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山
武功山是中國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的國家森林公園,位于萍鄉、宜春、在冀安三市境內,它位于湘贛邊界的羅曉山脈北段。武功山在歷史上曾經和恒山合作過、廬山同樣著名,并稱為江南三大名山。武功山景區是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集宗教文化于一體的大型山岳型自然風景區。
武功山風景區面積139平方公里,主要由高山草甸組成、金頂、雙乳峰等眾多景點。該區以峰崖地貌、花崗巖核雜構造為主,沖溝溶蝕、洼地、孤獨的山峰和其他地貌也發展起來了。區內相對高差較大,2001918.3米。這個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237℃。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為88.1%有2000多種植物和200多種動物。
武功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2019年3月28日,武功山告別“一山三治”2020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2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名單。

歷史沿革
三國兩晉時期,葛玄及其后裔葛洪在武功山進行了煉丹術和道教理論的研究,對道教理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公元 年,武功山成為宗教活動的重要區域,與民俗融為一體、影響擴大,道觀延伸到山下。 年宋朝,葛宣受到褒揚,武功山的宗教發展得到宋理宗的認可。公元 年初,武功山建了幾座道觀。明初,武功山道教得到恢復,修建了許多道觀和宮觀。明朝 年中期,明世宗在武功山推行道教,有300多座寺廟。 年清朝,武功山道教和佛教形成地域分化,但又相互促進,宗教文化興盛、武功山支脈明月山的佛道共生現象。 年明清以后,武功山的宗教文化逐漸衰落。此外,武功山還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重要的紅色根據地。

游覽簡史
在宋、明朝時期,武功山香火極盛,南北各建有30余座寺廟、堂、寺、觀。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名士單身漢前來爬山吟詩作賦,形成了絡繹不絕的景象。他們留下了無數珍貴的墨跡,包括漢代著名道教靈寶派創始人葛玄等著名文人、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南朝道教學者陶弘景、唐代學者袁浩、黃庭堅,北宋著名作家、徐霞客阿明王朝旅行家等。經考證,他們留下了關于武功山的詩詞、匾牌、篇,共計100余篇。?

名稱由來
據《武功山志》《天下名山志》等明代文獻記載,武功山原名“茲山”茲”詞在古代文言文中很常見“滋”,以其茂盛的植被。傳說在古代,有一個人叫“瀘”或者“羅”,“瀟”或者“霄”以前有兩個道士在山里隱居修行,山南和山北的居民都是根據他們的鄉音來命名的,所以叫“羅霄山”或“瀘瀟山”相傳晉朝時,一位姓吳的四川男子在此修行,此山改名“武公山”南北朝時,陳武帝將武功山改名為“武功山”,并便沿用至今。
自然資源
武功山地區位于中國江西省和湖南省交界處的羅曉山脈中段,在江西省的中西部,憑祥市、宜春、在冀 安和這三個城市,地理坐標是東經114° 04′14″至114°22′52″,北緯27° 22°′36″至27°41′00″武功山在武夷山地區以東,武陵山區以西,萬陽山區以南,是華東地區、華中、中國南方三個地區的交匯處。行政區劃包括袁州區、安福縣、蘆溪縣、蓮花縣、分宜縣、上高縣、湖南省渝水區和茶陵縣、作為攸縣的一部分,景區139平方公里。
景區氣候
武功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237℃,7月平均氣溫24.468℃,一月平均氣溫3.211℃,山頂零下10℃以下為冰河期,一年約70至80天。每年10月,這座山的平均氣溫都會降到10℃以下,直到第二年5月底才會升到10℃以上,冬季長達近7個月。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是1723.336 mm,降雨主要集中在46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0%相對濕度81.788%年總輻射量為4356.每平方米795兆焦耳,無霜期200天左右。具有雨量充沛、氣候溫涼、空氣潮濕、日照較少的特點。
