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雕
林雕(Ictinaetus malaiensis馬來群島馬來群島)林雕鷹是一種大型黑褐色猛禽,體長67-81厘米,翼展164-178cm。喙是鉛制的,尖端是黑色的,有蠟膜、嘴裂、腳趾都是黃色的,跗跖骨是深棕色的。上下尾羽和下翅羽有白色或淺灰色的橫斑。飛行時,翅膀像長方形一樣展開,翼指明顯。幼鳥顏色較淺,上身有淺色斑點,尾部有淺色橫斑。下體和下翅羽為黃褐色,有深色的縱向條紋。可以觀察到飛行過程中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灰白色水平帶。
林雕是留鳥,主要分布在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它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節肢動物以此為食。主要活躍在海拔300-2000米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飛行技巧高超,會繞林緣飛行狩獵。繁殖期一般為11月至次年3月,這期間領地意識增強,孵化期雌鳥也有較強的護巢行為。
林雕人口眾多,分布區域廣,但森林砍伐導致其數量下降。2016年,林雕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級為無風險(LC)2021年2月5日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名錄,保護等級為二級。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林雕是一種大型猛禽,體長67-81厘米,翼展164-178cm,重1125g,全身深棕色。喙小,上緣幾乎彎曲成直角鼻孔寬大呈半月形眼睛首先是暗白色的,眼睛下面有白斑。初級飛羽基部為灰白色,翼下羽毛為深黑色。尾部狹長,末端有深褐色的斑點和幾個淺灰色的橫斑,尾巴上的羽毛顏色較淺,有白色的橫斑。停止時翼尖比尾端長,飛行時翅膀呈矩形,翼基較窄。翼端有明顯的翼指,一般為7個。下半身略呈淺深棕色。韃靼跖骨有深棕色的羽毛,短的外趾和爪,長的內爪。亞成年鳥的顏色比成年鳥淺,它們的頭部、頸部為黃皮膚,頭頂有黑色條紋,背部和翅膀上的羽毛為黃白色斑點,翅膀下和下體的羽毛為黃棕色,有深色縱條紋,尤其是胸腹部的縱條紋。初級飛羽的基部是灰白色的。尾巴長,有幾個淺色的細橫斑,尾巴上的羽毛顏色略淺,羽毛邊緣呈淡黃色;尾巴下面的羽毛上有幾個灰白色的細小橫斑、淺色端點和更寬的黑色子端點。虹膜是深棕色的,喙是鉛色的,尖端是黑色的,有一層蠟膜、嘴裂、腳趾是黃色的,爪子是黑色的。雄喙峰長30毫米,翅長520-542mm;雌性翅長538-568mm。尾長258-332毫米跗跖骨69-73mm。
分布棲息 編輯本段
世界分布:林雕分布于東亞、南亞、東南亞,包括東亞的華南和東南,南亞的印度、不丹、尼泊爾和東南亞的緬甸、泰國、老撾、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
中國分布:中國只有命名的亞種(I. m. Malay archipelago)分布。林雕為華東(安徽、福建、浙江、江西、臺灣)華南(廣東、海南)該地區常見的留鳥,此外,西藏東南部、云南、四川、青海、在陜西等西南地區也有少量記錄。在北部沿海省份也有零星的記錄,例如遼寧旅順的流浪鳥類。
棲息環境:林雕是一種完全生活在森林中的猛禽,它活躍在海拔300米的地方-海拔2000米至3000米的常綠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
生活習性 編輯本段
林雕是食肉動物,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和節肢動物以此為食,如老鼠、雉雞、鳥及鳥卵、蛇、蛙、蜥蜴以及昆蟲等。
它經常沿著森林邊緣飛行巡邏和狩獵,飛行技術高超它不僅可以緩慢地扇動翅膀在樹木之間穿梭,還可以在樹林中高速飛行和追逐食物。有時它們會攻擊其他鳥類鳥巢。林雕在其棲息地是一種留鳥,它會在某些地區的晚巢中徘徊。
生長繁殖 編輯本段
筑巢產卵:林雕的繁殖季節通常是從11月到次年3月,在此期間,它經常成對移動,并具有獨特的波浪式飛行行為。它的領土意識增強了,它會積極驅逐進入領土的其他猛禽。它的巢穴往往建在茂密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中,而且大多位于高大樹木的上部,距離地面約25米。巢材以嫩枝為主,巢襯以樹葉。巢的大小變化很大,直徑一般為100-150cm,高約30cm。林雕的雞蛋數量一般為1個,偶爾為2個。雞蛋是白色或灰白色的,表面可能覆蓋著少量粉紅色到深褐色的斑點。卵平均徑長5.5-6.5cm,徑寬4.8-5.1cm。
孵化育雛:林雕主要由雌性孵化,整個孵化期約為30天-35天。在孵化和育雛期間,雌鳥具有強烈的護巢行為,會繼續對進入巢區并接近蛋和雛鳥的動物發起猛烈攻擊,直到雌鳥被殺死或動物停止接近為止。這一特點也使得對林雕進行科學研究變得困難的生殖行為。育雛期約為50-60天。親鳥主要用松鼠、老鼠等嚙齒動物喂養它們的后代。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