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其他文化   

景頗族

景頗族,作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于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景頗族社會遵循著以“崩督”為首領的“山官制度”。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景頗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孕育出了獨特的景頗族文化。目腦縱歌節是景頗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正月,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都會舉辦盛大的慶?;顒印3汕先f的景頗族男女盛裝打扮,從各地匯聚至廣場,共同參與這一盛會。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優勢和國家的政策扶持,景頗族在經濟發展、交通建設、教育以及醫療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2015年,《德宏州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實施,使得景頗族實現了基本“五通十有”,達成了“一消除、二達到、三提升”的目標,基本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景頗族的公共事業得到質的提升,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民族自身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目錄

歷史起源 編輯本段

景頗族與青藏高原上古代的氐羌人有關,最早在漢文史籍中被稱為“尋傳蠻”和“高黎貢人”。景頗族分為五個支系,包括“景頗”、“載瓦”、“勒赤”、“浪峨”和“波拉”,這些名稱既是各支系的自稱,也是其語言的名稱。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民族意愿,統一稱為景頗族。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1》的數據,中國境內景頗族人口約為16萬。景頗族是一個跨省跨境的民族,其分布特點為大分散、小聚居,遍布全國各地。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景頗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在其他地區,景頗族則與其他民族如德昂族、傈僳族、阿昌族、漢族等共同生活在山區,散居在耿馬、騰沖、瀘水、孟連、昌寧、勐海、隆陽等縣(區)。在宗教信仰方面,景頗族社會中并存著傳統的超自然信仰和外來基督教、天主教信仰。

景頗族的宗教信仰以超自然觀念為核心,這種信仰至今在族群中廣泛存在。據景頗人所說,在人類出現之前,天地間并無鬼神存在,鬼神的產生是與人類的出現同步的。景頗族認為,董薩(巫師)是鬼神世界的創造者,其存在對于鬼神的存在至關重要。景頗族信仰的中心思想是萬物均具有自然和精靈的雙重屬性,人類、動物、植物乃至自然界中的日月山川等,均被認為擁有靈魂。

景頗族相信人的靈魂不僅與肉體相連,還能獨立存在,并能控制生命。在睡眠中,靈魂會離開肉體,夢境便是這種游蕩的反映。遇到驚嚇或自然力量攻擊時,靈魂可能脫離肉體,若不及時通過叫魂儀式將其召回,人將面臨死亡。當靈魂與肉體結合時,它只對其附著的生命有控制權,不會傷害他人,此時被稱為“色彪”。景頗族相信靈魂永恒不滅,肉體消亡后,靈魂將進入另一個世界,成為具有作祟能力的鬼靈,稱為“納特”。自然界的萬物靈魂也具有作祟之力。

景頗族的宗教祭祀活動種類豐富,根據地區不同有所差異,大致可分為集體祭祀和家庭祭祀兩大類。集體祭祀通常包括“能尚”祭祀,在村寨外的樹林中進行,設立祭壇供奉各種鬼神和有貢獻的氏族首領。通過崇拜自然,景頗族塑造了190多個具有特定名稱的鬼神形象,如木代南、占南等,這些形象與自然屬性緊密相連。這些鬼神神明守護著村寨的安寧和豐收。

集體祭祀通常在播種和收割時節進行,而家庭祭祀則包括定期的祭祀和特定場合的祭祀。定期的家庭祭祀旨在祭祀祖先和祈求平安豐收,特定場合的祭祀則用于婚喪嫁娶、搬家、疾病治療等,旨在解決問題。

在景頗族的祭祀儀式中,宗教師被稱為“董薩”,他們在宗教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鬼神對人們現實生活影響的代表,董薩通過祈福和消災來與鬼神溝通。值得注意的是,董薩并非專業的宗教從業者,大多數董薩同時具備體力勞動的能力,平時參與生產勞動,僅在需要時才進行宗教活動。在非祭祀期間,他們與普通村民無異。參與祭祀活動時,董薩會得到食物和酒水的款待,并收取相應的報酬,報酬的高低取決于他們的地位和主家的經濟狀況。董薩根據其能力、知識和經驗被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的董薩負責不同的祭祀活動,形成了一個有等級的體系。董薩的身份和等級由其景頗族歷史知識、社會經驗和能力決定,其中地位最高的稱為“齋瓦”,他們是景頗族中的高級知識分子和祭司,負責主持最高級別的祭祀。齋瓦以下還有其他級別的董薩,包括嘎董薩、蔟董薩、西早董薩和小董薩,以及強仲、迷兌、努歪。

自20世紀初,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景頗族地區,并逐漸在該地區獲得影響力。在傳教士的影響下,許多景頗族人接受了這兩種宗教的教義,并加入了教會。景頗族地區的基督教信仰主要分為浸禮會和內地會兩個教派,它們雖然實踐和教義有所不同,但都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和愛的教導?;浇毯吞熘鹘痰男叛鰹榫邦H族人帶來了新的宗教體驗和生活方式,強調個體的信仰和主動參與,重視個體與上帝的關系。傳教士們還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教育和醫療服務,改善了景頗族人的生活條件。盡管如此,景頗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仍然是超自然信仰,許多人同時信仰傳統宗教和基督教或天主教,展現了他們對宗教信仰的包容和開放。

