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變形記
《青春變形記》是由石之予擔任導演和編劇,并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制作、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負責發行的三維動畫電影。該片的主要配音演員包括姜晉安與吳珊卓等,并于2022年3月11日在北美地區首次上映。隨后,皮克斯宣布此部作品將于2024年2月9日再次回歸北美院線。
作為皮克斯首部由女性執導的長篇動畫電影,《青春變形記》開創了以華裔女孩作為主角的先河。導演石之予此前憑借其短片《包寶寶》贏得了2019年的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而在這部新作中,她繼續深入探討家庭關系及個人成長的主題。具體來說,《青春變形記》講述了一個居住在加拿大的華裔少女在其青春期經歷的一系列變化,以及她與母親之間復雜而深刻的情感紐帶。此外,該影片還榮獲了第五屆年度好萊塢影評人協會季中獎提名。
電影的主角是李美琳,一位13歲充滿自信與聰慧的女孩。她一直以來都努力符合母親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成績出色且行為得體。然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她意外地發現自己在情緒波動時會變身成一只巨型紅色熊貓。更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家族中的所有女性成員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這種遺傳自祖先的獨特能力既是一份恩賜也可能帶來困擾。在親友的支持與幫助下,李美琳逐漸學會了如何與內在的紅色熊貓共存并和諧相處。
影片劇情 編輯本段
故事背景設定在2002年,李美琳是一名13歲的初中生,她居住在加拿大多倫多,擁有華裔血統。她不僅學業成績優秀,而且性格活潑外向。李美琳與她的三位好友米莉婭姆、浦麗雅和艾碧在學校生活中充實而豐富。她們四人都是男子音樂團體“四城男孩”(4*Town)的忠實粉絲。盡管李美琳在學業和社交活動中表現出色,但她常常承受著來自母親李明的高期望。除了繁重的學習任務外,她還需要協助母親管理家中的宗祠。母親的過度關心逐漸給李美琳帶來了許多困擾,并引發了一些尷尬的事件。然而,盡管面對這些挑戰,李美琳依然努力維持一個讓母親滿意的乖巧形象。
在那個夜晚,李美琳經歷了一場噩夢,醒來后震驚地發現自己竟變成了一只紅色的大熊貓。為了不讓父母察覺到自己的異常,她盡力躲避著他們。然而,意外發現,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后,自己竟然恢復了原樣。在學校里,盡管李美琳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教室中失控變身為紅熊貓。這一事件引發了一系列的混亂和不安,最終導致李美琳回到家中痛哭不已。經過與父母的溝通,她才得知家族中所有女性都會發生這種變身現象,這是祖先新怡為了抵御外敵、向神靈祈求而獲得的力量,但如今卻成為了困擾家人的詛咒。為了解除這個詛咒,需要在紅月之夜進行傳統的驅魔儀式,將紅熊貓封印在一個隨身攜帶的吊墜中。
次日,李美琳的幾位密友前來探望她。朋友的關懷與愛護使她感到寧靜,進而能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情緒。基于這一能力,李美琳試圖說服母親同意她參加四城樂隊的演唱會,但遭到拒絕。她的好友們也未能從父母處獲得許可。因此,她們計劃通過讓李美琳變身熊貓并與同學合影來籌集資金購買演唱會門票。同學泰勒愿意出資邀請李美琳作為生日派對的特別嘉賓進行表演。
正當一切似乎順利進行時,他們得知艾碧錯誤地告知了演唱會日期,真正的演出日恰逢紅月之夜。李美琳對此感到不安,并決定不再以熊貓形態出席泰勒的生日派對。此時,李美琳的母親發現了他們的計劃,并對她的朋友們表示了不滿,認為他們是在利用李美琳。面對母親的指責,李美琳沒有為朋友們辯解,這讓她的朋友米莉婭姆感到非常失望。
