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
曲藝是中國民間各種說唱藝術形式的總稱,以說唱為主要表演手段,具有幽默、詼諧和機智的特色。曲藝不僅講述民間故事和傳說,樹立人物形象,還反映了社會生活,是一種擁有共同藝術特征的表演藝術門類。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起源與初成時期
曲藝的起源并無確切年代,但據研究資料,唐朝被視為曲藝信史的開端。在秦漢時期,曲藝藝術僅能從少量古代文獻中窺見端倪,并未形成純粹的說唱藝術形式。例如,先秦的俳優諷諫、神話寓言、瞽盲說唱,以及秦時的優人滑稽和漢代的歌舞表演,雖在語言風格、藝術傳統和審美方式上與曲藝相通,但尚不具備曲藝的完備特征。
正式形成
唐代是中國曲藝發展的繁榮時期。由于史料保存完整,大量關于曲藝演出和表演形式的文獻資料涌現。盡管曲藝在當時被視為庶民文化,社會地位較低,但其發展并未受阻。各種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以及市井小說、佛經故事的俗講,促進了曲藝藝術的繁盛,并得到了皇家貴族的青睞和支持,曲藝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存在,并逐漸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初步成熟
宋代是中國曲藝發展的黃金時期。民間藝人在繼承唐代曲藝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歌唱表演技藝,逐漸形成戲曲藝術的雛形——雜劇。同時,宋代經濟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促進了瓦舍、勾欄等專供藝人賣藝的活動場所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宋代曲藝的發展,產生了快板快書、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多種新興曲藝形式。
穩定發展
元代,盡管雜劇興盛,諸宮調逐漸衰亡,但對后世曲藝的發展仍有深刻影響。同時,產生了貨郎兒、道情、蓮花落、彈詞等新曲種。這些曲種有的雖已失傳,但其音樂被戲曲吸收并保存下來。大部分曲種則一直流傳至今,如彈詞等,并影響了廣東木魚書、福州評話等地方曲藝形式。
集成繁榮
明清時期是中國曲藝發展的重要時期。曲藝在宋元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評彈、彈詞、說唱、快板等多種表演形式。評彈以彈唱為表演手段,表現社會風土人情;彈詞則將彈唱和說唱相結合,體現社會風俗文化;快板作為一種口技表演,通過快速的說唱節奏和動作表現故事情節,成為當時社會的文化現象。
不斷創新
民國時期,中國曲藝進一步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城市數量增多,人們對藝術文化的需求刺激了說唱藝術的創新與進步。曲藝在地域流轉中不斷融合地域特色,產生更多新興曲藝形式,如元、明詞話在不同地域傳播中演變為彈詞和鼓詞。同時,曲藝表演需求的增加也為其提供了更多舞臺,促進了曲藝藝術的成熟與發展。
挫折與重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曲藝表演場地逐漸由民間進入劇場,說唱藝術有了統一而穩定的名稱——“曲藝”。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曲藝藝術遭受了嚴重沖擊與批判,大量作品被銷毀,藝術家被下放。直到改革開放后,曲藝才重獲新生,開始向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并探索對傳統曲藝藝術的保護和創新。
現狀與多元化
新時期的曲藝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如相聲、小品、單口相聲、脫口秀等。相聲以其幽默、詼諧和機智的藝術特點深受觀眾喜愛。同時,單口相聲和脫口秀等新興形式也表現了當代社會的風土人情。新時代曲藝形成了以專業曲藝隊伍、新文藝群體和廣大曲藝愛好者自娛自樂組成的業余曲藝隊伍為一體的新格局。
藝術分類 編輯本段
說類
評書類:流行于中國北方地區,形成于清代初期。以第三人稱敘述和介紹為主,藝術上形成了一套獨有的程式與規范。評書類曲種包括浦東說書、北京評書、四川評書等。
相聲類:源于華北,流行于京津冀,始于明清,盛行于當代。以語言勾畫人物,描述情節,講究“說、學、逗、唱”。相聲類曲種包括相聲、獨角戲、雙簧等。
韻誦類
快書快板類:以極其富有節奏感的吟唱和獨特的伴奏樂器為主要特色。表演形式包括單口、對口、群口。快書快板類曲種包括數來寶、快板書、山東快書等。