語言文字 編輯本段

景頗民族獨具特色的語言與文字體系。景頗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因不同支系使用不同的方言,其在語言分類上亦有所差異。其中,主要支系使用的景頗語,隸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景頗語支。其他四個支系則分別使用載瓦語、勒期語、浪峨語和波拉語。在日常生活中,多數人不僅堅守本支系的語言,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能夠熟練運用其他支系的語言。這種多語言能力極大地促進了景頗族內部的溝通,并加深了各支系間的交流與融合。

文字系統

除了上述語言外,景頗族還采用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文字進行書寫。這兩種文字均基于拉丁字母,并遵循特定的拼音規則來代表不同的音節。景頗文是景頗族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語言學者們對景頗文進行了改進,引入了新的聲韻母拼法,以更精確地反映景頗語的發音。這些改進使得景頗文更加規范和易于學習。載瓦文則于1957年創立,專為滿足載瓦支系的需求,同樣基于拉丁字母,但采用不同的拼音規則,以適應載瓦語的音節結構。盡管發展時間較短,載瓦文對載瓦支系的景頗族人而言,已是溝通和文字表達的重要工具。

景頗族的語言和文字是文化傳承與交流的核心要素,它們不僅是民族身份和文化特質的象征,也為景頗族人提供了表達思想和交流的途徑。在社會進步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保護和傳承景頗族的語言和文字變得尤為關鍵,這是景頗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標。

民族文化 編輯本段

社會組織

山官制度

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社會實行著一種以“崩督”為首構成的政治制度,被稱為“山官制度”。這一制度是在景頗族社會中長時間存在和發展的,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景頗語又將其稱為“貢薩”制度?!氨馈币鉃椤吧健保岸健币鉃椤爸魅恕被颉肮佟?。因景頗族居住山區,當地漢族形象地把“崩督”這種管轄山頭的官稱呼為山官,研究政治制度的中國學者由此引申,把景頗族以“崩督”為首構成的政治制度,稱為“山官制度”。山官制度是在氏族家長制度瓦解的過程中逐漸演變而成的政治制度,在景頗族社會中已經存在很久。在這種制度下,根據不同的出身和血統,社會成員被劃分為官種、百姓和奴隸等3個等級。

官種,景頗語稱為“督阿繆”(載瓦語稱為“早戶”),在三個等級中社會地位高于百姓和奴隸。在官種中,男性名字前加上“早”,女性名字前加上“南”、“扎”等特定冠詞。官種內部通常實行等級內婚,而且如果有官家姑娘下嫁百姓,所要的聘禮非常昂貴,百姓家一般支付不起。山官,必須出身于官種等級,是官種等級中的當權者。山官職位的傳襲實行幼子(景頗語稱為“烏瑪”)承襲制,只有幼子夭折才由長子繼承,其余依次為其他諸子。幼弟在世,其他兄長們如若想要當官,只有離開老家去開拓新的轄區,到新轄區當新山官。

山官是景頗族在特定地區的最高政治領袖,每個山官都有自己獨立行政的轄區。在景頗族社會內部,沒有形成統一的、更高的政治組織來管理山官,各山官之間也不存在直接的統轄關系。轄區以山嶺、河流等自然物為界限,轄區是山官制度得以維持和界定的基礎。每個山官都有自己獨立行政的轄區,轄區內山官自主執政,特權行使和義務履行的范圍限定在轄區內,無法外溢,對轄區的侵犯被視為對該山官的挑釁和侵害。不同山官的轄區大小不一,勢力范圍較大的山官可以管理數個或數十個村寨,并且還有轄區外的“保頭區”。而勢力范圍較小的山官,有的只負責一個村寨或幾戶居民。在轄區范圍內,山官享有各種特權,包括被百姓供奉牛祭祀后腿的“吃腿權”,這條被供奉的后腿叫做“官腿”(景頗語稱為“寧貫”)。此外,每戶百姓每年需要無償為山官工作3~6天,稱為“官工”;每年收獲后需要按照耕種田畝的面積向山官上繳一定數量的谷物,稱為“官谷”;轄區內的漢族百姓,每戶每年需要向山官交納一定數量的鴉片,稱為“官煙”;在節日、喜慶活動或糾紛調解時,百姓需要向山官獻上禮物,稱為“官禮”。山官在轄區管理方面具有廣泛的職能和權力,是轄區的管理者、習慣法的代表和執行者,同時在戰時還擔任軍事領袖的角色。他們領導生產,管理土地,幫助群眾解決生活困難,調解糾紛等。

