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
吉首大學,簡稱“吉大”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張家界市辦學,設在湖南省吉首市是湖南省綜合性大學,也是武陵山區唯一的綜合性大學。學校先后成為中國國家民委和湖南省政府共建的大學、、湖南省“雙一流”建設高校。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醫師教育和培訓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訓計劃”為國家服務的特需醫生培訓計劃”湖南省2011年計劃”。
吉首大學成立于1958年4月1978年升格為省屬綜合性大學2000年,吉首衛校并入吉首大學;;2002年,武陵學院并入吉首大學,成為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
學校官網2024年4月顯示的信息顯示,學校現有職業教育從業人員近1500人,專任教師1100余人,各類學生3萬余人,其中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留學生共2.8萬人。現有22個學院,41個一級學科,73個本科專業,涵蓋12個主要學科。學校占地2900多畝(193.3萬平方米)。學校各類紙質、超過600萬份電子文檔;吉首市和張家界市分別有校區,主校區為吉首校區。
2024年中國大學和中國大學排名中,吉首大學位列全國第298位。
學校規模 編輯本段
院系設置
根據2024年4月官網顯示的信息,學校現有22個教學學院,73個本科專業。
師資概況
學校官網2024年4月顯示的信息顯示,學校現有職業教育從業人員近1500人,專任教師1100余人,其中高級職稱和博士生導師700余人、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一名國家候選人,教育部“”6人,文化大師和“四個一批”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選、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芙蓉學者、湖湘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湖南省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51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4個。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1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全國優秀教師9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模范教師1人,徐特立教育獎獲得者1人;五位曾憲梓教育基金獲獎者;兩次獲得寶鋼教育基金獎。
學科建設
到2024年4月,吉首大學擁有5個省級重點學科(其中,有一個重點學科具有優勢和特色)1個省內國內一流建設學科、1個省內國內一流的培育學科、國家民委重點學科2個;“博士后研究流動站合作研發中心”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6個,專業碩士點17個。
教學情況
2024年4月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3個國家特色專業和1個國家綜合改革本科專業“卓越醫師教育和培訓計劃”專業1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訓計劃”1個專業,8個省級特色專業,8個省級重點特色專業,3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特色專業;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6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6個;有國家和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及其他教學、科研平臺30多個。學校有四門國家一流課程、84門省級一流課程、省級精品課程3門,精品網絡課程94門。其中,國家級、省部級優質資源共享課程13門,省部級優質網絡開放課程5門,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課程12門,SPOC課程77門我們的老師作為第一主編出版12種教材。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省級高水平科研團隊10個。
學校現有19個實驗教學中心,其中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省級大學生實驗教學中心16個創新創業教育中心和44個校級實驗室。其中,校級公共實驗中心5個,基礎實驗室5個,專業實驗室34個,實驗室740多個,面積約6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4臺.兩萬多套,一共3套.。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科研平臺
到2023年12月,學校有了院士工作站;學校擁有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部級實驗教學中心5個,省部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校級實驗室44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2011年湖南省共有3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有部、省級研究基地、示范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70多個虛擬仿真中心和大學生 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科研成果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2016年至2023年,學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86項,其中重大招標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部立項7項,教育部社科研究項目17項,中央和國家其他部委立項25項(區、市)社科基金項目258項,局級校級科研項目282項、自籌和企事業單位委托的950個項目。。共獲國家級、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8項,其中湖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9項,國家民委優秀成果獎16項,湖南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3項。
