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語:Model Model English:Hulunbeier grassland)它以呼倫湖和貝爾湖命名,是中國20個景點之一、世界四大草原之一;位于大興區西部呼倫貝爾的大興安嶺,它從大興 東至安陵,西至呼倫湖西岸的低山丘陵,經緯度不等:115 to 126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47 to 53 degrees north latitude;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呼倫貝爾草原有3000多條河流和500多個湖泊,主要是海拉爾河、伊敏河、停尸房勒河和其他河流,呼倫湖、貝爾湖、呼和諾爾等湖泊。
呼倫貝爾草原位于——興 一個微孔板、大興安嶺鄂霍次克縫合帶與河根山縫合帶之間的地質構造主要有德爾貝主干斷層、海拉爾盆地、拉布達林盆地,主要是海拉爾盆地的演化過程。呼倫貝爾草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6~1.8℃,年平均降水量為250~350毫米。地勢總體東高西低,平均海拔714.4米,以高平原、低山丘陵為主。呼倫貝爾草原呈現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00多種野生動物、鳥類295種;地表植被以草原植被為主,有維管束植物1352種,自東向西為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是三個不同的地帶。二三萬年前,扎賚諾爾人創造了呼倫貝爾的原始文化;公元前209年后,匈奴、鮮卑、回紇、突厥、黠戛斯、契丹、女真人相繼統治呼倫貝爾;12世紀,成吉思汗統一了呼倫貝爾草原。呼倫貝爾草原是成吉思汗及其祖先的故鄉,被稱為“蒙古族的發源地”中國游牧民族的搖籃”
呼倫貝爾草原有工業、旅游業、農林牧漁等產業結構;其中,工業是主導產業,采礦業是主要產業、發電、農牧產品加工業;旅游業、畜牧業次之。2020年呼倫貝爾草原主要地區生產總值59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億元:337.37億元。截至2019年,呼倫貝爾地區居住著漢族、蒙古、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族等42個民族;主要行政區人口到2023年約72萬,漢族、蒙古族分布最廣、數量最多。
呼倫貝爾草原旅游資源豐富,擁有國家AAAAA級景區:中俄邊境旅游區和諾干湖景區、胡和諾 二旅游景區、巴爾虎蒙古部落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如金帳汗蒙古族部落。2005年10月,呼倫貝爾草原被《中國國家地理》和34家全國媒體聯合評選為“中國最美草原”呼倫貝爾草原,2023年7月14日·太平間樂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項目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優質文化旅游產業項目。
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系統脆弱,易受人類活動影響由于過度放牧,、不適當的開墾和耕作,以及促進氣候變化;產生了草地沙化、采礦污染和鼠害等環境問題。為了保護環境,呼倫貝爾市確立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戰略,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退耕還草、天然草地退牧還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復建設和保護等重點工程實施滅鼠、回填礦坑、草原恢復和其他保護措施。
位置境域 編輯本段
呼倫貝爾草原位于呼倫貝爾西部,大興 安陵,從大興 東至安陵,西至呼倫湖西岸的低山丘陵,有經緯度:115 to 126 degrees east longitude and 47 to 53 degrees north latitude。呼倫貝爾草原是牧業四旗新巴爾虎的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和海拉爾區、滿洲里市和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草原自東向西穿越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是三個不同的地帶,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原占80%
地理特征
氣候:呼倫貝爾草原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屬半干旱地區,年平均氣溫-2.6~1.8℃,無霜期80~110天,春季多風,夏季短、溫暖,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呼倫貝爾草原的降水主要來自太平洋夏季風帶來的濕潤空氣,但地處內陸、季風水汽被大興安嶺阻擋,導致年降水量較少,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250~350毫米。降水量的空間分布自東向西遞減,呼倫湖是呼倫貝爾草原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克魯倫河,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