在山官制度下,還存在一套管理轄區內部事務的政治組織。傳統上,山官在“寨頭”,“蘇溫”,“管”,“納破”等人的協助下治理轄區。寨頭是從非官種的各姓氏中選舉出的村寨頭人(景頗語稱為“司朗”,載瓦語稱為“蘇溫”),負責管理村寨內的事務。寨頭在村寨中地位較高,是山官管理轄區的主要助手。寨頭由山官任命,并贈予象征村寨管理權的長刀作為就職禮物。寨頭負責向百姓收取土司和山官的官租,監督百姓為山官出官工或為土司進行勞役,協助山官處理調解村寨內的婚姻、盜竊、土地、債務等糾紛問題。作為回報,寨頭不用繳納官工和勞役。寨頭的職位不能繼承。蘇溫則是各姓氏在村寨中的領袖,具有長老的身份,沒有特權,他們代表村寨和各自家族的利益,負責溝通山官與百姓之間的聯系。此外,還有管、納破和恩道等角色,對于一些包含多個村寨的山官轄區來說,由于轄區過大,山官無法親自管理,因此設立了“管”的職位。管是山官在非自己居住的村寨中代表山官進行管理的總管。管在他負責的村寨中擁有管理一切事務的權力,不僅可以免除官租和官工,而且還可以在所管轄的村寨中收取官租和派出官工。納破(景頗語,載瓦語稱為“堆里”)負責領導所有村寨一起進行春耕的破土儀式,也有的納破協助山官處理轄區事務和參與調解糾紛。在一些較大的山官轄區中,還設有“恩道”(景頗語,意為“通知村寨的人”),專門負責傳達山官的通知、命令和其他公共事務的信息。

在明末清初之前,山官制度就已經存在于景頗族社會中,并在南遷德宏后繼續發展。然而,在德宏景頗族地區,山官制度的發展不平衡,各地的情況存在差異。一些地區仍保持較原有狀態,封建因素相對較少;而另一些地區受封建土司制度和漢族封建地主制度的影響,山官制度逐漸向封建領主制度發展。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由于傳統習慣法的約束,山官制度并未完全轉變為封建制度,而是處于過渡期??偟膩碚f,山官制度是景頗族社會特有的政治制度,通過山官和相關的組織來管理和調節社會事務。它在景頗族社會中承擔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功能,是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機制。

貢龍制度

由于山官制度剝削和壓迫的加重,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景頗族社會內部發生了反抗山官制度的“貢龍”起義,這個斗爭在德宏西北部盈江支丹山和銅壁關地區斗爭最為激烈,持續了30多年之久。貢龍起義的目的是推翻山官統治,廢除束縛百姓發展的貢薩制,建設貢龍制。所以,凡是貢龍起義獲得勝利的地區和村寨都馬上建立了新的村寨領導集團,負責處理村寨的重大事項。起義勝利的村寨,在廢除山官“貢薩”制度的同時,建立起了景頗語稱為“貢龍”的民主制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政府還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交通、水電等方面的條件,促進了德宏州景頗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宏州景頗族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廣泛的教育普及,景頗族人民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提高,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景頗族文化。景頗族人民在新時代的發展中積極參與各項經濟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綜上所述,貢龍起義是景頗族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它推動了社會制度的革新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在新中國建立后,政府的政策和措施進一步加速了景頗族地區的發展,使景頗族人民在經濟、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生產

景頗族在農業生產中采用個體家庭作為生產單位的傳統勞動組織形式,這種形式使得家庭成員之間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農忙時節的各項工作。在農田耕作中,景頗族男女分工明確。男性主要從事犁田、耙田、燒荒、砍柴、狩獵、制作農具等較重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他們使用牛力犁耕地,耕種水稻和其他糧食作物。婦女則負責除草、收割、搬運糧食、采集、做飯、喂豬、照顧老人和孩子等瑣碎的生產和家務勞動。這種分工方式既體現了傳統性別角色的分配,也反映了各自在農田耕作中的專業技能。

景頗族的農田耕作方式主要包括水田和旱地兩種形式。水田多分布于山腳、壩子邊緣或山間小平地的梯田中,而旱地則分布于山林間的坡地。在德宏地區定居之前,景頗族并不耕種水田。但隨著定居德宏后,受到傣族和德昂族的影響,他們開始學習耕種水田。水稻是景頗族的主要糧食作物,他們使用牛力犁、耙等工具進行耕種,并依靠山泉水自流灌溉。水田不僅提供了豐富的稻米,還在冬、春季節種植小麥、西瓜和油菜等經濟作物。隨著技術的進步,景頗族開始廣泛使用化肥和種植雜交品種,以提高產量和質量。旱地是景頗族的傳統耕作方式,在引入水田耕作之前,旱地是景頗人的主要生計資源。他們以輪作和燒荒的方式耕種旱地,主要種植陸稻、玉米、黃豆、飯豆、粟米、棉花、蘇子和蔬菜等農作物。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甘蔗逐漸成為德宏景頗族地區旱地種植的主要作物,因其可觀的收入,成為景頗族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

總的來說,景頗族依靠農業生產為生,采用個體家庭作為生產單位,男女分工明確。水田和旱地是他們主要的耕作方式,種植了水稻、小麥、玉米、甘蔗等豐富的糧食和經濟作物。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外界文化的影響,景頗族在農田耕作中不斷改進和創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益和質量。這些農業生產方式和勞動組織形式,充分展示了景頗族豐富的農耕文化和傳統智慧。

