley數據庫、OCLC基本組數據庫、BA、中國學術期刊網、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庫、超星電子圖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文獻數據庫、國研網等。
學術期刊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于1960年,安徽省教育廳主管,安徽大學主辦,是面向全國的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大16開,逢單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是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南京大學)、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武漢大學)、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網及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
《安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被國內外以下十余種重要檢索性文摘和數據庫收錄: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學文摘》(CA)、《劍橋科學文摘》(CSA)、德國《數學文摘》(ZM),俄羅斯《文摘雜志》(AJ)和《中國數學文摘》、《中國物理文摘》、《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電子科技文摘》、《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E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文電子期刊服務》(CEPS)等。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
國際交流
學校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國家公布的華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截至2013年,學校與馬里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哥廷根大學(Goettingen University)、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等美、英、德、日國家和地區的近92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關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拓展;先后主辦或承辦15次高水平國際和區域學術交流會議;共有287人次赴國(境)外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進修、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是22個國家華文教育基地和84所接收政府獎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與智利圣托馬斯大學和烏克蘭哈爾科夫大學、阿塞拜疆的巴庫大學建立孔子學院。
校企合作
學校與安徽省16個市簽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與合肥市共建綠色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與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建三創學院,與50多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與600多家企業保持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建“學術共同體”,合作開設“物質科學英才班”等5個英才班;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長鑫存儲、科大訊飛、江淮汽車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創新平臺、研發機構和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圍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互聯網+”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新工科”改革發展,與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聯網學院;與兵器工業集團214所共建“產教融合示范基地”。
知名校友 編輯本段
學術界
汪旭光、穆穆、李揚、焦丹、朱力行、陶農建、丁宏強、聞海虎、夏業良、李嘉禹、李曉光、徐學江、彭樹杰、孫嘉陽、汪田、張俊穎、陳乾旺、傅海安、顧海良、朱勇、陳和本、丁任重、萬輔彬、李進華、蔣傳海、費樹岷、朱新民、韋偉、匡光力、黃德寬、程樺、王源擴、李仁群、牛立文、許繼榮、吳先良、鄭漢華、陶登松、丁家云、凌有江、芮必峰、張旺熹。[14]
商界
桂四海、汪靜、張樹武、柏士珍、陳朗、鳳良志、許家貴、余漸富、陳基華等人。
作家
六六、潘軍、王世停、彭樹杰、盛明富、汪家駟、徐東平、胡野秋、楊黎光、劉杰等人。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2020年11月,入選QS2021亞洲大學排名榜單。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發布,安徽大學排名第1247位。12月,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文科實力排名前兩百強名單發布,安徽大學排名第51位。
2021年1月3日,位居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絡傳播力綜合指數榜單第106位。1月21日,2021中國內地大學ESI排名出爐,安徽大學排名112位。4月26日,2021年度中國大學排名出爐,安徽大學排名90位。6月,安徽大學等12家單位,入選“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8月,位列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601-700區間。9月,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特色基地(教育)。9月7日,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10月26日,US News發布2022世界大學排行榜,安徽大學排名第1184位。入選2022—2024年度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名單。
2022年,安徽大學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研究團隊被授予2022年“安徽省先進集體”稱號。2月,安徽大學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試驗基地”,被確立為“高校智慧思政實驗基地”。2月7日,安徽大學入選2021年安徽省發明專利百強排行榜。2月14日,安徽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被評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文化傳統 編輯本段
形象標識
校徽
安徽大學校徽原制定于80年代后期。校徽總體上為圓形,中心圖案系學校教學主樓的變形、“1928”系學校創建年份,象征學校的歷史;“安徽大學”中英文文字分別呈弧狀圍繞中心圖案上下。
2003年9月,安徽大學啟用了由藝術系教師設計的新的校徽圖案。本著連續、穩重、現代和簡潔的原則,新校徽保持了原校徽的圓形構圖(取“通達”、“圓通”之意),保留了原校徽使用的毛澤東手書校名,校名的英文譯名及建校時間,還保留了學校重建后教學主樓這一標志性建筑作為構圖主體,并作適當變形,使其既保持原有的縱深、重疊、延展等基本特點,又與新建磬苑校區的主體建筑群由東向西眺望之景觀相似,以示新老校區文化一脈相承,樓的外形像書、像皇冠,樓前加上一組半圓形樹冠,更顯高大、深遠而生機盎然。
精神文化
校訓
至誠至堅,博學篤行
此8字中,有6字出自《禮記·中庸》。“至誠”是傳統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博學”“篤行”則被注為“誠之目”,是達到“至誠”境界的行為指南。“至堅”2字提煉自學校乃至時代對人的品格要求,同是達到“至誠”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就今天來說,“至誠至堅”是指以誠實、誠信和堅毅、堅定為目標的人生修養過程,可視為對人“德”的要求;“博學篤行”是指以淵博、深厚和篤實、誠篤為指標的學行態度,可視為對人“才”的要求。“至誠至堅,博學篤行”8字聯系起來解讀,雖不外乎“德才兼備”的意思,但通過對“誠”“堅”“博”“篤”的強調,突出了對學習目的實踐和對人成才的道德要求。
安徽大學校訓制定于1996年底。1998年,學校在籌辦建校70周年紀念活動期間,邀請中國當代佛學家、社會活動家、書法家趙樸初先生題寫了校訓。
校歌
《安徽大學校歌》于1933年創作,由安徽大學校長程演生先生作詞,上海國立音專(上海音樂學院前身)蕭友梅先生作曲。
歌詞
潛岳蒼蒼,江淮湯湯。夏商肇啟,雍容漢唐。文化丕成,民族是昌。莘莘多士,躋茲上庠。
潛岳蒼蒼,江淮湯湯。緬懷先哲,管仲蒙莊。高文顯學,宋清孔彰。莘莘多士,躋茲上庠。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