呼倫貝爾草原受蒙古高壓影響、受季風環流和地形因素影響,降水季節變化明顯,尤其是夏季、秋季多雨,降水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冬、春季雨雪少,降水量30~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蒸發量大、氣候干燥導致呼倫貝爾草原春旱嚴重,具有十年九春旱的特點。
地質構造:呼倫貝爾草原位于——興 一個微孔板、大興安嶺鄂霍次克縫合帶與河根山縫合帶之間的地質構造主要有德爾貝主干斷層、海拉爾盆地、拉布達林盆地。
地層特征:呼倫貝爾草原的海拉爾盆地是最大的地質構造單元,地層結構以海拉爾盆地為主;海拉爾盆地白堊系的發育可分為銅缽廟組、南屯組、大磨拐河組、益民組和清源崗組。銅缽廟組為灰白色、雜色砂礫巖,淺灰色、棕色泥巖泥質粉砂巖。南屯組一段:為黑色油頁巖加厚泥巖、淺灰色粉砂巖;二段:與深灰色泥巖深灰色粉砂質泥巖互層,夾粉細砂巖,是海拉爾盆地的主要儲層段。
大磨拐河組一段:黑色——厚層灰黑色泥巖、夾灰色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淺灰色粉、細砂巖為主。二段:深灰色泥巖和灰白色粉砂巖、中、細砂巖不等厚互層,大部分凹陷含有煤層,是儲層段之一。
伊敏組發育湖、沼相粉砂質泥巖、暗色泥巖、細砂巖和煤層,富含植物、葉肢介化石。清源崗組在海拉爾盆地廣泛分布,巖性為紫紅色和灰綠色砂巖泥巖砂礫巖和孢粉、介形類、輪藻、腹足類等化石。第三系:主要是松散的灰色、灰褐色砂巖、棕黃色粘土巖、綠色和深灰色泥巖互層,底部為厚層狀雜色砂礫巖。
地形地貌
呼倫貝爾草原地形總體東高西低,平均海拔714.4米,以高平原、低山丘陵為主。呼倫貝爾草原群山環繞。東部和東南部相對較高,為丘陵地區,海拔7001000m;中部起伏的呼倫貝爾(海拉爾)臺地高平原,位于丘陵地區的西南部,高原上有三個大的沙帶和分散的沙丘。草原中的大部分河流兩岸都有廣泛分布的沖積平原,平原之間形成許多濕地和沼澤沖積平原地勢低洼,呼倫湖和貝爾湖是呼倫貝爾草原的低洼中心。
呼倫貝爾沙地位于呼倫貝爾草原腹地,主要由四條沙帶組成,沿海拉爾河分布、半固定沙丘為主,部分流動沙丘和風蝕坑存在;中部Suminori古道、古河流如貢諾爾分布有沙帶,主要是新月形沙丘鏈;南部以胡和諾爾為界,沙帶分為東西兩部分,以沙丘鏈為主;東南部沿伊敏河的沙帶分布著大量的流動沙丘,屬于現代風成沙丘。風蝕坑分布在所有的砂帶中,且多在砂帶邊緣、平緩的草原和起伏的沙地。
水文特征
呼倫貝爾草原的河流按徑流補給類型劃分為雨雪混合河流,河床多由砂或礫石組成。倫貝爾草原河上下游年徑流總量相差不大,部分年份下游年徑流量小于上游。烏爾遜河、克魯倫河、輝河、停尸房的勒河寬度一般在20~50米,水深較淺、比降較小。呼倫貝爾草原的河流冬季封凍期較長,一般為每年12月至次年1月至3月的穩定封凍期沒有地表徑流,河流常常封底斷流;每年春暖花開的四月,冰雪融化,流量逐漸增大。
呼倫貝爾草原有3000多條河流和500多個湖泊,屬于埃爾貢水系,屬干旱區、在半干旱水文區,海拉爾河是主要的草地、伊敏河、輝河、莫爾格勒河、克魯倫河、烏爾遜河等河流;以及呼倫湖、貝爾湖、烏蘭泡、呼和諾爾等湖泊;此外,還有呼倫溝、水泉溝、老四號溝、西山溝、布魯加納河是一條等時河流。
礦產資源 編輯本段
呼倫貝爾草原有銦、鉛、鋅、銅、鉬、煤炭和其他礦產資源,包括豐富的煤炭資源,主要是褐煤,主要分布在海拉爾盆地,儲量1527億噸,居內蒙古自治區第二位。呼倫貝爾草原有國家規劃礦區:扎賚諾爾礦區,主要礦產是煤炭,面積120.7平方千米;伊敏礦區,主要礦產是煤,面積1422.18平方千米;新巴爾虎右旗甲烏拉礦區,主要礦產是銦、鉛、鋅,面積606.32平方千米。戰略保護區:陳巴爾虎旗特蘭圖勘探區,面積219.71平方公里,含煤341774萬噸;左奇新巴爾虎河門勘探區,面積57.67平方公里,含煤86021萬噸。
生物植被 編輯本段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草食動物種類多數量多,使草原呈現出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
動物
呼倫貝爾草原有野生動物400多種,占內蒙古自治區野生動物總數的70%以上,國家一級、有30多種二三級野生動物和自治區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哺乳動物有52種,隸屬于6目17科,其中翼手目、食肉目、嚙目數量為多。野生毛皮動物主要包括:水獺、旱獺、紫貂、赤狐、黃鼬、貉、水貂、馴鹿、黃羊等;藥用野生動物,主要是鹿,是:馬鹿、駝鹿、馴鹿、獐子、狍子等;兩棲動物有8種,其中花背蟾蜍是代表性的兩棲動物。被命名為蒙古的代表性動物群落是:蒙古馬、蒙古牛、蒙古狼。
鳥類: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北方的鳥類棲息地和東部內陸鳥類遷徙的通道,有天鵝、雁、鴨、鷺、丹頂鶴、白鶴、黑鸛、大鴇、金雕等鳥類295種,隸屬17目49科,國家重點保護鳥類60余種代表鳥類是銀鷗,主要分布在呼倫湖和貝爾湖區。
嚙齒類動物:呼倫貝爾草原有近50種嚙齒動物,主要包括:長爪沙鼠、黑線倉鼠、勃蘭特 田鼠等,大約有32種嚙齒動物,其中Brandt 田鼠是呼倫貝爾草原嚙齒動物的優勢種;其繁殖力強、種群數量龐大、分布集中,人口具有爆發式增長和快速下降的特點。
植物
呼倫貝爾草原地表植被以草原植被為主,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天然草原面積占80%長有堿草、針茅、苜蓿、冰草等120多種營養豐富的牧草。呼倫貝爾草原包括地帶性草原類型的草甸草原、典型的草地類型,非地帶性草地類型為山地草甸、低地草甸和沼澤;有維管植物1352種,隸屬于108科468屬,占內蒙古草原維管植物種類的84.4%70.3%和53.7%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特征,呼倫貝爾草原牧區被列為我國的主體功能區劃:草甸生態功能區。
