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
武當山位于中國湖北省十堰市,被譽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首,又稱太和山、參上山、仙室山、謝羅山等。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建筑面積43332平方米。
武當山屬于秦嶺殘余脈,位于秦嶺造山帶東部南部,整體山系大致為西北東南走向。武當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濕潤多雨、雨熱同期。受武當山地形影響,立體氣候特征明顯,植被垂直分布。整座山有數百種動植物,其中800多種可入藥。

武當山被譽為“自古以來,再無其他景點,天下第一仙山”,是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山岳風景區,由七十二座山峰組成-二十四澗-36個巖石系統的各種景觀元素。根據傳說,武當山是玄武 s陶崛起,是中岳嵩山輔佐李的山。山上以道教文化為背景的古建筑,在建造和設計的過程中利用了地形、地形的特點,因地制宜,根據真武大帝 的故事統一編排的啟蒙,建筑規模采用皇家建筑條例。武當山景區可分為太極湖、玄岳門、太子坡、南巖宮(紫霄宮)金頂、五龍宮、瓊臺七景,其中太極湖景區正在開發中,其中著名的建筑是金殿、紫霄宮、南巖宮等。
1982年,武當山成為國務院公布的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因為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標準,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武當山為國家地質公園。
歷史沿革
武當山是中國遺產地,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具有宗教和王權的雙重特征。武當”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漢書》年,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在武當之地設武當郡。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武當山成為求仙學道者的練兵場宋代武當山附會成為真武的發源地和騰飛之地。
唐朝時期
武當山的修建始于唐代當時武當山以五龍寺為中心,全山景觀節點集中在西南方向,呈分散布局,但尚未形成景觀體系。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唐太宗命周俊太守簡瑤在武當山祈雨,修建五龍廟,隨后又陸續修建太乙、延昌、神武公、威烈王、黑虎寺等寺廟。從玉虛宮經天柱峰到周放的朝鮮糧道是唐代武當山上的主要道路,它是隨著宮觀的建成而形成的。唐乾寧年間(896年—897年),武當山被列為“七十二福地”的第九位。武當山也成了唐肅宗、代宗的兩個皇帝都用過“奉國師之隆儀”的地方。據記載,武當山的南巖在唐代、紫云等福地已被發現,地位遠不及五龍寺。從唐代開始,武當山就受到了封建帝王的重視,歷代皇室都會直接扶持經營武當道場。由于五龍寺和武當道場的修建,這一帶的道教活動越來越豐富,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逐漸形成。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武當山擴建成型“五龍一南巖一紫云”三足景觀格局。
宋代是武當山真武信仰興起和武當道教形成的時期。據相關史料記載,宋代武當山的九宮,都是有備而成的“五龍宮”紫霄宮”南巖宮”王母宮”等宮及“佑圣觀”云霞觀”太上觀”威烈觀”玉仙觀”五觀和“自然庵”大頂圣壇”等建筑。宋真宗曾下詔將五龍殿提升為五龍宮,并命道士重修紫霄宮。
元二十二年(1285年)焦璇大師張留孫向元世祖忽必烈報告武當山后,忽必烈信以為真。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取名武當“武當福地”元仁宗自命“受命天地合德”,尤其寵愛武當山,不僅親自召見武當山道士,還直接管理武當事務。在這種背景下,武當道教和建筑得到了復興和發展。元代武當山已建80余間房屋,十六座宮殿、十九觀、十一庵、十九廟、四祠、十道院、三寺院、五亭、六臺、一壇、十二池、三井、二十四座橋構成了一個景觀系統。元代武當山開始大規模有組織地修建武當神道。張守清道長對武當山的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不僅打通了“山東交口紫霄宮南巖五龍宮山東嵩口”上山下山兩條路,還有去南燕宮的路“石徑”也完成。由于前朝五龍宮的特殊地位,武當山西邊的神道是山上的主要神道,道路格局初步形成。根據元代隱士羅廷珍的詩集《武當紀勝集》記載,武當山的游覽順序應該是從嵩口經五龍宮到南延宮,再從紫霄宮下山到山麓交口。可見這一時期武當山的景觀布局并沒有完全與真武故事相結合。

明朝時期
明代是武當神道的成型時期經過長期分享諷刺儒家經典,相互吸收,最終形成武當道樂。武當道教音樂也在這一時期達到頂峰,武當山被列入朝廷議事日程,其建設也達到頂峰。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太祖朱迪出于政治原因拜宣武,命張厚為隆平辛、駙馬督尉沐昕、禮部官員金純帶領20多萬軍民,采用皇家規定,在武當山修建道教建筑。這項建設工程,全部由朝廷安排,歷時13年完成,建成了7座大型宮殿、道觀9座,附屬安堂36座、72座石廟和數百座石墻拱門。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武當山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之后,六位皇帝在登基的那一年都要拜、致祭真武大帝。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武當山被封為“治世玄岳”,尊為“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牌樓,五仙皆拜宗”的“五岳之冠”其地位聞名于世,成為道教第一名山、天下第一仙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世宗命工部右侍郎劉杰重修武當山行宮。