地質特點
武功山位于華夏地塊與揚子地塊碰撞縫合帶的南側,華南加里東褶皺帶中段北緣,寒武紀出露、奧陶紀、志留紀、在泥盆紀和其他時期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地層。武功山山脈的主要巖石結構主要包括寒武系、奧陶紀沉積變質巖,主要是燕山運動晚期形成的火成巖,在印支燕山板塊碰撞過程中被重熔、多次巖漿強烈底辟侵位引起局部地殼隆升,形成穹窿狀構造,發生伸展滑覆構造現象。武功山地區共有9個土壤類型,16個亞類,55個屬,12種成土母質構成了包括花崗巖在內的150個土壤類型、砂巖、片麻巖、包括千枚巖在內的各種成土母質構成了高山草甸土、山地黃壤土、山地黃棕壤土、主要土壤類型為紅壤土和紫色土。

地貌特征
武功山地區整體地貌以中山為主,逐漸向中低山移動、低山過渡,整座山東南高、中國西北地勢低,有許多天然洞穴、飛瀑、絕巖等特殊生境。地區相對高差比較大,最高點是武功山金頂,海拔1918.3米,最低點是湖泊濕地,海拔200米左右。該區以峰崖地貌、花崗巖核雜構造為主,并有裂隙、洼地、孤峰的發展等,在地下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形狀、不同大小的地下河和洞穴。山的北部陡峭,斷層發育,南部平緩,顯示出許多毗連的花崗巖節理、裂隙、懸崖峭壁,尤其是楊十木景區和明月山景區。武功山除了山區正常的地貌類型外,還有喀斯特冰川等特殊地貌類型。
水文資源
武功山是贛江水系的源頭水、合水和湘江水系的回水、淥水的分水嶺。北側的袁水、綠水谷是一個分水嶺較低的斷裂谷。贛江流域的袁水、湘江流域的沃水和平水貫穿其中,形成了水原、平水谷是湖南與江西之間的重要天然通道。萍鄉市武功山北麓是水原的誕生地,東西走向,穿過萍鄉、宜春市和分宜縣陽江鄉車田村是贛江水系的支流。沅水洪峰流量約586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約112立方米/秒,枯水期流量約3至5立方米/秒。
植物資源
武功山的森林覆蓋率為88.1%,2000多種植物,text1/裸子植物隸屬于9科29屬,被子植物隸屬于156科645屬。該地區還有4種特有植物,即江西杜鵑、安福槭、武功山短枝竹、武功冬青。銀杏為中生代侏羅紀植物,安福縣有一小部分天然林。香榧、中國紅豆杉變種美麗分布在武功山西北山脈由于紅豆杉在自然條件下生長速度慢,再生能力差,長期以來世界上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紅豆杉原料林基地。中國已將其列為一級瀕危珍稀保護植物,聯合國也明令禁止砍伐。鐵杉樹高大,是我國第三紀殘樹它們分布在武功山海拔1500以下的針闊混交林中,偶爾也分布在灌草區,植物較小。
動物資源
武功山由于地域遼闊,植被豐富,給多種野生動物繁殖和棲息創造了有利條件。截至2010年,已查明有兩棲類2目4科20種,爬行類3目8科30種,鳥類10目18科170種,獸類7目17科50種,昆蟲19目140科564種。其中黑麂、云豹、金錢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 、穿山甲、中國小鯢等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魚、虎紋蛙、獼猴、短尾猴、綠毛猴、水鹿、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獐、白鷴等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主要景點
武功山牌坊
武功山牌坊位于景區入口以西,牌坊兩側為由中國書協理事、行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學嶺題寫的一副對聯,上聯為:“金解囊橐(náng tuó),結成緣,想東晉仙翁,西江福主,祖武念修,今又仰。”下聯為:“鼎鎮乾坤,安善座,喜瀘山虎伏,淥水龍羨,神功浩蕩,民難名。”這副對聯主要描述了武功山地區的道教文化、本土武功王爺的傳說和山水特征。上下聯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形成了“金頂”二字,這副對聯描繪了武功山的人文歷史。除了主對聯,還有由中國書協理事、河北省書協副主席范碩題寫的外側對聯:“雄控東南,擁千峰翠嶂冠今古;虛涵日月,聽萬頃松濤賦畫圖”,這副對聯主要講的是武功山的風光。 牌坊的橫批是由中國書協顧問、解放軍書法創作院院長李鐸題寫的行書“武功山”三字。
