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百科詞條    生物動物   

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學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因其雄性個體上唇緣的角刺而俗稱毛胡子或胡子蛙。此物種最早在我國的云南省哀牢山被發現,因而得名。屬于角蟾科髭蟾屬的兩棲動物,體型較大,雄性個體體長在69至88毫米之間,雌性則在67至79毫米。雄性個體上唇緣有20至48枚不規則的錐形大黑刺。其體背顏色為灰紫色或灰紫棕色,帶有黑色斑紋;腹面為乳白色,亦伴有黑斑。頭部寬闊扁平,眼睛較大,前肢較長,后肢較短。

哀牢髭蟾的分布區域主要在中國云南省中部及越南的部分地區,棲息于海拔800至2500米的陰濕常綠闊葉林山區溪流及其周邊。它們以無革質、體型較小的蠅類和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的幼蟲為食。這種蟾蜍行動緩慢,活動力弱,不具備跳躍逃避的能力,通常以倒退爬行的方式移動。

2020年,哀牢髭蟾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等級。2021年,它被納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哀牢髭蟾是中國稀有珍貴的蛙類資源,對生態物種多樣性的增加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生態系統研究和動物演化等領域亦具有研究價值。

目錄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頭部:頭部寬且略長于頭長,扁平;眼睛較大,眼徑約為頭長的三分之一,眼球上半部呈淺藍色,下半部為黃褐色;鼻孔靠近吻端;吻端圓潤,吻棱明顯,略超過下頜,超出部分不及鼻孔至頜緣間距的一半;舌大,位于口腔底部,前端固定,后端游離,無犁骨齒;上頜齒強壯;松果體不明顯;鼓膜隱蔽;顳褶細長,斜至肩上方。

軀干:背部皮膚遍布短而雜亂、相互連接的膚棱,形成類似網狀的結構,體后部有少數較大的圓形瘤粒;腹面布滿小型疣粒,大小與體側相似,腋腺較大,股后腺明顯。體背為灰紫色或灰紫棕色,散布著多個黑色斑點;腹面為乳白色,遍布黑色的小斑。肛周疣粒分布稀疏。

四肢:四肢的表面和背面有明顯的縱向膚棱,這些棱線之間點綴著小疣。四肢的腹面則幾乎無疣。前肢較長,橫紋不多且不明顯,前臂和手部長度超過體長的50%。指部粗壯,末端膨大,略呈球形,指端較長,指長順序為3、1、4、2,節間的膚棱非常明顯,但與關節下的瘤不相連;掌突的內側大于外側,形狀類似圓形。后肢相對較短,長度不足體長的1.5倍,橫紋明顯;前肢伸展至身體時,肘關節可伸展至眼部后方;小腿長度約為體長的44%;足部略長于小腿;趾端膨大,但比指端更明顯;第四趾大約三分之一為蹼,指端或趾端呈米黃色。內側踝突發達,沒有外側踝突。

雌雄差異:與其他蟾類不同,雄性哀牢髭蟾的上唇緣有20至48枚不規則的錐狀大黑刺。雌蟾的相應部位為橘紅色點狀物。雄蟾的前肢粗壯,無鳴囊,眼睛較大且水平分開,眼球下半部為黑色,上半部為亮綠色。在繁殖期間,雄蟾的皮膚會出現皺褶,便于在水中呼吸;而雌蟾則沒有這種特征,繁殖期間無法在水中呼吸。

特征變異:1995年,中國科學家費梁等在云南省景東地區發現了69只哀牢髭蟾,發現它們上唇的“錐狀大黑刺”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個體的上唇“黑刺”數量從22至48枚不等,最大差異可達26枚,其中22枚“黑刺”的個體有2只,48枚“黑刺”的個體只有1只。

蝌蚪期:哀牢髭蟾的蝌蚪體態豐滿,呈棕黑色,體長通常在90至113毫米之間。唇緣較窄,口周圍有唇乳突,上唇中央缺一個乳突。尾肌和尾鰭強壯,略帶肉紅色,尾交界處有一淺色“Y”形斑,尾部有少量棕黑色斑點。肛孔以薄膜狀膚褶向右側卷曲。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哀牢髭蟾僅分布在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僅限于云南省中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地區。

棲息環境:哀牢髭蟾棲息于海拔800至2500米的高海拔地區,垂直分布范圍狹窄,對棲息地條件要求嚴格。非繁殖期成蟾陸棲生活,常見于地形平緩、坡度小、地表覆蓋著枯枝落葉、濕度較大、石塊上生長苔蘚等植物的地區,靠近水體。它們更喜歡陰坡,因為陰坡受太陽直射的時間較短,水分蒸發較慢,有利于生存。產卵期間會潛入水中活動,產卵地點通常在水面較寬、水流平緩、水質清澈、水深約10厘米的溪流中。蝌蚪在緩流處或水坑內石塊下活動敏捷。繁殖季節后,成蟾會隱藏于陰濕的巖石下或樹洞中。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哀牢髭蟾的活動特點表現為行動遲緩,缺乏逃避捕食者的跳躍能力,通常以倒退爬行的方式進行移動。在非繁殖季節,該蟾類以陸地為棲息地,而繁殖季節則會潛入水中活動。它們主要在夜間外出覓食,夜間活動較為隱蔽,常見于橋邊和距離山溪約15米處的山坡上覓食。

