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臉
變臉是用來塑造劇中人物的一種特技,是用來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是川劇表演藝術中的絕活之一改革開放后,被搬上舞臺,用于各種演出。川劇是漢劇之一,流行于四川中東部、重慶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一般認為變臉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源于傳統川劇《歸正樓》,經過康子林、劉忠義、王道正等人不斷琢磨完善,逐漸成熟并發揚光大。變臉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整體變臉和局部變臉、面具變與技巧變、有當場改和當場改三種,改臉的方法主要有擦臉、吹臉、拉臉和運氣變臉有四種。變臉因其觀賞價值高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成為巴蜀地區重要的藝術文化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川劇的影響力。
2006年,四川省、重慶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表演類型 編輯本段
整臉變與局部變
全臉改變和局部改變也叫變臉“大變臉”和“小變臉”整張臉的變化是指劇中人物的整張臉一起變化,或改變臉型或顏色,多采用“吹灰變臉”的方式。比如《治中山》中的樂楊子從黑臉變成了完全的白臉,《石懷玉驚夢》中的石懷玉從驚恐的臉瞬間變成了黑臉,都屬于整張臉的變化。局部變化是字符的一部分的變化劇中的面孔,常見的有“拭暴眼”和“變半臉”兩種手法。拭暴眼”又作“拭豹眼”,也就是把眼睛和眉毛之間的鼻子涂黑,一般用來表示害怕的樣子,比如《放裴》中的于佩、《殺惜》中的宋江等。換半張臉就是把臉的上半部分換成黑色,呈現“豬腰子”形狀,以示狼狽、恐懼,如《火燒濮陽》中的曹操、《八陣圖》中的魯迅等。
面具變與技巧變
變臉是川劇常用的手法之一。面具在川劇中很常見“臉殼”,是根據劇中的故事改編的、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使用木材、紙、布、綢緞、橡膠和其他不同的材料,畫著不同的圖案。《活捉三郎》中的閆希嬌、《變臉》浮在水面上、《金子》中的焦大明星都屬于變臉。技能改變是指改變一個 不依靠面具的臉,包括口技、手技、腿技之類。唱功如樂羊子 《治中山》的s金面,手技像《放裴》的裴盛“拭暴眼”,腿技可以韋陀《金山寺》“踢慧眼”為代表。技能變化需要一個演員有深厚扎實的基本功和嫻熟的技巧、一個筋斗、一鞠躬等一瞬間完成變臉動作,而且要干凈利落、不露破綻。
當場變與趕場變
臨場變化是指根據劇情需要,直接在舞臺上改變觀眾的面貌有的劇需要換一次,有的需要連續換幾次。比如《歸正樓》,中北榮當場變臉,從三變三、五變發展到九變;再比如《斷橋》的青兒,他也當場變了臉。突如其來的變化,意味著演員進入后臺后,再次走出來時變成了另一副面孔。比如《殺惜》中的宋江,前一幕中的裝扮,眼神是正確的當他發現梁山 他的信丟了,回來找信時,他變得滿身是油和汗水、頭發蓬亂的形象。這種類型的變臉沒有現場改的技巧性強,容易被忽略,但是對于推進劇情卻很重要、刻畫人物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方法技巧 編輯本段
抹臉
擦臉是一種簡單的改變臉型的方法化妝的時候把油彩固定在臉上某個位置,演員會在你變臉的時候轉過來、或埋頭、或者用斗篷之類的東西蓋住,趁機用手在臉上擦一下,變成另一種顏色。整個臉變的時候在額頭或者眉毛上涂油彩;;要換一個零件,只要在要換的位置上涂上就行了,《白蛇傳》徐賢、在《飛云劍》中,陳倫老鬼和其他角色通過擦臉來改變他們的臉。
吹臉
吹臉只適合粉狀化妝品,比如金粉、墨粉、銀粉等。一般在舞臺的地面上放一個小盒子,里面裝著粉末演員表演俯臥舞時,趁機把臉靠近盒子吹,使粉落在臉上,變成另一種顏色的臉。《活捉子都》的孩子們、《治中山》樂羊子等角色通過吹臉來改變自己的面貌。
扯臉
一種拉臉方式是復雜的變臉方式。它需要事先在帛書上一張張的畫出臉,把帛書剪開,在每一張臉上系上絲線,然后把臉一張一張地粘上,把絲線系在方便不顯眼的地方。演出過程中,隨著劇情的進展,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演員們一個個撕臉。比如《白蛇傳》中的紫石碗,可以變黑、紅、綠、等待七八張不同的臉。
運氣
早些年,川劇演員基本上沒有不要化妝為了表達某些人物的特定情緒,他們用運氣讓臉逐漸變紅或變白。傳說已故川劇演員彭斯宏在《空城計》中扮演諸葛亮時,能幸運地把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變綠,顯示出諸葛亮 他如釋重負后的恐懼。
代表作品 編輯本段
東窗修本
話劇《東窗修本》源于南戲《東窗事犯》主要講述了漢奸秦檜殺死岳飛后,企圖在這里謀殺李剛等人恍惚中,他仿佛看到岳飛來殺他,幻覺中他被岳飛一錘,摔倒在地演員用變臉法擦臉,把藏黑的墨汁事先揉成灰黑色的臉,表現出秦檜 失落的靈魂。