風景名勝 編輯本段
呼倫貝爾草原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和海拉爾區、滿洲里市;包括諾干湖景區、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等、滿洲里市中俄邊境旅游景點、胡和諾 二旅游景區、巴爾虎蒙古部落景區、金帳汗蒙古部落、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公園等。
諾干湖景區
諾干湖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奇諾干諾爾林場、俄、蒙三國交界地區;景區占地62平方公里,以諾干湖為核心景觀,周邊為原始樟子松林、草原、濕地、依山而建,是呼倫貝爾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態旅游基地之一。諾干湖景區有九個各具特色的景點:迎賓大門、碧湖景區、漁村部落景區、月亮灣景區、濕地景區、水庫大壩景區、草原之家景區、牧民 s新村和房車露營地;風景區的娛樂項目包括騎馬、射箭、沙地卡丁車、水上自行車、腳蹬船、垂釣、森林觀光、民族歌舞演藝、全羊宴儀式、祭敖包、篝火晚會等。
胡和諾
胡和諾爾風景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胡和諾爾湖,是2003年授予的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農(牧)產業旅游示范點,擁有700平方米的多功能蒙古游客中心,以及草原自然生態觀光、訪牧戶、騎馬乘駝、套馬、訓馬表演、祭敖包、歌舞表演、摔跤、垂釣、濕地觀鳥等一系列旅游活動。該景區是胡巴蒙古族的聚居地;呼和霍爾是蒙古語,漢語意思是:青色的湖;景區草原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夏天可以去觀光、避暑、冬季生態旅游和冰雪旅游。
中俄邊境旅游景點
滿洲里中俄邊境旅游景區是呼倫貝爾首個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滿洲里市華埠街23號,景區從國門景區、娃娃景區,匯聚中國紅色文化、俄羅斯風情文化、蒙元文化、邊貿文化。國門景區的標志性景觀包括國門、中共六大展覽館、41號界碑、紅色秘密交通線網站、紅色旅游展廳等;陶瓦景區滿俄結合的歷史、文化、建筑、民俗是為創意而建的,包括主題公園、主題娛樂、主題酒店三大板塊。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
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成立于1992年,位于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西山。景區原為西山景區,清代被列為呼倫貝爾八景之一(沙埠古松)公園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分為南園、北園、西園及保護資源區。公園以樟子松(又名海拉爾松)天然林是主要景觀,百年來古松有1000多棵樹;景觀還有名人峰、樹王(海拉爾國家森林公園是最古老的、最強壯的樟子松蒙古櫟大約有400歲了)根坡(纏繞在一起的赤松裸根蒙古扁桃)望松亭等。南園北方草原有9000年歷史的文化遺址,出土過石針、石刀、箭尖、陶扁等。有許多日本侵略者的防御工事,如沙松山陣地。
巴爾虎蒙古部落景區
巴爾虎蒙古部落風景區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奇阿木古浪鎮。它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點、中國第一個進入人民大會堂表彰的草原景區;是呼倫貝爾地區唯一一個展現原始巴爾胡民族的家園、民風、以民俗為特色的大型民族旅游景點。景區分為中心區、民族競技表演區、民族娛樂活動區、民族歌舞表演區、牧民 s生活體驗區,到2023年,景區可容納2000人同時就餐、容納400人,為游客提供食物、住、行、游、購、娛服務。
金張漢蒙古部落景區
金帳汗蒙古部落是AAAA國家級旅游景點、呼倫貝爾唯一一個以游牧部落為景觀的旅游景點,建于1994年,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莫爾格勒河畔。景區以部落風情為主,聚集了以蒙古族為主的北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民俗民風、宗教藝術、餐飲等綜合性旅游服務景點,主要是鄂倫春族的撮子、七星帳蒙古包群、達斡爾族山莊等景點。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公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海拉爾紀念公園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一批全國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公園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海拉爾鐵路第三中學西北公園建立在原侵華日軍海拉爾要塞遺址上,是愛國主義的集結地、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為一體的軍事主題紅色旅游景點。它占地6平方公里,包括海拉爾要塞遺址博物館、地面軍事場所的重建、地下設防場地的三個部分。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