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烏江 >> 歷史版本
編輯時間歷史版本內容長度圖片數目錄數修改原因
2024-04-07 10:18 最新歷史版本 15256 1 6
  返回詞條

烏江

烏江(英文名:wujiang),又稱黔江、德江、延水是貴州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長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烏江位于歐亞大陸中南部、中國西南地區,經緯度范圍為東經104° 18′109°22′北緯26° 07′30°22′,發源于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鹽倉鎮香爐山的花魚洞,其中南苑三岔河為主要源頭。烏江流域橫跨貴州省、云南省、重慶市、湖北省4省(市),共56個縣,總長度1037公里,總流域面積11.57萬平方千米。烏江水系呈羽毛狀分布,較大支流為柳沖河、貓跳河等15處,自然落差2391米,平均水資源總量551.13億立方米。

烏江流域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由于印度板塊的北移,青藏高原的側向擠壓成為西南新構造運動的主要應力場在近東西向擠壓作用下,烏江流域開始早期構造活動。烏江流域海拔800米-2100米,盆地西南高東北低,地形為高原、山原、以中山和低山丘陵為主,由于高差大切割強烈,自然景觀垂直變化明顯。吳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土壤偏黃、石灰土分布廣。

據考古發掘,烏江地區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牛坡洞、趙國棟遺址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的典型遺址代表。烏江水能資源豐富全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042萬千瓦,已建水電站266處,裝機容量846萬千瓦,其中干流756萬千瓦,已建成多座梯級水電站。烏江自古以來就是川黔航運要道,通航里程573公里,可供拖船通行。此外,烏江還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其中全國第一、二級保護動物95種,為全國第一、有二級珍稀植物169種,各種鳥類63種。

目錄

位置境域

烏江流域位于我國云貴高原東坡,西臨牛欄江、橫江以烏蒙山為界;苗嶺與南方的珠江水系分離;西北有大婁山和赤水河、綦江分流。它的經緯度范圍是東經104° 18′109°22′北緯26° 07′30°22′,流域總面積8.79萬平方公里,面積6.68萬平方公里,全長1037公里。烏江有南北兩個源頭,南方為三岔河,發源于貴州省畢節市威寧縣鹽倉鎮香爐山的花魚洞;北苑的柳沖河發源于貴州省赫章縣麻姑這兩個源頭在黔西縣花屋基匯合,形成鴨池河段在花屋基之上是上游,長度為325米.6公里,流域面積19923平方公里;從季華到思南的中游全長366米.8公里,流域面積33132平方公里;思南至河口為下游,河長344.6公里,其中貴州境內河流長度為181.8千米。烏江在貴州境內有16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公里的支流,主要是三岔河、六沖河、貓跳河、偏巖河。

水系組成

烏江水系屬于典型的山區雨源河谷河流流域內徑流受大氣降水補給,上下游徑流分布較大、中游鴨池河附近特征較少。同時,烏江流域河谷縱橫深切,水系羽化,河網密度高,流域面積總體左岸大于右岸。烏江有兩個源頭,南源三岔河,河長325米.6千米;北苑柳沖河,長268公里,據“河源唯遠”原則,以南苑三岔河為主要源頭。較大的支流是柳沖河、貓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等16條。

此外,根據巖石的含水類型及其組合特征,烏江巖溶水可分為以石灰巖為主的裂隙-溶洞-管道水、以白云巖為主的溶洞-裂隙水和碎屑巖混合碳酸鹽洞穴裂隙水。

干流流段

烏江自西向東,由小到大、從分散到聚集,主流可以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上游是三岔河和柳沖河的匯合處-房屋地基以上,中游為兩河交匯處至思南,下游為思南以下。干流全長1037公里,流域面積8.79萬平方公里,貴州省境內長889公里,面積6.68萬平方千米。

根據“河源唯遠”原則,以南苑三岔河為主要源頭。三岔河發源于貴州西部高原的烏蒙山東麓,位于威寧縣鹽倉鎮營東村石崗洞,海拔2260米。三岔河自西向東流,全長325米.6公里,流域面積7264平方公里,流經石灰巖地區,洞穴和暗流眾多,落差1398.5米,谷深,水力資源豐富。該流域歷史時期的徑流量為2.8m3//10年期利率波動有所下降,為17.61-63.03m3/之間浮動。在1980-1990年期間,徑流量先增加后減少,1991年,-2006年徑流變化以正異常為主,2007年,-2017年以負異常為主,表明流域水量經歷了豐水期和枯水期,在這兩個時期波動較大。

