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立冬,二十四節氣之一,斗指西北為立冬,太陽黃經為225°,于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立冬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在古代社會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古時在我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季節劃分 編輯本段
關于四季的劃分時間,中國習慣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的起點,“兩至”(夏至、冬至)“兩分”(春分、秋分)為四季的中點,具有明顯地天文含義。西方則習慣以“兩分”“兩至”為四季的起點,側重于按氣候分四季。白晝時間長短變化和陽光直射斜射變化引起四季劃分。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晝長夜短,受太陽光照射強,氣溫較高。從秋分日經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晝短夜長,受到陽光照射較弱,氣溫較低。
在中國,四季劃分有不同標準,天文學上以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別作為四季的開始;民間習慣以夏歷正、二、三月為春季,四、五、六月為夏季,七、八、九月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為冬季;中國古籍上多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6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與立冬(11月8日前后)作為四季的開始;氣候統計上,一般以1月為最冷,7月為最熱,故以陽歷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為冬季。這種四季分法與四季較為分明的溫帶地區較為符合。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點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中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有人使用物候法來定義四季,這種方法盡管考慮了地域特點,但又失去了通用性。
劃分依據
傳統四立法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以“立冬”開始,至下一“立春”前結束。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候平均氣溫法
現常根據氣候諸要素之一的氣溫變化劃分,劃分方法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法,按候平均氣溫法劃分的四季,以候平均溫度(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溫度10℃以上時結束。入冬,意味著氣溫已穩定下降到10℃以下,天氣寒冷了。
節氣寓意
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立冬時節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經緯》曰:“斗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傳統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典籍記載 編輯本段
立冬,十月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堅也。
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于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史話立冬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
立冬不僅是收獲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此時,在北方,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恤,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御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中國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畬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1937年全國人民奮起抗日。在寒風乍起的日子,霞浦城關轟轟烈烈開展募寒衣活動,歌唱著《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壯的蒼涼的歌聲,牽動著干萬人的心,沿街民眾無不涕淚縱橫,紛紛捐物、捐款。寒衣節里的壯舉,己時過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滿懷的熱烈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節氣物候 編輯本段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左河水《立冬》詩云:“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作冬藏。”
天文變化 編輯本段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具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會逐漸下降。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地區,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氣溫已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
氣象變化
在南方地區,從立冬至小雪期間,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正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在南方初冬時節一般不會很冷,但隨著時間推移,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
立冬后,冷空氣頻頻南襲,可能形成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秦嶺淮河以北附近地區,降溫成為這個時節的常態。東北和西北地區,這個時候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了,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這里早在立冬到來之前就已經入冬了。而西北地區秋季的紅黃景象還未完全褪去,但雪花已經飄落了。
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華南秋夏兩季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溫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入冬深秋易有霜霧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華北初雪降水多樣
11月以后,全國各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布,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云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濕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于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干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入冬。
地理現象
中國古人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
農事活動 編輯本段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農事活動降溫防寒。立冬后,北方農林作物全面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種)也接近尾聲,南方則是搶種晚茬兒冬麥的最佳時期。
立冬前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東北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三秋”已接近尾聲;江南正忙著搶種晚茬冬麥,抓緊移栽油菜;而華南卻是“立冬種麥正當時”的最佳時期。此時水分條件的好壞與農作物的苗期生長及越冬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華北及黃淮地區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江南及華南地區,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林區的防火工作也該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了。
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蘗越冬,防止年內拔節,并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閑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蔬菜農事
立冬后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著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盡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戶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民間習俗 編輯本段
綜述
自古以來,立冬節氣就被人們高度重視,各地慶祝活動也非常豐富。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豐收的季節。中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補冬
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一來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而“好吃不過餃子”;二來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在吉林,立冬的規矩是吃水餃,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之交。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掃疥
過去立冬,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為“掃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南北方溫差
作為早已入冬的西北、華北、東北等地,此時的大風、降溫可以說是習以為常。在華北中南部到黃淮等地,立冬期間的冷空氣,常常不是大風把這一帶山區紅葉一掃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樹也吹成光桿,讓人們有一種一下子進入冬天的感覺。若遇到勢力強、速度快的冷空氣,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區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風力加大,大風一直吹到東南沿海和臺灣海峽。特別是北部、東部海域,海上的大風易使海上作業受到嚴重損失。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我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立冬養生 編輯本段
生活起居
起居方面,人們應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衣著過少過薄、室溫過低,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情志方面,要盡量恬淡安靜、寡欲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郁郁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運動方面,應以靜態運動為主,可以在向陽的地方,在晨光下鍛煉,以感到舒適愉悅為好。因為冬季人體免疫力下降,過量的運動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還容易增加感冒的隱患。
健康養生
飲食方面,應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溫潤厚重的食品。例如大白菜、蘿卜、白薯、土豆、豆腐、木耳等等,這些食品中富含的維生素能有效補充人體的需要。
此外,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咸,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文學藝術 編輯本段
諺語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里點蘿卜。(北方)
立冬北風冰雪多,立冬南風無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氣多。(北方)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銀,立春后犁鐵(指應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會爛冬,吃得柴盡米糧空。(閩南)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軟棗。
立冬東北風,冬季好天空;(閩南)
立冬南風雨,冬季無凋(干)土;(閩南)
立冬有雨防爛冬,立冬無魚防春旱;(閩南)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立冬小雪緊相連,冬前整地最當先;(江南)
西風響,蟹腳癢,蟹立冬,影無蹤;(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立冬有風,立春有雨;冬至有風,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種豌豆,一斗還一斗。(南方)
詩詞
《立冬》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宋·仇遠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立冬即事二首》(其二)宋·仇遠
凄風浩蕩散茶煙,小雨霏微濕座氈。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裝綿。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見北人云大都是時亦無》宋·方回
立冬猶十日,衣亦未裝綿。半夜風翻屋,侵晨雪滿船。
非時良可怪,吾老最堪憐。通袖藏酸指,憑欄聳凍肩。
枯腸忽蕭索,殘菊尚鮮妍。貧苦無衾者,應多疾病纏。
《立冬日野外行吟》宋·釋文珦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立冬聞雷》宋·蘇轍
陽淫不收斂,半歲苦常燠。禾黍飼蝗螟,粳稻委平陸。
民饑強扶耒,秋晚麥當宿。閔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縮。
薈蔚山朝隮,滂沱雨翻瀆。經旬勢益暴,方冬歲愈蹙。
半夜發春雷,中天轉車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驚哭。
平明視中庭,松菊半摧禿。潛發枯草萌,亂起蟄蟲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種不入土,春餉難滿腹。
書生信古語,洪范有遺牘。時無中壘君,此意誰當告。
《立冬》宋·紫金霜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立冬日作》宋·陸游
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立冬》明·王稚登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