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榜山小鯢
掛榜山小鯢(學名:Hynobius guabangshan),小鯢科小鯢,兩棲動物,別名狗頭娃娃魚。掛榜山小鯢的平均雄性體長為127-146 mm,女性平均長度130-138毫米,性成熟女性的質量通常大于男性。頭部很大,犁骨有齒“U”形或者“V”在形狀和身體的兩側有13根肋骨。前腳四個手指,后腳五個腳趾。尾巴短,平均占頭部長度的70%以下,有尾鰭褶。在水中時,身體背部呈棱角分明的黑色,在陽光照射下略呈黃綠色;在陸地上,它是有棱角的黑色,蠟質,沒有斑紋;腹面呈灰色,略帶紫色,有許多小白點。
掛榜山小鯢為中國特有種,分布于湖南省祁陽縣掛榜山。主要生活在陸地上,非繁殖期主要生活在海拔500的地方-750米的杉木林或竹林,多見于泥土或石塊中、枯枝落葉下。在繁殖季節,它會下水,白天躲在土縫里、在水草或卵袋下,晚上爬出來進入山塘、水蕩等水域的養殖活動。
2020年,掛榜山小鯢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上市.1等級極其危險(CR)2021年,掛榜山小鯢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掛榜山小鯢的平均雄性體長為127-146 mm,女性平均長度130-138毫米,性成熟女性的質量通常大于男性。當掛榜山小鯢在水中繁殖時,它的身體背面是棱角分明的黑色,在陽光照射下略呈黃綠色,有時它在水中,因此它的體表顏色也不同;在陸地上時,體表的水蒸發后呈棱角狀黑色,有蠟光,無斑紋;腹面呈灰色,略帶紫紅色,有許多小白點,每個小白點由許多針尖大小的白斑組成。
掛榜山小鯢的頭大而略扁,頭長明顯大于頭寬,呈橢圓形,有“V”形隆起;瞳孔為圓形,虹膜為金黃色;眼睛呈球形,有明顯的突起(也可縮內眼窩)鼻間距約等于眼間距,鼻孔位于吻部兩側,而不是在吻部和前角之間的直線上;吻部圓形,無唇褶和煙囪門,犁骨狀牙齒存在“U”形或者“V”形,外枝有齒9-10塊,25個內部分支-27塊,后端連接兩個內部分支。
軀干較粗、圓形,略平的腹面。頭腹部光滑,頸部褶皺明顯。身體背部皮膚光滑,背部中央有一條縱向脊紋溝,身體兩側有13條肋紋溝。四肢發達,前、當后肢靠近身體時,它們指的是、腳趾重疊的三個肋槽之間的距離;前臂粗,略呈圓柱形,肱骨略細;掌和指、跖骨和腳趾上沒有黑色角質層、掌外側突和跖骨突呈圓形;前腳掌有4根手指,手指長度的順序是2、3、4、1;后腳有5個腳趾,腳趾長度序列為3、2、4、5、1,第2、3趾較強壯。繁殖季節,雄性肛門明顯隆起,肛口前緣有長達一小時的乳突;雌性泄殖腔在孔周圍隆起,不突出,無乳突。
尾巴短,平均占頭部長度的70%以下。尾巴的開始部分是橢圓形的橫截面,然后逐漸變平、末端薄;尾鰭在個體間差異很大,比較發達的尾鰭如下:尾鰭背側皺襞在尾部起始處開始隆起,起初較厚,然后迅速向后隆起,逐漸變薄;尾中部開始出現腹側尾鰭皺襞,開始較厚,向后較薄,高度低于背側尾鰭皺襞、腹側尾鰭褶皺在尾部后端匯合,尾端圓形,中部略尖。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棲息環境:掛榜山小鯢主要生活在陸地上,非繁殖期主要生活在海拔500的地方-750米的杉木林或竹林,多見于松散潮濕的土壤或石塊中、枯枝落葉之下。它只會在繁殖季節下水,白天躲在土縫里、在水草或卵袋下,晚上爬出藏身處,進入附近的山塘、水坑、繁殖活動在水田等水域進行,期間雄性一般集中在深水、在水草或枯枝較多的水域,雌性往往會在水下大面積爬行。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覓食行為:掛榜山小鯢兇猛食肉它會用前肢推開落葉尋找食物,它的獵物是蚯蚓、昆蟲、小型節肢動物及其幼蟲占優勢。吃得多,一次可以吃好幾天。在變態之前,它的幼蟲是蝌蚪時是藻類、輪蟲和蚯蚓互相捕食當食物短缺時,幼蟲經常互相吞食。
活動特點:掛榜山小鯢成蟲的體色與周圍環境協調,不易被敵人發現。它的動作敏捷當它快速移動時,它的四肢不活動它不能移動,依靠軀干肌肉快速蠕動和爬行當它緩慢移動時,它的四肢支撐著身體離開地面,它用四肢爬行兩種運動模式可以隨意交替使用。掛榜山小鯢生性機警,每當有人類活動和牲畜頻繁時,、這個物種很少在家禽出沒的地方活躍。掛榜山小鯢是變溫動物,喜溫怕熱-八月的白天幾乎沒有什么活動,只有在清晨、晚上有很多活動。大雪封山,就躲在山洞里、石縫、在落葉下進入半冬眠狀態,不外出活動。成年個體喜歡單獨生活,而幼態的大鯢喜歡群居,往往幾條尾巴生活在一起。
生長繁殖:掛榜山小鯢的繁殖期為11月中旬至次年1月,它會隨著不同的雨期分批產卵。其繁殖行為主要包括求偶炫耀和成對產卵兩個階段。雄性在一個繁殖季節需要參與多種繁殖行為。
