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
蔣方舟,生于1989年10月27日,湖北襄陽人,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曾擔任《新周刊》雜志的副主編。她的成長歷程被收錄在中宣部推出的對外宣傳系列片《中國孩子成長的故事》中,并在國際舞臺上展示。自七歲起,蔣方舟便開始了寫作生涯。九歲時,她的散文集《打開天窗》問世,并被湖北省教委推薦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讀物,還被改編成漫畫書。十二歲時,她便成為全國多家報刊的專欄作家。
2004年,作為初中生的蔣方舟出版了她的第六本書《邪童正史》。同年4月,她因文學才能被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錄取,并于10月成為中國少年作家學會的首任主席。2008年,她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破格錄取,次年她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散文《審判童年》。2009年,蔣方舟在《人民文學》雜志社主辦的第七屆人民文學獎評獎中榮獲散文獎。2012年7月2日,她從清華大學畢業(yè)后,加入《新周刊》雜志,擔任副主編。2016年9月13日,蔣方舟成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創(chuàng)造性寫作研究生班的學生,師從作家閻連科。
蔣方舟的著作包括《正在發(fā)育》、《邪童正史》、《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滄桑》等隨筆集,以及《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等小說集。她的作品反映了對個人經(jīng)歷和當代年輕人的深切關注。除了寫作,蔣方舟還在電視、主持和視頻訪談等領域活躍,成為備受社會關注的新生代女作家。
個人經(jīng)歷 編輯本段
蔣方舟于1989年10月27日在湖北襄樊鐵路醫(yī)院出生。她的父親是鐵路乘警,母親是作家,著有《永不原諒》、《數(shù)字美人》、《蔣方舟的作文革命》等作品,蔣方舟的寫作才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母親的影響。從兩歲開始識字,五歲時就能閱讀三毛和亦舒的作品。1996年9月,蔣方舟進入湖北襄樊鐵路一小就讀。在她的童年,母親曾告訴她一個關于法律規(guī)定的謊言,稱小學畢業(yè)前必須完成一部小說,這個謊言促使她在八小時內完成了她的處女作《光榮傳統(tǒng)》。2000年,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打開天窗》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后她作為優(yōu)秀學生代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大風車》節(jié)目的錄制。
2001年5月,蔣方舟的首部小說《正在發(fā)育》問世,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錢理群教授撰寫了相關講稿,探討了作品中的語言特色,并在《讀書》雜志上發(fā)表。這部作品因涉及早戀和同性戀話題而引發(fā)爭議,甚至被某些媒體評為年度十大爛書,蔣方舟也因此被貼上“思想骯臟的孩子”的標簽。然而,她的散文集《打開天窗》隨后被湖南省教委選為中小學生素質教育讀物。同年9月,她就讀于湖北襄樊鐵路一中。2002年至2003年,她分別出版了《都往我這看》和《我是動物》。2003年11月11日,蔣方舟在《新京報》創(chuàng)刊號上開設了“邪童正史”專欄。次年5月,《我是動物》被改編為五幕話劇,并在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20萬元征劇本”活動中獲獎。在初中時期,蔣方舟在近十家媒體開設了專欄,內容涵蓋足球、影視、作文等多個領域。
高中生涯
2005年3月26日,就讀初三的蔣方舟訪問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與文學社成員交流,表達了進入該校的愿望。4月,她通過該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提前開始了高中生活。半年后,她贏得了武漢市英語競賽二等獎和全市語文競賽(無作文)一等獎。2005年10月3日,中國少年作家學會在紹興市舉辦的第一屆會員代表大會上選舉蔣方舟為學會主席。從高二起,蔣方舟擔任24班的班長,成績從入學時的1000多名提升至市統(tǒng)考年級文科第14名。高三期間,她暫停寫作,專注于高考備考。
