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伯勞
牛頭伯勞又名紅頭伯勞(學名:Lanius Bucephalus Temmink,1844)是伯勞科伯勞屬的一種鳥類。它長約20厘米,重約38克。前額、頭頂和后頸為栗紅色,背部、肩部、腰部和尾部覆蓋有灰褐色羽毛,羽毛呈褐色。翅膀上覆蓋著深棕色的羽毛,下巴和喉嚨是棕色或白色的,從喉嚨下方開始變成棕色,帶有深棕色的波狀細紋。女性比男性略輕。虹膜呈褐色或深褐色,嘴呈深褐色,下嘴基部呈灰褐色,跗骨、腳趾和爪子呈深褐色。
牛頭伯勞有兩個亞種,分別命名為頭伯勞亞種(L.b.bucephalus)和中國亞種(L.b.sicarius)。牛頭伯勞主要分布在中國、俄羅斯烏蘇里斯克(雙城子)、朝鮮、日本、越南和阿爾及利亞。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
牛頭伯勞是留鳥和夏候鳥,主要棲息在山區稀疏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林緣地帶,遷徙時在平原也能見到。繁殖季節為5月至7月,每窩產卵4-6枚,每年一次。牛頭伯勞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如蒼蠅、蝗蟲等,有時也捕食鳥類。
牛頭伯勞于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瀕危物種(LC)。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形態特征
牛頭伯勞,頭平視,背栗色或棕栗色,背、腰、尾羽和肩羽均為灰褐色。雌鳥的外形與雄鳥相似,但顏色較淺。此外,雌鳥有類似雄性的翅膀,但沒有白色的翼斑。幼鳥和成年鳥的明顯區別是幼鳥沒有白色的眉線。虹膜為褐色,嘴為深褐色,下嘴基部為黃褐色,爪子為黑色。牛伯勞的喙邊緣有互鎖的突起和凹口。其形態重量如下。
雄性成鳥:成年雄性牛頭伯勞的前額、頭頂和背部上部為栗色,背部下部延伸至尾部為灰褐色,眼睛、眼睛和耳羽為黑色,形成一條寬黑線。眼睛上有從鼻孔后部穿過眼睛到后腦勺的白線。側翅羽和飛羽為深棕色,內飛羽和飛羽的外肢和羽端有淺棕色邊緣。
第四個翅膀內的主要飛羽有白色的底部和明亮的翅膀斑點。中央的尾羽和幾根相鄰的尾羽是棕色的,而其他尾羽是灰褐色的,每根羽毛都有一條寬約3毫米的灰褐色邊緣。下巴和喉嚨是白色的,喉嚨側、胸部、側翼、側腹和腿部覆蓋物上的羽毛是棕色的,而從腹部到下尾巴的羽毛是白色和黃色的,頸部側、胸部和側翼有小而模糊的深棕色鱗片。
雌性成鳥:雌性牛頭伯勞成鳥的上半身顏色與雄性鳥相似,但略淺。眼睛上的線條是白色的,狹窄且不明顯,深棕色的線條從第一根到耳朵羽毛穿過眼睛。翅膀羽毛的顏色與雄鳥相似,但它們沒有翅膀斑點。下巴和喉嚨也是白色的,胸部,側翼,側腹部和腿部覆蓋的羽毛比雄性的更黃棕色。下喉、側頸、胸部和側腹有細密的深褐色鱗片。
幼鳥:年輕的牛頭伯勞和成年鳥的明顯區別是它沒有白色的眉線。頭頂、前額到上背部都是棕栗色,下背部到上尾部的羽毛也是栗色,但顏色略淺于上背部。幼鳥的整個上半身覆蓋著深棕色的水平斑點,并帶有深棕色的眼紋。尾羽為深棕色,羽尖為淺棕色,翅膀覆羽和飛羽為深棕色,內飛羽有淺棕色邊緣和黑色次級邊緣。下半身為白色,從下巴、喉嚨到下尾巴有深棕色鱗片;胸部和側腹的橫條紋較重,羽毛染上灰色和淺棕色;尾巴下面的羽毛染上了淺棕色。
分布棲息
分布:牛頭伯勞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越南和阿爾及利亞。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華南、長江流域、東南沿海、臺灣省等地區。