六沖河發源于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流經鎮雄縣、七星關區、納雍縣、大方縣、織金縣、黔西縣6個區縣在烏江上元匯入三岔河。流域總面積10822平方公里,其中貴州省流域面積10317平方公里。干流全長273.4公里,整條河流的總落差為1294公里,平均坡度為4°.7%,平均流量為175.9立方米每秒。河谷很深,大部分河流都是峽谷河谷最窄的部分只有60米寬。一級支流15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7條,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條。盆地內喀斯特地貌發育,有溶洞、暗河、封閉式盆地、海子較多。該地區有23條潛流,長約40公里。水電儲量大,建設列為中國“西電東送”在烏江水電基地開工的第一個電源項目洪家渡電站。

主要支流

印江河

印江是烏江下游右岸的一級支流它發源于貴州省松桃縣石梁鄉兩岔河村西北2公里處的涼風坳,由北向南流動進入印江縣后,向西南曲折,向西北流經印江縣鵝嶺鎮,沿思南流向、印江縣與德江縣接壤,在德江縣潮堤鎮與烏江匯合。印江流域匯水面積1245公里,河長96公里,平均坡度4°.91‰多年平均流量21立方米每秒,自然落差752米,水能理論儲量1萬千瓦,100多公里的支流為海伊河、六井溪河。

貓跳河

貓跳河是烏江中游右岸一級支流,發源于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塔木山,海拔1314.4米。流經平壩區、清鎮市、經過修文縣等地,在修文縣李家灣注入烏江。貓跳河全長179公里,流域面積3246平方公里。河口海拔765.4公里,落差549公里,平均坡度3°.07‰流域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主要有馬咸河、后六河、樂平河、麥架河、修文河和暗流河6條。河口的年平均徑流量為17.6億立方米。盆地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峰巒疊嶂、峰叢山脈占主導地位,沿海有許多深豎井、井下和深層地下水。貓跳河能源儲量豐富,是我國第一條完成全流域梯級開發的河流河上有7座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9.4萬千瓦。

水文特征

水能

據1978-據1980年中國水能資源普查,烏江流域理論儲量達1042.6萬千瓦(913.3億度/年)干流理論儲量580萬千瓦(508億度/年),約占全流域的56%在長江主要支流中,可能開發的水電資源數量僅次于蒙江中的大渡河和雅碧江,位居第三。根據第三次全國水資源普查結果,烏江流域水資源理論儲量為10226MW;技術開發能力為13994MW,可建設312座電站,年發電量為539.28億kW·h;經濟可開發容量為13748MW,可建設259座電站,年發電量為528.35億kW·h。其中烏江理論儲量5758MW,占全流域的565%技術開發能力為10422兆瓦,可建設12座電站,年發電量為358.62億kW·h,占全流域的74%和73%,是中國大型水電基地之一。

水質

根據2016年烏江流域貴州段的雨季、平水期、烏江流域各小流域枯水期水質監測數據差異顯著,清水江流域水質最差,平均超標率為62%,湘江流域有20%采樣點超標嚴重,其次為烏江干流中游水質,其他流域采樣點均為ⅱ類以上,無采樣點超標總體而言,烏江流域水質在豐水期受農業面源的影響略小于平水期和枯水期。其中,烏江上游主要受威寧影響、六盤水、六沖河支流水城縣煤礦企業污水排放和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的影響、響水河支流、三岔河上游水質污染嚴重;開陽縣在烏江流域中下游、息烽縣、織金縣有28家涉磷企業,總磷污染嚴重。

但據2019年水質監測顯示,重慶烏江總體水質達到ⅲ類,部分斷面水質達到ⅱ類。2022年,烏江水質全面達到ⅱ類、郁江水質穩定或優于ⅱ類,城市水質綜合指數(CWQI)排名全市第一。

徑流

烏江流域的徑流由降水形成,徑流深度的分布特征與降雨量的分布特征一致,降雨量一般隨著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現出上下游大的特點、中游鴨池河與江姐河之間的小型馬鞍形變化特征。引子渡水電站以上流域暴雨、洪家渡水電站和東風水電站之間的分水嶺、構皮灘水電站和林思水電站之間流域的徑流模數相對較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10月份占全年徑流的80%左右,11月份-次年4月占全年徑流量的20%左右。上游三岔河徐家渡以上徑流深745毫米,鴨池河以上徑流深616毫米,干流江姐以下徑流深約650毫米,鴨池河與江姐河之間最小徑流深約460毫米。