建筑

傳統民居的發展對于景頗族來說,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生的變化。過去,景頗族的傳統民居多為竹木結構的草房,大部分村寨只有少數地方的山官、頭人才能居住瓦房。傳統民居的典型形式是“矮腳長屋”,也被稱為“長脊短檐”。由于景頗族聚居在高山區域,為了適應特殊的自然條件,他們采用了架空樓居的建筑方式。這種建筑的平面多為長條形,采用竹、木為構架,墻壁采用片竹或圓竹搭建,屋頂坡度較陡,墻壁低矮而無窗戶,用縱向承重方式增加穩定性。屋頂朝向山墻方向伸出,以提供良好的防雨效果,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梯形屋頂四壁低矮的竹樓外觀。景頗族的傳統民居通常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距離地面高度在1至2米之間,主要用于儲存薪柴和農具,同時也用來飼養豬和雞。上層是人們的居住空間,由竹子隔成若干個房間,每個房間都設有一個火塘。除了用于烹飪的火塘外,火塘周圍也是家人休息的地方。房屋的框架主要使用竹子構建,通過藤條綁扎固定,屋頂則是用茅草覆蓋,墻壁和地板都采用竹子編織或剖開鋪設。傳統草房的壽命相對較短,通常需要在七八年左右重新建蓋。在建房時,整個村寨會展開換工互助的活動,幾天之內就能完成建房。

景頗族多數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間的小平地,少數居住在壩區邊緣地帶。一般村寨規模大多在40至60戶之間,上百戶的村寨屈指可數。景頗族主要聚居在橫斷山脈以南, 高黎貢山以西, 屬南亞熱帶低緯度雨林型濕熱氣候。村寨多沿靠近水源的山坡或山脊布置, 山環水擁。道路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 蜿蜒曲折。景頗族的建筑往往面向壩子和河谷,靠壩一端,稱為“寨腳”,靠山一端稱為“寨頭”。過去,寨頭、寨腳都有標志,寨腳的標志是進村道路兩旁用木柱簡單搭建的寨門,寨頭的標志是在村寨通往山頂小路旁的某一種自然物,可以是石頭、大樹或樹樁。寨門前有一片被嚴禁砍伐的樹林,林中設有村寨進行集體祭祀的“能尚”(景頗語,漢語稱為“官廟”)。除“能尚”所在神林外,村寨周圍被作為水源林的森林,也禁止砍伐,植被保存良好。村寨內房屋建蓋分散,戶與戶之間相距幾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樓宅隱現在蒼林翠竹叢中。房屋多建蓋在山坡平整出來的臺地上,同姓氏家戶的住宅分布相對集中,從一個老家分出的各個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經沒有建蓋地點才另擇新址建蓋。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景頗族的房屋建筑也發生了變化。如今,傳統的竹木結構的草頂房屋已經越來越少見,取而代之的是木質結構的平房、磚混結構的樓房以及鐵皮頂樓房。這些新型房屋使用更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術,更加耐久和舒適,符合現代人們的居住需求。然而,即使在現代化的房屋中,一些村寨仍保留著傳統建筑的風格和元素,以保護和傳承景頗族的文化遺產。

飲食

景頗族的烹飪方式也與其文化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他們喜歡采用舂的方式來烹調食物,即把食材放入竹筒中,再用錘子輕輕敲打,使其充分混合,并帶來特殊的口感和味道。這種獨特的烹飪方式使得景頗族的菜肴更加美味可口,讓人回味無窮。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菜肴以辣著稱,品種除園地中種植的瓜、豆、芋頭、青白菜之外,從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景頗族人有一句口頭禪:“舂筒不響,吃飯不香?!边@句話反映了他們對舂菜的重視程度。他們認為,只有經過舂的食物才能真正體現出景頗族菜肴的特色和美味。舂菜不僅是一種烹飪技藝,更是景頗族人對食物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情的表達。除了主食和菜肴,景頗族人還非常喜愛采集山林中的野菜和野果,將其作為家常菜端上餐桌。這些野菜和野果不僅豐富了他們的食物種類,也增添了他們餐桌上的色彩和口感。景頗族人深知山林中的自然資源的珍貴,他們通過采集野菜和野果,不僅滿足了自己對食物的需要,也保護了環境的生態平衡。

景頗族對酸、辣、苦味的食物有明顯偏好, 很大程度上與他們的居住環境及當地物產有關。景頗族聚居的德宏地區有豐沛降水、充足日照、雨熱同期、干冷同季的氣候特點,且水系豐富、多河谷盆地 (俗稱壩子) , 不僅為農林業和牧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可食用野生植物資源異常豐富。而這些野生植物大多數都自帶天然的酸味和苦味, 但同時也具有祛濕除熱的藥用功能。此外, 小米辣也是當地人佐餐必不可少的調料。辣椒有溫胃、殺蟲的功效, 但主要是為了刺激食欲, 增加食物的滋味, 使得苦味和酸味更豐富。

總的來說,景頗族的主食以大米為主,特色主食有竹筒飯和雞肉稀飯。他們喜愛辣味菜肴,除了園地中的種植作物外,還采集山林中的野菜、野果作為家常菜。烹飪方式主要包括舂、燒、烤、煮、蒸、拌、揉等幾種類型,其中舂菜是最具特色的一種烹飪方式。

