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市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2020年11月18日,當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都江堰風景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筑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于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志》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
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個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嘆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經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國多雨地區。發源于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杠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松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松潘縣、都江堰市、樂山市,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全長793公里,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年均總水量150億m3左右。全河落差3560m,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
都江堰
岷江出岷山山脈,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岷江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達273m。在古代每當岷江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岷江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修建環境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著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游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巖石隨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干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為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
修建過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1、寶瓶口的修建過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許多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于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巖石爆裂,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里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魚嘴的修建過程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后,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由于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而當洪水來臨,由于水位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3、飛沙堰的修建過程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采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筑,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于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還鑿制石馬置于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于建成了這一歷史工程——都江堰。
歲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首工程;蜀漢時,諸葛亮設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護”(《水經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縣令為主管。到宋朝時,制定了施行至今的歲修制度。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沖擊之下并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宋朝時,訂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農閑時斷流歲修的制度,稱為“穿淘”。歲修時修整堰體,深淘河道。淘灘深度以挖到埋設在灘底的石馬為準,堰體高度以與對岸巖壁上的水則相齊為準。明代以來使用臥鐵代替石馬作為淘灘深度的標志,現存三根一丈長的臥鐵,位于寶瓶口的左岸邊,分別鑄造于明萬歷年間、清同治年間和1927年。
景區建設
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因此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18年11月,入選2018全國“幸福百縣榜”。2019年7月,入選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區)。9月,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2020年4月5日,2020中國·都江堰放水活動在網絡上“云舉行”。
2020年,全國5A級景區品牌100強,排名第36名。
氣候特點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水利功能
都江堰是一個防洪、灌溉、航運綜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峽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叫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魚嘴是一個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為二。東邊的叫內江,供灌溉渠用水;西邊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縣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離碓(同堆),離碓就是開鑿巖石后被隔開的石堆,夾在內外江之間。離碓的東側是內江的水口,稱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華陽國志·蜀志》),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比較好的科學性和創造性。工程規劃相當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為了控制水流量,在進水口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華陽國志·蜀志》)。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和肩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并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制渠道進水流量。這說明早在2300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經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頭下通過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淵中(《華陽國志·蜀志》),二在淵中是指留在內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為都江堰歲修深淘灘的控制高程。通過深淘灘,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過水斷面,這樣就可以保證河床安全地通過比較大的洪水量。可見當時人們對流量和過水斷面的關系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應用。這種數量關系,正是現代流量公式的一個重要方面。
考古發掘
李冰像
1975年初,在距李冰像出土地點約60米處,一尊持鍤石人像再度被發現,這尊“堰工”像,被多數考古界專家認為是李冰所造三石人之一。
在這尊石人像出土后,工作人員把它與此前出土的幾尊石像做了大致對比,發現這尊石像無論是雕刻手法還是服飾風格,都和“堰工”像十分接近,“說明兩者屬于同一時期。”至于2005年出土的兩尊石像,則只保留了石像的形狀,已看不出細膩的雕刻。
2014年4月24日上午,一尊重約兩噸的無頭石人像在都江堰外江閘口處被發現,有待專家進一步確認是否為都江堰“三神石人像”之一。24日上午10時許,負責都江堰外江防汛清淤的工人在外江閘七八號孔下游的消力池工作時,發現了這個“巨大的堅硬物體”。當他操控機器清理出物體周圍的細小石塊,才發現這竟然是一尊無頭石像。都江堰市文物局工作人員趕到后發現,這尊黃砂石像高2.2米、寬0.9米的石人足蹬官靴、著漢服、寬袍大袖、背部束腰,出土深度距河床地表約50厘米,除了無頭以外,保存完好。
都江堰年年歲修時都要清理河道。而這尊石像在河床淺表40厘米處出現,差點成為歲修漏網之魚。
主要景觀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它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樞紐主要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三者有機配合,相互制約,協調運行,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岷江魚嘴分水工程
岷江魚嘴