明代新建神道不多,大多是在元代武當山神道的基礎上大規模修建的、維修。明代神道旁為方便朝山,有供香客和游客休息的亭臺和居所。這一時期,經天門直通金頂的東神道取代了以五龍宮為中心的西神道,成為武當山的主干道。由于五龍宮距離天柱峰較遠,與真武傳說聯系不大,逐漸被人忽視,到了明代武當山,終于形成了以太坊和宮殿的中心、以紫霄南巖為重要景觀節點的山地景觀格局,靜樂宮、以玉虛宮為中心景觀節點的山下景觀格局。
清朝時期
明末清初,武當山多座寺廟毀于大火,道士銳減。清朝時,武當山和美國的地位下降,由于皇帝和美國抑制其發展的意圖。武當山景觀因戰亂盜匪或年久失修而被燒毀或坍塌。雖然康熙皇帝和清朝的地方官員、道教徒信眾等人保護了他們曾家,但還是沒能恢復明朝的建筑條例。清代武當神道的維修重點是天門至金頂的神道,朝天宮至東緣新建百步天梯、從分金陵到金頂約4公里的神道。清朝末年,武當山飽受戰亂之苦,全山只有三千多座寺廟。西神道沿途損毀嚴重,東神道下部也有損毀,但總體來說,靜樂宮至太和宮的景觀格局保持不變。武當山的樂師多為世俗或流入民間從事廟會隱居活動,使得這一時期的道教音樂與當地民間音樂產生了接觸。
武當山的大部分文物都被士兵破壞了(xiǎn)明朝的文物在明末幾次天災人禍中遭到破壞,尤其是黃金、銀、珠、大多數珍貴的圖像,如玉器,已經丟失。
近現代時期
近代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統治者無力打理武當山,武當山的保護和修繕只能依靠地方官員和道士的募捐。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國民黨恩師范專員李決定沒收武當山寺院財產,并派人進駐武當山,設立武當山財產“保管處”,然后大肆砸像器,破壞鐵鏈,破壞文物。
抗日戰爭時期(19381945)當國民黨司令 第五戰區司令部和陸軍軍事學院第八分院駐扎在武當山下的寺廟里,一些官兵帶著“破除迷信和偶像”以肆意拆廟為名,把廟里的泥塑都砸了。
1948年,武當山只有2000多座寺廟,數百處遺跡,200多人。1949年后,武當山元和寺、玉皇閣、很多雕像如磨針等都被不同程度的砸碎變賣。1951年土改時,武當山的宗教活動基本中斷,許多樂器被轉移、攜走、損壞。
景區布局
武當山景區可分為太極湖、玄岳門、太子坡、南巖宮(紫霄宮)金頂、五龍宮、瓊臺七大景區。太極湖景區位于武當山北麓,其余六個景區自北向南為玄岳門景區、太子坡景區、五龍宮景區、南巖景區、金頂景區、瓊臺景區六景。其中,徐沖寺位于玄岳門景區的最北部,玉虛宮在徐沖寺的東南部。太子坡景區從北到南依次是春陽宮、天云樓、復真觀、天池樓。武龍宮景區位于武當山景區中部偏東,武龍宮比較有名。南巖風景區的夏紫宮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南巖宮、天一真慶宮石殿、兩儀殿、太上巖、龍首巖和其他景點是眾所周知的。金頂景區位于南巖景區東南部,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之巔黃龍洞從北到南依次分布在景區內、朝天宮、三天門、朝圣門、靈官殿、太和宮、朝圣拜殿、皇經堂、天仙洞等景點。瓊臺景區比較知名的景點是景區最南端的八仙觀。
建筑特征
布局特征
武當山建筑群依山而排列、城市與景觀相匹配的山地型古建筑,大多依山而建,利用武當山的地形特征,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武當山的道教建筑由歷代帝王規劃建造,皇家專員管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時期的世俗與宗教建筑及藝術成就它不僅代表了中國幾千年來的藝術和建筑的高度,也構成了武當山風景區的文化景觀。
武當山的景觀格局以敘事的方式再現了真武道的歷程從山腳到山頂,每個宮殿建筑單元都是根據真武而誕生的、出家修煉、得道飛升、瓊臺冊封、坐地世界的故事推廣,用的是完整的石板路(朝山神道)貫通。例如,靜樂宮和紫云閣紀念真武 的出生在這里,紫霄宮據說是真武修行的地方,南延宮是真武升天的圣地,太和宮的金頂是真武升天的地方,五龍宮是宣帝升天時五龍巧升的地方玉虛宮因真武神而得名他升天了,被玉帝封印了'玉虛相師'還有其他的寺廟觀,比如磨針井,那是子元真君接觸真武的地方,太子坡福真觀是真武做太子時讀書的地方。故事的發生發展與武當山的空間進程不謀而合,故事情節也隨著山體空間的升高而推進,最終在武當山最高峰天柱峰金頂達到高潮。武當山建筑與中國道教的發展密切相關作為一座大型建筑,、保存完好的道教建筑是研究明初中國政治和宗教歷史的重要物證。

建筑形制
武當山古建筑群有道宮、道觀、庵祠堂廟樓閣寺、巖廟洞廟石窟、門殿坊亭臺壇關、古道古橋、莊村鎮蒲巖堂的官界有多種類型。其中宮殿等級最高,各主宮都有其稱號,如玄天雨修宮、大岳太和宮等。建筑群的核心是寺廟,大多建在內聚的盆地或山輔平臺上,周圍有安堂寺廟等建筑,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每棟建筑都繼承了中國 在布局和結構上秉承了美國傳統的建筑思想,每座建筑都具有結構對稱嚴謹的特點。建筑材料廣泛,有木質寺廟、銅鑄殿堂、石廟等,但主要以木結構為主,用木柱和木梁構成建筑骨架,斗拱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配以紅墻綠瓦。建筑內部有木雕、石雕、由磚雕和彩繪圖案以及銅鑄件制成的裝飾品、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種雕像展示了中國古代的建筑技術和藝術成就。
主要景點
太極湖景區
太極湖景區位于武當山北麓,是城市基礎設施( 路、橋、壩、隧道)公共建筑、房地產、商貿、特色產業、旅游綜合開發和高端休閑度假的大型建設項目。景點可分為休閑度假區、旅游配套區、生態公園區、運動公園去、總規劃面積67平方公里的水上休閑區和太極湖新區仍在開發建設中。太極湖景區以武當山景區和丹江水庫為依托“大山大水大人文”資源格局,景區開放了太極湖碼頭、老子公園景區、太極三島等景區開辟了兩條水上觀光線路。
玄岳門景區