禮節

景頗族以熱情好客聞名于世,無論熟悉與否,客人一旦踏入他們的家門,主人都會熱情地款待并提供食宿。對于景頗族人來說,接待客人是一種傳統和責任。他們非常注重對客人的尊重和待遇,希望讓客人感到賓至如歸。在飲酒時,景頗族人特別注重禮節。當主人遞上酒筒時,客人必須用雙手托住酒筒底部,不能只用一只手抓住酒筒上部。這個舉動展示了客人的尊重和謙卑之心。在飲酒過程中,景頗族人禁止抬起酒筒直接喝,而是將酒倒入酒蓋中,然后再喝取。這種做法體現了對飲酒儀式的重視,也是對酒的尊重和珍惜。此外,景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背著一個竹制小酒筒出門,與熟人相遇時會互相敬酒。然而,他們并不會直接接過對方的酒筒喝,而是先倒出一點酒回對方的酒筒中,然后再喝。這種互相傾斟的方式表達了彼此之間的友誼和尊重。

在集體飲酒時,景頗族人會共享一杯酒。每個人喝過后都會用手揩拭自己喝過的地方,然后將酒杯轉給下一個人,展示了他們對衛生的關注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宴會或聚會場合中,如果有老人在場,景頗族人會以老人為先,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尊重。這體現了景頗族對長輩的敬重和孝順之情??傊?,景頗族人熱情好客,注重飲酒禮節,并通過特定的飲酒儀式和行為準則,展示出對客人和友人的尊重和關心。所有這些傳統和習俗,都體現了景頗族人的人文精神、民族特色和社會價值觀念。

服飾

景頗族的服飾風格獨特多樣,男女裝束各具特色。男子服飾以黑、白為主色,在老年男子中,他們普遍穿著相同的服裝,包括黑色對襟短衣和黑色寬管長褲,頭戴黑色包頭。男子服飾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頭戴白色包頭巾,巾帶一端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如紅、黃、紫等顏色)。上衣一般為襟圓領短衣,以白色為主,褲子一般為黑色,褲腿短而寬,褲口用紅、白兩色線鑲花邊。同時,他們還常佩戴一些裝飾品,如長刀、銅炮槍和筒帕等。

而景頗族婦女的服飾也獨具特色。她們上身穿著黑色緊身對襟衣,短至腰部,無領,袖管細長。短衣的前后都飾滿了銀質的裝飾物,如銀泡、銀片等。銀飾在景頗族婦女的服飾中顯得尤為珍貴華美。上身裝飾的色彩常以黑白相間,色調和諧莊重,華美精致。下身穿著由黑、紅兩色羊毛自織的筒裙,其中紅色占據約85%的面積。筒裙上鑲有用黃色線條組成的各種圖案。腰部系一條紅色腰帶,小腿裹著與筒裙質地和色澤相同的護腿。頭上戴著由紅色羊毛自織的包頭,上面繡有不同規則的裝飾圖案,包頭的頂部和下端懸掛著許多彩色毛線絨球(如紅、黃、綠、紫等顏色)。此外,她們還佩戴著紅、黑色漆過的藤圈在腰、頸、腕和足部,富有的家庭還可能在頸部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銀鈴,耳朵上飾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腕上戴有大小形狀不同的刻花銀鐲。景頗族婦女的包頭、筒裙、護腿以及挎包上的刺繡工藝都十分精美考究,圖案種類多達300多種。在節日慶典中,景頗族婦女穿著各種各樣新式的盛裝,其中尤其以浪峨支系和勒期支系婦女的盛裝最具特色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瀘水縣的景頗族與傈僳族混居的地區,景頗族的服飾受到了一些傈僳族服飾的影響,與德宏地區的景頗族服飾有所不同。景頗族婦女的服飾不使用銀飾,而是以彩色布料的拼貼圖案作為主要裝飾,頭部用青布纏裹并留下余穗。裙子則是織錦筒裙。而景頗族男子的服飾包括白色棉麻土布無領對襟長衫、青色無袖短褂和長褲,頭部纏著青色包頭,并在右側系上彩穗作為裝飾。

文學

景頗族的民間文學豐富多樣,包括史詩、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諺語、情歌、敘事長詩等形式。景頗族民間文學作品反映了他們的歷史文化,它們不僅記錄了景頗族的歷史和現實,還展示了他們對宇宙的理解、生活態度、思想、感情和愿望。其中,宗教祭司“洞薩”所念經詞也是一種重要的宗教文學。這些經詞具有祈福、祭祀、禱告等功能,被視為通向神靈的媒介,被景頗族人民視為寶貴的宗教文化遺產。