唱類
彈詞類:流行于江、浙一帶,演出形式靈活多樣,分為單檔、雙檔。彈詞類曲種包括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等。
鼓曲類:流行于中國北方各省,以書鼓為主要伴奏樂器。鼓曲類曲種包括京韻大鼓、西河大鼓、膠東大鼓等。
牌子曲類:以曲牌為基本音樂材料,講述民間故事。牌子曲類曲種包括北京單弦、聊城八角鼓、青海賦子等。
琴書類:以其伴奏樂器揚琴為特色,演唱形式多樣。琴書類曲種包括山東琴書、四川揚琴、北京琴書等。
漁鼓道情類:歷史最為久遠的曲藝形式之一,以唱為主,兼有說白。漁鼓道情類曲種包括河南墜子、常州道情、江西道情等。
雜曲類:帶有載歌載舞的特點,演唱者邊說邊唱邊舞。雜曲類曲種包括二人轉、鳳陽花鼓、湖南花鼓等。
少數民族曲藝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曲藝形式和表演風格。少數民族曲藝音樂通過口頭傳承,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傳統習俗和歷史文化。少數民族曲藝包括藏族的格薩爾仲、侗族的琵琶歌、蒙古族的烏力格爾等。
藝術表現 編輯本段
藝術要素
通俗的說唱文學:曲藝是以敘事為主的通俗說唱文學,分為散文、韻文、韻散相間三類。語言具體形象、生動活潑、通俗易懂。
地方風味的音樂:曲藝中常配以地方風味的音樂,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音樂常使用傳統樂器和打擊樂器,增添獨特韻味。
獨特的表演藝術:曲藝表演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演員既站在故事外,又進入故事中,成為角色的代言人。表演注重情感的傳遞,通過唱腔和動作配合,將觀眾帶入故事情境。
藝術手法
曲藝藝術有說、唱、演、評、噱、學六種藝術手法:
說:用口頭語言進行表演,通過講述故事、念詩、說笑話等方式引發觀眾共鳴。
唱:以歌唱作為表演形式,通過歌曲訴說故事、表達情感。
演:通過身體動作和表情表達角色和情感,展示舞臺形象。
評:以評論和議論的方式進行表演,反映社會現象和人物形象。
噱:以滑稽搞笑的方式進行表演,取悅觀眾。
學:模仿和表演他人的動作、聲音和語言,模擬各種人物和事物的特點。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表演模式
曲藝表演通常冠以地區名稱,使用當地方言或特定語言表達,伴隨地域性傳統音樂和樂器。表演時穿著傳統戲曲服飾或民俗服裝,精心化妝,使角色更加生動。演唱與欣賞時講究風格韻味和字正腔圓,反映內容帶有濃厚地方色彩。
表演內容
曲藝表演內容具有民間性和通俗性,來源于普通民眾,廣泛流傳于普通人中間。常以民間故事、傳統題材、歷史事件或神話傳說為表演內容,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價值觀。表演形式多樣化,如評書、相聲、快板等,以幽默、滑稽和調侃為特點,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并帶來歡樂。
表演技藝
曲藝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技藝性。無論是演唱或伴奏,都有自己特殊的技藝。這種技藝不僅滿足觀眾聽覺要求,也滿足視覺要求。語言上的技藝是曲藝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種,掌握說唱語言的即興技巧對于曲藝藝術來講十分重要。曲藝演唱中產生了聲音模仿的表現方法,內行的說法是“生、旦、凈、末、丑、人、神、牛、馬、狗”都由一個藝人呈現。
曲藝音樂
曲藝音樂,又稱“說唱音樂”,體現了說離不開唱、唱離不開說的規律。既有徒口講說類型的相聲、北京評書等,又有以唱為主的西河大鼓、北京單弦等,還有說唱結合的山東琴書、快板書等。曲藝的基本曲調相對穩定,而唱腔富有變化。唱腔音樂隨著演員的不同理解而有所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感情和格式的唱詞。
服裝道具
曲藝表演形式簡單、技巧靈活,不需要太多舞臺裝置、服裝、化妝等。一些曲藝表演甚至可以僅依靠一個演員或少數幾個演員完成。演出內容相對較短,便于快速傳播和接受。這些特點使得曲藝在表達民間文化、傳遞知識和娛樂觀眾方面具有較高的效率和便捷性。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文化價值