求偶炫耀:求偶和炫耀時,雄性會用四肢抓住竹枝或水生植物(有時只用后肢,前肢懸空),每隔2-每20秒搖動一次身體。男性 s的身體經常彎曲成拱形,隨著雌性的靠近,身體抖動的頻率逐漸增加,直到間歇性抖動變成持續震顫。有些雄性會在擁抱結束后反復炫耀自己的求偶行為。
抱對產卵:掛榜山小鯢的產卵場通常在水深約30厘米至1米的清水池中。它們會選擇水生植物很少或沒有的地方產卵,一些個體會在腐殖質較多的沼澤和浸泡在水中的稻田中產卵。通常雄性先進入繁殖地,雌性在半夜產卵,黎明前離開。雌性身體通過腹部肌肉的收縮將卵袋末端的輸出物粘到枯枝或水草上,并用后腿向后拉動卵袋。這時,雄體迅速上前抱住雌體,不斷扭動身體,用前肢托住卵袋的尾端,然后用后腿迅速推動雌體的泄殖腔部分,使其身體挺直,用力拉出兩個卵袋,同時從卵袋上的泄殖腔射出白色絮狀精液。
雌性會重復這個動作,直到大部分卵袋產生,將卵袋放在腹部并卷起身體“U”身形又不斷扭動,一段時間后慢慢游開。男性射精經常張開嘴,身體極度彎曲30分鐘-大約60秒,仍然是1-正常活動將在2分鐘后開始。
每只雌性都有一對底部鈍的產卵袋、連接并固定在水下地面上、石塊或水草上。卵袋大致呈香蕉狀或“C”形狀上,中段為圓柱形,末段為短而細的管。卵袋的一端漂浮在水中,有利于防寒和獲取氧氣。卵袋長約120-180毫米直徑30毫米-35毫米。每雌產卵130-165枚卵左右。蛋是圓形的,動物是極淺灰色的,植物是極乳白色的每個卵外面有一層透明膜,卵徑為2.6-2.8 mm,附蛋膜的蛋徑為9-12毫米;很快產卵的卵袋長約30毫米,吸水后逐漸變厚變長。分娩后不久,蛋袋晶瑩剔透,表面逐漸有灰塵沉積。
雄鯢護卵:雌性通常在12歲產卵-48小時內離開繁殖地,爬進附近的灌木叢或樹林躲藏。雄性會留下來保護它們的卵通常,一對卵袋由一只雄性守護如果多對卵同時產在一起,雄性會互相攻擊、追逐。當多個卵袋集中在一起時,往往只留下一只雄性保護卵,幾天后離開,而其他雄性則在相擁的夜晚被趕走。雄性之間還會有精子競爭,即在雄性和雌性相互擁抱并產生卵袋后,當其他雄性靠近卵袋時,它們會張開嘴咬一口,并通過擁抱卵袋來劇烈搖晃身體,以恐嚇其他雄性并阻止它們靠近卵袋如果它們遇到相互靠近的雄性,就會用嘴咬住它們的身體,直到將它們趕走。
幼鯢生長:在室溫下,受精卵孵化大約需要26天。前肢芽在37日齡時生長,后肢芽在57日齡時生長,肺在159日齡時已經發育,可以吸氣浮在水面上,174日齡時完全變態。從掛榜山小鯢犁齒形狀的變化可以清楚地看出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幼體前臼齒的中線不相連,齒環短而略呈拱形,平行于前臼齒和上頜骨在成年的過程中,牙列逐漸變長,向后彎曲。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現狀
2005年,中國湖南省掛榜山林場有1萬多條小鯢,其中掛榜山的云仙寺、啟東老泥灶和獅子嶺方圓5平方公里的區域存量超過6000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掛榜山小鯢種群數量減少了80%以上。到2020年,這一物種的總體數量已呈下降趨勢。
致危因素
該物種生長緩慢,性成熟晚,受精率和孵化率低,變態前的發育只能長時間在水中完成,易受天氣影響、水源、餌料、天敵和其他外部因素;人類砍伐森林并重新種植經濟樹木或經濟作物,導致水土流失和化肥的使用、農藥污染水體,直接或間接改變水體的生態環境,導致掛榜山小鯢食物短缺;大規模的開墾和重新種植導致了河流的中斷和池塘的干涸、消失了,掛榜山小鯢的棲息地也在逐年縮小;瓜榜山的當地村民認為大鯢的肉有神奇的功效,經常在繁殖季節上山捕捉保護其卵的雄性食用和出售。
保護級別
2020年,掛榜山小鯢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上市.1等級極其危險(CR)
2021年,掛榜山小鯢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保護措施
我國采取了人工采集小鯢卵,然后集中孵化,培養到完全不正常,再放歸自然的措施2004年,利用這一技術成功繁育出2000多只小鯢。2004年3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中國政府“胡 南祁陽鲇省級自然保護區”同年,保護區管理局成立。2009年,人民與政治報祁陽縣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強祁陽掛榜山和山地濕地小鯢保護管理的通知,并建立了法制宣傳、森林防火與社區共管體系。保護區內的山林納入國家生態公益林,實行生態補償已納入國家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林地面積為3675畝.6公頃,占60%保護區實行全面封山育林,禁止和限制采伐。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