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鐵
二硫化鐵(Iron disulfide)它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FeS2,分子量為119.98外觀為黃色結晶固體,不溶于水。自然界中主要有兩種礦物,黃鐵礦和白鐵礦,可以用水熱法合成、溶劑熱法、通過球磨等制成,主要用于提煉硫磺,制硫酸,可作為裝飾品、電子、工業等領域。
存在形式 編輯本段
二硫化鐵在自然界主要存在于兩種礦物中:黃鐵礦和白鐵礦。黃鐵礦,俗稱“愚人金”,等軸晶系,色澤金黃、黃銅色,條紋綠色和黑色,金屬光澤,比重5.0,密度4.95~5.2g/Cm3,熔點1171℃,不溶于水,溶于稀酸,木炭燃燒時有藍色火焰,放出二氧化硫氣體,常與銅同、鉛、由鋅等形成的多金屬礦床是分布最廣的硫化物礦物。白色鐵礦石,正交晶系,淺黃銅色,深灰綠色條紋,比重為4.87,密度4.6~4.9g/Cm3,加熱到450℃時轉化,不溶于水和稀酸,產于沉積地層中,分布很少。
晶體結構 編輯本段
FeS2有兩種晶體結構。黃鐵礦型FeS2屬于等軸晶系,是NaCl型結構的衍生結構,屬于立方晶系在這種結構中,兩個S原子形成啞鈴形的S2絡合離子,它們被六個Fe包圍。白鐵礦FeS 2為正交晶系,在一定溫度下可與黃鐵礦型FeS 2發生轉化。
理化性質 編輯本段
二硫化鐵(FeS2),是一種較高的理論比容量(894mA·h·g-1)的過渡金屬硫化物,其中Fe的化合價為2,S為-1價。它的分子量是119.98外觀為黃色結晶固體,條紋為綠色和黑色,有金屬光澤,抗磁性,硬度為6~6.5不透明,解理不完全,鋸齒狀斷口,不溶于水。具有半導體性質,電導率低,電導率為17.7Ω·厘米,而且還具有很高的反射率(53)禁帶寬度(Eg≈0.95eV)極高的光吸收率(At λ700 nm, α6×105 cm-1)和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制備方法 編輯本段
水熱法:水熱法是一種以水溶液為反應介質,在密閉反應器中將溶液加熱到一定溫度,從而在反應體系中創造高壓環境的無機合成和材料制備方法,設備簡單、操作便捷、效率高、條件溫和、污染小等優點。制備:以氯化亞鐵和硫代硫酸鈉為原料,采用水熱法合成了由二硫化鐵納米片堆疊而成的二硫化鐵微球。
溶劑熱法:溶劑熱法是一種以水熱法為基礎,在高溫高壓環境下,以有機溶劑為反應介質的無機合成和材料制備方法其反應條件溫和,合成產品純度高、分散性好,但產品結晶度一般不高。制備:以硝酸鐵和硫脲為原料,在溶劑熱反應條件下制備了二硫化鐵;陳燕華等人以硫酸亞鐵和硫脲的混合物為前驅體,加入一定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保護劑(分散劑)通過溶劑熱反應,在酸性和堿性環境下均可獲得結晶良好的FeS2納米晶。
硫化法:通過其它方法如水熱法、用溶劑熱法合成Fe前驅體,然后與S混合,在500℃硫化生成FeS2。硫化過程中,溫度過高時,二硫化鐵分解,出現其他物質,導致FeS2不純。一般這種方法不是單獨使用,而是與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機械合成:FeS2材料由單質鐵粉和硫磺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礦床分布 編輯本段
沉積硫鐵礦礦床:該礦床數量多,總儲量大,分布范圍廣,但礦石品位低,礦層薄,機械化開采難度大,礦床規模大、中、有小的,也有幾個大的。
大陸火山-氣液礦床:該礦床可分為四種類型:火山構造沉降硫鐵礦床、火山盆地玢巖黃鐵礦礦床、熱液充填黃鐵礦礦床和接觸交代黃鐵礦礦床。
海底火山礦床:該礦床多為中型及以上,硫品位高,常伴生銅、鉛、鋅、稀有金屬和貴金屬常以火山噴發為中心呈帶狀或成群出現,可分為產于酸性火山巖中的礦床、出現在基性火山巖中的礦床、沉積巖中的礦床和深變質巖中的黃鐵礦礦床。
主要用途 編輯本段
飾品:黃鐵礦是一種非常便宜的古代寶石。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人們喜歡將這種形狀特殊具有觀賞價值的寶石加以裝飾它不僅可以用來打磨寶石,還可以作為珠寶玉石等工藝品的底座。
工業:二硫化鐵是提取硫磺和生產硫酸的主要礦物原料,其中含有金、Co、鎳可以提取伴生元素。它也可以用作催化劑,如用于化肥生產的氨、從可再生生物質合成烴燃料、為燃料電池和電動汽車提取氫氣。
電子:二硫化鐵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電材料和電池材料。作為過渡金屬硫化物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合適的帶隙、二硫化鐵具有高光吸收率和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可作為新一代光伏半導體材料;而且由于其遠高于石墨的理論容量和贗電容特性,也可以作為高性能儲能器件的重要候選材料。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