地理特征

氣候

烏江流域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由于盆地位于相對較高的高原地區和低洼的河谷地區,整個河流的氣候明顯不同河流上游位于高高原地區,屬于典型的高原氣候,降水較少、氣溫較低、春季偏干旱;中下游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溫和多雨,相對濕度大,日照時間少。

氣溫

烏江流域年平均氣溫為14-16℃,自西向東、從南到北逐漸升高的趨勢,平均氣溫從上游的13℃逐漸升高到下游的18℃;全年月平均氣溫最低出現在1月,為3℃-8℃左右;歷史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東部沿江地區、中部貴陽、西部的威寧,低至-5.4℃、7.8℃和-15.3℃;最高月平均氣溫為18℃-29℃,出現在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達到44.1℃。

降雨

烏江流域年累積雨量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增加,全流域年累積雨量從1100-1300毫米之間,降水的季節分布不均勻,多集中在夏季。烏江流域屬于降水補給河流,67月份暴雨頻發、陣雨。

風向

烏江流域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冬季受歐亞冷高壓影響,氣候季節性變化十分明顯。夏季主要受來自印度洋孟加拉灣的西南暖濕氣流和西太平洋海洋性氣候影響,東部干燥、已經連續十多天陽光明媚了;冬季烏江流域主要受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高低位阻塞使中部分水嶺形成靜止鋒,前有晴天,后有雨天。

地質

地質構造

貴州烏江流域的構造單元屬于揚子準地臺上揚子地臺褶皺帶的六個三級構造單元,即威寧-水城迭陷斷褶束、黔南古陷褶斷束、黔中早期的古拱門打破了褶皺束、鄭 一座早期的古代拱門折斷成束、印江早古褶斷束、桐梓畢節古坳陷褶皺束。

烏江流域位于揚子地臺中部,北接秦嶺褶皺帶,南接右江褶皺帶,西接松潘-甘孜造山帶東南與華南造山帶相鄰,是震旦紀至中三疊世公認的沉積臺地。盆地內發育斷層褶皺,其中上游發育北西向斷層褶皺、EW、南北向斷層,中下游為東北走向、北北東向和NEE斷層占主導地位。它的蓋層非常厚,褶皺也很古老。在中三疊世之前,由于泥盆紀的緣故,它是一個海相沉積、在石炭紀期間,它相對呈拱形,因此在大多數地區,二疊紀石灰巖直接覆蓋了下古生界。晚三疊世以后,它變成了陸相沉積。蓋層厚幾千米至近萬米,主要為碳酸鹽巖。褶皺發生于燕山期,喜馬拉雅期略有變形。新近紀以來,地殼運動以間歇性隆升為主,從而形成了三級剝離面的山地地貌。烏江窄谷是由最深和最低的剝離面形成的,所以現在格局的烏江是幾十萬年前第四紀中期的產物。

地層特征

烏江流域地層十分發育,出露地層包括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其中古生界、中生界廣泛發育,盆地上游多為二疊系、三疊紀地層出露,下游為寒武系、奧陶系巖層為主。

烏江烏江

烏江流域屬于揚子地層區,地殼的間歇性抬升使該區地貌具有明顯的層狀發育特征盆地內出露地層除白堊系三疊系外均有分布、二疊系、石炭紀地層主要是碳酸鹽巖,侏羅紀、泥盆系、志留系、奧陶系、寒武系地層主要為砂巖夾碳酸鹽巖,中等、晚元古代谷雨地層主要為陸源碎屑巖。盆地西南緣出露元古宙火山巖,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占70%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地區巖溶發育,地形復雜。此外,盆地內還存在大規模的侏羅紀褶皺,其中以槽式最為典型,由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緊密向斜和平緩背斜組成在許多地區,還出現了大致平行于褶皺軸的逆沖斷層和具有斜軸的平移走滑斷層。

巖石特征

烏江流域出露的地層集中在黔中地區,自下而上包括南沱組、南沱組陡沱山組和燈影組主要為磧礫巖,礫石含量豐富;陡沱山組是一種灰色厚層狀塊狀白云巖;燈影組主要由厚度較厚的淺海白云巖組成。

礦產資源

烏江流域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品質優良。分布相對集中,易于開采,是西南地區礦產集中分布區之一。烏江流域已探明礦產儲量52種,產地521個,黑色金屬2種,產地63個僅在貴州就發現了82種礦產和2100個礦床、礦點,其中52種礦種中有26種位居中國前十。

