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鮻
棱鮻(學名:Liza carinata),別名梭子魚、狗魚等,是一種小型和中型的暖水魚,屬于鯉魚科。它的體長一般為15~20厘米,最長可達24.4厘米,最大重量可達145克左右,魚的前部呈亞圓柱形,背部平坦,在頭部和背部第一背鰭之間的區域中心有一條垂直脊。它的身體覆蓋著雞冠,背部呈灰褐色或藍灰色,腹部呈銀白色,背鰭、尾鰭為灰黑色,其他鰭為淺色或淡黃色。它有兩個背鰭,胸鰭較小,腹鰭短于胸鰭,尾鰭呈叉形,上葉略長于下葉。
棱鮻原產于東地中海、在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它是一種廣鹽性魚類,主要生活在中上層水域,喜歡棲息在河口和沿海水域,以及咸淡水交界的淺水區。通常,它的壽命是3年。
棱鮻種群龐大,和很多鯡魚一樣容易被寄生蟲寄生。它是一種常見的海魚,肉質良好,可以新鮮食用。它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雄魚的精子可用于開發心臟手術藥物;在中藥領域,用黃芪烹飪主要可以治療慢性疾病和體質虛弱。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棱鮻是一種中小型魚類,體長15 ~ 20厘米,最長可達24.4厘米,最重的重量可以達到145克左右。魚的前部呈亞圓柱形,后部呈扁平狀。體背灰褐色或藍灰色,側面有數條深色縱帶,腹部為銀白色,背鰭、尾鰭為灰黑色,其他鰭為淺色或淡黃色。體被較大的櫛鱗(頭部為圓鱗),有些鰭是圓形的鱗片(第二背鰭、臀鰭、尾鰭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區域)無側線,縱鱗36~38,橫鱗13。它外觀的明顯特征是,它的頭部和背部第一背鰭之間的區域中央有一條垂直的脊。
它的頭部中等大小,兩側凸起、圓錐形,頭頂略平。眼部較大、側臥位,眼瞼不發達、它只存在于眼睛的邊緣,而且眼間距很窄、稍隆起。吻部短而鈍,下頜骨的長度短于上頜骨??诓枯^小、次下,口裂小而平,口后部有小舌,無齒或齒極小。下頜骨前緣尖銳,前端有突起,閉合時可嵌入上頜骨相應位置的凹口中。它有一對鼻孔,位于眼睛前面。前鰓蓋骨和主鰓蓋骨較薄、邊緣無棘齒,鰓蓋膜與面頰分離,有6條鰓蓋條,鰓孔大,假鰓發達。鰓耙短而密,內鰓耙2425條,外鰓耙4346條。
它有兩個背鰭,第一個背鰭有四個鰭刺,沒有鰭;第二背鰭靠近尾鰭基部,有1個鰭棘,鰭片8~9片。胸鰭較小、上位,無鰭刺,有16鰭。腹鰭的長度比胸鰭短,有1個鰭刺和5個鰭。臀鰭的位置與第二背鰭上下相對、形狀相同,有3個鰭刺和9個鰭。尾柄相當長,尾鰭呈叉形,無鰭刺,有14個鰭,上葉略長于下葉。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在世界范圍內,棱鮻原產于地中海東部、印度洋北部(從紅海到印度孟買海岸)及西太平洋(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沿海)1920年后,它在非洲北部的利比亞海岸被發現;1978年,它在以色列的加利利海被發現。但這些種群可能不是本土的,大部分是人工放養魚苗造成的。在中國范圍內,它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尤其是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省和臺灣省沿海地區。