玄月門景區位于武當山北麓,丹江口水庫附近。以沖虛庵、玉虛宮是主要景點。上下6公里左右,海拔200米左右。玄月門景區是游客集散地,也是武當山景區的門戶。
沖虛庵
徐沖寺位于武當山旅游經濟區金花樹村它坐北朝南,背靠鐘南山,東西面臨九龍山漢水“治世玄岳”牌坊。徐沖寺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最完整的安堂,建筑面積874.9平米,包括祠堂、呂祖殿、東西配殿、東西道房、西翼等41棟。據山志記載,該寺為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在舊址上重建,后于萬歷青干隆重建、嘉慶年間,又有不同規模的重建、增修和擴建。在尼姑庵前面,有一個口叫“舜井”元代的一口井和一棵古柏相傳這種古柏每100年才開一次花,花蕾亮如黃金,所以俗稱“金花樹”1956年,徐沖寺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虛宮
玉虛宮坐落在武當山北麓一個5平方公里的盆地上“玄天玉虛宮”因為明清時期經常有軍隊駐扎在這里,所以這里也被稱為老營宮。玉虛宮占地約1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54平方米。建筑采用法式宮廷建筑風格,利用盆地平坦地形,與中軸線對稱布置,為五進三路的院落。玉虛宮是武當山最大的宮殿相傳這里曾是張三豐的練兵之地明朝時,武當道教經常在這里舉行齋戒(jiào)活動。玉虛宮的主要建筑對稱分布在中軸線上由于戰爭等原因,現有建筑和遺址中有亭臺樓閣、御碑、中軸線上的五座宮殿的石基和宮墻東側的主持所也叫東宮、宮外的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剩下的父母 五廟中的大殿是一座兩層磚木結構建筑,重建于清代。三間房寬,兩間房深,高9.84米。1992年6月,玉虛宮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搶救工程之一。

玉虛宮建于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歷時一年建成。明朝嘉靖年間,玉虛宮擴建,建筑2200座。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12月,明孝宗在玉虛宮修建了長達49天的建筑“吉祥好事”坐牢花了3000多兩銀子。明朝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當時,玉虛宮遭遇了一場大火,導致其軸線上的主要建筑被燒毀。清朝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翡翠宮再次遭遇火災,所有附屬建筑化為灰燼。1935年夏,玉虛宮遭遇山洪,數十萬立方米的泥沙淹沒了大量房屋。清代玉虛宮山門、父母殿、云堂、重建了包括房屋在內的43棟建筑。
太子坡景區
太子坡風景區距玉皇頂至余旭巖約15公里。這個景區包含了回歸現實的概念、純陽宮(又名磨針井)太和宮等景點。這些建筑基本都是以《真武經》的真武為主(太子)修復真實故事布局。每個建筑單元大小密集,各有特色。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經被毀,只剩下一些殘破的建筑和遺址。僅磨針井、太子坡等地進行了修繕,恢復了舊觀念。
純陽宮
純陽宮又稱“磨針井”,位于回龍觀到老君堂的登山道旁,海拔約487.2米。這座宮殿建于清朝康熙年間,由知府杜陽興共同創建清咸豐年間重修,因年久失修,建筑逐漸被毀。直到1980年,湖北省政府才撥款修繕宮殿。修復后的宮殿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43平方米。春陽宮的建筑沿東西軸線分布主體建筑祖師殿位于中軸線的最西端它是硬頂磚木結構挑梁木架前面是走廊,后面是屋檐走廊的頂部是一個黑色瓷磚屋頂的滾動棚,有3個開間,寬度為11.14米,進深8.30米,身高10.05米。祠堂兩側是南北向的房屋,廟的東面是春陽宮南北向的道觀它們都是兩層建筑,硬頂磚木結構道觀的墻壁上鑲嵌著數十塊石碑,井臺下的一塊石碑下部嵌著一塊距今兩億多年的化石,名為“直角石”春陽宮里埋著兩碗粗鐵杵“針”老穆的象征的鐵杵。老母亭,建于宮中欄桿上,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寬5.62米,身高10.50米。
復真觀
復真觀,又稱“太子坡”,位于春陽宮南面,北臨獅子山,西臨石板盤,東臨天池。復觀樓是全山保存最完好的大觀之一,建筑面積16000平方米,寺廟105座,縱橫有序,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1956年,府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復觀沿縱軸開一座山門,門內依山勢起伏,建一條夾墻公路和四座形制相同的山門。從輔真寺最北端的輔真橋拾數百級石階,是第一座休息頂磚石結構的山門大門下有瓊花住友石雕,正門額頭上也有一個“太子坡”三個字。建筑主體的概念 quot現實的復興和quot是沿東西縱軸分布的三重殿堂所有的三重殿都是硬頂磚木結構,屋頂是綠色琉璃瓦。鐘毅廳是一個兩層樓的龍虎廳,有三個房間的寬度,兩個深度和八個高度.45米。雙殿為正殿,即還原真實景象的大殿,寬深三間,寬17米,深9.05米,身高11.2米,殿內的柱、梁、門、窗均飾彩畫。三重殿是整個景色的最高點,寬度為4.10米,進深3.90米。正殿正北方,有一座依山勢而建的建筑群,縱橫兩個方向鋪開,組合成一個個小院落重疊的封閉空間。院中有藏經閣、皇經堂、道房、五云樓等建筑,其中五云樓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一柱十二梁”的代表。
五龍宮景區
武龍宮景區位于浩口至南沿古道約30公里處,與唐宋元明時期修建的眾多宮殿串聯在一起、觀、庵、祠、橋、巖、廟等建筑物。但由于交通不便,景區內的古建筑和造像大多已被破壞和遺失,現存的一些古巖寺和大量的鴻泰崇基仍依稀可見。
五龍宮
五龍宮位于凌影峰腳下,磨針溪旁。五龍宮占地25萬平方米,有寺廟42座,建筑面積2975平方米,宮墻長251米。五龍宮沿東西軸線對稱分布,前殿龍虎殿分布在軸線上、大殿遺址和建筑遺址的構成。