在紅月之夜,李美琳在眾人協助下,于宗祠舉行了一場驅魔儀式。過程中,她意外發現自己體內紅熊貓的魂魄,決定將其保留。隨后,她離開儀式現場,前往四城樂隊的演唱會。在那里,她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并向她們道歉,四人重歸于好。與此同時,憤怒中的李明打碎了自己的吊墜,釋放出體內的巨型紅熊貓,并在演唱會上制造混亂。幸運的是,李美琳的外婆和阿姨們及時趕到并再次進行了儀式。在此過程中,年輕的李明與李美琳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和解,最終重新封印了紅熊貓,尊重了她的選擇。
影片制作 編輯本段
石之予導演透露,其影片的創作靈感源自幾部經典日本動畫:《水果籃子》(2001年)、《亂馬1/2》、《美少女戰士》(1992年)及《犬夜叉》(2000年)。這些作品共同描繪了主角在特定情境下的變身現象,同時,前兩部作品還深入探討了青春期的主題。此外,本片中小熊貓的形象設計借鑒自吉卜力工作室的名作《龍貓》(1988年),而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則受到迪士尼動畫電影《終極傻瓜》(1995年)的啟發。
華裔加拿大導演石之予與其聯合編劇茱莉亞·趙,從個人童年經歷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一部反映許多亞洲移民子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角色期望與青春期挑戰的電影。這部影片塑造了一個既展現華裔少女共通特質,又擁有獨特個性的主角形象。在接受《Chatelaine》雜志采訪時,石之予表達了她希望通過此片促進社會對青春期和月經話題的正常討論的愿望。自項目啟動之初,制作團隊便對此片抱有極大信心。該片最吸引人之處在于其普世價值——無論觀眾是否為加拿大人、中國人或女性,都能從中找到共鳴點。
電影《青春變形記》的配樂由瑞典作曲家路德維格·戈蘭松(Ludwig G?ransson)負責。作為《信條》、《黑豹》及《曼達洛人》等多部知名影片的幕后音樂人,戈蘭松先生此次嘗試通過音樂表達成長過程中的迷茫與混亂感。他表示,該片的音樂創作是一項大膽創新的工作,不僅融合了New Jack Swing到90年代男孩樂隊的風格元素,還加入了中國傳統音色以及西方交響樂團的聲音特點。此外,多位藝術家如Jordan Fisher、Finneas O’Connell、Josh Levi、Topher Ngo和Grayson Villanueva共同參與了歌曲錄制工作,而著名歌手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亦為這部電影的原聲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影片中,虛構樂隊4*Town成為了亮點之一,其設定與現實中的音樂組合,如后街男孩和防彈少年團類似。著名歌手及詞曲創作者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與其兄弟芬尼亞斯·奧康奈爾(Finneas O’Connell)為這個虛構樂隊及其成員Robaire、Jesse、Tae Young、Aaron T和Aaron Z創作了三首歌曲,包括《Nobody Like U》、《1 True Love》以及《U Know What’s Up》。在接受采訪時,比莉·艾利什表示:“這是我們創作的最具娛樂性和深刻性的音樂作品之一。這些歌曲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意義,并深深觸動了我。”
在動畫電影的某一場景中,導演石之予精心編排了李美琳家族的圣歌吟唱及儀式。為使這一片段既真實又富有感染力,團隊深入工作,創作出獨特的圣歌旋律。此創作靈感源自道教寺廟僧侶的誦經方式,增添了作品的文化深度和精神內涵。
為確保圣歌的語言純正與地域特色,石之予特意邀請了迪士尼角色之聲國際亞太區運營總監赫爾曼·黃加入項目。黃先生利用他在語言本地化領域的專長,助力團隊完成了粵語版本的圣歌創作。該歌曲不僅押韻和諧,更仿佛是這個家庭代代相傳的寶貴遺產,增強了影片的情感共鳴。
為了提升演員們的粵語表現力,劇組還特別聘請了粵語教練安迪進行指導。在他的協助下,每位演員都能以更加自然流暢的方式演繹角色,讓整部作品在細節處理上達到了專業水準,充分展現了導演對于文化真實性的追求和對觀眾體驗的重視。
主題亮點 編輯本段