活捉子都
該劇《活捉子都》講述的是吳、越、三國齊國攻打鄭的時候,所有的兒子都跟嬴考叔爭帥銀,后來就封嬴帥、子都為先鋒。讀仇恨,背后捅帥偷功,后被應活捉的故事s鬼。。
白蛇傳
該劇《白蛇傳》講述了書生徐賢和白蛇娘娘白蛇之間的愛情故事。扮演紫金鈸的武術家劉忠義,在表演中數次用拉臉的方法對付白蛇,鈸一只接一只變綠、紅臉和藍臉,在現出本來面目后,變成金面濃眉絡腮胡,呈現出強烈的雕塑感和獰美。
空城計
扮演諸葛亮的表演者用運氣來變臉司馬懿退休后,能用氣功把臉由紅變白,再由白變綠,以示諸葛亮 他如釋重負后的恐懼。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與此同時,也在各地開展多種類型的變臉文化相關活動。2009年6月,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公園舉辦,國內外知名劇團同臺演出,川劇變臉藝術走向世界;2010年,安徽大學校園內舉行機器人劇場賽,參賽者設計讓機器人演繹川劇變臉,將變臉藝術與機器人技術相結合;2016年,重慶大學開展川劇文化傳承與保護項目,開設相關課程,建立川劇社團,搭建科研智庫,還制作《川劇入門》普及教育動漫光盤,將川劇文化的精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全社會普及。
2019年,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重要活動“亞洲文化嘉年華”中,四川省川劇院和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帶來川劇變臉表演,除了傳統戲曲臉譜,還變出了多張大熊貓臉譜,一展變臉的魅力;2022年,四川文旅代表團將川劇變臉作為獨立的表演項目,帶到第七屆海南世界休閑旅游博覽會上,向八方游客展現了獨特的四川元素。2024年6月1日,中國一位姓蔣的小伙獲邀去美國西雅圖表演川劇變臉,現場觀眾反響十分熱烈。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藝術價值
變臉表現形式豐富,鄉土氣息濃厚,結合了生活、旦、凈、末、丑八怪等中國傳統戲曲角色以其精湛的表演和獨特的視覺表現方式廣受群眾喜愛,成為巴蜀地區重要的藝術文化名片。川劇變臉之所以能受到觀眾的喜愛,原因有二。一方面,變臉以生活為基礎,經過藝術加工,符合中國戲曲強調寫意傳神的審美特征;另一方面,改變川劇的面貌也可以形象化人物的內心活動,渲染舞臺氣氛,強化表演效果。
現實影響
現在每個川劇團都有變臉表演,變臉的表演技藝是帶到海外的比如2018年春節,川劇團把川劇藝術帶到了澳大利亞、布魯塞爾、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參加了當地的各種春節節慶活動,讓外國友人感受到了這門藝術的深刻魅力;四川和重慶的許多旅游景點、茶樓、火鍋店請專業演員進行變臉表演吸引顧客;變臉市場不斷擴大,對提升川劇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有重要作用。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隨著現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加速、生活的快節奏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極大地沖擊了變臉藝術。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對變臉逐漸失去了執念和熱愛,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2006年,四川省、重慶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包括四川藝術研究院、重慶川劇院等保護單位;2007年,在川劇藝術研究院的努力下,川劇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四川陳智林、陳巧茹、重慶的曉婷和陳安業、夏庭光、沈鐵梅共有6人成為川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沈鐵梅成為2023年的2022“中國 的非遺年度人物”30名被提名的候選人之一;2012年,魏一新余開元成為川劇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2012年4月,四川省文化廳、川劇研究所在全省命名了1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川西基地”為了推廣川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變臉的傳播和發展。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