錢坫龍虎殿是武龍宮的第一座建筑,位于武龍宮的中軸線上。清代重修建筑,西朝東,采用磚木結構,硬山頂,梁式木構架,屋頂鋪小青瓦,3間17米寬,2間9深.1米,通高10.05米。廟的兩邊有青龍和白虎的雕像。龍虎殿東面有兩個結構對稱、一座與玉虛宮有著相同法式風格和造型的亭子,亭內有一只巨石雕成的鳳凰和一條馱著皇家紀念碑的龍。龍虎殿西側有九個大殿和露臺前五座有81級石階,后四座有72級石階。在武隆宮,袁俊殿基座正中的漢白玉住友上有一尊真武鎏金銅像,為1.95米,是武當山現存最大的真武銅像。
武隆宮建于唐朝貞觀年間“五龍祠”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武當山道教景點之一的烏龍觀,更名為“五龍靈應宮”明朝嘉靖年間,規模擴大到850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五龍宮毀于大火。2006年,武當山五龍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巖景區
南燕景區包括南燕宮、威烈觀、紫霄宮、太子巖等景觀。兩個都在海拔500的地方—1000米之間。景區內景色眾多,是目前武當山的主要旅游區。
紫霄宮
紫霄宮位于天柱峰以東,海拔804米的戰旗峰下它是武當山最完美的宮殿之一。紫霄宮坐北朝南,利用二龍戲椅形山勢,采取先揚后抑的策略、先疏后密、首位相顧、遙相呼應的技術就建立起來了。紫霄宮占地74000平方米,現存建筑182座,建筑面積8553平方米。紫霄宮建筑群東南-西北軸線對稱分布,龍虎殿在軸線上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石欄石級蹬道、十方堂、大殿、父母堂等主要建筑,還有亭子、東西配樓等附屬建筑分布在中軸線兩側。
紫霄宮建于宋宣和 ■中年(公元1119年—公元1125年),元代時期名為“紫霄元圣宮“明代元文物館改名為“香火殿”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門、廊龐、左右圣旨碑亭、庖廚、池亭等160座建筑命名“太玄紫霄宮”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紫霄宮擴建至806間,之后還管理著福地殿、威烈觀龍泉觀、復真觀等建筑。

紫霄宮的主體建筑已經保存了570多年。近代以來,國家和各級政府相繼撥款修繕紫霄宮。1984年,紫霄宮移交給武當山道教協會,作為全國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之后武當山道教協會集資修繕了紫霄寺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1982年2月22日,武當山紫霄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殿
龍虎殿位于紫霄宮中軸線的最南端,是紫霄宮的前廳。龍虎堂是一座懸掛在山頂的磚木結構建筑“分心柱”木構架,綠琉璃瓦屋頂,前后檐斗拱。這座寺廟有15個房間寬.5米,深入第二個房間726米,高度是9.64米。寺門外有一面八字墻,墻上用琉璃和瓊花裝飾、孔雀等圖案。大殿兩側,有元代雕塑家劉淵傳世的青龍泥塑、白虎塑像。在龍虎殿外的中軸線上,依地形修建了一條用石柵欄裝飾的石階步道,兩側建有對稱的石亭石亭為重檐歇山式建筑,內置巨石雕刻而成的石碑,還放置了幾塊明代的御碑。1980年后,武當山文管所道教協會供奉龍虎殿,配有裝飾柱、地面的石頭被修復了。
朝拜殿
朝覲殿位于龍虎殿北面,龍虎殿是紫霄宮中軸線上的雙殿,建在碑亭北面的高臺上。朝拜殿又名“十方堂”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懸掛式山頂建筑,寬三間,深兩間,采用抬梁式木構架,開間有廳堂,前后有走廊。拜殿外有八字墻,墻上用彩色玻璃和瓊花裝飾、珍禽圖案,墻下玻璃須彌。朝拜大廳里有一個玻璃香爐,位于石雕須彌山上。朝覲殿的北面是青石地庭院,東面是一個圓形水池,名為日池。
紫霄大殿
紫霄殿,位于朝拜殿的北面,是紫霄宮中軸線上的三重殿,建在裝飾柱的第三層(chí)崇臺上。紫霄堂建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是紫霄宮的正殿1953年,國家文物局撥款維修。紫霄殿為磚木結構,九脊重檐,屋頂為綠色琉璃瓦。正殿依內槽外槽而建,寬深五間,寬二十六間.31米,深度18.39米,身高18.69米。紫霄殿以彩色玻璃鳥獸等各種藝術構件裝飾,其藻井及大殿兩側飾有浮雕龍玩珠畫八卦等圖案。在大殿的神龕上,有數百尊元明時期的青銅鍍金雕像。大殿以北有“金沙坑”銀沙坑”龍王廟”龜脖吐水”等景色。正殿東西兩側有由四合院和廳堂組成的東西道教院落,均為硬頂磚木結構主辦機構的正殿叫做香火殿1982年修復并投入使用后,西道院成為武當山道教協會的辦公場所。
父母殿
父母 大殿位于紫霄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建在紫霄殿北面的平臺上。父母 大殿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民國初年廢棄重建。父母 大廳為復合屋頂磚木結構,三層樓,混合木框架,小青瓦屋頂。前面是玄關,后面是檐,地上是方磚,堂外的露臺是青石海埂,前面是石柵欄。面闊五間22.22米,深度11.95米。真武 他的父母被陳列在寺廟里的神龕里、三霄娘娘、觀音老母等神像。
禹跡池
虞姬池是位于紫霄宮宮門前的池塘。該池始建于元代,明永樂年間重建池塘里還有一個廢棄的亭子,叫虞姬亭。后來四面八方的水土流入,把池塘弄平了,池塘變成了水田。直到1983年,縣水利局要求工人們清除淤泥,重新修建了一座石壩,恢復了魚濟池的原貌。紫霄宮還有一個明代建造的太陽池、有三個池塘岳池和七星池。其中日池和七星池在正殿前的庭院兩側池塘里有五色的魚,而七星池已被遺棄,而岳池在父母 霍爾。

太子巖
太子巖是紫霄宮后戰旗峰的一個天然的略發育的洞穴這里叫太子巖,據說曾經是真武神做太子時的練兵之地。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建磚殿、山門。明宣德己酉年(公元1429年)用石頭雕刻500尊靈官雕像,用黃金裝飾,放在巖石上。巖高7.5米,寬12.61米,深10.6米。洞中央有一座元初修建的小石堂,一側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所刻的石額“太子崖”廟里供奉著真武帝君的童年雕像。
