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斑雉
大眼斑雉(學名:維基物種Argusianus argus)是大眼斑雉科青岡屬的一種鳥類,也被稱為百眼大眼斑雉,分為兩個亞種本種為巽他特有種,包括馬來西亞半島,分布于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在泰國南部緬甸和婆羅洲的森林里。
大眼斑雉是一種大型鳥類,雄性有160米長-200厘米;雌鳥體長73-76厘米。雄性身體覆蓋著生銹的棕色羽毛,翅膀上有類似眼睛的標記。雌性與雄性相似,但尾巴短且沒有副翼。大眼斑雉生活在次生低地森林至低山森林中,多在高而干燥的地方,喜歡早晚在地面覓食,以水果為主、谷物和昆蟲為食。這個物種有一種特殊的求偶方式它們將細長的副翼羽毛進化成了求偶展示羽毛求偶時,雄性會跳舞,伸展尾巴,露出數百只“眼睛”唱歌來吸引雌性。它是一種卵生動物,產卵約2-3枚。由于棲息地的不斷喪失和對環境的人為破壞,大眼斑雉的種群數量在其分布范圍內不斷下降。1975年1月7日,大眼斑雉上市編號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截至2020年底,山雞上市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這是脆弱的(VU)物種。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體型:大眼斑雉是一種大型鳥類,雄性有160米長-200厘米,尾羽105-143厘米,翼展約為0.72米,重約12公斤;雌鳥體長73-76厘米,尾羽30-36厘米,其中在馬來西亞、在蘇門答臘和婆羅洲,大眼鯛的總長度可達2米,尾巴寬大,花紋復雜,比身體長一倍。
身軀:大眼斑雉的雄鳥顏色鮮艷,通常羽毛為銹棕色藍色暴露的頭頸部比身體小,上胸部呈紅褐色,二級飛羽長而寬,飛羽上有淺色的眼狀斑點,中央的兩根尾羽較長,身體上有精致的花紋。雌性大眼斑雉看起來與雄性大眼斑雉非常相似,但它是紅褐色的,尾羽短,眼斑小,沒有副翼羽毛。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分布范圍:大眼斑雉主要分布在亞洲國家,是包括馬來西亞半島在內的巽他地區的特有物種、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在緬甸和泰國有分布記錄。
棲息環境:大眼斑雉不遷徙,主要棲息于熱帶雨林,如次生低地森林到低山森林和落葉林、低洼的泥炭沼澤和白沙石南森林也很少有人居住。它們生活在高而干燥的地方,海拔1300米左右,主要在900米以下。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活動行為:大眼斑雉晚上棲息在樹上,早晚在森林地面的落葉中翻找食物它是一種孤獨的鳥,除非繁殖期雌性聚集在一起看雄性在求偶場展示。這只鳥能大聲叫兩聲“kuau-wau”
覓食行為:大眼斑雉在地面上覓食,它的主要食物包括水果、種子、花朵、葉芽和無脊椎動物。
生長繁殖:求偶繁殖:大眼斑雉是卵生動物這個物種是一夫一妻制雌性在樹上筑巢它們的巢穴大多建在林地中,用身體壓入淺坑,用樹葉覆蓋,隱藏在茂盛的枝葉中。通常產一窩約2-三枚卵,卵為米色或白色,孵化期約26天。大眼斑雉的交配儀式很有意思。對于大多數其他鳥類來說,細長的副翼羽毛對飛行非常重要,但在這種鳥類中,大眼斑雉進化成了用于求偶展示的羽毛,從而破壞了它的飛行能力。每當繁殖季節,雄大眼斑雉就會尋找舞池領地進行求偶展示,而它們則遠離樹葉、樹枝,在森林里清理出一片空地,然后雄性在這里大聲呼叫,向雌性宣布它們的存在。當雌鳥到達時,雄鳥會繞著它跑,然后在它面前跳舞,將翅膀展開成兩個巨大的扇子,露出數百個“眼睛”,炫耀了幾百個亮點。
大眼斑雉求偶:生長發育:長尾大眼斑雉的雛鳥生長迅速,孵化后很快離開巢穴,而成鳥生長緩慢,在第三年達到性成熟。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種群現狀:大眼斑雉的分布范圍有限由于人為破壞環境,大眼斑雉密度低,呈塊狀分布。根據現有的棲息地估計,總人口超過10萬,但在大多數地區,特別是蘇門答臘和泰國南部,人口正在急劇下降,人口規模可能更小。
致危因素:大眼斑雉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非法捕捉和棲息地喪失。非法捕捉:由于其美麗的尾羽,大眼斑雉可以用于儀式裝飾和食用,它是籠中鳥市場上的熱門商品捕捉和出售野生種群的現象一直很嚴重,它已被評估為誘捕的高風險物種。
棲息地破壞: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巽他低地的森林遭到了大面積的永久性破壞森林消失的原因包括珍貴木材林帶的砍伐和土地轉換的升級油棕種植園的迅速擴張主要是以森林砍伐為代價的。截至2009年,蘇門答臘島原始低地森林覆蓋率不到13%然而,大眼斑雉非常喜歡原始森林或未開墾的森林,在受到干擾的棲息地中幾乎無法生存,因此人類活動導致的大眼斑雉棲息地退化和喪失也是威脅其生存的重要因素。
保護級別:1975年1月7日,大眼斑雉上市編號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保護。2020年,大眼斑雉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為易危(VU)
保護措施:法律保護:大眼斑雉受到許多國家的保護法律例如,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大眼斑雉受當地法律保護。
保護行動:大眼斑雉在野外非常謹慎,所以并不常見截至2023年,大眼斑雉分布的國家沒有特別的保護措施僅建議調查和評估種群數量,定期監測選定地點的種群數量,并開展當地教育項目,通過評估保護區內外狩獵的影響來勸阻狩獵。通過保護區加強對物種棲息地的保護,并在出現物種棲息地的地區保護更多大片森林。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