景頗族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目腦齋瓦》。這部作品是景頗族民間口頭文學中的杰出之作,全詩長達萬余行,內容涵蓋了天地形成、鬼神世界、人類起源、景頗民族起源、日常生活、愛情和痛苦等方面。《目腦齋瓦》集結了景頗族對宇宙和民族歷史的認知,表達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思想、情感和愿望等方面的知識。這部作品生動地展現了景頗人心中的世界,描繪出他們真摯堅毅的情感。除了《目腦齋瓦》,景頗族還有許多其他民間文學作品,如《甸勒調》,《通麥歌》,《古那魯》等。這些作品通過口頭傳承,代代相傳,成為景頗族人民的精神財富,不僅豐富了景頗族的文化內涵,也讓他們的歷史和傳統得以延續和傳承。這些民間文學作品對研究景頗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學術和文化價值。

家庭結構

過去傳統的景頗族家庭,以夫妻和子女為核心,形成了擴展家庭模式,包括父母、夫妻和子女在內。在家庭內部,父親是家庭的主要決策者,子女皆從父姓,世系和財產繼承均以父系為基準。此外,家族內部的財產繼承權通常由男性繼承。傳統上,景頗族實行幼子繼承的制度,也就是幼子與父母同住并繼承老家的房屋,而其他兒子在成家后會另立門戶。婦女在家庭內部沒有繼承財產的權利。在婚姻關系中,女性對于她們的子女沒有命名權,而在入贅婚姻中,子女也會跟隨父姓。

在景頗族的社會結構中,男性在家庭和社區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家庭、家族以及村寨的對外事務往往由男性來決定。雖然在家庭內部事務上,丈夫和妻子都有決策權,但是他們的決策范圍和權利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孩子的教育、婚姻等重要事項由夫妻共同決定,而農作物的種植品種、面積,化肥的購買,家用電器和拖拉機的購買,豬和牛的買賣等決策則主要由男性來負責。而在集市上出售雞、瓜果、蔬菜和糧食等方面,主要由婦女負責。此外,家庭收入多由婦女來管理。婦女在經濟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她們負責家庭收入的支配和管理,例如在集市上銷售各種產品。婦女的貢獻對于家庭經濟的穩定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傳統家庭模式和角色分工使得景頗族的家庭內部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秩序和互補的關系,同時也體現了在社會生活中男女角色的分工與合作。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這種家庭模式和性別角色分工已經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變化。

藝術文化

工藝

除了編織、雕刻之外,景頗族還有許多其他獨特的工藝技術。其中一項著名的工藝是景頗族的銀飾制作。景頗族人善于利用純銀制作各種精美的首飾,如耳環、項鏈、手鐲等,這些銀飾常常鑲嵌著珍貴的寶石或彩色珠子,給人一種華麗而又典雅的感覺。此外,景頗族還擅長陶瓷制作。他們使用當地產出的陶土,通過精湛的陶瓷工藝,制作出各種精美的陶器,如花瓶、碗盤、壺罐等。這些陶器通常以自然的圖案和生動的色彩裝飾,展現出景頗族人對自然界的熱愛和崇敬。

音樂

景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 主要分為民歌、敘事歌曲和曲藝音樂、歌舞音樂、祭祀性音樂、民間器樂等五大類。其中民歌分為景頗支“恩準” (山歌),景頗支“芒圖瑞魯”、載瓦支“谷筒直” (舂米歌) ,景頗支“麻石約”、載瓦支“佐互” (催眠歌),“卡枯歌曲”等等;敘事歌曲和曲藝音樂主要指的是景頗支“木占”、載瓦支“勒來” (木占和勒來均譯為長詩調);歌舞音樂主要有景頗支“哦熱阿”,景頗支語“達過”、載瓦支語“直過”, 浪峨支“勒閃閃”同屬 (跳新房或象腳鼓舞) ,景頗支“格本咚”、載瓦支“布滾過”、浪峨支“本央”即 (喪葬歌舞老人死后跳的舞蹈)等等;祭祀性音樂主要分為齋瓦調 (景頗族最大祭師演唱)和董薩調 (景頗族大董薩、小董薩等祭師演唱) 兩種;民間器樂有比類: (吹奏樂器),叮和包類 (彈撥樂器),打擊樂類等等。

景頗族歌唱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有對民族歷史的敘述,古代傳說故事,也有對現實生活的贊美和節日豐收的歡慶,還有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音樂形態豐富多彩,除單聲部民歌外,還有多聲部民歌。

舞蹈

景頗族的舞蹈多為集體舞,形式多為環舞、巡回舞、曲折行進,內容反映生產、生活、戰爭、祭祀等活動,主要分為歡慶性、祭祀性和娛樂性三種,包括“縱歌”,“布滾歌”,“龍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其中,縱歌包括多種舞蹈形式,排列成陣,舞步有序,節奏鮮明,表現了群舞的高度水平。使用的樂器主要有木鼓、象腳鼓、芒鑼、竹制管樂器“比客”,“吐良”,“勒絨”等。

除了環舞、巡回舞之外,景頗族還有一種叫做“抖肩舞”的特殊舞蹈形式。這種舞蹈需要舞者用力抖動肩膀,形成快速而有節奏的動作,給人一種活力四溢的感覺。抖肩舞通常在慶祝節日或重要場合上表演,是景頗族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景頗族的舞蹈中還有一種叫做“跳竹竿舞”的特殊形式。跳竹竿舞需要舞者在兩根橫放的竹竿之間跳躍,并展示出靈活的身體和協調的動作,給人一種輕松歡快的感覺。這種舞蹈形式常常在集體活動和娛樂場所上進行表演,為觀眾帶來歡樂和娛樂。總體來說,景頗族的工藝、音樂和舞蹈都是他們豐富多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著族群的歷史和精神,展現出景頗族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這些獨特的藝術形式不僅為景頗族人帶來了歡樂和自豪感,也為世人展示了中國多元文化的魅力。