福地殿
福地寺是一座建筑,位于紫霄宮大門以南約100米處它的建立日期不詳,但它存在于元朝。福地寺在三老峰和五老峰附近,虞姬橋旁邊,前面有獅子、寶藏珠穆朗瑪峰,其次是戰旗峰和七星巖,還有福地殿的城門和遺址。1989年,武當山道教協會對福地殿大門進行了整修。門是磚石雙拱結構,歇息在山頂上,有石制須彌座,門額刻有“紫霄福地”四個大字,門高9.03米,寬8.34米。
南巖宮
南巖宮,全稱“大圣南巖宮”,位于武當山“三十六巖”南巖之一,海拔964.7米,距離紫霄宮2米.5千米。整個建筑利用了山丘、懸崖、懸崖洞穴等危險的地方,都修建了宮殿、亭臺、山門等建筑,建筑與環境相互融合。南燕宮占地約61187平方米,現存寺廟和作坊83座,建筑面積3539平方米,內有龍虎殿、天一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等建筑。其南北各有一座與天柱峰三天門形狀相同的南天門、北天門。南燕宮兩側,有一座重檐九脊的石亭歇息山頂,亭周圍有一座五師殿、真官祠、方丈、齋堂等遺址。在兩座石亭之間,有一座朝東朝西的建筑、面闊五間、磚木結構硬頂上的龍虎殿。龍虎殿的南面是一個有著藍色石墩的庭院院內有一口名為甘露井的六角石柵欄和袁俊會館舊址遺址的地基上有一尊金帝的泥塑、香爐等遺物。甘露井以南是南燕宮的正殿。南燕宮有三池,為天一池、太乙池和蒼水庫池。天一池和太乙池相鄰,但太乙池已被淤泥掩埋。在明朝,王世貞在他的詩《天乙池》中描述了他們,其中寫道:一面淺藍亭鏡開,更是后來的探浮;孤峰與紫影的對接,疑似真人坐蓮。倉水庫池在南延宮道觀后面。南燕宮外的崇福巖,俗稱踏板巖,是一種圓頂狀的巨石。相傳真武在此修行時,用自己的腳撐起了落下的巖石,留下了巨大的腳印,在巖石腳下可以仰望。
元朝時,南燕鑿成平谷,用了20多年的時間修建宮殿和庭院。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該地區的宮殿和庭院都給了“乙真慶萬壽宮”之名。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名并賜匾額“大天一真情萬壽宮”元末,南燕宮建筑大部分毀于戰亂。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南燕建造了宣帝大廳、山門和走廊,祖先的石頭、父母、關于亭臺樓閣等建筑,巖前有一座御碑亭、五師殿、真官祠、圓光殿、神庫等150座建筑更名“大圣南巖宮”明朝嘉靖年間,對南延宮進行了修繕擴建,并修建了太玄殿、烏鴉廟、滴水巖等樓房640間。清朝末年,南燕宮年久失修,宮殿飽受風雨侵蝕,腐朽不堪。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年)南燕宮開始大規模整修,歷時十余年完成。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開辦了十方叢林。民國初年,萬圣樓建成、功德祠、靈官殿、天合院、道院、倉庫、東西圍屋等20余棟。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南燕宮失火,燒毀了正殿和周圍的道觀房屋。第二年,龍虎殿及其配套的房間被重建。解放初期,道觀又遭火災。1989年,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美國政府為一些寺廟撥款、亭臺、故道進行維修。
天一真慶宮石殿
天一真清宮石堂位于甘露井院南它是南巖宮的正殿,坐北朝南,建在南巖崖上。石廳是磚木結構,有石鑿,坐落在山頂屋頂是石板,前面是玄關,后面靠著巖石大殿前建有三座抬梁木亭四根雕刻的石柱立于明朝前后,明朝分為內外兩個房間,并建有巖石神龕。主脊桁架上的楷書銘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石殿面闊3間9.77米,深入三間房6.65米,通高6.85米,建筑面積71平方米。其梁柱、檐橡、斗拱、門窗鑿刻,用藍色石雕拼裝。整個石堂雕刻精美,工藝精湛,是武當山最大的石堂。在石廟的左神龕里,纏繞著一個2.一個1米長的木雕,上面裝飾著金龍,張牙舞爪。施甸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
石廳右側門楣外是一個狹長的勝利場,叫龍首石,又名龍頭巷。它是一條長為2.石龍,寬9米,寬30多厘米,龍頭處有香爐,正對天柱峰金殿。相傳只要祈求龍頭香,就能消災避禍。清康熙12年(公元1673年)正月,湖廣部蔡玉榮成立“南燕禁龍頭香碑”從此,祭拜龍頭香的習俗就停止了。

兩儀殿
兩個儀器的大廳位于懸崖上、坐北朝南的建筑采用磚木結構,歇息于山頂,琉璃瓦屋頂裝飾。殿面闊三間10.03米,深入三間房3.9米,通高7.29米。前門為方格門,安裝在前金柱上,與檐柱形成內廊,直通石廳和磚堤地面。懸崖附近的寺廟后面有一個神龕。廟前有一塊著名的龍頭石,俗稱龍頭石“龍頭香”面朝金頂,面朝深溪。殿前還有八卦亭、皇經堂、巖前建有藏經閣禮臺等建筑。南巖西邊的山上還有一個吊妝臺和飛臺。
金頂景區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極高,有金殿。因此,人們稱之為天柱峰之巔“金頂”景點包括朝天宮、三天門、太和宮、皇家教室和其他古代建筑。
黃龍洞
黃龍洞,位于紫蓋峰腳下,是一個山洞,相傳因黃龍居住而得名。山洞前原來的寺廟已經廢棄了。洞下樹木蔥郁,丹亭亭掩映其中,額上刻有“黃龍洞”三個大字。丹亭內懸掛著“天下馳名”金匾,紀念這次拍賣的過去“黃龍洞眼藥”紫金錠”等藥物的贊譽。清朝末年,道士們從百丈懸巖口吊下一個用麻繩綁著的小筐如果游客需要買藥,他們就把錢放進小籃子里,道士收錢后就把藥綁好。因此,有“黃龍洞 的眼藥水——唐 I don我不認識你們”的俗語。洞中有一滴水如珠的泉水,俗稱“黃龍泉水醫百病”
太和宮
