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紫萁
粵紫萁(Osmunda japonica . Chr.為粵紫萁科(Osmundaceae)粵紫萁屬(Osmunda)蕨類植物為粵紫萁(O.Quince)和華南粵紫萁(O.Wakaili)由自然雜交形成的自然雜種。主要分布在中國和香港、廣東省、江西省和湖南省,經常在400年增長-500米的山坡上的森林。
粵紫萁根莖短而直立。葉叢生,堅硬,橢圓形,尾狀頭狀,二回羽狀復葉;羽片7-11對,近對生,斜向上。長圓狀披針形,長尾狀和奇數羽狀;小羽片10-12對,緊密連接成疊瓦狀,卵圓形或長圓形,圓頭,圓基部和無柄;末端羽片最長,基部1個-2對匯合的羽片,邊緣有鋸齒;葉脈明顯,分叉向上傾斜,達到葉緣;下對羽片可育且短,小羽片收縮成線形,長5-7 mm,背部布滿孢子囊。
粵紫萁種群稀少,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評為極度危險(CR)級別。粵紫萁孢子豐富,同時成熟,呈金黃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粵紫萁是粵紫萁與粵紫萁或狹葉粵紫萁雜交形成的天然雜種,由于其在分類學上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形態特征 編輯本段
莖:根狀莖短而直立。
葉:葉,柄長25-30厘米,硬,橢圓形葉片,尾頭,長30厘米-45厘米,寬20厘米,二回羽狀;羽片7-11對,近對生,斜向上,間距4 cm,有短梗,無柄向頂端,長10-15厘米,寬4厘米,長圓狀披針形,長尾,奇數羽狀復葉;小羽片10-12對,緊密連接成瓦狀,長度為1.5-2厘米,寬8-12毫米,橢圓形或長圓形,圓頭,基部圓形,無柄,上羽片與基部下方的羽軸合生;末端羽片最長,4-5厘米,底部1個-2對匯合的羽片,邊緣有鋸齒;葉脈明顯,分叉向上傾斜,達到葉緣;下部幾對羽片(4-7對)為了能育,又短又4長-5厘米,寬約1厘米,羽片收縮成線性形狀,長度為5-7 mm,背部布滿孢子囊。
物種分布 編輯本段
粵紫萁為中國特有種,主要分布于香港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江西省、湖南省。
生長習性 編輯本段
粵紫萁長到400歲-500米的森林山坡下,在潮濕和蔭蔽的土壤中。本種喜潮濕,多生長在富含有機質的酸性土壤中。3-5月形成孢子。
自然繁殖 編輯本段
粵紫萁是日本粵紫萁和澳大利亞粵紫萁或狹葉粵紫萁的天然雜交種。粵紫萁在自然界中只能產生極少的可育孢子。
人工栽培:孢子采集:3-5月,廣東青葙孢子開始形成當孢子葉完全展開,孢子囊開始由深綠色變為淺綠色時,采摘孢子葉。
孢子體培養:將收集的孢子葉清洗干燥,放入覆蓋有硫酸紙的培養皿中,并放入干燥器中。第二天,收集硫酸紙上的孢子,制成懸浮液并接種于培養基中。幼孢子體產生后,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進行生根培養,生根后轉移到生根培養基中。
移栽:生根的幼孢子體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培養后即可移栽。栽培土壤用河沙、黃土、腐殖質混合。幼苗移栽后,覆蓋塑料薄膜保持水分,每天通風1小時。
價值用途 編輯本段
觀賞用途:粵紫萁有大量的孢子,同時成熟,呈現金黃色,又稱“開花蕨”它可以用作花園觀賞植物。
物種保護 編輯本段
物種現狀:粵紫萁首次在中國香港和九龍被發現,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再次被發現,野外記錄的植物只有十幾種。
保護等級:1999年《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上市,級別極度危險(CR);2013年入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級別極其危險(CR)
保護措施:由于該物種受限于野外發現的少數物種,研究人員對其離體再生技術進行了研究,并對其人工繁殖技術進行了探索,但對該物種在自然棲息地的保護研究未見記載。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