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194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高級科學顧問。
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后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同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勛章”。
主要成就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后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于敏把原子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于敏[中國“氫彈之父”]](https://27142293.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m6qPmQYo0JbV-QQw8wM4mQU!300x300.png)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https://27142293.s21i.faiusr.com/4/ABUIABAEGAAgm6qPmQYo0JbV-QQw8wM4mQU!300x300.png)
于敏[中國“氫彈之父”]
與鄧稼先的暗號
于敏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后,他當即給北京的鄧稼先打了一個耐人尋味的電話。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們才能聽懂的隱語:暗指氫彈理論研究有了突破。“我們幾個人去打了一次獵……打上了一只松鼠。”鄧稼先聽出是好消息:“你們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不,現在還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標本。……但我們有新奇的發現,它身體結構特別,需要做進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們人手不夠。”“好,我立即趕到你那里去。”
獲得榮譽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
1994年中國杰出科學家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5年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5年2月27日于敏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于敏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5年10月13日于敏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對象。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并獲評“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國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