太岳太和殿,俗稱太和殿,位于天柱峰之巔其建筑分布在海拔約1500米的2公里中軸線上,占地面積約875萬平方米。太和殿有一座金殿、朝圣殿、拜殿、皇經堂、三宮等建筑,建筑群共有150多棟,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太和殿建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歷時四年完成,天柱峰頂建金殿,頂下建朝拜殿、左右鐘鼓樓、念經堂等78棟建筑。太和殿整體布局利用天柱峰的地形,以明代皇家建筑風格進行序列式布局,突出了神權至上的思想太和殿的外墻被稱為“太和宮”,墻內稱為“紫金城”或“金殿”明朝嘉靖年間,太和宮擴建,增加了大殿和道觀,建筑數量達到520座。據史料記載,金殿的所有構件都是在北京鑄造,由長江運到武當山,最后用榫卯組裝而成。后來由于年久失修,這座宮殿的古建筑大部分已被廢除,現存150余座,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1983年,國務院確定武當山太和宮為全國21座重點道教宮觀之一。
銅殿
銅雀寺位于武當山天柱峰之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銅雀寺。銅殿脊高2.44米,面闊2.615米,深度2.15米,是山頂上的銅鑄仿木結構建筑。通典是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在武昌鑄造后,運至天柱峰頂峰寺體上刻有許多銘文,記載了道士的名字和許多集資建寺的信徒的地址、人與自然的名字和其他事跡,其寺基是瓊花住友石浮雕。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太和殿修建時,因規模較小,將青銅殿移至海拔1556.5米高的蓮花峰用磚墻圍了起來。
金殿
金典位于天柱峰之巔,是太和宮的主體建筑,建在一個面積約160平方米的石臺上。金典是明代仿木仿銅的宮殿式建筑,東南8度,重檐。金殿寬深三,高5.54米,12根立柱環繞,其構件全部仿宮法,在北京鑄造后,經運河過長江、漢江運到武當山進行榫卯組裝。在Kanatonouchi,有一尊真武大帝的銅像,是鍍金的,左右立著、玉女與水火二將軍,龜蛇二將軍置于神格之下。寺廟上方懸掛著清圣父康熙親筆書寫的四字匾“金光妙相”在寺廟的屋檐上,有一個鍍金的牌匾掛在一個龍桶的旁邊“金殿”金典的基座和殿前的平臺都是用石頭砌成的,平臺兩側分別加有嘉靖年間的金鐘、玉清閣和保定燒絲爐。梯田四周燒石蓮花塑柱鉤欄,正面設石階。金頂日出”它是武當山八景之一。武當山在雨后初晴時,天柱峰的真武像偶爾放出光華,這是“祖師映光”這是因為雨后放晴時,陽光通過密度不同的空氣層折射形成彩色光圈,同時金殿及其周圍的景物在云層中被反射顯示出來。
金典建于明朝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嘉靖三十一年后(公元1552年)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及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金殿部分修復,增加了更衣室、磚木結構的祖傳建筑,如父母 霍爾。建筑的結構嚴謹,接縫精密歷經500多年,仍能保持最初的鑄造狀態。1956年,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年,省委宣布金典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金典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金典安裝了避雷設備。
紫金城
紫金城又名皇城、赤城,位于天柱峰之巔的城墻建筑,因金殿而得名。紫金城始建于明朝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它是明朝皇帝朱迪在北京建造的“紫禁城”在人間為真武大帝而建“玉京”而建造。城墻的高度從幾英尺不等,整個城市占地約34443平方米城墻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座木質和石質建筑天門,象征著天闕,而城墻東、北、西面三面臨崖,只有南門可進。南門墻基礎厚度2.4米,壁厚1.26米,城墻脊中心的周長為344.43米,天柱峰周圍。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在修建紫金城時,曾下令恪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義,根據巖勢用重千斤的石條筑成這堵墻。
三天門、朝圣門
三天門、朝覲門位于天柱峰西北。四扇門都是磚石結構,坐落在山頂上(均殘),石雕須彌座。雙拱一孔,全為雕花冰盤檐,仿木結構,方圓檐橡木一層,額部單獨書寫“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朝圣門”字樣。依次站在數千個裝飾柱的石階中間。三天門、朝覲門在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四門建于元朝舊基礎上,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307年)重修三天門。民國二年新建三官臺3個正殿6個廂房,全部廢棄,現址猶存。民國六年,會仙橋旁一天建了三個大殿。
朝圣拜殿
朝覲殿位于紫金城南天門下,是一座山頂結構的磚石建筑。朝圣大廳的寬度和深度都是1,都是8.3米,通高9.45米,綠色琉璃瓦屋頂,內有卷拱,墻的下部雕刻著一個住友。殿內陳列著真武、金童、玉女與管中八偶像。阿明圣旨被貼在廟門兩側、功墓銅碑。拜堂兩側是鐘鼓樓,里面有一口飾有龍紋和新鈴的鐘,是武當山新村最大的鐘鐘上的銘文是“大明永樂十三年制”。
皇經堂
御經殿位于朝拜殿的右下方,朝南。該建筑建于明朝永樂年間,后于清朝道光二十九年重建,民國四年重建(公元1915年)再次進行了修繕。帝國的教室是用磚和木頭建造的,有堅硬的山頂和橫梁提升的木架屋頂鋪小青瓦,前有走廊,后有屋檐。前面是全開的格子門,3寬3深,寬度10.13米,進深9.20米,總高9.90米,刻在門額上“白玉京中”四個+大字。殿內額頭和木隔板上刻有許多道教人物和珍禽異獸的故事。懸掛在寺廟中央的金匾上寫著“生天立地”四個大字。殿堂內供奉真武、三清、玉皇等神像。此外,寺旁還有九座木樓。
朝天宮
