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絹蝶
阿波羅絹蝶(學名:Parnassius apollo)它屬于鳳蝶科鳳蝶屬,翼展約79°-92 mm,雌性略大于雄性。它們的翅膀是粉紅色或黃白色的。前翅中腔中部和末端有大黑點,中腔外有兩個黑點,邊緣灰褐色,翅緣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條紋。半透明和灰褐色部分基本不含水垢粉末。后翅基部為黑色,有紅色斑點,斑點周圍有黑邊。雌鳥的顏色更深,前翅邊緣和條紋更寬,后翅上的紅色斑點更大更亮。
阿波羅絹蝶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和中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它們主要生活在海拔800的地方-2400米的高山草甸也將進入巖石和森林以及海拔較低的地區。它們是冰河時期的遺跡,對鳳蝶的譜系進化和歷史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成年美女供觀賞,是世界著名的蝴蝶。
2020年,阿波羅絹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市-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阿波羅絹蝶翅膀展約79-92 mm,雌性略大于雄性。它的翅膀是半透明的粉紅色或黃白色。前翅中室中部和末端有大黑點,中室外有兩個黑點,外緣灰棕色。半透明和灰褐色部分基本不含水垢粉末。外緣附近也有不規則的深棕色條紋,后緣中間有一塊黑色斑塊。后翅根部和內緣前半部分為黑色,翅前緣和中部有一紅點有時紅斑中有一個白色的心,紅斑周圍有一個黑色的邊界。臀部角落和內部有兩個紅色斑點或一個紅色斑點和一個黑色斑點,周圍還有一個黑色邊框靠近外緣的黑色條紋被翅脈分成六個黑點。蝴蝶翅膀的反面與正面相似,但翅膀底部有四個帶有黑邊的紅色斑點,臀部的兩個斑點也是帶有黑邊的紅色斑點。雌蝶的顏色比雄蝶深,前翅外緣的黑色條紋比雄蝶寬且明顯,后翅的紅色斑點比雄蝶大且亮。
雄性外生殖器具有發達的背囊和一對細長的爪狀突起,它們彎曲成拱形,末端尖銳,基部寬,彼此遠離。鉤瓣的基半部分與向內的突起形成三角形,端半部分較寬且略呈方形,但兩個角為圓形,邊緣覆蓋有剛毛;內突很大,位于近端,基部較寬,末端略彎細。陽莖端的基環呈“U”形;雄莖粗,約為擁抱花瓣長度的1.5倍,基部較寬,末端骨化部分較尖。
雌性外生殖器的產卵瓣呈半圓形,有剛毛;后表皮突厚而長,末端鈍;前外陰略呈長方形,后外陰呈寬葉狀。膽囊管和交配囊很難區分。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
阿波羅絹蝶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在歐洲大部分山區,包括西部的西班牙、法國南部瑞士中部、奧地利、德國南部到莫澤爾河、意大利(包括西西里島),東部的巴爾干、希臘和波蘭挪威北部、它們的種群分布在瑞典和芬蘭。在亞洲,本種的分布從西方的土耳其開始、伊朗,東到天山、西伯利亞和蒙古;同樣在北烏拉爾到高加索地區、出現在土耳其和中東。在哈薩克斯坦,本種分布于阿爾泰山至北天山的山區、哈薩克斯坦的丘陵地區,烏拉爾山脈南部和哈薩克斯坦北部的山麓丘陵。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受棲息地的限制,阿波羅絹蝶的種群通常是孤立的特有的。因為是冰河時期的孑遺物種,所以在冰河期被隔離在山地的開闊棲息地和海拔較高的地區。這種情況在其分布的南方地區尤為明顯。截至2017年,阿波羅絹蝶在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和捷克已經滅絕。本種在波蘭也滅絕了,但后來從斯洛伐克重新引入。
棲息環境
阿波羅絹蝶主要棲息在陽光充足的高山草甸,包括幼蟲的宿主景天。在阿爾卑斯山,它們棲息地的垂直范圍可以從海拔800米到2400米,近年來它們棲息地的海拔逐漸升高。但也有許多人口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方,甚至接近海平面。阿波羅絹蝶也將棲息在沙漠草原上、內陸懸崖和暴露的巖石區、礫石堆積區和針葉林及闊葉林。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日常行為:阿波羅絹蝶的成蟲特別是雄性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尋找食物時可以飛行數千米。作為典型的陽光生物,成蟲和幼蟲喜歡在陽光充足的時間活動,一些多云天氣會減少它們的活動。蜜源植物不足會降低雌性的繁殖能力并縮短其壽命。雄性尋找雌性的飛行模式取決于雌性的密度。在雌性密度高的地區,雄性的飛行軌跡通常是隨機的。在雌性密度低的地區,雄性將開始掃描飛行模式。