冬眠習性:每年大約在11月,哀牢髭蟾會在樹洞中進行冬眠。研究顯示,有5只哀牢髭蟾曾聚集在一個樹洞中,據此推測該樹洞可能是它們的冬眠地點。在冬季,哀牢髭蟾的活動較為罕見。

覓食習性:哀牢髭蟾的消化系統較短,這可能影響了其消化吸收能力,因此它們傾向于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無革質、體型較小的蠅類幼蟲。例如,哀牢髭蟾僅攝食黃粉蟲的幼蟲,而不捕食其成蟲。

防御機制:哀牢髭蟾的天敵主要是蛇類和短尾猴等動物。在陸地生活時,蛇類是主要威脅,而在水中產卵期間,短尾猴可能會破壞石塊捕食它們。盡管哀牢髭蟾逃避敵害的能力較弱,但它們的頭部表皮較厚,這可能是一種防御性適應。在交配期間,雄性哀牢髭蟾會長出角刺用于自衛,而雌性則沒有這種特征。

交流方式:哀牢髭蟾沒有聲囊,但具有特殊的粘液腺,可能用于替代聲音信號,在生殖過程中傳遞信號分子。此外,在繁殖期間,盡管雄性沒有聲囊,它們也會發出“昂、昂”的鳴聲來吸引雌性。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哀牢髭蟾的繁殖季節通常在2月至4月中旬。在此期間,雄蟾會經歷顯著的外部形態變化,包括體態肥胖、皮膚增厚、前臂粗壯等第二性征。雌蟾同樣變得肥胖豐滿,但前臂相對細小。繁殖期間,雄蟾會在溪內石塊下鳴叫以吸引雌蟾,雌蟾隨后進入水中,在平緩溪段或小水塘的石塊下進行抱對產卵。產卵期間水溫在9至12°C之間,pH值約為6.5。集群產卵現象較為普遍。雌蟾產卵后,雄蟾會繼續停留在產卵地點,表明哀牢髭蟾可能實行“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

哀牢髭蟾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的產卵期主要集中在三月份的前半段,此時雌蟾會產下約230至256粒卵。這些卵群通常以環狀或片狀的形式附著在石頭底部,卵膠膜分為三層,其中內層較薄,中層厚且透明,外層呈凍膠狀,粘性極強,往往數顆卵粘連成團。卵塊通常堆疊成3至4層,中央或邊緣可能僅有1至2層,或中央無卵形成圓環。在一塊石下最多可發現17個卵群。卵粒直徑大約為3.5毫米,呈淺灰白色。產卵后,雌蟾會離開水域,因此很難觀察到它們;在卵群所在的大石塊下,通常會有一個雄蟾守護,有時也有兩個雄蟾同時守護。在此期間,氣溫約為11℃,水溫大約為8℃,水的pH值為6.5。

孵化成長:哀牢髭蟾的受精卵大約在40天后孵化,孵化率在53%至75.6%之間。約80天后,蝌蚪體全長可達24.6毫米。同一溪流中的蝌蚪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長度組:全長21至31毫米、53至64毫米、79至113毫米。

具體來說,蝌蚪在發育到第37至38期時,全長約為93.7毫米。到第41期時,后肢發育到一定階段,體背的縱行膚棱變得明顯,前肢尚未完全伸出。口角略超過鼻孔,唇齒開始脫落。在第42期時,后肢可達32毫米,左前肢已破皮伸出,右前肢僅有一個指尖露出,后肢背面的膚棱清晰可見,且內排的下唇齒已消失。此時,蝌蚪的四肢特征與成體相似,具有粗大的縱斜膚棱,指、趾端部膨大成球形;吻棱及上眼瞼外緣為棕黑色。哀牢髭蟾的生長期較長,蝌蚪需要度過兩個冬天,大約需要3年才能成長為幼蟾。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2005年,哀牢髭蟾在云南省被視為極小種群物種,其分布地域狹窄,種群及個體數量極小,瀕臨滅絕。歷史上,在越南部分地區哀牢髭蟾較為常見,但因其棲息環境生態水平持續下降,到2022年,種群數量呈現下降趨勢。

保護級別:1998年,哀牢髭蟾被收錄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被列為易危(VU)物種。2020年,該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無危(LC)物種。2021年,哀牢髭蟾被納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越南與中國哀牢髭蟾數量下降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人為干擾和天敵侵襲。首先,氣候變化導致該物種的潛在分布區域喪失或退化,約三分之二的地域面臨這一問題。例如,干旱和河水干涸會縮小蝌蚪的生存空間,而暴雨、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則可能導致它們被沖走。其次,畜牧業放牧和居民捕撈水產品等人類活動對它們的棲息地造成了干擾。在越南,旅游業的發展導致棲息地過度開發,同時森林退化和耕地清理也是影響因素。第三,哀牢髭蟾行動遲緩,躲避天敵的能力較弱,加之其生長期長,種群資源恢復速度緩慢。

保護策略方面,主要措施是設立自然保護區。自1988年起,中國的哀牢山風景區已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包括哀牢髭蟾在內的約3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另外,無量山景區作為我國兩棲爬行動物特有種比例最高的自然保護區,同樣對哀牢髭蟾實施了保護措施。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默殺    下一篇 蒙古百靈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