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獻陵
基本信息 編輯本段
位置: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西峰之下
占地面積:約4.2萬平方米
建筑布局:前方后圓,風水格局屬內明堂式
保護級別:
1957年,被列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7月3日,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定制修建
洪熙元年(1425年):
五月二十九日,在位不足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離世,臨終前留下“山陵制度務從儉約”的遺詔。
七月,新即位的宣德皇帝朱瞻基遵照遺詔,親定陵園規制,并委派成山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總理修陵事宜。八月,薦陵號并定名獻陵。九月,玄宮落成,并繼續營建門樓(祾恩門)、享殿(祾恩殿)、左右配殿和神廚等。同月六日,朱高熾下葬。據《明宣宗實錄》載,朱高熾離世后,有五位妃嬪為其殉葬,也被一同葬在明獻陵,殉葬嬪妃為貴妃郭氏,淑妃王氏,麗妃王氏,順妃譚氏,充妃黃氏。
正統七年(1442年):
十月,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離世,明英宗朱祁鎮將其與朱高熾合葬于明獻陵。
十二月,地面建筑明樓開始修建。次年三月,明獻陵全部完工。
嘉靖十六年(1537年):
七月,嘉靖皇帝認為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有功德碑,而明獻陵在內的其他六陵未有,無以彰顯列圣功德,于是為明獻陵等六陵增建了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清朝修繕
乾隆五十年(1785年):
三月初五日,乾隆皇帝致奠長陵時,見明十三陵陵寢明樓、享殿多有損壞,神牌、龕案亦遺失無存,遂下令修葺。
修繕過后,明獻陵明樓內的木構梁架改為石條券頂結構,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東西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筑多數被拆,還拆除了嘉靖時期修建的神功圣德碑亭的四壁,又在石碑四周砌了一道齊胸高的宇墻。作為門樓的祾恩門縮小了間量,且頂部從歇山式改為硬山式。寶城的城臺券洞被封塞,并在城臺右側增建了直達城臺的礓路。
獻陵現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明獻陵祾恩門、祾恩殿因年久失修頂部坍塌,只留存墻壁。
日軍侵華時期,為修炮樓,第一進院落的圍墻和祾恩門、祾恩殿的山墻被拆毀。
1992年起,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明獻陵進行修繕,第二進院落前的石橋、三座門、陵墻及寶城、明樓修繕后保存較好,但其時第一院落已然成為遺址。
現存明獻陵陵宮朝向西南,占地約4.2萬平方米。近陵處有神功圣德碑亭,碑亭由陡板式四方形臺基、高5.2米石碑及部分清代改建的宇墻構成。亭前建有一座單空石橋,橋身略有殘壞,沒有橋欄。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明獻陵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天壽山作為燕山支脈,處于溪河交匯之處,水源清長;南方遠處有案山和朝山;土壤優良,宜于植被生長,被視為適合營建帝王陵墓之地。同時,明獻陵位于明長陵的西側,修建在山、水、林木之中,被認為地處長陵及整個天壽山帝王陵墓區的“虎砂”附近,其陵園被橫貫東西的玉案山分開,從陵園左側延伸而來的玉案山又被視作是明獻陵的“龍砂”。
建筑特征 編輯本段
陵墓布局
明獻陵被環抱在寶城前的玉案山分為前后兩個院落。為維護其內明堂“風水”格局以及“龍砂不可損壞”的“風水”信條,在修建明獻陵時,將舉行祭祀儀式的祾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
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內建祾恩殿以及左右配殿、神帛爐,院后設門一道。
第二進院落:以寶城、明樓為主,院前有神道,另有三座并列單空拱形石橋,院內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二座單檐歇山頂的琉璃花門。
陵墓細節
神道與碑亭
明獻陵神道從長陵神道北的五空橋北分出,長約一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兩側并沒有單獨設置石像生等建筑,嘉靖年間才增建了神功圣德碑及碑亭。
明獻陵之神功圣德碑高5.2米,螭首龜趺,無字。碑亭原制為重檐式、四出陛,碑亭臺基為陡板式正方形,邊長10.1米,高0.6米。清乾隆年間修繕時,碑亭四壁被拆除,改建為宇墻式。現存碑亭臺基、石碑及部分清代改建的宇墻。
第一進院落
門樓祾恩門面闊三間,設門三道,下承臺基一層,周設石欄,前后踏道有三道。
祾恩殿內有石雕,上部雕縱排五路云紋,下部雕五座寶山,周圍刻串枝式卷草浮雕圖案。
其陵殿、兩配殿、神廚均為五間的單建筑。
第一進院后門面闊7.3米,門洞寬2.2米。
兩院之間
兩進院落之間設有三座單空石橋,中橋寬7.5米,長13.2米,兩側橋各寬6.1米,長11.2米。
橋前玉案山西側神道路面不存,其上的二座小石橋亦無遺物。
第二進院落前墻間設三座琉璃花門樓,三座門樓均為單檐歇山頂。
中門樓門洞內左右墻面各嵌上下兩塊卷草圖案的門檔花,檐下為琉璃斗拱,紅色門垛四角設琉璃柱及馬蹄碌,四周圍飾有琉璃線磚,四角分別嵌卷草圖案的琉璃岔腳。門垛以下以石門限為界,前承石制須彌座,后承為陡板式基座。
左右門樓檐下為琉璃冰盤檐。門垛部分均為紅墻面。門垛下前后均為陡板式基座。
第二進院落
第二進院內的明樓沒有長陵明樓高大,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頂,樓壁四面設直通前后式券門。