食性食物:阿波羅絹蝶的成蟲會訪問開花植物以獲取花蜜,而幼蟲主要是景天屬植物(Sedum spp.植物為食。其中兩種是幼蟲最喜歡的食物:一個是長著高大植物的糍粑(Jingtian telephone)另一種是矮生白花景天(Sedum plants)阿爾卑斯山北歐的阿波羅絹蝶幼蟲主要以紫八寶為食,南歐的幼蟲主要以東南景天為食。北方的幼蟲通常比南方的長得大。這主要是因為東南景天組織中的能量和養分含量低于紫八寶,兩種植物都含有多種酚類化合物,會抑制幼蟲腸道中的蛋白質消化。阿波羅絹蝶幼蟲通常不超過30只%葉子,然后轉移到下一株植物吃。在自然條件下,幼蟲在植物的密集生長階段進食。由于葉片生物量的顯著增加,成熟芽完全失去葉面積的比例約為2-3%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幼蟲會吃掉所有的葉子。以紫八寶為食的美鳳蝶幼蟲吃其他景天屬植物的葉子較少,而以東南景天為食的美鳳蝶幼蟲會吃其他景天屬植物。阿波羅絹蝶的幼蟲可以排泄糞便中的鉻、鐵、錳和鋅等重金屬,但對銅沒有相應的能力。美阿波羅絹蝶對食物中的重金屬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輕微的重金屬污染將有助于殺死它們身上的寄生蟲。但當污染物濃度進一步增加時,阿波羅絹蝶也會死亡。
天敵與防御:阿波羅蝶的主要天敵是各種鳥類,它們主要在體內積累曼陀蘿苷(sarmentosin)阻止鳥類捕食。這種物質味道苦澀,每只阿波羅絹蝶體內的濃度可達500毫克,尤其是在翅膀中。
繁殖生長 編輯本段
繁殖:當幼蟲和成蟲的食物在同一棲息地時,鳳蝶成蟲的繁殖力高于幼蟲和成蟲食物分開的棲息地。當成年鳥隨機飛行時,它們通常從雄性鳥休息的地方開始。雄性先爬到植被上方的空中,然后朝任意方向飛行。在飛行中,雄性會注意留下來的雌性,以便隨時飛向它們。當它們遇到另一只雄性時,通常會避開它,不與它互動。隨機飛行時,雄性經常改變飛行方向,沒有明顯的規律。
在掃描飛行中,雄性也是從最高點出發,然后以一定的角度飛過一個區域,沿著斜坡向下,直到區域的邊界,然后飛回對面的邊界。有時它會盤旋一圈或幾圈,然后繼續沿斜坡飛下,始終與水平線保持一定的角度。掃描完成后,雄性會直接飛到下一個區域,然后重復掃描。爬升時的飛行速度相對較慢。在攀爬階段,雄性通常不會不要注意他們周圍的環境。
雄性通常不要注意停留在植物上的其他種類的蝴蝶,它們不會I don我不關心飛行的東西。但是雄性可以有效地找到停在植物上的雌性,即使它們剛剛出現。這是因為雄性對雌性散發的氣味非常敏感。交配后,雄蝶會在雌蝶身上形成栓塞以防止它再次交配。阿波羅絹蝶的雌性一次可以產10個卵-20,能產200個左右的卵。它們通常在景天屬植物附近產卵。
生長:阿波羅絹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它的生活史可以分為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它們一年繁殖一代,以卵越冬。雞蛋的表面是平坦的,上面覆蓋著許多規則排列的微小顆粒狀突起。細孔周圍有一個輕微的凹陷,那里的顆粒比其他部分的顆粒小。卵子呈灰白色,精子細胞周圍黃綠色。卵直徑約1.38 mm,高約0.85毫米。當陽光明媚時,幼蟲將在24小時內孵化。春天,幼蟲開始吃景天屬植物的嫩芽。后來毛毛蟲也吃樹葉。一齡幼蟲頭部黑褐色,有光澤,毛黑色,氣味角不明顯。胸部后板呈深褐色,有光澤,身體呈深褐色,下方顏色略淺。胸部的前半部分是橙色的。肛板呈深褐色,呈幾丁質狀。最終幼蟲的身體為黑色,前胸至第九腹節背線上的圓形斑塊為紅色或橙色。黑色主要用來吸收陽光的熱量,黑色素也有助于改善身體 抗病能力幼蟲后期身體上的亮色屬于警戒色,警告鳥類體內有景天屬植物聚集的毒素,幼鳥不要 我不喜歡吃阿波羅絹蝶的幼蟲。
雌性幼蟲比雄性幼蟲重25倍-30%最后,它可以重約2克。幼蟲對溫度很敏感當平均氣溫超過15攝氏度時,它們會變得抑郁,但它們會在10攝氏度和強烈的陽光下茁壯成長,并會在雨天停止進食。如果營養充足,幼蟲可在2-3周后化蛹。蛹長約21毫米,深褐色且有光澤,被灰色粉末覆蓋。蛹頭部圓形,無突起,前胸氣閥關閉,中胸圓形,前翅基部突起呈鈍角。腹部從后面看呈橢圓形,從側面看向腹部彎曲,每個腹部節氣上有一個淺凹。化蛹大約一個月后,成蟲通常在7-8月出現,壽命3左右-6周。