朝天宮位于武當山天門下,黃龍洞上,毗鄰天柱峰,俯瞰南巖關,海拔1400.3米。這座宮殿建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建有玄帝殿宇、廊龐、山門、道坊等17座建筑被賜名“朝天宮”明、清代有多次增補,但清末民初廢棄。到1990年,只有三個宣帝廳,一個山門和一些遺址,占地10200平方米。1991年,省政府撥款維修寺廟房屋,并修建了10座建筑,占地190平方米。朝天宮內還保留著一些雕像,宮外還保存著一些石碑、摩崖。宮下是黃龍洞亭,木結構,歇息于山頂,小青瓦頂,下有十六柱。這個亭子是一個正方形的回廊式建筑,上面掛著六塊木制牌匾。
瓊臺景區
瓊臺風景區以八仙景觀為主要景點。八仙觀海拔638.8米開外,面向棗門峰,左側毗鄰太上巖。這里地勢幽深,冬暖夏涼。元朝時,這里建了一座廟,后來廢棄了。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建造了玄帝殿、山門、廊龐、方丈、齋堂、倉庫18間。現存四合院和廟堂18座,為清代重建。其中龍虎殿是磚木結構的重殿、硬山頂和梁起重木框架,3個房間寬,10.04米,深度2室4.27米,通高7.19米。龍虎殿后面是一個有青石堤的院落庭院的兩側是裝備房,中央是庭院的正廳結構和法式風格和前面的龍虎廳一樣,寬3間,12間.93米,3個房間進深875米,高度81米。
時令景觀
武當山廟會
武當山廟會是由進山朝圣演變而來的民俗活動,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地區。廟會每年舉行兩次,從臘月二十三到次年三月十六,九月初一到九月初十,以三月三日為第一天、9月9日的廟會更盛大。武當山廟會始于東漢末年,盛于宋代,盛于明清。活動主要包括進山朝圣、做齋醮道場、舉辦民間藝術活動等。進山朝圣有三種形式,一是香火會香,二是道教信徒苦行僧香,三是散香。武當道場主要用于為大小朝代舉行儀式小朝需要一天,大朝需要三天。在廟會期間,人們可以去遠足和爬山、看燈覽勝、觀看武當武術擂臺賽、欣賞煙火和其他表演。武當山廟會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陸海奔潮
武當山分為三層,第一層在海拔750米以下,范圍內景點如下:太子坡等,年平均氣溫約為16℃。二樓海拔750—1200米,景點從紫霄宮到朝天宮,年平均氣溫12℃。三樓海拔1200—約1600米,景點從朝天宮到金頂,年平均氣溫9℃左右。武當山海拔比較高,在季節交替或者天氣變化的時候,水汽很容易蒸發凝結產生云海“陸海奔潮”是山區平流霧形成的視覺景觀。流云飛瀑之時,只見金頂被濃濃的白霧包圍。
萬壑驚雷
平地驚雷又稱千谷驚雷。夏秋雷雨季節,我看金頂,千山所有的山谷都沉入云海。八百里武當如銀鋪地可以看到到處都是火苗不斷,天空中震天動地,雷聲隆隆,就像千軍萬馬的轟鳴,驚心動魄。雷火寺每當有雷雨時,天柱峰上金殿周圍的雷聲震耳欲聾,閃電撕裂大地,無數盆火球在金殿周圍翻滾。
傳說大雷雨來了,一盆盆火球圍著金殿來回滾動,東西相碰,會發出很大的撞擊聲。有時雷電劃破長空,劈開金殿,武當山上的紅光幾十里外都能看到。
開發保護
開發
1980年,為發展旅游業,湖北省決定正式開發建設武當山風景區,同年7月13日成立“武當山景區籌備處”兩年后成立了“武當山風景管理處,經過多次合并重組,1997年8月,合并三年多的丹江口市武當山開發區和武當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合并(鎮)重新合并,成立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保留武當山風景管理局的牌子,掛起來“武當山旅游局”
1992年8月21日,林業部批準建立武當山森林公園。同年9月,丹江口市市政府正式向省政府提出《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書面申請。次年8月,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武當山等五處文化遺產作為第四批申報項目,擬列入《世界遺產目錄》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遺產材料必須提交聯合國批準。次年1月7日,國家文物局發來電報:武當山古建筑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材料已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初審,并在世界遺產中心注冊。
1997年8月,湖北省重點旅游項目——武當山客運索道建成通車。次年,武當山風景區建成并投入運行35千伏瓊臺變電站。
隨著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武當山下修了一條鐵路、道路和高速公路增加了武當山的可達性。2003年8月8日,武當山景區公路改造工程開工,同年12月7日,投資1800萬元的武當山后山慎到公路開始建設,全長11.4公里,為二級柏油路。次年3月29日完成。
2006年12月29日,省、十堰市、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共同投資800多萬元建設武當山五龍景區公路,全長16公里,待建中小橋梁7座、涵洞58個。次年4月24日,武當山南巖步道建設工程竣工。次年5月,武當山太極湖庫州公路建設工程正式開工,全長9.3千米。
2009年,武當山申報成功“國家地質公園”同年8月,總投資10多億元的武當山十大項目開工建設,其中就包括太極劇場、游客中心生態停車場、武隆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等。次年3月1日,武當山索道升級改造工程正式開工,總投資1.8億元。
2011年5月,武當山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次年7月25日,武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5年總長度399.全長5公里的漢石高鐵開工建設2020年12月22日,漢石高鐵投入使用,開通了武當山旅游區公交專線。2022年1月,G316武當山段新建工程開工,將連接無錫高鐵十堰東站、太極湖景區、武當山風景區。2022年4月,武當山道教傳統武術館與G316國道連接的直道已全面完工。