石鼓寺
石鼓寺依山而建,位于武功山牌坊東南方向。本寺最早建于元朝的至元年間(公元1335年至1340年)。據傳,清朝乾隆年間下江南時,曾前往拜謁當地主持通仁禪師。當時在寺廟前發現了一塊石頭,其形狀像鼓,于是乾隆帝賜名為石鼓寺。現有寺廟是于2003年重建的,占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包括大雄寶殿、鐘鼓樓、廂房在內的多處建筑,廟里供奉的是佛教的橫三世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以及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紫極宮
紫極宮位于石鼓寺東南方向,地處景區中部。此廟最早由被稱為俞東明的游方僧人于元朝至元五年(公元1339年)建造。現有建筑是于2005年重建的,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廟內供奉有佛教的觀音菩薩,和道教的許遜許真君和武功山王爺兩位神仙,共同接受信徒的供奉。
許愿石
許愿石位于紫極宮以南,地處景區中部。此石是武功山的大型象形石之一,是由于風化剝蝕、流水切割形成的錐狀峰,外形類似一個巨大的心臟。許愿石的一側是一棵南方鐵杉,是中國特有古老裸子植物,也是中國的野生珍稀植物;另一側是武功山特有的樹齡百余年的迎客松。許愿石與松樹被看做沾染了武功山的靈氣,親近石頭與樹木的人將得到賜福。許愿石以南是許愿橋,在橋兩側欄桿上有游客祈福掛上的紅色絲帶與同心鎖。
金頂
金頂又被稱為白鶴峰,是武功山主峰。此片區位于許愿石西南方向,地處景區南部,是武功山的最高點。片區主要由武功神拳、蝎子石、武功山神、高山草甸、古祭壇群、金頂標志碑、白鶴觀、雙乳峰等多處景點組成。
武功神拳
武功神拳是武功山著名的象形石之一,位于許愿石西南方向,地處景區景區西南部。武功神拳也被認為是該山神靈的拳頭形象。傳說,武功山神靈的三個化身分別為心臟、拳頭和頭顱。而這個象形石正好呈現了拳頭的形狀,因此得名“武功神拳”。這只左手握緊的拳頭被認為是武功山神的神力。
武功山神
武功山神位于位于武功神拳西南方向,地處景區景區西南部。武功山神是一塊巨型的象形石,其形狀猶如一顆人頭,被認為是山神的頭部,其中一面被認為是刻畫了山神的五官。這個巨型的石雕造型古樸,線條簡單硬朗。與儺面具雕塑不同的是,儺面具所刻的神像通常較為猙獰,而武功山神頭像神情卻比較平和,被一部分人認為是正在沉思。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海拔約1500米,位于武功山神以東、景點片區的山脊線兩側,地處景區西南部。草甸面積約100平方千米,是武功山最具有特色和體量最大的景觀。武功山高山草甸是全球同緯度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山草甸,具有絕特性和唯一性,被稱作最美的“云中草原”。此外,草甸植物種類豐富,目前已經發現了231種草本植物,涵蓋了65個科和135個屬,其中以禾本科的五節芒、狼尾草、野古草、菊科的林蔭千里光和唇形科的夏枯草等植物為主要代表,被譽為“植物基因寶庫”。
古祭壇群
古祭壇群是武功山較為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位于高山草甸以東,處于景區西南部。古祭壇群由石頭壘砌而成,無需梁柱支撐。這些祭壇最早建于三國東吳時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研究江南古代祭祀文化重要途徑。這些祭壇殿堂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
求嗣壇
求嗣壇位于高山草甸以東,此廟也被稱為“求子壇”,因求子靈驗而得名。廟內供奉有道教的葛玄、葛洪、慈航道人(佛教中的觀音菩薩)以及龍王,被認為除了可以求子還可以求雨,具有道佛和民間傳說的神仙共處一廟的情形,在觀音菩薩的像朝向南面為南海送子觀音,其一側是一眼泉水,被人稱作“仙水”,一部分前來求子的人都會喝下此處的泉水。