棲息:牛頭伯勞生活在山區稀疏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邊緣地帶,遷徙時在平原也能見到。它也在農田路邊灌木和河谷中進進出出,也可以在果園或城鎮公園中看到。牛頭伯勞的兩個亞種在棲息地海拔高度上略有不同。被命名的亞種(L.b.bucephalus)分布在海拔較低的地區,例如在長白山,它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而亞種(L.B. China)則分布在海拔較高的地區。例如,河北北部的繁殖棲息地在海拔1000-1800米的針闊混交林中,甘肅中部和南部一般在海拔2000-3000米。
生活習慣
領土意識:每只牛頭伯勞鳥都有自己的領地。當其他個體進入領地時,它會遠遠追趕,直到抓住入侵者。有時他們會為爭奪地盤而戰,在空中互相踢來踢去,即使摔倒在地上也會打起來。牛頭什里克將根據歌曲的傳播范圍劃定領地。
覓食:牛頭伯勞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為食,如蒼蠅和蝗蟲,有時也捕食鳥類。牛頭伯勞會停在領地的樹上搜尋獵物,一旦鎖定目標,它就會從空中發起猛烈攻擊。牛頭伯勞的喙非常鋒利。當獵物很大時,它們會反復啄食,這可能會折斷鳥的脖子。捕獲獵物后,如果獵物很小,牛頭伯勞會將其帶回樹上,如果獵物很大,它會用爪子抓住獵物并向前移動。牛頭伯勞可以直接吞食較小的獵物。例如,如果獵物較大,它通常會將獵物放在帶刺的植物上,然后撕扯并啄食。
節奏行為:牛頭伯勞是留鳥,也是夏候鳥。每年3月底4月初,它們飛回位于東北和華北的繁殖地進行繁殖。從10月底到11月初,牛頭伯勞南移過冬,南移至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和臺灣省。
生長繁殖
筑巢:牛頭伯勞的繁殖期為每年的5月至7月,牛頭伯勞一年繁殖一次。產卵高峰期在六月。從7月初至中旬,雛鳥陸續離巢。5月初,牛頭伯勞開始筑巢,巢址通常選擇在林緣、疏林灌叢和次生林中。巢多放在灌木叢中或小樹枝上,巢離地面的高度為0.5-1.5米。筑巢材料主要是枯枝和干草,內部覆蓋著細草莖和植物纖維。巢呈杯狀,外徑12×12厘米,內徑8×8厘米,高約10厘米,深約5厘米。
產蛋:牛頭伯勞每天產卵1枚,每窩產卵3-6枚,通常為4-5枚。橢圓形,灰色,布滿深褐色斑點。斑點通常在鈍端更密集。雞蛋的大小長約23.3毫米,短約18.2毫米。雞蛋重3.8-4.2克。所有蛋產下后開始孵化,孵化工作主要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約14天。
分娩:牛頭伯勞的雛鳥是晚熟的,剛孵化出來的雛鳥光著身子沒有羽毛,它們的肉是紅色的。雄鳥和雌鳥一起孵蛋,幼鳥可以在13-14天后離開鳥巢。
物種保護
物種狀況:2000年的統計表明,中國約有1萬至10萬對繁殖對和1萬至1萬只遷徙越冬個體。韓國約有1萬-10萬對繁殖對,日本約有1萬-10萬對繁殖對和1萬-1萬只越冬候鳥,俄羅斯約有1千-10萬對繁殖對和5萬-1萬只候鳥。
臨界因子:隨著人口的增加,牛頭什里克的生活環境質量下降,這是其在某一地區人口下降的原因。
保護現狀:2016年,牛頭伯勞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為無危害(LC)。2000年8月1日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主要價值
牛頭伯勞是重要的農林鳥類,也是我國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