烏江流域礦產資源中,鋁是主要的有色金屬.14億噸。此外,烏江流域煤炭資源也很豐富,儲量達315.5億噸,素有“兩南煤海”它是中國第二大無煙煤產地,使吳江成為名副其實的無煙煤產地“聚寶盆”

地貌

烏江流域位于云貴高原東側的大臺階斜坡上,東鄰佛頂山和范靜山;西部海拔1600米-約2800米,與烏蒙山相連,烏蒙山地勢最高;中部海拔1000米-1800米的苗嶺山脈貫穿中部,是烏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東北有武陵山脈,經東北進入湘西,是烏江和沅水的分水嶺;北部與大婁山相連,主峰范靜海拔2572米。整個盆地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南向東北逐漸降低,呈三級階梯斜坡,平均海拔約1100米,具有高原性、丘陵平原低山丘陵為主要地形,東西高差大:西部高原2000-2400米,元秋中部1200米-1400米,東北部低山丘陵500米-800米,總流域落差2123.5米。

烏江流域河谷地貌以峽谷為主,深度約300米峽谷段同時存在寬谷,形成串珠狀山谷。盆地所在的云貴高原是東亞巖溶區的中心,也是世界上巖溶發育最復雜的地區、分布最廣泛、喀斯特類型最齊全,盆地所在的貴州省是中國碳酸鹽巖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喀斯特最為發育的省份,該省碳酸鹽巖出露面積達1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73.6%喀斯特地貌造就了盆地中各種奇特的山峰和洞穴以及懸崖峭壁、險灘瀑布。

土壤 

烏江流域的土壤是石灰性土壤、黃壤占優勢。其中石灰土多發育在碳酸鹽母質上,石灰土一般分布在石灰巖出露的地方,多為中性至微堿性;黃壤是由砂巖、砂頁巖、第四紀紅色粘土、玄武巖和其他母質在海拔600米處發育和分布較多-800米以上分布黃壤,有一定的鋁化作用、通過脫硅,有機質含量低,PH值為4.5-5.5黃壤的粘土礦物成分主要是蛭石,其次是高嶺石和水云母;黃紅壤廣泛分布于河谷盆地,其化學性質為微酸性至酸性,PH值為5.5左右。

貴州省烏江流域的土壤侵蝕基本屬于水蝕類型,包括微度侵蝕、輕度、中度、強度侵蝕和極端強度侵蝕共有5種類型,分別占流域面積的55.,26.19%,13.21%,4.82%和0.78%在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區,土壤侵蝕的特點是總侵蝕量小,但局部侵蝕量大盡管土壤侵蝕強度較小,但植被覆蓋區的侵蝕強度較大。因此,盡管流域內的水土流失以輕度和輕度為主,但從控制水土流失的角度來看,輕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的地區也是重點控制地區。

生物

烏江流域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一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95種,為全國第一、烏江有二級珍稀植物169種,各類鳥類63種(貴州境內)共有魚類153種,隸屬于9目24科96屬。

動物

烏江流域有14種外來魚類,分別是團頭魴、斑點叉尾鮰、丁鱥、大鱗副泥鰍、吉利慈鯛、尼羅羅非魚、大口黑鱸、胡子鲇、食蚊魚、太湖新銀魚、間下鱵、藍鰓太陽魚、普通鯉魚和雜交鱘占總種數的95.15%這里有94種土著魚類,包括許多珍貴物種,如泥鰍、巖原鯉、多斑金線鲃、金沙鱸鯉、花鱸鯉等。此外,從空間上看,烏江流域上游的魚類種類數量最少,且魚類種類以高山急流為主,如裂腹魚、鰍類等。中、由于下游干流庫區已連通,漁獲物種類相似,以中華倒刺鲃為主、蛇鮈、黃顙魚、鯉、鯽、鯰魚等,支流主要是小魚,如寬鰭比目魚、馬口魚、蝦虎魚、鳑鲏等。雖然烏江中下游科屬的多樣性水平高于上游,但所有物種均在中下游、屬間分布均勻性相似,群落結構穩定性相似。

烏江流域共有底棲動物132種,隸屬于4門7綱54科,其中線性動物1種,環節動物21種,軟體動物37種,節肢動物73種從種類數量上看,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占優勢,分別占總種數的28.03%和53.78%盆地內底棲生物密度為22-21712ind.M2,嗜水氣單胞菌、螺旋藻的相對密度較高,在流域內分布廣泛,是流域內的優勢種;烏江大橋、沙沱電站、沿河二橋、寺渠等斷面生物多樣性較高。

