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米蟲
斗米蟲(Latin scientific name swainsonine)斗米蟲的幼蟲,又名棘翅目,屬于鞘翅目,昆蟲綱。斗米蟲主要寄生在豆科植物沈蕓黃連木的莖上。稻癭蚊選擇寄生在胸徑10厘米以上的樹木樹干上或直徑8厘米以上的大樹枝上斗米蟲生活隱蔽,沒有傳播能力。作為銹色斗米蟲的幼蟲,斗米蟲呈扁圓形黃白色。體長42-60毫米,寬12-15毫米,天線3個節點。前胸背板黃褐色,略呈長方形,密被褐色顆粒突起,中間兩側各有1條斜凹紋。胸、腹部兩側各有9個黃褐色橢圓形瓣膜。斗米蟲稻在樹枝和鉆孔中越冬,三年后成為蛹,最后進化成銹色的斗米蟲成蟲。
斗米蟲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是一種礦物質和微生物含量很高的食用昆蟲。根據中醫經典《中藥大辭典》,斗米蟲可以入藥藥材為云實蛾,用于滋補和消除營養不良主要用于治療勞損中毒性疹等疾病。在中國的一些地方,當地人把吃米蟲作為端午節期間保持健康的習俗。而斗米蟲稻是云斑的主要蛀干害蟲,對樹木的生長發育造成極大的威脅吃的損傷期可達13個月,一般用物理機械控制、生化等方式進行防治。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斗米蟲的卵是橢圓形的,長度為2.2.2毫米,短徑0.5-6毫米,黃白色。斗米蟲的形狀是扁平的圓柱體,黃色和白色。體長42-60毫米,寬12-15毫米,天線3個節點。前胸背板黃褐色,略呈長方形,密被褐色顆粒突起,中間兩側各有1條斜凹紋。胸、腹部兩側各有9個黃褐色橢圓形瓣膜。化蛹后的米蟲呈紡錘形,體長35-42毫米深褐色。翅膀附著在腹部表面,到達第二腹節;天線貼在身體兩側,一直延伸到后胸部,其末端是彎曲的。
分布區域 編輯本段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斗米蟲主要寄生在豆科植物沈蕓黃連木的莖上,也寄生在柳樹上、國槐、在黃檀和其他樹木的樹干中。斗米蟲主要選擇寄生在DBH大于10厘米的樹干上或直徑大于8厘米的樹枝上斗米蟲寄生環境的空間分布格局屬于聚集型,其個體間相互吸引斗米蟲有隱藏的生命,沒有自我傳播的能力。斗米蟲的天敵主要是細菌和真菌,此外還有花絨甲、雙革螨、大斑啄木鳥、棕腹啄木鳥、小卷蛾線蟲等。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產卵:斗米蟲雌成蟲習慣于夜間21 00后在直徑7 cm以上的枝條上產卵。產卵前,雌蟲在樹干下部爬行尋找合適的樹皮縫隙首先用牙套將縫隙底部咬平,插入臀部排出草綠色糊狀分泌物“產卵槽”然后卵產在缸里,上面覆蓋著草綠色的分泌物卵期為12-14天后,孵化出的幼蟲是米蟲。
生長發育:斗米蟲寄生在樹干上,生長期為22個月剛孵出的幼蟲從韌皮部垂直吃邊材,排出糞便,掛在皮膚的排糞孔處剛孵出的幼體吃5毫米深時,橫向吃,很快就向內吃。在第一年,木質部的深度可以達到0.5-5.5厘米,木質部的表面積為0.3-7平方厘米,稻螟在樹干內越冬。第二年4月中旬,米蟲繼續向內彎曲進食,當它接近髓心時,它轉向上方進食8-15厘米,然后,吃出2.5-7.0厘米。木質部的表面積為18-46平方厘米,而且糞便越來越濃。第三年四月上旬,米蟲開始排絲,四月中旬、后來吃完韌皮部,向外咬羽孔此時的糞便很少從樹體排出,全部塞在樹皮下的蟲洞里。米蟲在蟲洞內來回活動,用糞便堵住蟲洞上端,在下端咬一些長木絲將其填滿,從而長出4.8-6厘米、寬1.7-2.4厘米蛹室化蛹。5月上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和中旬開始成蟲羽化期、后期出現了大量的成年人。
繁育:在人工飼養過程中發現,飼養米蟲的最佳培養溫度和濕度分別為26℃和85℃%最佳人工飼料配方如下:抗壞血酸被添加到基本營養素的配方中、纖維素、山梨酸鉀、酵母粉、大豆粉等物質。此外,稻戰斗蟲是咀嚼口器,需要飼料具有一定的粗糙結構才能使飼料順利通過消化道。配制飼料時,盡量使飼料松散,同時保持飼料的適口性,每種配方的比例應適當,以保證其發育所需的蛋白質、糖類、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物質。2017年,一項關于斗米蟲栽培方法的專利獲得葉俊江授權這種栽培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當無花果種植在云樹周圍時,因為天牛喜歡吃無花果,自然云樹 s自己寄生的天牛或進口的天牛會在無花果上生長,然后天牛會進入云樹,吸食云樹的汁液,生長得到米蟲。
危害防治 編輯本段
危害:斗米蟲是樹木枝干上的一種害蟲,危害健康或衰弱樹木的枝或根,破壞疏通組織,深入木質部取食,形成不規則氣孔,啃食樹木嫩樹皮,使樹木衰弱或死亡。
防治:當在樹干的老皮縫中發現有綠色卵塊時,用刀刺或挖出表皮下的米蟲加以消滅;你也可以用錘子敲碎雞蛋或米蟲。
生物防治:細菌和真菌是斗米蟲幼蟲期的主要天敵,斗米蟲老年期的天敵是栝樓,天敵是啄木鳥、棕腹啄木鳥,保護和利用啄木鳥往往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化學防治:選擇長效觸殺劑和胃毒劑噴灑在樹枝上,并選擇含有甲胺磷原液的化學品、例如殺螟松藥劑。藥物中毒首先用鐵絲清除蟲洞內的糞便碎屑,然后用纏有脫脂棉的鐵絲將敵敵畏乳油等藥物浸入蟲洞內,也可以用注射器將藥物注入蟲洞內、用濕泥封堵蟲孔。
主要價值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