樓內碑趺須彌座上雕二龍戲珠,下雕云,上下梟雕仰俯蓮花,束腰雕椀花結帶圖案。碑身正面刻楷書“仁宗昭皇帝之陵”。
上登明樓的礓石察量路設于寶城之內的方城左右兩側。
寶城城廓平面作縱向橢圓形,寶山封土隆起。
方城由城磚壘砌,下承石刻須彌座,正對甕道的寶山前有一座琉璃屏。
石供案為須彌座形制。案上擺放的祭器,種類、數量,城內、位置和長陵相類。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明清時期
明朝:明獻陵作為天壽山帝王陵墓,被視作禁地,受到監、衛、署三套機構的嚴格保護。一般情況下,陵設一監,監分設掌印太監(正四品)一員,僉書、管理、司香以及長隨內使等若干員。其職責包括司香火、供灑掃、掌管陵園鎖鑰、維護陵園安全,以及管理陵墓附帶的香火地。衛即陵寢軍事保衛組織,另在昌平城內增設提督兼署都督僉事一員,專管入衛邊兵,防守皇陵。
清朝:清廷廢置明朝時將其視作禁地的規定,另設置守陵太監以及陵護予以保護。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還對包括明獻陵在內的明十三陵進行樂修繕。
民國時期
1914年五月,國民政府按照清朝舊例,每年撥給昌平縣一百名的護陵甲軍名額,給予其七百余元的資費,作為明獻陵等明十三陵的保護經費。
1916年將明獻陵等古代陵寢在內的文物古跡納入國家制度和法律的保護之下,并以延恩侯朱煜勛和陵戶為主對明十三陵進行管理和保護。但延恩侯朱煜勛尸位素餐,甚至擅自盜伐陵園柏樹。
1925年,昌平縣派人接管了明十三陵,并設置明陵警察所。盡管如此,盜伐陵園之事層出不窮,該時期內明獻陵等明十三陵遭到嚴重毀壞。
1949年至今
1949年之后,明獻陵的管理機構得以健全,于1955年9月劃歸北京市園林局十三陵管理處管理。
1957年,北京市將明獻陵在內的明十三陵納入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又公布其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6月,十三陵的管理工作改由新設立的昌平縣十三陵特區辦事處負責。其主要任務是保護轄區內的文物古跡和風景,管理轄區內的游覽事項,以促進旅游事業發展。
1982年,明獻陵等明十三陵成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
1992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對明獻陵的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的陵墻進行了修繕。
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世界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通過決議,將明獻陵等十三陵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列人《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人物 編輯本段
朱高熾,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六日,即明仁宗,即位后十個月即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于飲安殿,享年48歲。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明獻陵在其死后定制開建
張氏,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即誠孝皇后,明仁宗元配,歷經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先后被尊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謚“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圣昭皇后”,與明仁宗合葬明獻陵
殉葬嬪妃,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六日,在明仁宗離世后,作為殉葬嬪妃一起葬入獻陵,她們分別是貴妃郭氏,曰恭肅;淑妃王氏,曰貞惠;麗妃王氏,曰惠安;順妃譚氏,曰恭僖;充妃黃氏,曰恭靖。其中恭肅貴妃郭氏是明朝開國功臣之一郭英的孫女,是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妾,生有三子
相關事件 編輯本段
曾擬發掘
1955年,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等人計劃對明十三陵中的長陵進行考古發掘。到了1956年,在正式啟動長陵發掘工作之前,郭沫若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議,即先發掘明獻陵。他給出的理由是,明獻陵規模相對較小,且其建造時間與長陵相近,因此先發掘明獻陵可以為后續長陵的發掘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此外,明獻陵的明樓、方城以及圍墻等結構保存得相對完好,發掘后進行修復并開放給公眾參觀,所需的費用并不會太高。然而,工作組在經過多次實地勘察和深入研究后,認為定陵已經出現了裂縫,相較于發掘明獻陵,先發掘定陵更為合適。但遺憾的是,定陵發掘過程中,部分絲綢類文物受到了損害,這導致明十三陵的后續發掘工作被迫中止,明獻陵也至今未再進行發掘。
疑似盜竊
2013年4月30日,文物保護愛好者崔先生在參觀明十三陵時,注意到明獻陵第二進院落中那塊雕刻著云紋圖案的丹陛石周邊區域遭受了嚴重破壞。丹陛石一側的石階幾乎被完全損毀,原本連貫的臺階斷裂成數段,散亂地堆放在地面上。同時,丹陛石本身也留下了多處被鑿刻的痕跡,受損處露出了石材底下的白色質地。鑒于這一系列破壞現象,崔先生懷疑這是偷盜者所為。隨后,明十三陵特區保衛科迅速介入調查,但并未發現任何文物失竊的情況。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