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體育學院
首都體育學院(英文名:Capital University Physics Education Sports, abbreviated as“CUPES”,簡稱“首體院”主管部門是北京市教委,設在北京。它是亞洲大學體育聯合會的教育發展中心、教育部國家漢辦中國國際推廣武術培訓研究基地、教育部學生體育協會對外交流與培訓中心、教育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訓練基地、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殘奧會訓練基地。2020年5月,學校被確定為“高水平特色大學”。
首都體育學院的前身是北京體育學校,創建于1956年1960年改為北京體育師范學院,2000年更名為首都體育學院。1962年并入北京師范大學。1979年,北京體育師范學院恢復。2018年9月,被確定為授予博士學位的項目建設單位。2021年6月,依托首都體育學院建設“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經國際奧委會和中央編辦批準,成為世界上第三所由國家政府建立的國際奧林匹克學院。
截至2024年2月,學校現有3個校區,9個教學單位,2個直屬科研機構,15個本科專業,占地380畝。學校學生總數約5400人,其中本科生和博士約3600人、研究生1000人左右;學校有1個博士后工作站,6個碩士點s學位授權點在兩個學科、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2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3個、2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業、北京市一級專業工地3個;教職工557人,其中專任教師367人。與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60多所大學合作、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2024年軟科學中國體育類大學排名中首都體育學院排第三,全國參考排名332。
辦學條件 編輯本段
院系設置截至2024年2月,學校擁有9個教學單位,15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2月,學校在編教職工總數557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的367人,博士生導師37人,碩士生導師116人。學校擁有一批教學科研領軍人才、優秀青年人才以及高水平專業人才,包括國家級海外人才項目專家特聘教授、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全國優秀教師、中國冰雪科學家等15人次,外籍高層次人才資助計劃人選、北京“高創計劃”人選、北京項目專家特聘教授、百千萬工程市級人選、長城學者、教學(青年)名師、國家體育總局百人計劃人選等46人次,北京市創新團隊9個,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國家級及以上運動健將與裁判近百人次,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名譽教授、客座教授47人。外籍專家拉茲洛·瓦伊達榮獲第16屆北京市“長城友誼獎”。
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2月,學校擁有兩個一級學科,其中體育學為北京高校高精尖學科,在2023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體育學位居全國108所高校第5。學校共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其中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運動人體科學等3個學科為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教學情況
截至2024年2月,首都體育學院擁有9個國家一流專業,2個國家特色專業,3個北京市一流專業。除體育旅游、冰雪運動、電子運動競技與管理等3個新建專業外,其他12個專業全部入選國家“雙萬計劃”,在軟科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精度排名中,位居中國體育院校第一位。此外還擁有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國家精品課程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國家級一流課程6門,國家級規劃教材22部,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3部教材榮獲首批國家級教材獎。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科研資源
圖書館:首都體育學院圖書館館舍建于2003年,截至2022年4月,館舍建筑面積5378.91平方米,并擁有1個分館2個院系資料室。截至2022年6月,館藏紙質圖書53.9萬冊,電子圖書100余萬冊,電子期刊23萬余冊,學位論文339萬余冊,音視頻1.6萬小時,自建特色數據庫4個。
學術期刊:截至2024年5月,學校主辦有學術期刊2部。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首都體育學院學報》創刊于1989年,主管單位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單位為首都體育學院。為雙月刊,是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評價體系》的A刊核心期刊(AMI)。主要刊載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及體育交叉學科等方面的學術論文。首都體育學院學報曾獲“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稱號。2014年,獲“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獎。同年獲得“北京市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期刊”稱號。
體育教學:《體育教學》雜志的主辦單位為首都體育學院,主管單位為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協辦單位為中國體育科學學會學校體育專業委員會。
科研平臺
截至2019年3月,首都體育學院擁有9個省部級科研平臺,29個校級科研平臺。
體育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2月,學校連續5年主持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項成果獲得國家級科研獎,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9年-2024年,學校助力國家隊獲奧運獎牌40余枚。
2020年12月,論文《北京奧運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卷首看時局:中國學校體育時局分析》獲得國家級科研獎。
學校合作 編輯本段
截至2024年2月,學校已與英國拉夫堡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南丹麥大學、德國科隆體育學院、新加坡國家基因研究院、希臘國際奧林匹克學院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6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系。牽頭成立中俄體育院校聯盟,目前已有中方26所和俄方14所院校加入。2021年12月14日,第四屆中斯冰雪論壇在首都體育學院舉辦,由首都體育學院、盧布爾雅那大學共同承辦,主題為“迎北京冬奧、享冰雪未來”。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13年,學校獲得師生宣講活動“優秀組織獎”及“優秀宣講團”稱號,同時獲得“美麗校園”稱號。同年,獲得全國體育院校競賽協作會“貢獻獎”。
2017年,首都體育學院獲得“全國百校龍獅進課堂推廣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2018年,首都體育學院獲得北京市第十五屆運動會“突出貢獻獎”和“優秀承辦單位”稱號。
2019年,首都體育學院獲得“2018年度海淀區利用單位內部設施開展社區服務先進單位”稱號。
2020年,首都體育學院獲得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榮譽稱號。
2021年,首都體育學院獲評“2018-2020 年度首都文明校園”稱號。
2022年,首都體育學院獲評“北京市2021年度市級交通安全先進單位”。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下一篇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