習俗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中,景頗族有許多重要的節日,如目腦縱歌節、能仙節和新米節等。其中,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是一個盛大而莊重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正月,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都會組織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在這個節日期間,成千上萬身著盛裝的景頗族男女從各地聚集到廣場上,一同參加目腦縱歌盛會。這是一個極為歡樂的時刻,人們載歌載舞,共慶佳節。目腦縱歌節是景頗族人民最神圣、最莊嚴的節日之一。參加目腦縱歌盛會被認為是一種巨大的幸福和樂趣,并且節日的寓意是祈求木代和其他諸神保佑轄區居民五谷豐登、人畜平,因此景頗族的各個支系都非常重視這個節日。他們激情四溢地演唱民歌,跳起激動人心的舞蹈,展示著他們的藝術才華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整個節日期間,歡樂的氣氛洋溢在空中,人們穿著盛裝、戴著華麗的首飾,共同慶祝這個特殊的日子。在節日期間,人們還會品嘗各種美食,如傳統的米飯、肉類和蔬菜等,享受豐盛的美食,并向天神祈福以保佑自己和家人的幸福和安康。目腦縱歌節是景頗族文化的瑰寶,不僅展示了景頗族人民對神靈的崇敬和虔誠,也體現了他們對豐收和幸福生活的渴望。這個節日不僅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的重要時刻。通過目腦縱歌節的慶祝,景頗族的文化傳承得以延續,煥發出勃勃生機,向世人展示了其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1983年4月,目腦縱歌被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確定為景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正月,州縣或鄉的人民政府組織舉辦盛大的目腦縱歌節慶典。在這個節日期間,成千上萬身著盛裝的景頗族男女從崇山峻嶺、茂密的森林中歡歡喜喜地聚集到廣場上參加目腦縱歌盛會。除了傳統的目腦縱歌舞會外,主辦方還會舉辦各種其他的文藝演出和活動,如戲劇表演、傳統樂器演奏和民俗游戲等。同時,還有商品展銷和科普知識宣傳等活動,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此外,一些商務會議也會在這個時候召開,吸引投資者來到景頗族地區進行招商引資。

婚戀

景頗族的婚姻制度實行了丈人種(景頗語稱為"木育",載瓦語稱為"勐")和姑爺種(景頗語稱為"達瑪",載瓦語稱為"墨")的單向聯姻形式。當兩個家庭締結婚姻后,不僅會產生"姑爺"(女婿)和"丈人"(岳父)兩種個人身份,同時也形成了"姑爺種"和"丈人種"這兩個群體身份,并形成了固定的丈人種與姑爺種關系。妻子一方的三代以內所有親屬都成為丈夫一方的"丈人種",丈夫一方的三代以內所有親屬也成為妻子一方的"姑爺種"。建立了丈人種與姑爺種關系的家庭,雙方的聯姻關系只能是單向嫁娶,丈人種家的男人不能娶姑爺種家的女人為妻,姑爺種家的女人也不能嫁給丈人種家為媳。此外,聯姻還必須遵守姨表不婚、同姓不婚和等級內婚的原則。過去,被極度推崇的是不對稱的母方姑舅表兄妹優先結婚,一個男子最理想的配偶是舅舅的女兒,一個女子最理想的丈夫則是姑姑的兒子。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政府禁止近親結婚的法律法規開始施行,姑舅表聯姻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景頗族景頗族

此外,景頗族的青年男女在戀愛和社交方面享有自由。過去,村寨中設有專門供青年男女社交的"公房",青年男女們在這里約會被稱為"趕脫總"。新中國成立前,大部分婚姻都是由父母包辦的,實行買賣婚姻制度,盛行轉房和妻死續娶妻妹的習俗。婚姻的締結采取了討媳婦(載瓦語稱為"米確")、訂媳婦(載瓦語稱為"米東")、偷媳婦(載瓦語稱為"米考")和搶媳婦(載瓦語稱為"米魯")這四種方式。其中,討媳婦是最常見的婚姻形式。男方的父母或男方自己看中某個姑娘,想要娶她為妻,便會請人或自己想辦法在姑娘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偷走姑娘身上的一塊手帕或一根頭發,也可以是她衣服、背包上的一根線頭,或隨身帶的檳榔、草煙等物品。然后,將偷到的東西拿去請祭師打卦,如果打卦結果認為合適,男方家會在自己的村寨中選擇一個媒人(稱為"勒腳"),女方的村寨中也會選擇一個媒人(稱為"長同")。在確定好的日期里,由勒覺、幫手和其他男女伙伴攜帶酒水前往女方村寨,在女方村寨外截獲姑娘后,由兩個女方村寨的姑娘和男方同伴陪同護送她回到男方的村寨,同時,長同帶著酒水到女方家通報并商議聘禮。婚禮在當天或第二天舉行,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帶著聘禮回到丈人家拜門。如果姑娘的父母反對這樁婚事,必須在舉行婚禮和進行董薩祭鬼之前把女兒領回,如果在此之后,就只能通過"講事"的方式解決。