人工養殖:2006年,研究人員試圖在芬蘭人工飼養阿波羅絹蝶,從野外收集交配過的雌性,產卵后將它們放生。雞蛋被保存在干燥的容器中,等待春天孵化。孵化的幼蟲放在裝有景天屬植物的容器中,羽化后交配。三年后獲得一定規模的種群,并嘗試野外放生。成蟲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喂以稀釋的蜂蜜水。營養良好的成年人可以存活3-在6周內,雌性可以產200多個卵,而雄性可以交配6周-7次。在人工繁殖的條件下,各種花紋和翅形有許多變化,這些性狀很容易遺傳。這是因為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生存壓力較小。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
奧地利2017年統計數據、波黑、德國、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和烏克蘭的人口減少了30%以上。在保加利亞、法國、挪威、西班牙、希臘和瑞典的人口也減少了6-30%
2011-據2018年統計,該物種在山區的種群相對穩定,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發現。例如,意大利阿爾卑斯山和土耳其的人口相對穩定。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據,阿波羅絹蝶在亞洲的種群數量相對安全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其數量也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超過15%
致危因素
阿波羅絹蝶面臨許多威脅,包括氣候變化、棲息地破壞、傳統畜牧業的消失導致棲息地退化和標本采集。1972-2012年新疆天山西部區域氣溫變化明顯,增溫趨勢明顯,因此阿波羅絹蝶種群數量銳減。由于阿波羅絹蝶屬于喜冷物種,冬季高溫或早春溫度迅速升高都不利于卵的安全越冬和胚胎的正常發育。全球變暖也對歐洲和亞洲阿波羅絹蝶種群的生存和繁殖產生了負面影響。由于氣候變化,莫澤的人口正在減少。南歐和土耳其的人口也受到了影響。
森林砍伐、采礦活動和工業化進程導致了環境污染和棲息地的消失。人類活動增加帶來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建設也侵占了阿波羅絹蝶的棲息地。在希臘,由于大型風力發電站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建設,該物種在山區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在土耳其,阿波羅絹蝶棲息的高海拔牧場已被開發為旅游區在西班牙Serane Vada山區,這一物種的棲息地也面臨著旅游業發展的壓力。
因為阿波羅絹蝶的幼蟲需要在春天曬太陽尋找食物,所以它們需要在寄主植物生長和暴露的區域生長。由于傳統畜牧業的消失,它們的宿主植物被高大植物淹沒。
保護級別
2000年,阿波羅絹蝶在《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上市。
2020年,阿波羅絹蝶《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市-無危(LC)
2021年,阿波羅蝶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2023年,阿波羅絹蝶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上市(CITES)附錄二,禁止相關國際貿易。
保護措施
為了保護阿波羅絹蝶,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采取了相應的有效保護措施,包括將棲息地指定為保護區、人工助殖、重引、植樹造林、建立專門的公園來保護等等。在波蘭塔爾拉特山國家公園,專家們在20世紀70年代編制了一份報告,以確定維持當地阿波羅絹蝶種群所需的條件。在保加利亞,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中阿波羅絹蝶的棲息地得到了積極維護。莫塞爾山谷廢棄的葡萄園、波蘭和斯洛伐克都在皮涅尼國家公園進行了棲息地保護和擴建。2005年,斯洛伐克皮內尼山的保護措施有助于維持當地阿波羅絹蝶種群的穩定。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