在高中時期,蔣方舟出版了長篇小說《騎彩虹者》和《第一女生》,多篇作品被《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轉載。她還在《青年文學》等多家報刊開設專欄,并多次作為嘉賓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wèi)視、湖南衛(wèi)視等電視節(jié)目上。此外,她還參與了眾多公益活動,成為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中最年輕的演講者,以及武漢少兒圖書館“漂流書”活動的大使。
大學時代
2008年6月,蔣方舟高考成績?yōu)?61分。6月14日,她前往四川災區(qū),22日返回,并在博客上發(fā)表了關于災區(qū)見聞的文章。同年7月,她獲得額外加分,被清華大學錄取。面對關于破格錄取的爭議,蔣方舟撰寫了《我沒有被破格錄取》一文,對此事作出了解釋。2008年9月,蔣方舟踏入校園的同時,被《新周刊》聘請為特約記者。次年,她辭去了中國少年作家學會主席的職務。同年10月30日,蔣方舟憑借散文《審判童年》榮獲“第七屆茅臺杯人民文學獎散文獎”,成為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接著,蔣方舟簽約成為《最女生》雜志的新銳女作者,并擔任《新周刊》主筆。此后,她還參與了《天下女人》節(jié)目的錄制,并在9月?lián)巍犊鞓纺新暋饭谲娬Q生賽的評委。
2011年4月3日,正值清華大學百年校慶,蔣方舟發(fā)表《給清華大學的一封信》,對同學們對政治和歷史的冷漠表達了憂慮,此信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了廣泛討論。同年7月,她在《人民文學》雜志舉辦的“90后”星生代文學大賽中擔任評委。2012年7月,蔣方舟畢業(yè)后,成為《新周刊》雜志的副主編。
在轉型期
2013年10月20日,蔣方舟出版了新書《我承認我不曾歷經(jīng)滄桑》,回顧了自己二十歲后的成長經(jīng)歷。2015年7月,她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故事的結局早已寫在開頭》,標志著她回歸小說創(chuàng)作的嘗試。同年5月,蔣方舟參加了中國和哥倫比亞文化部門聯(lián)合舉辦的“中國—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討會”。2015年12月中旬,她參加學者訪日項目,與作家西木正明對談,并將日本生活經(jīng)歷記錄在《東京一年》一書中。
2016年9月,蔣方舟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生班,成為第二屆學員。2020年12月,她的新書《和唯一知道星星為什么會發(fā)光的人一起散步》出版,收錄了四篇“推想小說”。2021年4月28日,蔣方舟在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分享了自己對文學創(chuàng)作如何回應現(xiàn)代社會孤獨的看法。作為“80后”作家,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上普及了“討好型人格”這一概念,在《圓桌派》中分享了她的相親經(jīng)歷和婚戀焦慮,但她最渴望的還是成為一名作家,盡管她承認自己缺少有說服力的作品。2024年4月,蔣方舟參加了今日頭條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
蔣方舟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她作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以及她在公共文化領域的活躍參與。她的作品和言論不僅展現(xiàn)了她的文學才華,也反映了當代青年作家的社會關注和責任感。
蔣方舟自幼出版作品《打開天窗》,這部作品因其獨特的風格成為“新概念作文”的典范,吸引了眾多同齡讀者。她的少年成名之路激發(fā)了眾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他們開始探索讓孩子快速成名的途徑,同時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將其作為宣傳的焦點。蔣方舟因此早早地成為了文學界關注的焦點,但也因此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爭議。一些人認為,她的母親尚愛蘭過于強硬地培養(yǎng)孩子的寫作能力,尚愛蘭則撰寫了《給我個孩子,他就能成為作家》一文,來分享她培養(yǎng)孩子寫作天賦的經(jīng)驗。2019年,尚愛蘭結合30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為7至12歲的孩子編寫了作文指導書《作文課》,倡導“去蔣方舟化”,強調孩子們的寫作應關注實際問題,將選題和創(chuàng)意置于文學創(chuàng)作之首,不應過分追求華麗的辭藻和修辭。