訂媳婦是指當男子看中一個女子,但她還年幼不能結婚時,將其"訂下",待女子成年后再安排結婚。已經被人"訂下"的女子通常不會再被其他男子討去。偷媳婦是指一個男子看中一個女子,并經過董薩打卦決定要娶她,但姑娘的父母和姑娘得知后反對。為了避免男方的強求,姑娘會躲藏起來。在這種情況下,男方請長同、勒覺等伙伴設法將姑娘從躲藏的地方偷搶出來,然后再商議聘禮等事宜。搶媳婦則是指在幾個男子同時追求一個女子,或一個女子與幾個男子發生感情,男方們互相猜疑。采取先下手為強的方式,在未經事先通知對方并不管對方是否愿意的情況下,將女子強行奪走并與之結婚。然而,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在政府推行婚姻自由政策的影響下,訂媳婦、偷媳婦和搶媳婦的娶妻方式逐漸消失,目前景頗族的娶妻方式主要采用討媳婦的方式進行。

過去,景頗族實行了婚后一段時間內的"不落夫家"或"望門居"。新婚之后,新娘會返回娘家,新郎會不斷地背酒前往丈人家拜訪,白天幫助丈人家干活,晚上與新娘同居,直到新娘懷孕為止,才將她帶回新郎家。婚后,除了在重要儀式時前往丈人家拜見并送禮外,姑爺還必須前往丈人家進行三次殺牛獻祭。只有經過這三次獻祭后,妻子才能最終脫離丈人種的身份,歸屬于姑爺種的群體身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進步,景頗族的婚姻制度也在逐漸改變?,F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由戀愛,并且婚姻往往是雙方自愿、平等協商的結果。年輕一代更加注重個人感情和幸福,尊重對方的選擇和意愿,因此婚姻制度逐漸從傳統規范向更加自由和開放的方向發展。然而,景頗族的婚姻傳統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成為他們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

喪葬

景頗族的喪葬習俗具有獨特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死因,采用了不同的葬禮方式:兇死者進行火葬,幼兒死亡則進行天葬,而正常死亡者則進行土葬。在家中自然死亡被視為善死,而在外發生的意外死亡、暴力死亡、自殺和難產死亡則被視為兇死。兇死者的尸體不能進入村寨。善死者逝世時,家人會立即向天空放槍報喪,親朋好友和村鄰會前來奔喪并提供幫助。尸體在家中停放數天,在入棺前會進行洗尸和更衣,并且在尸體下墊上棉毯(男性用)或筒裙(女性用)。在埋葬的過程中,由長輩或家族的重要人物帶領,按照古老的傳統儀式進行。他們會念誦經文、祈禱和獻上祝福,以保佑逝者在來世能夠平安幸福。過去,棺材是由挖空的粗大樹干制成的。年輕人的死亡沒有特別的儀式,而有子孫的老年人去世時,村鄰和參與奔喪的人會在晚間連續跳舞儀式叫做“布滾戈”(在景頗語中稱為“崩洞”),這個舞蹈必須連續跳數夜,直到下葬的第二天才結束。

埋葬地點的選擇要求地勢高,背靠山頂,面向斜坡,迎面有山峰。選擇墓地的方法是通過拋擲雞蛋,雞蛋破碎的位置被認為是死者喜歡的吉利之地。喪葬儀式分為埋葬和送魂兩個部分。過去,送魂儀式和葬禮一般分開進行,可以在葬禮后的一年內完成。而現在,大多數人家的送魂儀式和葬禮同時進行。對于景頗族來說,喪葬習俗具有著濃厚的宗教和文化意義。這些獨特的特點體現了他們對生死的尊重和對逝者的深情厚意。通過遵循傳統的喪葬習俗,景頗族人民紀念和緬懷逝者,同時也寄托了對他們靈魂的祝福和祈禱。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新中國成立后,景頗族在社會發展水平和民族意識上未能迅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需求。由于缺乏生產力基礎和人口較少,整體發展滯后,傳統農業仍是主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景頗族在各方面實現了飛速發展,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勢,成為我國與緬甸貿易往來的重要口岸,并成為中國向緬甸、南亞、東南亞發展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促使22個人口低于10萬的少數民族在經濟社會和生活條件上取得了顯著進步,極大地改善了這些民族的基本生產和居住條件。2010年,在“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經驗基礎上,中央政府決定擴大扶持范圍,將人口在30萬以下的28個少數民族納入扶持計劃。2015年,《德宏州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推出,確保了景頗族在這一年基本實現了“五通十有”的目標,達到了“一消除、二達到、三提升”的標準,從而基本消除了景頗族的絕對貧困問題。此外,景頗族的公共事業得到了質的飛躍,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民族自身的發展能力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高漸離    下一篇 余佳運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