汪仙壇
汪仙壇也被稱為“望仙壇”,位于求嗣壇以東。據記載,汪可受是明朝時期的吉安知府,他非常關心百姓。然而,因為他的正直觸怒了權貴,導致他在官場上被貶職。汪可受隨后選擇辭去官職,前往武功山出家修行。在他去世后,當地老百姓為紀念他,在該地建立了祭壇并供奉他,以表達對他的懷念。
葛仙壇
葛仙壇又被稱為“老壇”,全稱為“東吳雷霆玄省之壇”,位于汪仙壇以東。葛仙壇是為了供奉道教丹鼎派祖師葛玄所建。據記載,三國時期吳國孫權當政的赤烏元年(公元238年),著名玄學家江蘇句容人葛玄在游歷武功山期間,被山上的景色吸引。他看到這里云霞升騰聚集起來,像神話中仙人口中吹出的具有法力的氣,于是決定留下來煉丹修道。葛玄經過六年的登山煉丹和道教理論研究的實踐活動取得一定成果,此后便被當地人尊稱為“葛仙人”。
金頂標志碑
金頂標志碑海拔1918.3米,位于葛仙壇東北方向,地處景區南部。金頂標志碑處于武功山景區最高處,于2000年由景區相關部門建成,碑的底座是萍鄉的地圖,碑上為“武功山”三字。2014年,因為被雷電擊中,而導致受損。2016年,由武功山景區相關部門對其進行重新修建。
白鶴觀
白鶴觀位于景點標志碑以東,處于景區南部。山門上是由明朝安福的著名文人吳云題寫的“白鶴峰”三字,山門兩側的對聯是由清朝光緒年間的萍鄉舉人劉存一所題寫的對聯:“萬里云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此廟與山下的石鼓寺和紫極宮稱為武功山的三大寺廟。
吊馬樁
吊馬樁片區位于金頂片區以東,地處景區東南部,因石筍山峰筆直矗立,仰視如神仙栓天馬的石樁而得名。區內包括聚仙臺、萬寶柜、雙乳峰等多處景點。其中雙乳峰為區內著名景點,此峰因其形態似胸部而得名。此景是200多萬年前喜馬拉雅期的造山運動所形成的穹狀山,后來逐步經過風雨的侵蝕構成了這樣的剝蝕地貌景觀,屬于地文景觀類的奇特象形山石,總長50米,寬30米,高約35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
玻璃棧道
玻璃棧道也被稱為星空玻璃棧道,是一條位于武功山吊馬樁至觀音宕(dàng)高空棧道,全長3000余米,寬2米的棧道。該棧道跨越的最高處超過海拔1600多米,其中約有300米的部分采用了玻璃制作而成,其余部分則為防腐木建造。此棧道是中國國內在1600米海拔以上最長的玻璃棧道。
盡心橋
盡心橋位于石鼓寺東南方向,橋長6米,寬4米,是古代登山朝圣的香客捐資修建的。清朝乾隆年間曾進行了重修,現今所見的橋面為景區進行整修加固的結果,但橋基仍然保留著古代青石板的形式。盡心橋上的小石潭名為仙池,因古代香客前往山上必定要先在橋上的仙池里浴洗,以去除身上的塵埃、洗凈心中的煩躁,達到盡心盡意虔誠登山朝拜的目的而得名。
盡心瀑
盡心瀑位于盡心橋東南方向,周圍被竹林包裹,瀑布高度落差約70米。清朝的詩人劉椒曾在此游覽,并留下了《盡心瀑》一詩: 瀑入龍潭里,恍從天上來; 濺濺奔雪浪,滹滹響晴雷。 素練波中織,白云嶺半開; 丹青描不就,游客借詩裁。
蝎子石
蝎子石位于高山草甸以北,因像一只豎起帶著毒鉤的尾巴的蝎子而得名,是長期受到風化剝蝕等自然力量作用而形成的天然景觀。
好漢坡
好漢坡位于雙乳峰以南。此處地形總坡度角達到45度至50度,總長度約200米,臺階數量超過500個,且中間沒有休息平臺。好漢坡因能夠一口氣爬完所有臺階都可以稱為好漢而得名。
滅鼠朝王爺
滅鼠朝王爺因突出巖石形似一只老鼠翹首聆聽菩薩講經而得名。其位于好漢坡西北方向。此處北西面巖石風化并墜落,山嶺頂端由于差異性風化,地形起落有致,巖性為條痕狀片麻巖,為典型的高山峰林地貌。
重要事件
1985年,武功山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5年,武功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
2006年,武功山成功申報國家自然遺產。
2011年,武功山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并被評為江西省十大新旅游景區、上路旅行示范基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
2020年1月7日,武功山被文化和旅游部列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22年6月,武功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