電影《青春變形記》采用了一種結合喜劇、夸張、奇幻和拼貼的動畫敘事技巧,并通過回憶性插敘的方式,在跨文化的視角中探討了母女關系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影片聚焦于一個缺乏父性角色而女性占主導地位的華人家庭,李美琳與其內在的“紅色小熊貓”之間的關系成為整部電影的核心線索。
在視覺呈現方面,導演石之予不僅保留了傳統動畫的特色,還巧妙地融入了許多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展示李美琳家時,畫面上呈現了一個規整的傳統木質結構四合院,周圍是不整齊的其他建筑。此外,家門口精心擺放的紅熊貓雕像以及掛滿的大紅燈籠和中國風味美食都顯示出細膩的文化細節。與此同時,電影中也包含了代表西方現代化都市的元素,如舉行演唱會的羅渣士體育館、作為背景出現的國家電視塔等多倫多標志性建筑,以及美美經常經過的城市有軌電車、適合圓桌教學的學校教室和排列有序的儲物柜走廊等,這些均展現了濃厚的西方特色。
影片中的人物情緒表達非常細膩,特別是李美琳在化身為熊貓時的情感流露。當她感到悲傷并哭泣時,淚水沿著臉頰流淌,呈現出一種卡通風格的波浪狀效果。此外,當角色看到令人喜愛之物時,他們的眼睛會變得大且閃爍,反射出耀眼的白光,以此傳達激動的心情。
電影的色彩設計也極具特色,旨在強調母女間的矛盾。整部作品采用了柔和而富有少女感的色調,并融入了表情符號和動漫貼紙等元素。李美琳變成的小熊貓擁有一身紅色皮毛,這一顏色在她恢復人形后也體現在了她的紅發上。在夢境場景中,她經歷了一系列由紅色構成的意象——包括宗祠、月亮、魚、花蕊以及畫像,營造出既混亂又鮮明的視覺效果。在紅月儀式期間,李美琳與新怡均身穿紅色漢服出現。在這里,紅色不僅代表了青春期的性沖動與成熟,還暗示著年輕人內心的野心、叛逆以及對控制力的渴望。
電影《青春變形記》在色彩設計方面精心考慮了不同場景與情節的關聯,以增強視覺效果和深化角色內心。例如,李美琳房間的主色調為綠色,與她母親的衣服顏色相呼應,而床頭壁紙上的大紅色花紋則隱喻著她在母親控制下的叛逆情緒正在悄然滋長。
在角色塑造方面,電影制作人最初對李美琳是否應被設定為“全優學生”這一形象持保留態度,以避免加深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制作團隊力求通過影片喚起亞洲觀眾的懷舊情感,同時避免陷入陳規陋習。編劇茱莉亞·趙表示:“我的目標是確保李明這一角色具有多面性,而非僅僅是一個古板無情的‘虎媽’。”
電影的主題圍繞自我接納展開,探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面對和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導演石之予精心構思了一個關于李美琳與其母親之間代際差異的傳統家庭故事,通過細膩的生活細節展現了她們的情感糾葛與矛盾。作為影片的合著編劇,石之予指出,社會長期以來教導年輕女性壓抑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被視為混亂的根源。因此,她在電影中巧妙地運用了熊貓的隱喻,隨著主人公的成長而演變。石之予與編劇茱莉亞·趙并未選擇抑制內心的“野獸”,而是希望通過這部影片鼓勵青少年如李美琳般接納自己的“內在熊貓”。茱莉亞·趙表示:“在這個要求我們做真實自我的時代,我們應當擁抱自己每一個部分。”
影片《青春變形記》以輕松的形式呈現復雜的主題,探討了家長傳統觀念與青春期沖突的核心問題,使得這一深刻議題更易于為觀眾所理解和接受。
在東亞文化背景下,家庭敘事和集體主義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個人主義和自我表達。本研究聚焦于青少年與其父母之間的沖突,深入描繪了主角李美琳試圖擺脫家庭控制的心路歷程。李美琳在“順從”與“叛逆”兩種角色之間搖擺不定,但最終沒有被母親的教育方式所左右,而是堅守了自己的熱愛,接受了自身的缺點,并有效地管理了自己的情緒,實現了與內心中紅色小熊貓形象的和諧共處。這不僅反映了她在多重社會身份(女兒、少年、亞裔、粉絲)中的掙扎,也體現了當代青少年流行文化與傳統家長制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既有抵觸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