2023年3月22日,為推動武當山文化遺產的振興,武當山文化遺產數字化項目啟動。
保護
1949年后,人民 嵩縣政府在武當山成立了臨時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負責從周俊靜樂宮到太和宮及武當山周圍所有寺廟的文物保護工作。1953年,中央文化部撥專款對紫霄宮大殿進行了初步修繕。
1956年,湖北省將武當山全山古建筑群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金典武當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武當山文物管理所成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文管所大致摸清了武當山各寺廟的文物情況、古建筑的分布和保存狀況,并初步建立了登記臺帳。1964年,文化部門聘請專家為金殿設計安裝避雷針。
197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隊湖北隊、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文物考古隊發掘古文化遺址5處,拆除古建筑12處,分別向丹江鎮運送建筑結構和塑像數萬件、元和觀保存。1978年10月,文化部門請專家對金典的防雷裝置進行了維修,增加了兩套引入接地體。
1980年至1989年期間,武當山文物管理所配合南水北調一期工程淹沒區文物調查拆遷工作,對玉虛宮山前平臺進行了勘察、圍欄加固修復,與真正的皇宮大殿相遇、龍湖店屋頂木結構、太子坡五云樓裝修已進行日常維護。同年,文化部門再次聘請相關專家,查明雷擊原因,重新設計防雷方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金殿安裝了防雷設施。此外,湖北省人民政府美國政府每年撥給武當山50萬元的文物保護經費,后來增加到150萬元,武當山的文物保護人員也增加到40多人(含臨時聘請人員)從1981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武當山開始了磨針井綜合修復工程、復真觀修繕工程、南巖宮修繕工程、玉虛宮泰山廟修繕工程等。
從1992年到1994年,武當山文物管理處先后完成了太常觀、樃梅祠、朝天宮、黃龍洞、管仲主館附屬館改造工程。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武當山古建筑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1996年12月15日,武當山南巖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武當山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武當山古建筑修復工程開始。同年,武當山特區投入5000萬元搶救保護武當山文物。3月9日,十堰市人大常委會第94次主任會議召開美國國會決定,自2004年起,每年的9月15日將是“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這是中國首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
2005年2月,武當山玄月門、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玉虛宮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完成。次年5月25日,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4月,武隆宮修復重建基礎工程開工。12月,由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組織的文物考古隊開始挖掘于震宮文物保護工程。經過一年多的精心雕琢,投資100多萬元的武當山南巖宮玉貝閣修復竣工。2008年6月,武當山開始修繕紫霄宮屋頂。玉虛殿修復工程、五龍殿正殿修復工程、于震宮保護工程將同時啟動,南燕宮御碑亭將竣工、紫霄堂屋頂維修工程等。
2010年至2012年,完成了烏龍宮大殿和玉虛宮的修復。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武當山遇到了龔振山門及其兩翼的琉璃墻、東宮和西宮大門被抬了15米,宮體被拆除,用專用編號封上。
2016年,工人們將根據數字修復于震宮。同年9月15日,《十堰市武當山古建筑群保護條例》生效,規定武當山古建筑的每一磚一瓦都要保護。此外,每年的9月15日被定為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和武當山古建筑保護宣傳日。
2018年,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將再投資3億元,啟動回龍觀等8個項目修復。次年,湖北省最大的考古發掘項目十堰武當山五龍宮遺址考古發掘開工儀式在五龍宮舉行。該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是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的首次大規模發掘工程。
景區榮譽
1982年,武當山成為國務院批準的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9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遺產標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0年,武當山被收購“全國文明景區”稱號。
2009年,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正式批準武當山為國家地質公園。
2011年5月,武當山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2015年,武當山景區被收購“全國文明單位”稱號。2017年,武當山景區再次被收購“全國文明單位”稱號。