人物爭議 編輯本段
“破格”錄取:2008年1月,蔣方舟通過了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高考成績公布后,蔣方舟的總分為561分,她表示因手表時間設置錯誤,導致語文作文倉促完成,最終語文得分為117分,數(shù)學131分,英語128分,文科綜合185分。清華大學宣布降低60分錄取蔣方舟,這一決定在公眾中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網(wǎng)友質疑此舉是不公平的錄取方式,并指責利用了蔣方舟的名人效應。隨后,蔣方舟與清華招生辦主任接受了媒體采訪,招生辦主任表示蔣方舟是嚴格按照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程序被錄取的,她在某些方面的表現(xiàn)確實超越了普通中學生,清華招生專家組在嚴格審查后給予了60分的加分。
畢業(yè)即任雜志副主編:2012年7月2日,《新周刊》執(zhí)行總編封新城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了一條祝賀蔣方舟畢業(yè)并擔任雜志副主編的貼文,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和討論。一些網(wǎng)友質疑蔣方舟的任職資格,認為《新周刊》有炒作之嫌。對于網(wǎng)友的質疑,封新城回應稱,蔣方舟在成熟度、閱讀面和思考力等方面都優(yōu)于同齡人,完全能夠勝任雜志副主編的職位。他補充說,蔣方舟從清華入學開始就被聘為特約記者,后來升任主筆,直至成為副主編,這一過程并非一畢業(yè)就擔任此職。
訪日交流:2021年1月6日,日本外務省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布了2017年度的經(jīng)營業(yè)績評估報告。報告中的“日中知識交流強化事業(yè)(邀請中國知識分子)”部分透露,蔣方舟在2015年接受了日本的資助,前往日本進行考察。她基于在日本居住的經(jīng)歷撰寫的《東京一年》一書于2017年面世,并在同年年底之前售出了15萬冊,此書亦被日本《新聞周刊》雜志所報道。所謂的“日中知識交流強化事業(yè)”自2008年起實施,旨在從中國挑選具有顯著輿論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為他們提供赴日體驗和學習的機緣,回國后以作品形式促進中日社會間的相互理解。
對此,蔣方舟作出了回應,說明她在2015年12月中旬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邀請參加了學者訪日項目,該活動于2016年4月結束。她強調,在日期間的生活費用和每月約2萬元人民幣的研究費用均由邀請方按國際交流慣例支付,除此之外,并未產(chǎn)生任何額外費用。她還指出,《東京一年》是一部商業(yè)出版的書籍,從創(chuàng)作到出版的全過程,她與邀請方?jīng)]有進行任何層面的交流,書中內容主要涉及個人心理感受、旅行見聞以及文學評論等。
2021年6月9日,中國外交部針對國際交流基金推出的赴日參觀考察項目發(fā)表了評論,表示國與國之間通過人員互訪交流是國際關系實踐中的普遍做法。中國外交部希望通過中日之間的持續(xù)健康穩(wěn)定的人員交流,達到增進相互理解、建立信任和深化友誼的目的。日本外務省官網(wǎng)發(fā)布的2017年度經(jīng)營業(yè)績評估報告截圖顯示:“此外,2015年邀請了蔣方舟。2017年8月,她以在日本的生活經(jīng)歷為主要內容創(chuàng)作的《東京一年》一書出版。該書在這一年發(fā)行了15萬冊,并被日本《新聞周刊》報道。”
獲獎情況 編輯本段
獲獎時間 | 主辦方 | 獎項名稱 | 獲獎主體 | 獲獎情況 |
---|---|---|---|---|
2002年11月 | 全國英語奧林匹克競賽 | 初中組三等獎 | 蔣方舟 | 獲獎 |
2003年6月 | 《語文報》 | “少年之星”金獎 | 蔣方舟 | 獲獎 |
2004年8月 | 中國少年作家杯 | 一等獎 | 《邪童正史》 | 獲獎 |
2009年10月 | 《人民文學》雜志社第七屆人民文學獎評獎 | 散文獎 | 《審判童年》 | 獲獎 |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