在古代,魚嘴是以竹籠裝卵石壘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沖出山口呈彎道環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較枯,水流經魚嘴上面的彎道繞行,主流直沖內江,內江進水量約6成,外江進水量約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勢不再受彎道制約,主流直沖外江,內、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動顛倒:內江進水量約4成,外江進水量約6成。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決了內江灌區冬春季枯水期農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澇問題。
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故又叫它“飛沙堰”。飛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實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說是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古時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的臨時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保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引水工程
寶瓶口
二王廟
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后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東岸,規模宏大,布局嚴謹,地極清幽。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筑約1萬平方米。二王廟分東、西兩菀,東菀為園林區,西菀為殿宇區。全廟為木穿逗結構建筑,廟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環境,依山取勢,在建筑風格上不強調中軸對稱。
伏龍觀
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撫祟實以為:“于雖齊圣,不先父食。況以公之賢: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無待乎其子。今乃數典忘祖,于掩其父得無紊欽?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
索橋在四川西部地區起源較早。安瀾索橋修建具體年代已不從所考,但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能笮”。《水經注·江水》載“涪江有笮橋”,證明至少安瀾橋的修建,不會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為竹索,這是川西古代索橋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瀾索橋又被稱為竹橋、繩橋、竹藤橋等。橋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將竹索改為鋼索,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
臥鐵
臥鐵
其他景點
奎光塔、虹口景區、南橋、園明宮、清溪園、都江堰城隍廟、玉壘關、離堆公園、秦堰樓、玉壘山公園、擲筆槽、青城外山景區、青城前山景區青城后山景區兩河漂流藥王廟、幸福大道、翠月湖、靈巖。
歷史意義
都江堰的創建,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確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泄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發揮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創建的都江堰是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的水利工程體系,是巧奪天工、造福當代、惠澤未來的水利工程,是區域水利網絡化的典范。后來的靈渠、它山堰、漁梁壩、戴村壩一批歷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記。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內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適應了現代經濟發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點與矛盾,充分發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確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為水利。
兩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這樣偉大的科學成就,世界絕無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1833-1905)稱贊“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1986年,國際灌排委員會秘書長弗朗杰姆,國際河流泥沙學術會的各國專家參觀都江堰后,對都江堰科學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給予高度評價。1999年3月,聯合國人居中心官員參觀都江堰后,建議都江堰水利工程參評2000年聯合國"最佳水資源利用和處理獎"。
文化活動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產生的具有強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學、水文物、水神學等,諸如“二王廟”、“伏龍觀”、“觀景臺”等處的人文景觀;改建魚嘴挖掘出土的東漢李冰石像和“飲水思源”石刻;歌頌李冰父子降龍治水的民間傳說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學色彩的祭祀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詩、詞、書畫的水文學等,形成獨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塊石碑,上面刻著“深淘灘,低作堰”字樣。
對修建者的紀念
李冰父子塑像
治水哲學思想
都江堰源遠流長,惠澤后代,其奧秘除了巧奪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指導思想、“歲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難彎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則,以及“砌魚嘴立湃缺,深淘灘、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經驗和治堰準則。
都江堰工程在兩千多年運行中,充分發揮了工程潛能,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獨具特色寶貴的經驗。其中文化內涵豐富,反映了治水先驅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江堰水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充分反映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正確性和長期性。都江堰水文化的內涵,反映了在工程修建、維修、管理和發展的全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遺產之一。這也是聯合國評定都江堰工程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的重要原因。
治水三字經
深淘灘,低作堰
治水三字經是千余年來人們治理都江堰經驗的概括,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治理都江堰的行為準則。曾經有人批評《治水三字經》中的“遵舊制、勿擅變”是保守思想的反映。實踐證明《治水三字經》中的每一項措施,都是人們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值得珍視和繼承。所謂遵舊制、勿擅變者,就是在治理都江堰時要按客觀規律辦事,而《治水三字經》就是千百年來治理都江堰工程的經驗總結。“勿擅變”不是不變,而是要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實踐證明《治水三字經》文化內涵,是人們長期實踐的結果。隨著人們繼續實踐,《治水三字經》的意義將與時俱進,長期指導著都江堰工程的保護與發展。
都江堰工程按水勢和地形特征,以榪槎截流導流、卵石護岸、竹籠盛石筑堤、臥鐵展示淘灘標準,以及“遇彎截角,逢正抽心”和“深淘灘,低作堰”等遺跡構成一道道獨特的風景線,工藝精湛,造型優美,功能顯著,顯示出都江堰水文化特征,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至于降伏孽龍的傳說,望娘灘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文化內涵深刻,體現了人們對都江堰的愛護和依戀之情。寶瓶口的水尺和古水則,更顯示出勞動人民的智慧,指導著灌區人民正確運用都江堰水資源,使灌區工農業生產能夠乘勢利導,驅利避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政府每天在《川西日報》公布都江堰寶瓶口水位,讓灌區人民及時掌握都江堰水情,安排生產和防洪抗旱等工作。寶瓶口水則,至今仍具有指導灌區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的意義。李冰神像的出土,“臥鐵”的發現,展示都江堰水文化,引起人們對建設都江堰先行者的緬懷和崇敬。
都江堰放水節
都江堰放水節
二王廟廟會
時間:每年的農歷6月24日-農歷6月26日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兩日后為李冰生日,正值鳥語花香之時,受到都江堰恩澤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二王廟焚香祭祀,懷念都江堰的締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廟主持舉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會,擺設道場三天。今二王廟廟會,不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劇表演等內容,還有川劇變臉等絕活展示;每歲廟會,二王廟內煙霞蒸騰,萬人朝拜,空前盛況,不減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