植物

烏江流域共有浮游植物7門75屬156種。其中硅藻68種,占43.6%綠藻門有55種,占35.3%藍藻門22種,占14.1%裸藻門4種,占2.6%甲藻門、隱藻門各有3種,占1.9%金藻門1種,占0.6%2017年9月-2018年7月,對烏江中下游部分斷面水生植物分布和種類組成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共采集到包括辣蓼在內的16科25種水生植物(Polygonum hydropiper)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金魚藻(Ceratophyllum  )等分布較廣;干流水生植物種類較少,有2科3種;支流水生植物種類多于干流,共有16科25種在支流中,水車河洪飛站的水生植物最多,有11科17種。

風景名勝

烏江流域喀斯特地貌突出,山地植被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四季適宜開發、全要素、全景旅游產品。烏江流域擁有中國南方喀斯特自然遺產、亳州海龍屯文化遺產等優質旅游資源,擁有仙女山天生三橋、黃果樹瀑布等一批世界級景區。不少區縣把旅游生產作為產業結構升級打造的支柱產業,大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

烏江百里畫廊

烏江百里畫廊占地240平方公里,包括重慶市酉陽縣龔灘古鎮和萬畝鄉之間的部分,以及自東向西倒流的烏江支流阿蓬江酉陽段。其中,烏江峽谷是烏江風光最精華的部分,包括從南到北的伽師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包括王拓峽在內的五大峽谷全長89公里,峽谷的景色非常自然、自成一體。烏江山峽位于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烏江峽谷內北鄰重慶烏江峽谷,南接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它就是長江三峽-烏江山峽-梵凈山自然保護區-張家界森林公園的重要景點烏江畫廊旅游環線,是一本具有獨特欣賞和科研旅游價值的自然地質學教科書。

東風湖

東風湖是一個水庫型旅游景區,位于清鎮和黔西兩地、織金三縣(市)交界處距清鎮市60干米,距貴陽市中心82干米。水域面積19.7平方公里,湖面長37干米,最深水位超過100米,湖面最寬處超過250米,最窄處為70米-80米。1994年,由于烏江的梯級開發,東風湖大壩形成了東風電站、三岔河、鴨甸河、落圈巖、白貓河、拿蓋河、凹河、西湖和其他風景區一樣,有飛虹高峽的景觀、將軍椅、三仙廟、觀音送子、旱峰灘、情侶樹、水西大佛、天臺玉筍等。東風湖有很多農家樂,主要經營野生河魚。花屋苗寨的蘆笙拳舞鼓拳舞和紅巖民族風情遠近聞名。

烏江渡景區

烏江渡風景區位于遵義縣烏江鎮,烏江干流與川黔鐵路在此縱橫交匯它是遵義紅色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遵義黔西紅色旅游區極具特色的長征旅游紀念系統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烏江渡庫區兩岸的景觀洞穴和植被由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和懸崖峭壁組成、瀑布、移民村落、亞熱帶果林、渡口碼頭、從事網箱養魚和旅游的船屋形成了風景如畫的長江峽谷烏江水資源豐富,年總流量520億立方米。其中,烏江渡電廠是烏江干流梯級開發9座大型水電站前期建設的重大水電工程,位于烏江渡口上游.在5公里的峽谷中,它是中國在喀斯特地區建設的第一座高壩水電站,創造了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奇跡烏江電廠是國家工業旅游示范點。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位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烏江東岸這是一個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里有一條長約三公里的石板街、150多面獨特的堆積墻、200多座古樸寧靜的四合院、50多座造型各異的吊腳樓、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是我國保存較好規模較大的明清建筑群。

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会同县| 夹江县| 莲花县| 固原市| 吉水县| 汉寿县| 庆云县| 肃南| 修水县| 雷山县| 分宜县| 类乌齐县| 蓬溪县| 彭水| 平顶山市| 陕西省| 科尔| 楚雄市| 夏河县| 民乐县| 青浦区| 军事| 略阳县| 平昌县| 株洲市| 林口县| 尼勒克县| 吉隆县| 泗洪县| 夏河县| 井陉县| 渝北区| 蕉岭县| 济阳县| 阳新县| 建始县| 垦利县| 扎鲁特旗| 青岛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