自然科學研究成果:2015-2019年,學校共獲得各級垂直科研項目391項,總經費5193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3項,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4項,湖南省科技計劃項目19項,湖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34項。、805項實用新型專利、外觀專利107項,簽訂知識產權成果轉化項目96項。2016-2017年,吉首大學連續兩年獲得湖南省知識產權工作先進單位稱號。到2023年5月,學校擁有國家級科研平臺1個,省級及以上科研平臺10個。學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自然科學論文1038篇,獲得省級以上科研成果獎12項。
科研資源 編輯本段
館藏資源
吉首大學圖書館是武陵山區最大的圖書館,始建于1959年。到2023年9月,學校圖書館總面積達到23848.07萬平方米,4093個閱讀座位;圖書館擁有紙質書.55萬冊,當年新增9374冊,生均紙質書69本.51冊;擁有電子期刊84種.15萬卷,547篇學位論文.59萬份,212620小時的音視頻。2022年,圖書發行量達到4.94萬冊,電子資源訪問量6159次..85萬篇次。圖書館和CALIS、CASHL、NSTL、CSDL等文獻信息機構與國內數十所高校圖書館簽訂了館際互借協議、文獻傳遞科技查新等服務協議。
期刊資源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由吉首大學主管、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1980年創刊,雙月刊,逢單月1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期刊復合影響因子(JIF)0.766。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被國家圖書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等收錄。期刊主要發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具有科學性、創新性、現實性和前沿性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期刊重點欄目為社會治理、貧困治理、三農問題、生態環境論壇。常設欄目為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法學、哲學等。
《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由吉首大學主管和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創刊于1980年,為雙月刊,單月25日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載率81.6,期刊復合影響因子(JIF)0.406。為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全國優秀高校自然科學學報,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湖南省一級期刊,連續3 屆被教育部科技司評為中國高校特色科技期刊。主要刊發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辟有數學、信息與計算機科學、物理與機電工程科學、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化學化工等欄目,優先錄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校博士點基金、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的優秀文稿。
合作交流 編輯本段
截止學校官網2024年4月,學校擁有招收外國留學生及港澳臺學生資格,先后與美國、英國、韓國、瑞典、印度、日本及我國香港、澳門、臺灣地區20余所高校開展了合作交流。實施了教師出國(境)研修、學生出國(境)交流及交換學習等國際合作交流項目。學校與武陵山區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開展了20多個實質性的產學研合作項目。
國際合作:學校出國訪學、參加學術會議、舉辦國際會議等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頻繁,與英國巴斯斯巴大學、伯恩茅斯藝術大學,美國海格思大學、特拉華州立大學,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西悉尼大學,韓國大邱大學、京畿大學、世翰大學、安東大學等國外高校保持學生交流合作。學校少數民族藝術團曾應邀赴美國、香港等地演出。已招收來自合作高校長、短期非學歷留學生100余人。2019年以來,學校加入湖南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生獎學金”計劃,每年可接收15名左右來華語言生。
校地合作:根據學校職能定位,武陵山區發展研究院(校地合作辦公室)為吉首大學直轄的綜合性協調機構。2012年,學校與永順縣政府簽訂《老司城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課題》協議,學校專家、學者助推老司城土司遺址于2015年7月4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8年9月,學校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簽訂湖南湘西“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項目生物生態和歷史文化編制協議,12月3日,學校與湘西州地質公園管理處簽訂湘西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合作協議,2019年1月22日,吉首大學再次與湘西州地質公園管理處簽訂湘西地質公園申報世界地質公園科普宣傳教學基地等合作協議。2020年7月7日,學校100余名師生成功助力湘西地質公園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
排行榮譽 編輯本段
排行
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2中國大學排名中,吉首大學位列全國第299名。
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3中國大學排名中,吉首大學位列全國第294名。
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2024中國大學排名中,吉首大學位列全國第298名。
榮譽
1998年,被評為“湖南省文明高等學校”,獲得“文明先進單位”稱號
2000年,被授予“湖南省文明單位”稱號。
2013年5月20日,學校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截止2022年,學校先后被評為優秀本科生免試推薦攻讀碩士學位高校、湖南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優秀示范校、湖南省研究生培養過程質量評估優秀學校、獲得“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稱號。多次獲全國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先進單位和“西部計劃項目優秀高校”稱號。?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