棲息環境:棱鮻是一種暖水性魚類,主要生活在水體中上層。同時,它是一種廣鹽性魚類,能耐受鹽度在38 以下的水環境,在海水和半咸水環境中生存,有時游向淡水。它喜歡生活在河口和沿海水域,以及咸淡水交界處的淺水區。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棱鮻主要以底棲藻類和小型軟體動物為食,也以海底泥中的有機碎屑為食,也以一些橈足類為食(Copepoda)和多毛綱(Polychaete)甲殼動物。它們在幼年時多為肉食性魚類,在發育過程中隨著體長的增長逐漸轉向植食性。它在一年中的活動軌跡會受到水草豐富程度的影響,它會在春季遷徙到水草豐富的沿海河口和瀉湖,并在冬季游向更深的水域。特別是在幼魚階段,其活動范圍與藻類的漂浮密切相關。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繁殖產卵:棱鮻一般在1歲后達到性成熟,此時雄性體長一般為12.5厘米,雌性體長一般為13.4厘米。其繁殖期為每年3月左右,不同水域狹葉鉤端螺旋體種群的產卵期不同例如,紅海蘇伊士灣種群的產卵期為當年11月至次年3月、中國廣東和福建沿海種群的產卵期為當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沿海種群產卵期為次年4月至5月。雌魚每次可產2.4萬~11.有50000個卵,是直徑為0的浮卵.86 mm,雞蛋里有個油球,雞蛋不粘、遇水后分離。
仔魚孵出:通常受精卵孵化約44小時后,幼蟲就會破膜而出。仔魚破膜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在頭部,一種在尾部,但無論哪種方式,其動力都來自尾巴的擺動。破膜后,健康的幼蟲是直的和活躍的;不健康幼蟲破膜后尾巴向下彎曲,游泳能力很差。雖然在某些情況下,尾部彎曲的幼蟲可以在一段時間后恢復正常,但總體死亡率高于正常破膜的幼蟲。剛孵出的幼體長約8毫米,左右各有40對肌節除卵黃囊外,全身無色,心跳頻率約為每分鐘118次。解剖觀察會發現,仔魚的大腦已經分化為前腦、中、后腦。
生長發育:幼蟲開始發育后一周內,具體變化如下:第一天游泳能力很弱,大多在水體上層上浮,每半分鐘游一次,向下游動時以沖擊方式游動,停止游動后利用體內油球的浮力緩慢上升;第二天,由于體內油球的向后運動,身體傾斜,頭浮上來時是向下的、尾巴向上并與水面成45度角,有時緩慢上升和下沉,有時停留在水層之間的某個位置;第三天,情況和前一天差不多,但是游泳更頻繁了;第四天,魚體逐漸長大,油球縮小,卵黃囊縮小,出現 個胸鰭,頻繁游動,有時向上游動“S”形游動。到第五天,魚已經長到大約3條.5 mm,此時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早晨生活在水體表層,中午生活在水體中層或底層。此時魚的胸鰭已經增大,大多數個體可以水平游動或進行連續沖擊游動;第六天,游泳時間和距離相對延長,所有開口均出現在鰓部;第七天,卵黃囊逐漸消失,食量增加,游泳速度明顯加快。條紋禾雀羚的壽命通常為3年,但某些地區的種群壽命較短,如生活在埃及的大苦湖(Great Bitter Lake)有些人只能活一年。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食用價值:棱鮻是原產國常見的捕撈對象,一般用刺網和拉網漁具捕撈,肉質較好,可鮮食。它的肌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精氨酸、組氨酸、賴氨酸等氨基酸。
藥用價值:質樸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在西醫領域,像許多鯡魚一樣,雄性個體的精子中含有鯡魚精子(也稱:魚精蛋白)這種物質是一種堿性蛋白質,可以作為原料制成心臟手術和其他治療肝素過量出血的必要藥物。在中藥領域,可整體使用,去鱗去內臟,鮮用或焙炒,與黃芪同煮健脾益氣、益筋骨、補氣力、消食化滯,主治久病體虛。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歷史上棱鮻在世界范圍內分布廣泛,種群本身也比較大。21世紀后,它成為許多國家沿海港口和大水域養殖的魚類,種群數量長期穩定。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估了該物種的種群資源,認為其“數據缺乏”DD)。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