曲藝在中國文藝乃至文明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發揮過巨大作用。曲藝不僅是表演藝術的門類,也是文化之舟,對于那些有自己語言但沒有文字或文字失傳的少數民族來說,曲藝作品是他們民族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考證。曲藝還可以被稱之為文學之父,中國章回體長篇小說便是由曲藝說書的產物發展而來。它更是戲劇之母,中國大部分戲曲劇種都是在吸收曲藝藝術的演唱技巧與幽默諷刺的表演風格基礎上形成的。
母體價值
曲藝孕育了中國獨特的戲曲藝術以及文學著作。中國戲曲藝術的蓬勃發展是在一次又一次對曲藝藝術的借鑒、融合與創新中積累起來的。從古老的漢代百戲到南宋永嘉戲曲、宋雜劇,再到明清時期繁榮發展的地方戲曲,大部分戲曲的形成都離不開曲藝的孕育。曲藝對文學上的孕育則反映在相關的文學著作不斷涌現,而后這些經過歷史沉淀的文學著作又反哺曲藝,為曲藝的傳承與創新做出貢獻。
歷史價值
曲藝涵容萬象、吐納百端的優良藝術傳統,使得歷史上已經消亡了的文化事象借曲藝的血脈得以傳延。許多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曲藝藝人的口頭和曲藝曲本的故事中得到矯正和傳揚。許多古老的音樂曲牌和曲調也藉唱曲藝術的世代流傳而得以保存、深入人心。中華民族最為鮮明的民族精神和審美心理也在曲藝藝術中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反映與體現。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現狀
曲藝藝術來源于民間生活,對傳承的環境、地點、時間有相當高的要求。隨著時代發展的日新月異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逐步推進,曲藝的傳承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社會轉型和現代文明沖擊了農業社會的傳統模式,農業經濟難以為繼,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村莊里沒有了年輕人,那些原本流行于鄉村民間的曲藝藝術便無人傳承。高速發展的社會使得年輕一代的娛樂方式逐漸多元化,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關注也越來越少。原有忠實觀眾逐步步入老齡化,觀眾群體不斷減少,傳統曲藝藝術也因此逐漸式微。
保護措施
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曲藝研究所所長吳文科呼吁,非遺曲藝保護不能僅局限于保護傳承人,應當建立穩定的全方位、常態化機制。從曲本創作、音樂、導演、表演到服裝、化裝、舞美等,從人才培養保障到演出場地維護等,實施覆蓋各個工種與環節的總體保護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曲藝生存發展的完整生態,催生出適宜曲藝傳承保護的社會文化大環境。
近年來,國家大力支持曲藝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曲藝傳承發展計劃》,要求開展曲藝傳承發展工作必須堅持以融入現代生活、弘揚時代價值為導向,加強曲藝的延續傳承,不斷賦予曲藝新的時代內涵。堅持以說唱表演作為基本實踐形式,不斷提高曲藝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堅持以傳承人群為核心,充分尊重傳承人群的主體地位,著力提高傳承人群的傳承能力。堅持整體性保護的理念,維護曲藝生態,培育曲藝受眾,不斷增強曲藝的生命力,促進曲藝的可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一些傳統曲藝形式面臨著失傳的風險。為保護這些瀕危的藝術形式,自2006年起,多個曲藝品種入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了《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為曲藝類非遺提供政策保障和展示展演平臺,通過各種手段和資源的支持,幫助傳承人繼續傳承和弘揚曲藝,支持扶持曲藝類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并深入實施非遺研培計劃,強化人才隊伍建設。設立曲藝文化生態保護區,推進曲藝系統性保護,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可,促進曲藝技藝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與發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